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2

法界佛教總會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般若品第二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三藩市佛教講堂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般若第二」,各位都知道什麼是般若了,也有的還不知道,所以再講一講。般若,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智慧」,翻譯成英文,就叫wisdom。名字雖然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樣的,wisdom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wisdom。智慧有三種:有文字的智慧,叫文字般若;觀照的智慧,叫觀照般若;實相的智慧,叫實相般若。因為般若具足這三種的意思,這叫多含,所以不翻;又尊重不翻,因為智慧輕賤,般若尊貴,所以就沒有翻。

六祖大師第一講的是行由,第二就講般若。講般若的因緣,就是因為一班人請求講般若,所以說「次日」:就是第二天。前邊講到韶關去,有一千多人,說完法後,這第二天。「韋使君」:就是韋璩,「請益」:又想聽多一點佛法。「師陞座」:六祖大師就陞起他的法壇來。「告大眾曰」:對大眾說,「總淨心念」:你們現在都要把心念清淨了,不要打妄想,要一心聽法,這叫總淨心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他先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之後「復云」:就又說了,「善知識」:你們這一班人,都是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覺道」這種智慧。「世人本自有之」:世界人本來統統都有;在佛,不多一點點,在眾生,也不少一點點,這叫本自有之。「只緣心迷」:就因為有執著,有一種迷;迷,就是不覺悟,也就是執著。「不能自悟」:不能自己明白。「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所以必須藉著大善知識;就是明眼善知識,他深入一切諸法實相,所以他能指示你,導引你,令你明心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你應該要知道,無論你是愚癡的人,是有智慧的人,這佛性沒有分別,是一樣的。「只緣迷悟不同」:就因為其中有迷又有悟不一樣,「所以有愚有智」:所以才有愚人,又有智慧的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六祖大師說,我現在為你們說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法,「使汝等各得智慧」:使你們每一個人,都得到自己本有的智慧。「志心諦聽」:你要專心來聽我講,「吾為汝說」:我現在給你們大家講一講。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世界的人,天天口裏念這個「般若、般若、般若、般若」。「不識自性般若」:不認識自己的本性般若,不認識自己本有的智慧。「猶如說食不飽」: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你一天到晚念食譜,說這個東西好吃,那個也好吃;但是只念一念;念一念,不會飽的。所以說「口但說空」:口裏說般若,說這個般若就是空。「萬劫不得見性」:你盡做口頭禪,說說而已,不去實做,你就等到一萬個大劫,也不得見性,不能自己見到你本有的般若。「終無有益」:這樣始終也不會對你有益處的。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這是梵語。在中國來說,摩訶,就是大;般若,就是智慧;波羅蜜,就是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這個法,必須要你心裏真能放下,真能把一切看破放下,什麼都空了才可以;不是口裏念念,一天到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你口念,卻不實行,那是沒有用處。

「口念心不行」:你口裏念般若,心裏不照著般若的智慧去做事。就是你若見到自性的智慧,就不做糊塗事,就沒有無明了;你要是還有無明,那就是心不行。「如幻如化」:就是虛妄幻化的。「如露如電」:也就像露水和電光石火似的。

「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你口裏念,心裏也行般若;口念心行,就是依照般若去做。這就能見到自性是佛,自己本性本來就是佛。「離性無別佛」:自性是真佛,若離開自性,就沒有其他的佛。所以我們在佛教裏講,人人都可以作佛,只要你修行;你不修行,可不能成佛。修行什麼呢?就修行你自性,不是向外馳求,不是到外邊去找;你自己迴光返照,反求諸己,你在自己本身那個地方找。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何名摩訶」:什麼叫摩訶呢?「摩訶是大」:摩訶,翻譯成「大」字。什麼又是大呢?「心量廣大」:人的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量等虛空。好像現在我們造火箭,打到月球去,這是因為心先想到月球去,所以現在就成事實。所以說心量沒有邊畔,沒有邊際的。「亦無方圓大小」:也沒有一定的限度,不是說心是四方的,或者心是圓的;或者心是大的,心是小的。這個心就是無大,大而無外;無小,小而無內。你說它大,沒有比它再大的了;你說它小,也沒有比它再小的了。

