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

十方禪林文教基金會

台灣同淨蘭若(佛法渡假-禪修中心)變遷重修/見後

你現在在哪個階段?

大家一起以智慧——法性為師,

今生也走上智慧、自在、慈悲之旅途。

下雨了. 憨人/Shi jizhe

Shi Jizhe/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A/聞思修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南師講授)

Published on 2019-07-08 by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首愚長老談"皈依三寶"/見後

「實行正道,莊嚴世界」 為創立十方禪林之宗旨與實踐目標/見後

入法性之流 心念空寂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南師講授)

Published on 2019-07-08 by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一切來自十方,

一切歸於十方,

十方菩提道場,

十方續佛心燈。


大家都知道,在佛教中深入民間普遍流傳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摘錄自經中之王的「法華經」;而楞嚴經和華嚴經裡頭,也都載有觀音菩薩修行的方法。其中楞嚴經的觀音修法究竟如何?許多人都馬馬虎虎,隨便翻過,不大留意。現在特地抽印出來給大家參考,一起研讀一下。首先看看經文: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一段經文,是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向本師釋迦佛及與大眾報告修行經過。他說他最初學佛的老師叫觀世音佛,他就在觀世音佛那裡,發大乘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觀世音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三個步驟「聞、思、修」來學習佛法。先聽聞佛法,然後研究經典,思維其理,再依法奉行修持,如此才能順利進入觀音法門。

我們究竟依什麼來學佛修道呢?還不是靠眼睛、耳朵、嘴巴以及腦子思想。但是一般人光靠腦子思想,往往摸不著邊際,不太靈光;嘴巴更有缺點,只曉得吃,又愛罵人,挑撥是非;鼻子兩個孔吸氣又出氣,出去又進來,很麻煩;眼睛但看前面,顧不著後邊。只有耳朵功用能聽上下十方一切音聲,左右內外都不阻礙,最為圓滿。譬如現在我講話諸位聽到,同時輕微的冷氣機聲也聽到,有人咳嗽一下也聽到,乃至外頭車來車往的陣陣噪音都會在聽覺範圍之內,耳朵靈光得不得了,是一個非常寶貴的修行工具,因此以耳根來反聞自身的念佛之聲,實是一大奧妙。

並且,在中醫上講「耳通氣海」,這點老年朋友和女性朋友要注意了。現代一些女孩子,年紀輕輕,什麼毛病都有,頭昏腦脹,肩酸腿軟,往往是「氣虛」之故。女人之患在「血多氣弱」,男人之患在「氣多血弱」,耳朵聽聞念佛聲音,由於「耳通氣海」,可使氣機充實,健康長壽,卻病延年。尤其老年人耳朵悶住了,聽不見,正好念「佛」觀「音」而修,慢慢的功夫上路了,必能恢復年青時敏銳的聽覺。

入法性之流 心念空寂

以耳根聽自己念佛聲音的觀音法門,不但有益身體健康,而且易於得止得定。當然修觀音法門也可聽外界大自然的各種音聲,但還是以聽自己的念佛聲為最佳。不管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字一字念得清清楚楚,不宜求快,最好是用金剛念誦法,一口氣一口氣地念(念咒亦同),氣的長短與音調因個人身心狀況和習慣而異,以輕鬆自然為原則,避免勉強唸得氣急敗壞。

一般人念佛都是粗淺地在喉嚨間嘶叫,沒有讓氣自然沉至喉嚨以下,同時也將心沉下來。念佛如果心浮氣躁,那就不對。那樣念法,聲在喉間,越念氣就越粗越大,根本是吼不是念,名為念觀世音,其實有如在罵觀世音。

真正念佛應充滿了親切誠懇的歸屬感,內斂含蓄,有如投靠在諸佛菩薩的懷抱裡,或者將諸佛菩薩捧在心坎裡。念時嘴門微張,嘴唇不動,只舌頭動,牙齒輕動也可以,嘴鼻不要呼吸,氣別竄出來,沉至丹田,一口氣「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苦薩、南無……」地接下去,等到要轉氣時,嘴巴閉著,不要呼吸,讓氣自然充滿胸肺,順心沉澱下來。

