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G

"世尊一切有部律"偈頌:

調伏寂靜持淨戒,常以妙法自莊嚴,

於諸含識無害心,是謂沙門苾芻行。

你現在在哪個階段?

大家一起以智慧——法性為師,

今生也走上智慧、自在、慈悲之旅途。

下雨了. 憨人/Shi jizhe

Shi Jizhe

智慧在深處的痛楚中,如花一樣的綻放開來;從苦楚的淚珠,化成了喜悅的水珠

Shi Jizhe /

覺知

前面幾堂都以念誦《心經》和禪修結合,也該回來只是單純的覺知呼吸了。

是早上改了主意。

修持的方法可以靈活,因為任何一種方法都會成為慣性,或者修了一段時間,對方法感到無趣,所以,交替方法運用,對初學者都是一種善巧。

但修心的核心都是一樣的,就是覺知,只是對境可以是呼吸,也可以是念咒、誦經,走路等。

不要特別喜歡某一個方法而不喜歡另一個方法,哪個方法都打開心的去嘗試。開放的心——open mind ,本身就是禪修,所以,把自己的心過度的設限在某種法門上,不論是觀念上,態度上,都是一種執著,跟禪修的本質不相應。這是需要注意的。

禪修的心是開放給任何時候,任何對境的,它們不會只喜歡看呼吸,然後不喜歡一個茶杯,不喜歡一片葉子。要小心這樣的禪修,不小心就變成是在「修持」執著。檢測一下。

好吧!有要修心的就今晚進來吧!

憨人

Shi Jizhe

發現你我的「覺知」在生活裡! 當生活面臨挑戰時,我們要如何能運用上禪修? 禪修與生活危機

什麼是「覺知」?目前可以跟隨學習「覺知」禪修的老師有明就仁波切、措尼仁波切,當然還有其他優秀的佛教老師,就看哪個老師的方法適合自己。/見後/Shi jizhe

(一)(十)轉念工程456

"楞嚴經"云: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不取即不住也!)

=====================

修行就是修心,

為什麼最簡單的方式,

是從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


往內尋求自己的

真正素質與真實素養,

"清心寡欲,超越自我",

改變自己的內心心念(正念),

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善薇講解/張恩慧/見後

智慧在深處的痛楚中,如花一樣的綻放開來;從苦楚的淚珠,化成了喜悅的水珠

發現你我的「覺知」在生活裡! 當生活面臨挑戰時,我們要如何能運用上禪修? 禪修與生活危機


你還要偽裝到什麼時候呢?累了吧!累了就說累,你再說不累,又再繼續偽裝。所以,說累吧!至少你不再壓抑了,感覺到自己的感受了。

我們面對情緒的方法,真的要捨掉原有無效的觀念和方法。我們要用佛教覺知的方法來幫助自己。

我們的成長裡沒有學習認識自己內在的潛能和處理情緒的方法,依然延用本能+知識的方法。然而,佛陀早就發現到「覺知」可以斷除內心所有的痛苦。

環境無止盡的發展,可以想像未來的生存裡充斥著緊張、壓力,將有過之而無不及,單純的快樂已經被剝奪。如果再不覺察修學「覺知」的需要,心已然盲目、麻木、混亂、無助,身雖得以以家為安住,心卻無家可歸。

什麼是「覺知」?目前可以跟隨學習「覺知」禪修的老師有明就仁波切、措尼仁波切,當然還有其他優秀的佛教老師,就看哪個老師的方法適合自己。

每個老師都有他們各自的善巧,你在學習時開放自己的心,去吸收、去感受,去感受感受,不要太多過去觀念的包袱,這樣永遠吸收不到新的東西。

在佛教見地和修證方法可以信任的老師面前,你需要信任他可以幫助自己,然後把自己交給他。在尋求幫助的時候,信任是必要的。除非你依然覺得可以依靠自己。(這是固執嗎?)