「亦非青黃赤白」:心量也不是青黃赤白黑,有一種顏色的表現,也沒有的。「亦無上下長短」:也沒有上,也沒有下,也沒有長,也沒有短。「亦無瞋無喜」:自性本來也沒有瞋,也沒有喜,是中道的。「無是無非」:也沒有是,也沒有非。你若有是有非,那就不是你的真心。「無善無惡」:也沒有一個善心所,也沒有惡心所。所以六祖大師開示惠明,就說「不思善,不思惡」嘛!因為本來自性是無善無惡的。「無有頭尾」:這講到哲學上了,哲學講沒有頭,也沒有尾。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諸佛的剎土,和虛空是一樣的。「世人妙性本空」:我們人自己本有的妙性,本來是空的,「無有一法可得」:沒有一法可得,連一個法都沒有,空的嘛!本來:

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

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

「自性真空,亦復如是」:你自性的真空,也就像上邊我所說的道理一樣。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你們各位,不要聽我現在說般若是空的,你們就著到空上。首先最重要的,你不要著住到空上。「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假設你說你一切都空了,心也空,身也空,世界也空,你就靜坐在那個地方,這時候,你就著住到無記的空。怎麼叫無記呢?就像死了似的,什麼也不知道。雖然是活著的人,一坐就像死了似的,這叫無記空。

修道,我們修得真空裏有妙有,不是說什麼也不知道。什麼都知道,還要什麼都不知道,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像什麼呢?「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你心裏清楚,好像水裏現出月光似的;意要是定了,好像天沒有雲彩似的,萬里無雲萬里天。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這世界、這虛空,能包羅萬有,萬物的種種色色,一切的相貌,都可以包。「日月星宿,山河大地」,都在虛空裏包著。「泉源溪澗」:水泉和源、溪澗,「草木叢林」:草木和叢林,都在虛空裏包著。不單這個,「惡人善人」:惡人也在虛空裏包著。虛空不會說:「啊!你這個惡人,我真想把你攆出虛空去。你這個善人,我特別歡迎你,你快到虛空裏來吧!」沒有這個,虛空沒有這種分別。「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須彌山,這妙高山,「總在空中」:統統都在虛空裏。「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我們一般人自性像虛空,也就是這個樣子。

「善知識」:各位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自己本性能包含萬法,這就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萬法都在每一個人自性裏頭包含著。「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你若能見一切的人,或者他好,或者他不好,你也不取、不捨;也不說歡喜善的,不願意惡的,不要這樣子。我不是常對你們講,那不好的人,終究有好的那一天,希望他改過。所以我有很多不聽教訓的徒弟,我教他向南邊走,他偏偏往北邊跑;我教他向東邊去,他偏偏向西邊跑。不聽話,我也慢慢等他;我知道,等將來他一定會有聽話的時候。尤其這一切善惡,都在自性裏頭包著,不要取,也不要捨。「亦不染著」:也不染著這種善惡的境界。什麼叫染著呢?你一取捨,這就是染著了。「心如虛空,名之為大」:什麼叫大呢?就是我們的心量等於虛空,所以就叫大,「故曰摩訶」:所以就叫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各位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迷的人,口裏說,不去做;有智慧的人呢?就實實在在去做,不是口頭禪。「又有迷人,空心靜坐」:迷人說什麼也不想,空心靜坐在那個地方。「百無所思」:什麼也不要想。「自稱為大」:說這個就是大了。「此一輩人」:這一等人哪,他落於頑空,「不可與語」:你不要和他講話。為什麼呢?「為邪見故」:因為他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所以這種人,你簡直不要理會他。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六祖大師說:善知識呀,你們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心量的廣大,是遍周法界,法界是沒有不包的。「用即了了分明」:用,就是了了分明,好像鏡子照物似的,物來則照,物去則空。「應用便知一切」:應用的時候,就知道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知道一切即是一,一也就是一切。知道自性能生萬法,萬法還歸自性。「去來自由」:自性是去來自由的。「心體無滯」:心的本體沒有滯塞,沒有不通的。「即是般若」:沒有不通,就是明了一切,就是不愚癡;不愚癡,就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夫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般若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從自性生出來的。「不從外入」:不是從外邊來的,所以你不要到外邊去找。「莫錯用意」:你不要錯用了你的心;意就是心意。「名為真性自用」:你不用錯,這就是你自己會用真性了。「一真一切真」:你一樣若真了,樣樣都真了。「心量大事」:這心量是廣大的一種事情,「不行小道」:不走小路。