嘴裡微聲,心裡在念,不管開口念閉口念,大聲小聲,躺著坐著,皆將注意力輕輕放在心窩子胸口處,不宜在腦子裡念,否則容易睡不著。

如此,你邊念,心中寧靜安詳,同時耳朵用心回轉來聽自己的念佛聲「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個字一個字聽得清清楚楚。此時,如果中間有其他雜念妄想來,你不要管,不要擔心。妄想再多都無所謂,它並未阻礙你念佛的正念。這有如蠟燭的光明和黑煙一樣,佛號等於光明,妄想則是周遭的黑煙。黑煙盡管冒,只要佛號不停,即是光明不滅,二者彼此無礙。又如挖井,把泥巴挖出來成一深坑是念佛,挖掘中途難免有些碎泥剝落是妄想,碎泥剝落,沒有關系,主要在於不斷挖掘,越挖越深,井自然成。

以上所談的修持方式,便是觀音法門的「初於聞中」,然後「入流亡所」,這樣念久了,也許一日、或一月,乃至一年,也許兩年三年,乃至八年十年,不知那一天,功夫深了,火候到了,突然「入流」,有如接上了宇宙能源的總開關,一下入到自己自性清淨之流。

你們有人做氣功學長生不老,練到百脈順暢,氣機歸元,也是一種「入流」。但佛經之「入流」為入法性之流,初步回歸到法界本體。心念空靈,雜想沒有了,佛號也沒有了,什麼念頭皆不起,清清淨淨,有如楞住了一樣,但非昏沉冥頑,而是清明通達,無客觀之境,這是「亡所」的初步境象。

其實,我們修觀音法門,鬧市中的咖啡館、音樂廳,是一種極佳的場所。到那裡去,不要聽音樂,只聽聲音,身心放下,聽聽聽….,無所謂曲調音色之美不美,或者歌聲之斷斷續續,不要多久,人就「咚」地寧靜下來。像我們年輕時,一些學佛朋友在一起用功,有時興緻來便說,嘿!大家修觀音法門去。幹什麼呢?——看戲。戲園子裡,台上「咚咚咚」鑼鼓敲得緊,人影幢幢;台下黑壓壓的一片,人聲嘈雜,四面八方空氣鼓蕩。你一邊自淨其意。一邊眼晴望著台上,以看非看,只是傾聽,沒一會兒,整個人頓時靜谧下來,外界再怎麼熱鬧吵雜,毫不妨礙,不覺周遭有任何人存在,舒服極了。

一真法界寂然現前

此是觀音法門之第一步,還得再進一步修去,更上層樓。既然能夠修到「入流亡所」,心念清淨,別無雜染。那麼此時冷氣機聲還聽得到嗎?有人叫你吃飯還知道嗎?——當然聽見也知道,但不為所動。外界來來去去的聲響,了然於心,但都與己毫無關係,絕不干擾,「所入既寂」,所聽進來的音聲皆是寂滅相,明明白白,清清淨淨。然後便到了第三階段「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何謂動靜二相?我們現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句聖號念出聲音,或者光是心中起念,皆是動心,是名動相,爾後嘴不念,心也不念,沒有聲,沒有觀音之名,聽到一個什麼佛號都沒有的境界,這是靜相。你們有些人老想入山修行,真把你送到大霸尖山、太武山的深山裡,一到夜晚你非嚇死不可。一般人習慣塵世中各式各類的混雜聲,一旦什麼聲音都聽不到,天地一片沉寂時,難免驚怕惶恐,但是對於真正的修行人,這倒成了人生難得的一大享受。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念頭動沒有關係,不動也沒有關係;外面打雷地震不算一回事,宇宙毀滅萬籁死寂也不算一回事。動來知道動,靜來知道靜,一切明明了了,覺察無失,但心不動,不起念頭,功夫至此,在修行道上已是相當可觀,但仍須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如此再慢慢修持下去,清淨到極點,寂靜到極點,「聞所聞盡」,能夠聽動相、能夠聽靜相的清清淨淨那個,也切斷了空掉了。於此,常人無法想像,並非什麼都聽不見,而是什麼都聽見,但當下什麼都空掉,即有即空。然而如此到家了沒有?沒有。還要「盡聞不住」,連這個空的境界,也不停留執著。如果留滯於此,耽溺空境,使成小乘羅漢,只想偷懶,不肯度生,不是大心菩薩。

再來,「覺所覺空,空覺極圓」,到此便算開悟了。空的極致,能覺悟的和所覺悟的都空了,空也沒有,有空便差。悟是悟了,但並非悟空執空,有相和空相都了不可得,沒有什麼有不有、空不空的問題。有也不有,空也不空,覺也不覺;也可說已經空了,已經覺了,悟見本來,極為圓滿。

