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1

修學佛法般若空無我智慧的樞紐:與道相應/一門深入/長期薰修/至誠感通

脫離無始貪瞋癡習氣/生活踐行是成功之唯一保證/從實踐佛法中得真實益

起心動念/一言一行,皆為利益一切衆生是也/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苦而不言/喜而不語/悟禪定/啟智慧

念佛轉識成智/除妄歸真/融相會性/返本還源/復本心性/回歸平等自性心體

一分誠敬/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十分利益。竭誠盡敬/得真實益

有智慧則/全妄即真,無智慧則/全真成妄。慧海之義/如是如是/智慧為

常自覺照/不隨妄轉。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了了常明自性清淨空寂無念無相無物/諸法常自寂滅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常常薰修/日日溫習

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莫因小惡而為之/積小惡必招大惡/莫因小善而不為/積小善必得大善/斷惡無苦/善巧無憂

四念住

四念住,又譯作四念處、四念止、四意止,為南傳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毘婆舍那。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乃至於五蓋、五蘊、十二處、七覺支、四諦等法,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維基百科

常自覺照不隨妄轉/迴光返照歸心三寶/返本還源回歸自性/滅苦得樂歸無生

四念住觀融相會性/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身受心法四方向

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1)華嚴覺林菩薩諸法性如是@(三)(2)三諦三觀乃佛法中之綱要(一)

(3)淨界法師精華法語節錄(4)慧律法師精華法語節錄

(5)@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1(6)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一)

(7)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止觀定慧A(8)無二佛性/煩惱即菩提(一)

(9)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寂滅為樂(10)廻光返照返觀內照遣除妄想A

(11)諸法實相緣起性空因果不空(12)清淨平等覺大悲大願行(一)

(12)QQ憨山觀心無相光明皎潔(13)Q特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特)

(15)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1@@@(2022/1105)

(1)QQQ行深般若無我慧全特(2)了了常明諸法空相無念無物 (3)悟1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4)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一) (5)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1(6)Q4講演諸法常自寂滅相總(7)最吉祥話南無阿彌陀佛(一)(8)淨界覺五蘊非有妄想非真(一) (9)覺了宇宙人生之真實相(一)(10)因六祖壇經瞭知廻光返(一)

"踐行"菩提自性平等一如不二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愛之心行。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悟禪念佛回歸自性


但是,我們能夠

"了悟六塵",

我們所見、所聽、所聞、所嚐、

身體所接觸到的、所感受到的,

都是"幻化不實"。

那這樣我們的

"真如本性"就能夠顯露,

就能夠

"悟出"我們的自性,

這樣就是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在"緣起的生活"當中,

對六塵我們能夠

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境,心不動搖、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只要用這種心境,去修學佛道;

在六塵的生活當中,

我們一樣能夠不受影響

而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開悟見性、完成佛道。


六塵也是我們自性的影現,

就是我們心的影現,

六塵它既然就是我們自性的影現,

所以六塵就是我們的本性,

就是我們的佛性、覺性。

所以這些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叫做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因為它是我們佛性的影現。


佛性無相,但處處是。

無相,但是我們要用,

處處都能夠拿出來用。(無不相,妙用)

因為無相,所以(真空妙有)

遍一切處、充滿宇宙、充滿法界。


所以無相就是實相,

實相,就是我們的本性, 所以"周遍法界"。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 "信心銘"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非真,了幻真(知幻即離);

六塵如幻,離幻覺(離幻即覺)。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復能離相行一切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當我們能夠去

"了悟六塵非真",

六塵都是幻化的,

這樣我們就能夠

找到我們的"真如本性",

我們的"自性就顯露"。

叫做

六塵非真,了幻真(知幻即離);

六塵如幻,離幻覺(離幻即覺)。


所以"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就是已經悟明心性、大徹大悟、開悟見性的人,才有可能達到這種情形;也就是他已經完成佛道,進入佛的領域、佛的境界,才能夠確實達到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你沒有真實

在日常生活上

去深入的觀察,

沒有深入的觀察,

有什麼關係呢?

"有關係"!