「口莫終日說空」:六祖大師,又恐怕人著到空上,又說,你不要口裏一天到晚,就說空、空、空、般若、般若。「心中不修此行」:你心裏頭不修這個般若行。「恰似凡夫自稱國王」:好像普通的老百姓,自己封自己是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你這樣子,始終也得不到自性的,這不是我的徒弟。為什麼不是我徒弟呢?就因為他不聽話,教不要著空,他單要著空;教不要著有,他又單著有;要他不要有desire淫欲心,他單不斷淫欲心,他說:「喔!這沒關係,不要緊,慢慢的,慢慢來!」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善知識」:六祖又說,各位善知識,「何名般若」:什麼叫做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所說的般若,是梵語,在唐朝的中國話,就叫智慧。「一切處所」:所有的地方,「一切時中」:任何的時候,「念念不愚」:就是念念明明了了,念念不迷,念念不愚癡,念念沒有無明。「常行智慧」:常常用智慧去處理一切的事情,「即是般若行」:這就是修的般若行門。

「一念愚即般若絕」:你若一念愚癡了,般若就斷絕了。斷絕是個比喻,並不是真正地斷絕了。因為真正的智慧,沒有生,也沒有滅,怎麼會斷絕呢?這是個比喻,就是在你愚癡的時候,般若不現前。「一念智即般若生」:你若是不愚癡了,不迷了,這就是般若生。

怎麼叫迷呢?舉一個例子來講。譬如人家說喝酒,這是不好的;抽香煙,這是不好的;吃迷魂藥,這是不應該的。但是你就不相信,這就叫般若絕。有人告訴你說不好,你還不相信;你若是有智慧的人,怎麼會這樣子呢?有人教你,說抽煙、喝酒、吃毒藥,是不對的,你就改了,這就是般若生,就是聰明。人家教你,你不相信,心裏還不明白;你說,這不是愚癡,是什麼呢?所以愚癡的人,就明明知道不對的,他還要去試一試,這就是愚癡,這就是般若絕。你一念智,有人說,這個是不對的,你就改了,這就是般若生。

「 「世人愚迷」:世界上人哪,愚癡得不得了,不但一個人愚癡,多數人都是愚癡的。「不見般若」:他自己不知道修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口裏說智慧,心裏常做一些愚癡的事情。所謂做愚癡的事情,就是不應該做的事情,你去做了。「常自言」:他常常自己說,「我修般若」:我修行智慧。「念念說空,不識真空」:念念他說這空就是般若;般若有二十種的空門,要空一切,可是他不知道真正的空。好像經典懂一點,咒也會持幾句,經也會念幾句;但是就是自己毛病不改,這就是口頭禪。天天說空、空,說般若,可是他沒有真正改了毛病,這是不知道真空。真空了什麼呢?要把你的無明空了,要把你的習氣毛病空了,要把你所不明白、所做的糊塗事空了,這叫真空。