像這樣可以說是「空所空滅」,空沒有了,不空也沒有了,泯絕一切相對的萬法名相,統統歸於清淨,到達「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的境地。所有我們一般凡夫,日常分分秒秒來來去去的妄想煩惱,宇宙萬法生生滅滅的遷流現象,到此一概了結,真正「一真法界」寂滅的本來現前,一切法性清淨,自性清淨,不假功勳,自然如此。每一個眾生都是佛,都是觀世音,圓滿自在,了無罣礙。「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於是便自然超出三界火宅的困囿,完全突破學佛修道的法執,證得宇宙十方三世、一念圓成,天地森羅萬象,法法無礙。「獲二殊勝」,得到兩種不可思議的特殊能力與功德。我們學佛修道,一至於此,那就不再有什麼大澈大悟,功德圓滿等等疑問了!

獲兩種殊勝與十四無畏

那麼,所謂「獲二殊勝」,究竟是那兩種呢?「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此時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完全升起,同三世無量諸佛所具的大慈大悲之心相互吻合,並且澈澈底底體會到一切眾生輪轉六道,歷種種遭遇,受無量諸苦,亟待救度解厄的需要。慈心以世谛來說,即是父母愛兒女,需要什麼就給什麼那種無微不至的關心,悲心則是孩子遇難,哭得很傷心,想媽媽、要媽媽給予母愛的撫慰與疼惜。

觀音菩薩由於修耳根圓通法門,證到最極致的成就,得到此二種殊勝的慈心與悲心,因此他能如「法華經」上所言「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以三十二應化身,乃至無量千百億化身,游行無量世界國土,救物利眾,普濟群生。而楞嚴經本處,在談完耳根圓通的修法後,也說「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並且得到「十四種無畏功德」,能予一切眾生無畏之施。所以每一個存在的生命,不管你學佛也好,未學佛也好,菩薩永遠站在你的身邊,永遠活在你心裡,解你的難,救你的苦,不必害怕。

至於這十四種無畏功德,經中原文頗長,暫不一一細舉。現在直接來談談下一段觀音菩薩修獲耳根圓通,得證無上菩提道果,所成就的「四不思議無作妙德」。經文如下: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首先我們說明這第一種「不思議無作妙德」,「無作妙德」是不假造作而本具的功能與德性,神通智慧一切現成無需他求。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貝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這一段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修持觀音法門,開始就靠自己耳根反聽自己念佛之聲,獲得極微妙的心法,明心見性,達到「心精遺聞」的境界,心的功用精煉到極致,根本不胡思亂想,不需靠耳朵聽聲音,只有一個能聽的本性,無依無著,清清淨淨,安然在此。

因此「見聞覺知不能分隔」,你要看那裡,便看到那裡,無關眼睛開閉與否,山河牆壁不能阻礙,也不必借助什麼望遠鏡、顯微鏡、衛星電視等等科學工具;你要聽那裡的聲音,都聽得到;要感覺什麼事物,都感覺得到,身心全體融成一個。

它的功能至眼能視,至耳能聞,至身能覺,至腦能思。見聞覺知四樣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圓滿無礙、無所不能、純然自在的清淨之心,「成一圓融清淨寶覺」。一切都是這個具足一切可能性、無限寶貴的本然覺性在作用,「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能示現千百億不同形貌的化身,隨緣宣說各式各樣應機的秘密神咒,大悲咒、大明咒、準提咒、白衣神咒,乃至外道有些咒子,也是觀音菩薩方便所傳,靈驗異常。

「實行正道,莊嚴世界」 為創立十方禪林之宗旨與實踐目標

本「實行正道」之四大宗旨

「實行正道」,乃行菩薩道之四大綱領也。修學菩薩道由熏習戒定慧三無漏學輾轉增上,依此三學,立為四大宗旨:實修證──定學;行悲願──戒學;正知見──慧學;道圓成──三學圓滿。本「實行正道」而「莊嚴世界」,乃十方禪林創業立道之精神座標與基礎也。


四大宗旨:

一、 實修證,報身斷德解脫門──以建禪林納海眾,成就修道基礎事業;

二、 行悲願,化身恩德善巧門──以興慈善立文教,成就行道利生事業;

三、 正知見,法身智德般若門──以辦學院育賢才,成就正道傳承事業;

四、 道圓成,正等正覺無上門──得真善美法界身,成就佛道圓澈事業。


為「莊嚴世界」豎「三大目標」

莊嚴世界,依佛之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為行願之精神內涵,欲成大願,豎立三大目標,做為近程、中程、遠程之實踐次第也。

三大目標:

一、 創建禪林奠基於寶島台灣;

二、 奉行正教中興於神州大陸;

