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後起修/知幻即離/彙整1

淨空老和尚開示(與衆同霑法益)

依梵網菩薩心行修自性覺正淨法

入華嚴無礙境界住彌陀寂光淨土

古德修行,

必須先悟本性。

古人證道比今人多者,其最要原因,實在於此。

《楞嚴經》曰:「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正念,即是覺照。須經直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

由此可見

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

乃能不取於相矣。

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須向「如如」上覺照。

《圓覺經》曰:「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則亦不滅。故曰「本性無」。發心便應覺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圓覺」。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滅幻相,儘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矣。與「知幻即離」義同。

觀上引經文,當可了然,徑向本不生處覺照,為除無明之妙法。本不生處,即於未起念時,向不動處,攝心覺照(觀心),以成其不取。於遇緣時,堅持不取,以圓滿其不動。庶於如如性體,得有入處。

悟後起修,全修在性。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西方極樂是我家鄉。

除妄歸真,復本心性。

一分誠敬,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十分利益。

==================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西方極樂是我家鄉。

廻光返照,除妄歸真,

返本還源,回歸自性。

從修德中,恢復性德。

滋養法身,清淨法身。

==================

淨空老法師法語網站

淨空老和尚開示

依梵網菩薩心行

修自性覺正淨法

入華嚴無礙境界

住彌陀寂光淨土

南無阿彌陀佛普愿諸位!

佛子如理思維如法而行!

持之以恆方能安心如意!

行解相資究竟常樂我淨!

有人問釋尊.佛法在那裡.

尋尋又覓覓.一年復一年.

汝不知佛法.就在內心中.

若是悟心性.不再煩惱轉.

大地及山河.皆是如來現.

我心若清淨.佛在我心中.

流星劃黑夜.靈山放毫光.

古德修行,

必須先悟本性。

古人證道比今人多者,其最要原因,實在於此。

《楞嚴經》曰:「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正念,即是覺照。須經直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

由此可見

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

乃能不取於相矣。

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須向「如如」上覺照。

《圓覺經》曰:「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則亦不滅。故曰「本性無」。發心便應覺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圓覺」。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滅幻相,儘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矣。與「知幻即離」義同。

觀上引經文,當可了然,徑向本不生處覺照,為除無明之妙法。本不生處,即於未起念時,向不動處,攝心覺照(觀心),以成其不取。於遇緣時,堅持不取,以圓滿其不動。庶於如如性體,得有入處。

14、六喻以『夢』喻為總。餘喻為別。令人一聞,便明瞭緣生之法,當體皆空。一切悲歡離合,得失窮通。轉眼成空,了無所得。若乃迷戀塵世,計較分別,執著不捨。真癡人說夢也。此偈正喚醒眾生速覺耳。

15、佛法作夢觀者,令其勤修佛事,而歸於了不可得。庶幾能所雙亡,智理冥合也。住於生死,固是作夢。住於涅槃,亦是作夢。必一無所住,乃為大覺耳。

16、若住於所修之法,住於所說之法,住於所得之法,則皆是作夢。總之,觀一切染淨法如夢者,意在通達一切有為法本無可得也。一心清淨,有何可得乎。若有所得,即非清淨矣。作如夢之觀,正是照破我法二執之寶鏡也。

17、當知人生在世,一切遭逢,莫非妄識業緣所變現。世間即是戲場,順逆諸境,雖歷歷身受,其實皆如幻耳。智者便當自警,轉眼即下臺矣,豈可當真。當知因果難逃,因果可畏。

18、世界則由一切眾生,於性海中,起無明風,造此共業之所結成。故以『泡』喻之。色身則由性光之所變現。故以『影』喻之。此世此身,與泡影同一緣生。可見身世,亦與泡影同一虛妄。豈可迷為真實。

19、《楞嚴經》曰:「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昧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此段經文,明白開示,虛空、世界、色身,全由眾生昏擾擾的妄想之所變現。(一切法從心想生。)妄想本非真實。剎那生滅。由其變現之身世,豈能真實乎。

20、水中之泡,極其脆薄,最易壞滅。殊不知世界亦然。《楞嚴》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三有,三界也。有漏,明其必壞也。一切學人,當常觀此理。虛空尚是晦昧昏擾擾相,渺小如泡。何況世界,何況此身,何足道也。

21、虛妄現有,考實則無。因心造業,循業而現。壽夭好醜,因果難逃。然五蘊本身,已了不可得,何況假合之幻身,其為似有實無可知。了不可得者,有即非有也。

22、識心「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虛幻非實。一切有為法相可知矣。「如露如電」,所謂生命在呼吸間。當加緊用功,如救頭燃也。

23、觀此六喻,雖是觀諸法空相。即是觀如如之性。以性相本來融通。故觀緣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動。無為法性,從觀有為法相如夢幻入手。便是兩邊不著,合乎中道。

24、三性、三無性。為法相宗之精要義。佛說「法相」,原為明此。若知此義,則於緣起性空,更能徹了。修持觀行,更易得力。

25、「遍計執性」,謂普遍計較執著。即性宗常說之分別、執著、攀緣、無明、妄心、妄想等。意在明其雖是無明妄想,然為真心之所變現。非離真性而別有也。

26、「依他起性」,即性宗所說之緣起、緣生、性起。此正本性隨緣現起之相用。原不離性體。依者,隨也。他,指緣而言也。

27、「圓成實性」。圓,謂圓滿。成,謂本具。圓成,約體說,明其本來圓滿具足,非造作法。實,即真實。此即性宗常說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實相、圓覺、自性、清淨心等。其名無量。性宗亦謂之實實性也。

28、三無性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無」字甚活,有非、空、之義。即不可執著是也。

29、虛妄之相,非真實性。性中本無有相,應不著相而無之,乃是性也。是謂「相無性」。緣生之法,本非真性。性體無此緣生,應不著緣生而無之,乃是性也。是謂「生無性」。「勝義無性」。真如之性,為一切法之本體。名第一義,亦名勝義。此性真實,眾生本具,本來圓滿,所謂圓成實也。然勝義亦是名字。故曰「勝義無性」。應並勝義之假名亦不著而無之,乃真實性也。

30、不著相,方是真性。不著緣生,方是真性。性亦不著,方為真性。正顯相既離性而無體。性亦非離相而別存。於義尤圓。佛說三性、三無性,所以顯性相之圓融。智者明瞭三性三無性之理,以貫通乎性相。則能空有不著,合乎中道。

31、本經令觀一切有為法如夢者。因作如是觀,便能洞徹三性三無性之理。換言之,若明三性三無性,方能徹底了然一切有為法之如夢。

32、當知清淨心中,本來離相。是謂真實性。(無有夢相。)因真性以隨緣故,現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謂依他起性。(現夢中境相。)凡夫不明緣生虛幻,生本無生。遂致計較執著,認虛為實、認假為真,是謂遍計執性。(迷相昧性。)

33、修行人,不可於妄心外,別執有一真心。若其如此,仍復昧性。何以故。不著於性,乃真實性故。要緊功夫,惟在不起遍計執。則依他起,便是圓成實。何以故。於性相皆不計執,雖熾然現相,而心固無相也。雖示入生死,而性本無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