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你深入觀察,

就是隨時

有什麼事情發現,

你心裏面

「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

"隨時可以用",

你隨時能用這樣的智慧,

因為你不

「虛妄取異相」了,

你知道

「大種無差別」的道理了,

你不去虛妄取異相,

因為你很熟了,

你常常這樣觀察,

你非常的熟悉,

就像我們

對"貪瞋癡"

是非常的熟悉,

一看見可愛的境界出現,

愛就來了,

可憎惡的境界來了,

立刻瞋心就來了,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熟了!

無始劫來,老是這樣,

習慣了,很熟,就這樣用。

**************************

(修行扼要處:熟處漸生,生處漸熟)

念念為芸芸不覺苦難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念念為正法久住,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

感恩一切,懺悔一切,慈悲一切。諸法本一如、平等、不二。

不住空有/不落二邊/一道清淨/圓融無礙。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Q4講演星雲清涼月畢竟空

淨空老和尚開示

依梵網菩薩心行

修自性覺正淨法

入華嚴無礙境界

住彌陀寂光淨土

【游心法界如虛空,心充滿了法界,跟虛空一樣】詳見後/

感恩淨空老和尚一生慈悲教誨:

故經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心充滿了法界,跟虛空一樣。則知諸佛之境界,

什麼人知道諸佛境界?

遊心法界如虛空的人他知道,

他成佛了。

而且心跟法界、跟虛空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心有多大?跟法界一樣大,跟虛空一樣大,沒有邊際。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歸一萬事畢。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利益衆生事。

本源自性天真佛。本源自性清淨心。

廻光返照返妄歸真。回歸真如自性。

自性本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隨緣了塵緣/不再造新殃。菩薩願行。

天親法師生無生論。照見無蘊皆空。

"華嚴經"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佛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妄想,分別心是。

執著,我法二執是。


"華嚴經"曰: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言: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常行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捨中。

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善巧不憂,斷惡不慮。


修"四念處觀":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修"四正勤":

已生惡令永斷,

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長。


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

一切皆感恩。

一切皆懺悔。

一切皆慈悲。

***************

善待今生,創造未來:

時刻地觀照並正念自己,

一切外境的緣起(顯相),

悉皆來自於自心念頭

"反射作用的現形",

(投射作用所形成)

故千萬不可執著(迷)相也。


因緣生法,相有性空,

生滅變異,虛為無主。

當處出現,當處滅盡,

如空中花,如水中月。

因緣果報,生住異滅,

因果循環,相續遷流。

因果自作,因果自了,

深信因果,不違因果。


迴光返照,歸心三寶。

返妄歸真,返本還源,

復本心性,回歸自性。

(會相歸本來心性)

(本源自性天真佛)

(本源自性清淨心)

(法身覺了無一物)


常自覺照,不為妄轉,

迴光返照,觀照自心,

正念自己,

謙受益,滿招損,不偏見。

不愚迷,不驕誑,不嫉妒。

菩薩願心,六度萬行,

自利利他,福慧雙修,

圓滿無上菩提。

============================


人隨著

因緣果報

業力的現形,

在禍福之間交相流轉,

實無法擺脫習氣的纏縛。


常自覺照,不為妄轉;

放下妄念,廻光返照,

向內覺照自心,

"正念自己"。


瞭知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

轉迷邪染為覺正淨。

念佛轉妄識成真智。


因為世間無常。

因為色身危脆。


有甚麼令自己

討厭或喜歡事,

有甚麼令自己

嫉妬或羨慕事,

有甚麼令自己

怨恨或恩愛事,


****************************

一切莫不都是

受著自我意識的設限嗎?

凡事莫不都是

受著貪瞋癡慢的纏縛嗎?

所作所為莫不

受著業力因果的操控嗎?

****************************


***********************

唯有

佛法的大光明慈悲,

能夠戰勝

貪瞋癡的糾纏,

唯有

佛法的大光明智慧,

能夠超越

無明業識的枷鎖。

***********************


"淨空老和尚"開示:


佛法無他,唯在令人

"澄入"諸法實相而已。

淺言之,即真實

"覺了"宇宙人生之真實相耳。

究竟

破迷開悟,滅苦得樂矣。

以智慧"明鑒"本心(亦名真如),

以禪定"安樂"本心(亦名自性),

以精進"堅固"本心(亦名實相),

以忍辱"滌蕩"本心(亦名法身),

以持戒"清淨"本心(亦名寂滅),

以布施"解脫"本心(亦名涅槃)。

踐行

無緣大慈大悲大愛心行。

身來身去本是三昧(夢幻),

身來身去本是菩提(煩惱),

身來身去本是法身(五蘊),

身來身去本是涅槃(生死),

身來身去本是解脫(幻住),

身來身去本是一如(差別),

身來身去本是無生(生滅),

身來身去本是真常(無常),

身來身去本是陽焰(雲煙),

身來身去本是無念(有念),

身來身去本是無為(有為),

會有甚麼好處呢 ?有!