「般若無形相」:般若沒有一個形相。前邊沒說嘛?它不是長短方圓,也不是大小,也不是青黃赤白黑。什麼呢?「智慧心即是」:你的心裏生出智慧,沒有無明,智慧明明了了,能知道是法非法,這就是智慧心,就是般若。「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你若能這樣解釋,這就是般若的智慧。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西國語,就是印度語。「唐言到彼岸」:在中國的話,就叫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解義,到彼岸的意思,要是解釋明白,就是離生滅;離開生,離開滅,沒有生滅了。什麼叫彼岸呢?彼岸是對此岸而說。此岸是什麼呢?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什麼呢?彼岸就是涅槃。在生死和涅槃中間,經過一些什麼呢?經過煩惱的大海,煩惱就像海似的。因為有煩惱,所以就有生死、有涅槃。你若煩惱沒有了,生死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生死、涅槃,這二種都是名字而已。有生有死,這叫生死;沒有生死,這叫涅槃。你若是沒有煩惱,有生死,也會沒有生死了。

所以我們為什麼在這兒受生死?就因為有煩惱!這句話很重要的。我們各位記著:我們為什麼有生死啊?就因為有煩惱;為什麼有煩惱?就因為有無明。什麼是無明?你不明白事情,那就是無明。什麼事情你不明白?你說什麼事情你明白?你明白什麼事情?你知道你不明白什麼事情,那就是無明;你若知道你明白什麼事情,那就是般若,就是差這麼一點點。

「著境生滅起」:你著到境上,就有了生滅。「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現在各位應該明白了,什麼叫彼岸?什麼叫涅槃?涅槃就像水,本來沒有波浪,你生出來風,就有了波浪。風是什麼呢?風就是無明,波浪就是煩惱。你若不著在境上,就像水沒有波浪似的,心如止水;沒有波浪,就沒有生死。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的,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用用功。怎麼我的心裏,就有這麼多的雜念呢?這麼多雜念,就是波浪。你若沒有波浪,生滅就了了;生滅沒有了,生死也就了了。你有生滅,這就叫此岸。

「離境無生滅」:你離開境界,就沒有生滅。「如水常通流」:就像水常常運行不息一樣的。通流,是水常常運行不息,就是智慧光明遍照的意思。「即名為彼岸」:這就叫彼岸。「故號波羅蜜」:所以這叫波羅蜜。

這一段經文很有用的,你若是能用一點功研究明白了,那你一生的受用,都無窮無盡的。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六祖大師說完前邊這個般若波羅蜜的道理後,又叫一聲,各位善知識!「迷人口念」:迷人只知道用口來念。「當念之時」:當著他口念的時候,「有妄有非」:他有妄念,還有不正當的念。「念念若行」:依照般若行,就是不做愚癡的事;他念念若依照般若去行,「是名真性」:這就是依照自己的真性去修行。「悟此法者」:明白了這種法的,「是般若法」:這就是般若法。般若,就是不愚癡,你不做糊塗事,就是不愚癡。

什麼叫糊塗事?這糊塗事很多很多,你所做的事情,本來不應該做的,你去做了,這都是愚癡的行為。最要緊的,就是淫欲心!有這種淫欲心,本來不應該做的,但是你到那糊塗來了,什麼都忘了,把般若也忘了,波羅蜜也忘了;那時候,也忘了念,連念都不念了,就任性去做這一些糊塗事,這就是最愚癡的。但是最愚癡的事情,人歡喜去做,就是歡喜去愚癡,不願意修般若法。

「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你不行愚癡事,就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你不修般若行,就是凡夫。「一念修行」:你若修行般若行;就是斷欲去愛,沒有淫欲心。「自身等佛」:自身就是等於佛一樣的。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凡夫即佛」:凡夫就是佛。佛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從凡夫這兒開的始。以前佛也是凡夫來著,因為他修般若法,所以成了佛。我們為什麼做凡夫?就因為我們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專門地性流為情;把性變成情,情又變成欲。性流為情,情流為欲,這就是凡夫。你若是能把欲歸回來到性上,不搖不動,不被無明所轉,這就是佛。