三、 弘揚正法普及於寰宇世界。


莊嚴世界:

莊(戒香):莊重律儀,舉身投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符合菩薩攝律儀戒,攝心妙行,令他歡喜,自他不二,舉止安然。

嚴(定香):嚴持毗尼,平常日用,起心動念,符合菩薩攝善法戒,饒益有情,無事不善,無處不定,三學增上,圓融無礙。

世(慧香、解脫香):世事敬心,感同身受,不著世相,無住生心,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離四句、絕百非,體用一如,淨純圓滿。

界(解脫知見香):界量等身,身同太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量無邊,無邊剎境,自他不一毫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之禮運大同世界。

所謂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空花佛事,水月道場,菩薩用心,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法界緣起,是名【實行正道,莊嚴世界】。實行正道,即是莊嚴世界:莊嚴世界,需要實行正道。

為貫徹「宗旨與目標」。立九大實踐中心。


九大中心貫徹實踐方針:

一、 行政管理中心──為本禪林暨所屬機構之行政管理總樞紐;

二、 行願實踐中心──負責國際暨國內弘法,文物編輯出版以及文教基金會、準提學會、護法會、籌建

會等業務;

三、 見地教學中心──設十方叢林書院,下轄戒學、定學、慧學、五明、語文、東西精華文化等研究部

門,以推廣佛學、文化教育,培養基礎佛學和弘法人才;

四、 修證禪觀中心──設禪修院、念佛堂、戒壇、密壇、關房等設施;

五、 工巧生產中心──設農禪院、工禪院;

六、 淨居顧問中心──置長老靜居院、長老尼靜修院、長者靜修院;

七、 靜修療養中心──設置禪林精舍,供住眾、執事退休後辦道場所;僧伽精舍,供諸方僧眾辦道場所;

居士靜苑,供居士辦道場所;並設置養生院,附設中西醫診療所;

八、 慈惠福利中心──設養老院、育幼院、托兒所等;

九、 助念安息中心──建如意寮、地藏殿、靈骨塔等。

FacebookTwitterWhatsAppLinePinterest

首愚長老談皈依三寶

Published on 2021-05-25 by

皈依三寶,“皈”簡單的說就是回家依靠三寶,回到什麼家?回到我們的如來本家,三寶就是我們的本家,襯托出如來家的本地風光。我經常說,我們皈依的內涵就是回到如來清淨本家,也就是回到我們生命的本來。我們生命的本來,在禪宗來講,禪宗的參話頭提到,“父母親還未生我們之前,如何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清淨心的現量境界就是如來家。皈依三寶其實是給我們很深的精神後盾。“如來”這兩個字,在《金剛經》講得夠透徹了,“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翻譯成白話來講,沒有來也沒有去,所以“如來”也可以稱之為“如去”。如來有文字般若,如去好像一去不復還了,有點悲涼,如來感覺上源源不斷。大家要去體會這個文字般若。其實我們的生命好像來了,如來就是好像來了,如去好像走了,其實他沒有來也沒有去,那正是我們生命的本地風光。

大家想要了解如來的境界嗎?用《楞嚴經》的一段經文,佛陀跟波斯匿王說法時講,你把身上的肌肉還給母親,把身上的骨頭還給父親,有個東西還不掉的,非汝而誰?那個不是你是誰啊?這個比喻用得很妙,這個大家要去體會。

當我們四大分離的時候,正如玄奘大師作的《八識規矩頌》中對第八阿賴耶識的形容——“去後來先做主公”。當我們一口氣不來了,慢慢慢慢的眼根不起作用,耳朵也聽不到,鼻子也沒有呼吸了,舌頭也僵硬了,前五識都起不了作用了,意識也喪失了,意根也起不了意識了,全身冰冷了,最後走的就是阿賴耶識。我們來娑婆世界報到,“來先”,第八阿賴耶識先來報到,最後走的是第八阿賴耶識。佛法唯識學告訴我們,生命是無窮盡的希望,我們只要好好修行。

皈依皈依,就是找到生命的本來,要不斷的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明白自己,進一步不斷自我提升自己,莊嚴自己,最後得到清淨解脫自在,做一個自由人。成佛作祖就是做一個自由人,自己能夠當家作主。我們凡夫可憐,當不了自己的家,做不來自己的主人翁,所以在生死中流浪輪迴。我們現在不想在生死中輪迴,學佛第一個功課就是皈依,看清為什麼要皈依,皈依有什麼樣的精神內涵。