你這輩子會過著

清淨平等自在安樂的生活!

(過般若空性智慧的生活)

(華嚴中道無礙圓融境界)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煩惱)

(慈悲喜捨卻貪瞋悟禪心)

(瞭知轉念工程的重要性)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踐行(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悟禪心念佛)

無緣大慈大悲大愛心行。


但是,我們能夠

"了悟六塵",

我們所見、所聽、所聞、所嚐、

身體所接觸到的、所感受到的,

都是"幻化不實"。

那這樣我們的

真如本性就能夠顯露,

就能夠悟出我們的自性,

這樣就是"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在緣起的生活當中,

對六塵我們能夠

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境,心不動搖、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只要用這種心境,去修學佛道;

在六塵的生活當中,

我們一樣能夠不受影響

而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開悟見性、完成佛道。


六塵也是我們自性的影現,

就是我們心的影現,

六塵它既然就是我們自性的影現,

所以六塵就是我們的本性,

就是我們的佛性、覺性。

所以這些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叫做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因為它是我們佛性的影現。


佛性無相,但處處是。

無相,但是我們要用,

處處都能夠拿出來用。

因為無相,所以

遍一切處、充滿宇宙、充滿法界。

所以無相就是實相,

實相就是我們的本性, 所以周遍法界。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 "信心銘"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詳見後

六塵非真,了幻真(知幻即離);

六塵如幻,離幻覺(離幻即覺)。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復能離相行一切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當我們能夠去

"了悟六塵非真",

六塵都是幻化的,

這樣我們就能夠

找到我們的"真如本性",

我們的"自性就顯露"。

叫做

六塵非真,了幻真(知幻即離);

六塵如幻,離幻覺(離幻即覺)。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 信心銘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對應的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根、六塵、六識,合為之十八界。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就是說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嚐到的、身體接觸到的、意識所感受到的。

因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這些也都是緣起,

緣起就是無自性,

無自性就是短暫的幻化生滅無常。

所以六塵是幻化,不是真實。

真實就是它不是緣起、它有自體性、

它永久存在不變,才是真實的。

所以真實的就是我們的本性、真如,

我們的自性、覺性、佛性、如來藏,

小乘說涅槃,這才是真實的。

真實的就是我們本來就有,

也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

永久存在不變,這才是真實的。

所以六塵所見、所聽、所聞、所嚐、

所感觸,這些都不是永久存在,

所以非真實,它是幻化不實。

所以我們必須要了知、了悟,

六塵非真,六塵是幻化。

當我們能夠去

了悟六塵非真,六塵都是幻化的,

這樣我們就能夠找到我們的

真如本性,我們的自性就顯露。

叫做

六塵非真/了幻真,六塵如幻/離幻覺。

那我們生活在緣起的生活當中,我們無法去閃避六塵,一定會用到六塵。

所以六塵不惡。我們不用去閃避它,不用去消滅它,不用去捨離它;因為六塵是我們生活當中必須要用到、要遇到的,六塵就是我們生活的必須品。

我們在緣起的生活中,六塵既然是必須要用到的、不可能閃避的,所以我們不用閃避,說要消滅六塵,這是沒必要,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能夠了悟六塵,

我們所見、所聽、所聞、所嚐、

身體所接觸到的、所感受到的,

都是幻化不實。

那這樣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能夠顯露,就能夠悟出我們的自性, 這樣就是"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在緣起的生活當中,

對六塵我們能夠

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境,

心不動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只要用這種心境,去修學佛道;

在六塵的生活當中,

我們一樣能夠不受影響

而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開悟見性、完成佛道。


六塵也是我們自性的影現,

就是我們心的影現,

六塵它既然就是我們自性的影現,

所以六塵就是我們的本性,

就是我們的佛性、覺性。

所以這些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叫做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因為它是我們佛性的影現。