「煩惱即菩提」:這個煩惱,也就是菩提;你若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菩提了。說:「那我這煩惱不要去了,就留著。」留著?留著還是煩惱,煩惱就是煩惱。要怎麼樣呢?要把煩惱用科學的方法鍛鍊一下。怎麼鍛鍊呢?就把煩惱改一改。怎麼改呢?這個改也不是改,就是返本還原。你看見手心和手背,這手背,就比方是煩惱,這手心,就是菩提,你只翻過來,就可以了;也沒有多,也沒有少,你只要翻過來就是。你不翻過來,就差這麼一點點,就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你若一翻過來,就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我常常講的,去柏克萊也講:「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那個冰,就是水。你若明白,那法也空了!你沒明白,才有法;你明白了,人空法空了。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你前念愚癡,就是凡夫,後念有智慧,開悟了,就是佛。你「前念著境即煩惱」:你前邊的念著住到境:「噢!這地方是三藩市,三藩市和紐約不一樣。」三藩市和紐約,本來是一樣的,都是大城市,不過在你的分別心上,你就分別:「噢!三藩市這麼樣子,紐約是那麼樣子;三藩市沒有下雪,紐約常常下雪。」那是你的分別心,根本都是一樣的。你若不著到境上,那就沒有那麼多分別心,就沒有煩惱!所以說前念著境,即是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你前面著到境界上,分別三藩市和紐約different(不同的),不同就有煩惱。後念離境,「噢,這都是空的!三藩市、紐約,都是這樣子,分別幹什麼?」離開即菩提,不分別即菩提。

但是講是容易,你真能不分別,那不是很容易的事。這種境界,你要是懂了,也沒有家,也沒有國;家敗了,國也亡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叫應無所住而生其身;這身體到什麼地方都可以的。你看這妙不妙?這個地方,就是菩提。

你何必嘆氣呢?能這樣子,就這樣子;不能這樣子,慢慢也可以這樣子。

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

你自己性若定了,沒有那麼多妄想,朝朝都是快樂的。你妄念若不起,在哪一個地方,都是安樂的。為什麼你覺得不安樂?就因為你有妄念;沒有妄念,到處都是極樂世界。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六祖大師,又叫一聲:「各位善知識,你們自性裏,都有無量的智慧。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法,就是你自性本具的,不需要向外馳求。這種法,是最尊貴的,也是最高尚的,最第一的;沒有比這個法,再尊貴、再高尚、再第一的了。「無住無往亦無來」:自性的般若智慧,是沒有著住的,沒有往,也沒有來。「三世諸佛從中出」:過去的諸佛,是從摩訶般若波羅蜜生出來的;現在諸佛,也是從摩訶般若波羅蜜生出來的;未來的諸佛,也是從摩訶般若波羅蜜這一種最高、最上、最第一的法,生出來的。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你應該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蘊的煩惱塵勞,小智慧就打不破五蘊。色、受、想、行、識你都看不空,五蘊打不破,煩惱就會有,塵勞也不能斷;所以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須要先照見五蘊皆空。《心經》上不是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還要多時呢!少的時候,他就照不破五蘊皆空。所以我們現在也應該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可以的。把這一切的煩惱打破,塵勞也打破。你沒有煩惱,沒有塵勞,這就是本性的般若現前。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你若這樣修行,決定可以成佛道的,沒有一點疑問。「變三毒為戒定慧」:你把你的貪瞋癡,變成戒定慧。這只要你一反過來,那就是了!貪瞋癡,你若不變,就是貪瞋癡;你一變,就是戒定慧。所以就看你變不變,你一變,就屬於般若;你不變,就屬於愚癡。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我此法門」:六祖大師又說,各位善知識,我這個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從這一種的般若,而生無量的般若;從一種的般若,生出八萬四千的智慧。八萬四千的智慧,也就是八萬四千的般若。「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為什麼說有八萬四千的智慧呢?因為世界人都有八萬四千塵勞。你把塵勞一變過來,就是般若。「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你若把塵勞變了,智慧就都現前;可是「不離自性」:般若智慧,是不離自性的。