皈依三寶來講,從現像三寶,大家座位前面看到的是五方佛,再來看到準提佛母,我的背後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佛像,是表相,叫做現象佛寶;《大藏經》裡的三藏十二部經是現像法寶;現場所有的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現象僧寶,這是從佛祖開始,代代相傳,傳到現在。現像三寶是一座橋樑,接引我們進入到自性三寶,自性三寶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是你認得認不得。

我們皈依三寶等於向三寶掛號,佛呀,我們向您報到了;你看經典,聽經學法,你向法寶報到了;你皈依僧,向僧寶報到了,就是要找回自己。什麼是自性佛寶啊?佛者覺也,我們開始對自己生命去注意的時候、去覺察的時候,不管你是看經明白的,或者修法認識到的,或者聽善知識跟你講的,哦,了解,什麼是佛啊?佛者覺也,自己看清自己了。明心見性的人就是看清自己了。進一步,隨著你自覺能力強了,起了利他的心,覺他,傳小燈是自覺,傳中燈是覺他,傳大燈就覺行圓滿,你的福德智慧越來越深、越來越廣。

覺行圓滿,代表你的福德智慧圓滿,可以接引更多人,曉得什麼是佛?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原來心就是佛。我們修淨土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那麼參禪的往生到哪裡啊?修淨土的叫持名念佛,參禪的其實是實相念佛,雖然他沒有念佛的名號,但是他心地之間跟佛心心相印,那叫實相念佛。極樂世界的境界正是實相般若的境界,無量壽無量光那就是我們的自性光明。所有的各宗各派、各種修行法門,其實都是念佛法門。最根本的是了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 ,那你對佛法的高度不是一般的從書中看來的,你的佛學功底更深了,境界更高了,直接可以跟諸佛菩薩同一鼻孔出氣,那是真正的自性佛。

什麼是自性法寶?法者正也,我們有了正知正見,隨時可以見十方三世一切佛。有正知正見的人,他了解,哦,原來自己就是佛,所以叫“見法即見佛”。你徹底對法藏般若的境界了解了,原來法就是佛,見法即見佛,整個三寶的中心其實在法。見法見佛,身心清淨了。

那麼什麼是自性僧寶?僧者淨也,你明心見性了,你就是佛,你就清淨了。僧寶狹義的說,出家的師父們是僧寶,廣義的說,究竟的說,你明心見性了,哪怕你是一個在家人,你也就是僧。只是說佛教有佛教的規矩,即使你明心見性了,也只是說你是個在家的大修行人,但你沒有剃度之前你不能稱之為僧,這是佛門的規矩。但是究竟義上,其實你已經是僧了,了解這個意思就行了。

台灣同淨蘭若(佛法渡假-禪修中心)變遷重修

籲請贊助緣起

民國五十三年春,上仁下俊上人於立法委員曾華英(法名慧泰)之護持期請下,於荒野僻靜的新店五峯山下(五峯路61巷11號)創建安眾清修道場,取名「同淨蘭若」,意囑有緣來此同修者,皆依佛律六合敬之精神,人人日用作息,同一步調,個個持意無染,勤修三學,開發淨慧,同契佛心。

民國六十一年,仁公應美國佛教會聘請,與日常法師一同赴美弘法,由上廣下善上人接任「同淨蘭若」住持;民國七十年,廣公受印順導師付託,轉任新竹福嚴精舍住持,遂由兩位上人剃染的從智法師(法名宏善,後號首愚)於年底晉山繼任。

民國七十八年,「同淨蘭若」原址土地因北二高開闢被徵收,時亦為十方禪林開山住持的首愚法師經禪林籌建會及建設委員會標下峨眉鄉峨眉湖吊橋旁的峨眉湖山莊,購買資金得自隔年所得補償款一千多萬,經整修後煥然一新,乃於民國八十年,將原「同淨蘭若」大殿供奉的佛像移請至頂樓安座。於是蘭若順緣轉作為禪林之十方會館而為接引緇素二眾並廣及各界人士坐禪習靜及專修的場所,如是於湖光山色襯托之下,顯現蘭若新氣象,亦不異體現蘭若成立發揚佛法宗旨之初衷也。

然經歷多年原建造各樓陽台未做防水處理,外牆亦有龜裂現象,造成漏水,危及主體鋼筋結構,損壞木作裝潢,為顧及同修大眾安全必須儘快全面重修整理以維護道場之莊嚴,續供有志專修人士閉關靜修、研究經論,俾日後發展成國際佛法渡假中心,延續前人發心設立同淨蘭若弘法利生理想之實現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