佛性無相,但處處是。

無相,但是我們要用,

處處都能夠拿出來用。

因為無相,所以

遍一切處、充滿宇宙、充滿法界。

所以無相就是實相,

實相就是我們的本性, 所以周遍法界。

但是要有這種境界,必須要開悟見性、

要大徹大悟,才能夠有這種境界。

這種境界已經是佛的領域、佛的境界。

所以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就是已經悟明心性、大徹大悟、開悟見性的人,才有可能達到這種情形;也就是他已經完成佛道,進入佛的領域、佛的境界,才能夠確實達到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學人黃峻榮 合十感恩

"六祖法寶壇經"曰: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印光大師"曰:

返照廻光,復本心性,

歸心三寶,依教奉行,

復本心源,徹證佛性,

方知

"自心至寶(菩提自性)",

在迷不減,在悟不增。

但以

順法性故,則得受用,

違法性故,反受損傷,

而利與害天淵迥別耳。

(文鈔/八一五頁)

===================


本來不想說,

但是還是要說,

大衆若要從

佛法中真實得到受益,

就必須

逢遇一切的境緣,

千萬不能迷相

頻生貪瞋癡慢,

造諸惡業自受罪也。


一切皆要"廻光返照",

觀照內心的邪念(妄心),

立刻轉成為正念(真心)耳。


"華嚴經"云:

「了一切法,悉隨心現」。


一切萬法

全是自己妄心意識裡

(八識賊)所變現出來的。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自己的(妄)心意識,

主宰自己的吉凶禍福,

以及宇宙一切的變化。

(共業與不共業)

(引業與滿業)


修行人,

必須清楚、應該明白

一切是因果也,

一切唯心造也。


所謂

有如是因,感如是果;

因賅果海,果徹因源。


隨緣了塵緣,莫再造新殃。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云:

所謂諸法,

如是相,如是性,

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

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大佛頂首楞嚴經"云: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不取即不著相也!)


"六祖法寶壇經"曰:

不愚迷,不驕誑,不嫉妒。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超越迷性契入覺性,

菩薩願力能轉業力,

菩薩願行發六度心,

以六度對治六種病。

================


''華嚴經''

夜摩宮中偈讚品云:


一切衆生界,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衆生,悉在五蘊中。

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

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


此之謂,

三世諸衆生,

都是住在五蘊中。


爲五蘊諸法所纏縛,

故"不得解脫"。

幻住虛擬尚不自知。


為業力因果所枷鎖,

故"無法自在"。

隨波逐流顛倒夢想。


心是六根,法是六塵。

根塵皆空無實體,

心法皆是假名詞,

五蘊色身,乃假合相,

五蘊世界,亦假合相,

莫非

萬法皆虛妄無實耶。


"宣化上人"解釋:


九法界的衆生,

皆在三世的裏邊。

不論在

過去世,現在世,

未來世的衆生,

完全都住在五蘊中,

也就是

被五蘊所纏縛著,

不得解脱。


**************************

一切的蘊,以業為根本,

造業

就生出色受想行識五蘊。

一切業,以心為根本。

是從衆生心而生出。

所謂''一切唯心造''。

**************************


心法,

並不是真實的,

它猶如幻化(如夢幻泡影)。

世間一切的一切,

也是虛幻的,

沒有一個''實體''。


既然

知道是虛妄不實,

"又何必執著呢"?


''華嚴經''

覺林菩薩偈曰: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人),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華嚴經''

入法界品云:


善男子!

我等證得菩薩''解脫'',

名為:''幻住''。


得此''解脫''故,

一切世界皆幻住/

因緣所生故;

一切衆生皆幻住/

業煩惱所起故;

一切世間皆幻住/

無明,有,愛等

展轉緣生故;

一切法皆幻住/

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

一切三世皆幻住/

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

一切衆生生滅,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皆幻住/

虛妄分別所生故;

一切國土皆幻住/

想倒,心倒,見倒

無明所現故;

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

智斷分別所成故;

一切菩薩皆幻住/

能自調伏教化衆生

諸行願法之所成故;

一切菩薩衆會,變化,調伏,

諸所施為皆幻住/

願智幻所成故。


善男子!