我們內心的本性有你不知道的潛能,認識出覺知,讓覺知來幫助我們回家,心不再無家可歸。

人生總是有一條道路,你的道路又在哪裏呢?好好的靜心思考一下。

喝茶間. 秋子

Shi Jizhe /

覺知

前面幾堂都以念誦《心經》和禪修結合,也該回來只是單純的覺知呼吸了。

是早上改了主意。

修持的方法可以靈活,因為任何一種方法都會成為慣性,或者修了一段時間,對方法感到無趣,所以,交替方法運用,對初學者都是一種善巧。

但修心的核心都是一樣的,就是覺知,只是對境可以是呼吸,也可以是念咒、誦經,走路等。

不要特別喜歡某一個方法而不喜歡另一個方法,哪個方法都打開心的去嘗試。開放的心——open mind ,本身就是禪修,所以,把自己的心過度的設限在某種法門上,不論是觀念上,態度上,都是一種執著,跟禪修的本質不相應。這是需要注意的。

禪修的心是開放給任何時候,任何對境的,它們不會只喜歡看呼吸,然後不喜歡一個茶杯,不喜歡一片葉子。要小心這樣的禪修,不小心就變成是在「修持」執著。檢測一下。

好吧!有要修心的就今晚進來吧!

Shi Jizhe /

覺知/何必糾纏自己

挪威心理學家諾德斯克曾在軍隊服役一年,一次突然的軍事演習,由於時間緊急,諾德斯克來不及繫好鞋帶便匆忙上場集合,就在他準備俯身繫鞋帶時,演習開始。

從那一刻起,諾德斯克無時不在想著那根沒繫好的鞋帶,萬一鬆掉,絆倒自己,鬧出笑話,該如何是好……就這樣,它一直無法集中精力。

結果不幸發生:諾德斯克左腿中彈受傷。而事實上,那根鞋帶一直很好地繫著。

後來,諾德斯克根據這一經歷,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學定律——〈心理衍射論〉我們的大腦往往容易為一些不相關的小事糾纏,而導致精神無法集中或者注意力發生偏差。

你越在意,偏差就越嚴重,你糾纏得越久,事也就越爛,如果你和爛事糾纏一輩子,那麼你永遠都會陷在廉價的生活之中。

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和一個爛為了點爛事糾纏了一輩子,基本上你已經喪失了其他的可能性,經濟學上稱之為“機會成本”。

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就是說,同樣的資源你怎麼分,同樣的抉擇你怎麼做,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智慧和層次。

如果你為了一個打碎的花瓶,把孩子打得不敢大聲說話,那麼你孩子的勇氣也就值這個花瓶了。

如果你為了一句話糾纏幾十年,那麼你幾十年的價值也就值這句話而已。

不是因為爛事不值得爭取,而是人生中有更多的大事等你去完成。

所以,馬雲不會為了有人罵他,而一個個懟回去;王健林也不會為了一塊過期的牛肉,和店家理論一下午;李嘉誠也肯定不會為了買一斤便宜的豆腐而排上兩小時的長隊。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們去做。

糾纏與固執等待,反而是另一種傷害,彼此緊握的手鬆開,去擁抱更多未來,錯過的時間怎麼買,誰都付不出來,或許我們學會釋懷,讓過去安靜下來。

與其糾纏不清,不如及時放手,讓過去安靜下來,也讓未來明亮起來!

別讓生活的一些小事糾結於心,最後成為肉裡的那根剌,剌的自己內心血肉模糊。

成長不是年紀的增加,而是心靈的成熟,懂得停損、懂得放下,懂得為了過去式的戀情糾結,就會失去新的緣份,為了小事糾纏,就會浪費時間,無法去追求更有意義的事。

有句廣告詞很棒:「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千萬不要浪費在糾結某些不愉快的事物上。

Shi Jizhe /

覺知

讀著果煜法師的書,你就會多角度多層次的看這個世間。讀著、品味著,也就慢慢的拓寬了「心眼」,不會那麼的管中窺豹。

人生裡的許許多多煩惱都是因為視角太有限的緣故,所以才會被困在侷限裡。

多讀有益自己的書,人生就能提升它的層次。

今晚,又到了一同來品味這本書《百步穿楊》的一天。

不妨來讀讀,提升心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