''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珠海整理/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達觀法師"開示:

自心能救度一切


誰能滅我苦,自心能滅;

誰能使我樂,自心能使。

誰能消我罪,自心能消;

誰能給我福,自心能給。

誰能惑我智,自心能惑;

誰能覺我慧,自心能覺。

誰能染我心,自心能染;

誰能淨我性,自心能淨。

誰能亂我心,自心能亂;

誰能定我意,自心能定。

誰能偷我心,自心能偷;

誰能得我佛,自心能得。

誰能障我心,自心能障;

誰能通我行,自心能通。

誰能害我心,自心能害;

誰能救我身,自心能救。


***************************

不認識自己(真如自性),

心才會不斷的向外妄求。

***************************


*****************

當明白

無一物可得,

無一法可求,

心自然無所求。

*****************


若能無求,何來差別?

何來痛苦?何來煩惱?

何來是非?何來對錯?

何來委屈?何來計較?

何來得失?何來貪瞋?

何來迷悟?何來凡聖?

何來真妄?何來對待?

何來有一切的罣礙呢?

"淨空老和尚"開示:

佛法無他,唯在令人

"澄入"諸法實相而已。

淺言之,即真實

"覺了"宇宙人生之真實相耳。


當知"般若"(真如法身),

是人人本具之智,

即是"自性清淨心"。

(又名如來藏心)

(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緣生法,滅諸戲論)


此清淨心,

住處無方所,

用時無痕迹。


本是

把不住、取不得的。

所謂

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它是真的,它沒有生滅。


遇到緣它現相,

沒有緣

這個相就不現,

佛法講

有隱、有現,

沒有緣它就隱了。


"隱"不是沒有,

(真空妙有、寂而常照)

(性空能知緣起、根本智)

"現"不是真有,

(妙有真空、照而常寂)

(緣起即是性空、後得智),

這都是事實真相,

即"諸法實相",

"一定要知道"。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宋朝一茶陵郁

"藕益大師"云:

打破虛空笑滿腮,

玲瓏寶藏豁然開,

直饒空劫生前事,

"六字洪名畢竟該"。

"慧律法師"開示:

"開悟(覺悟)"

不是從外在去找尋,

而是不斷"觀照內心"

時刻的"廻光返照",

才有可能獲得結果。

自性彌陀不外尋,

妙轉如來正法輪,

如日中天遍法界,

"非真非假名悟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本心(真如自性)者,

人皆有之,

非自己修,非自己造,

晶瑩皎潔,天真自然。

我們

晝也用,夜也用,

"之所以不識",

只因"心"

時時向外緣求也。

若能息了

向外攀緣妄求的心,

向內

觀心、觀慧、思惟修,

假以時日,自識此心也。

【游心法界如虛空,心充滿了法界,跟虛空一樣】

感恩淨空老和尚一生慈悲教誨:

故經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心充滿了法界,跟虛空一樣。則知諸佛之境界,

什麼人知道諸佛境界?

遊心法界如虛空的人他知道,

他成佛了。

而且心跟法界、跟虛空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心有多大?跟法界一樣大,跟虛空一樣大,沒有邊際。

中國古人說這兩句話非常非常有道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什麼?這是心。無外是講廣,無內,沒有底限,妙,妙極了,能生一切萬法,能現一切萬法。

宇宙的來源、萬法的來源、一切眾生的來源,就是自性一念變現,沒有先後,沒有古今,確實就是一念,當下這一念。一念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先後,真正清淨平等到極處。

佛知道,佛,悟了,佛知道眾生,眾生迷了,眾生怎麼迷的他知道,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回歸到覺悟,他也知道。只要眾生肯聽話,肯接受他的方法,依照他的方法去做,很快就覺悟。眾生為什麼這麼難?眾生就是頭一個他懷疑,他不能相信,他不能接受,這就難了。

或者是接受了、相信了,不徹底,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想放放不下,這個麻煩。這裡面,佛沒有一樣不知道。

眾生跟佛的關係,雖然迷悟不同,體是一個,都是一個心,一個心變現出來的。

「故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是佛無差別。到成佛了,對於一切法的真相完全明瞭,不是說這尊佛明瞭多一點,那尊佛明瞭少一點,沒有,平等的。

你不問他的時候他不知道,你問他的時候他什麼都知道。不問他的時候,他心在定中,問他的時候,這定起作用,他什麼都知道,他能現身、他能說法。你要問他,他起心動念沒有?告訴你,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

這個妙,這個不可思議!沒有起心動念能現相?對,真心沒有起心動念,現了整個宇宙,現了一切萬法。換一換迷,真心不迷,什麼時候迷?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叫阿賴耶,從真心裡面跑出來一個妄心,這妄心就是迷。

你要是不注意,妄心就代替了真心,這個麻煩了,那就搞六道、搞十法界,想出來不容易了。於是我們就明白,怎樣才能回歸到自性?要轉八識成四智,要把它扭轉過來,就是轉迷為悟,問題就解決了。迷是虛妄的,悟是真的,返妄歸真,破迷開悟,這問題就解決了。

迷是自己迷的,悟還得自己覺悟,別人沒辦法幫助你覺悟。別人可以把覺悟的方法教給你,你要真幹你才會覺悟;方法教給你,自己不幹,還是悟不了。所以佛也沒有能力幫助我們開悟,一定要自己修。

可是雖然不能幫助我們,細想他幫助我們一個很大的忙,那是什麼?阿彌陀佛他建立一個極樂世界,就是幫我們最大的忙。我們不要破迷,帶著迷可以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再破迷開悟,這個辦法妙極了。

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開悟的,到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放下的,為什麼?沒有需要了。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你所需要的東西,它是心想事成。我想要飲食,飲食自然就在面前,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你對這個還要操心嗎?不要操心。

我想要居住的房子,房子現成的,就在面前,你就住進去了;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乾乾淨淨,痕跡都找不到。我要衣服,衣服在身上了。不必要儲存,想什麼就有什麼,心想事成,不想就沒有了。

哪有這個世間這麼麻煩?所以,人的貪瞋痴慢疑全斷了,沒有一個人有貪心,資源太豐富、太多了。你說你有萬貫家財,累贅,多麻煩!極樂世界人聰明,不找麻煩,要的時候它就有,不要的時候就沒有了,不必要去保存。你就想到多自在,這麼一個好地方。

十方世界六道裡頭,跟我們這兒情形差不多,有這麼一個肉身,這個肉身需要飲食、需要穿衣服、需要有房屋居住,樣樣都很辛苦的才能得到。

得到又怕丟掉,患得患失,這就叫煩惱,這就叫憂慮。這些事在極樂世界完全沒有,身是法性身,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不需要飲食,精神飽滿。用什麼來養這個身體?用歡喜,歡喜能養身體,中國古人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要常常生活在歡喜裡面,這個人不容易衰老;如果這個人有憂慮、憂愁,他很快就老了,這個事情我們有經驗。我在台灣,去的時候一個人,到台灣之後,遇到了很多同學、老師,抗戰期間同學,大家組織一個同學會,我到那裡面看到好多熟人,都年輕,歡歡喜喜。以後我出家了,他們也很歡喜。

到五、六十歲的時候退休了,沒有退休的時候生龍活虎,工作的精神好,退休之後沒事情做,想想自己老了。兩年沒見面,碰到了,我一看很驚訝,兩年好像老了二十年,怎麼老得這麼快?這佛經上說的,憂慮。

人的觀念不一樣了,工作的時候把年齡忘掉了,把老也忘掉了,一退休的時候就發現什麼?天天想到我老了,你看不能上班了。想老就老,老得好快,想病就病,病得好苦。老年人就想到會病,病就想死,他怎麼會不死

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同學看到我都問,你沒有老。是,我沒有想老,我每天還在工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讀經四小時,講經四小時,工作很忙,沒想老他就不老。出家人怎麼老的?也是年歲大了天天想老。跟我同年的人很多,都老了,我還沒老,什麼原因?

他們天天想老、天天想病,所以一身都是病。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老,阿彌陀佛也不生病。想的不一樣,念頭不相同,總得明白這個道理。學佛殊勝,學佛的好處就在眼前,得真幹,把佛教給我們的道理貫通。

教給我們哪些該做的、哪些不該做的,不該做的全放下,該做的隨緣,有緣就做,沒緣別去找,叫隨緣,隨緣就自在!

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沒兩樣,就是迷悟不同。「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是名眾生無差別」。

《華嚴經》上佛說得更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涅槃經》上講一個意思,真的不是假的。迷了叫眾生,悟了叫佛,迷了也是這個自性,也是這個心,覺悟了還是這個心,心沒改變。

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體!講倫理,只有佛法講到最極圓滿,圓滿到極處。

恭錄於淨土大經科註 五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