「悟此法者」:你明白這種法的,「即是無念」:就是無所念。「無憶」:也沒有所回憶。「無著」:也不著住。這時候,你無念、無著、無憶,「不起誑妄」:你一切誑妄的念頭也不起。「用自真如性」:用你自己的真如自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你用你的智慧,來觀照一切法;不要用你那個分別的識心,要用智慧。「不取不捨」:對一切都不取著,也不捨棄。「即是見性成佛道」:這個就叫見性,也就是成佛。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各位「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你想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得到法的滋潤,「及般若三昧者」:和般若智慧的這種妙定,「須修般若行」:你就應該修行般若的行門。什麼是般若的行門呢?「持誦金剛般若經」:你應該念《金剛經》。六祖大師就是從《金剛經》上開悟的,所以他主張一切人也都念《金剛經》。持,就是執持;誦,就是誦念。執持而誦念,不要間斷,不要忘了,要念《金剛經》,「即得見性」:就可以見性。

念經必須要不打妄想,不要念念經,就打起妄想來,或者生種種的雜念。以前有一個人,天天念《金剛經》,有一天,他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鬼,請他念經來超度他,好像我們現在七月十五,來超度過去的父母。這鬼說:「請你幫我念一點經,超度我。」他答應了,說:「你要念多少經呢?」說:「念一卷經就可以了。」這個人第二天就幫他念經,正念到一半的時候,他的工人給他送了一杯茶來,他就這麼一擺手,心裏說:「不要!」他還繼續念經。這天晚間,這鬼又來了,說:「你答應給我念經,你念了一半;還有一半沒有念呢!」他說:「怎麼樣子?我給你念一卷經了!」這鬼說:「你念是念一卷經,但是你念到中間,有『不要』兩個字,所以後邊經的功德,就都不要了,都沒有了。」這個人一想:「是啊!我中間有『不要』兩個字,是我不要茶,不是不要經。」但是在經上加上「不要」兩個字,鬼神以為他不要功德了,所以大約經的功德,鬼神給搶去了。他一想,說:「那好了!我再給你念一卷經。」於是乎,又給他念一卷經,中間沒有摻雜上「不要」兩個字。這一天晚間,這鬼很歡喜就來向他叩頭頂禮,多謝他給自己念經的好處。

所以你們念《金剛經》,切記不要摻上「不要」兩個字。你在那兒念:「須菩提,須菩提」,不要說:「須菩提,不要,不要須菩提,不要須菩提。」那須菩提就跑了。所以念《金剛經》,是非常有感應的。

「當知此經」:你們應該知道這部經,「功德無量無邊」:這功德太大了,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經中讚歎《金剛經》,那是很清楚的,我現在不要完全說;可是「此法門是最上乘」:《金剛經》這個法門,是最上乘的法門,「為大智人說」:是為大智慧人說的,「為上根人說」:《金剛經》,是為有最上根的這種人說的。

「小根小智人聞」:小根,就是善根淺薄的人、小智的人,他若聽見這個經,就「心生不信」:他就說:「沒有這個道理!念經?念經有什麼好處?你不吃飯,看你可不可以活著?你天天念經,我看看你不吃飯可不可以?」所以小根小智的人,聽見這個經,他心生不信。

「何以故」:什麼原因他不信呢?「譬如天龍下雨」:好像天上龍下雨似的,「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所有的城市、聚落,「悉皆漂流」:都被水所漂流,「如漂棗葉」:就像漂一片棗樹葉子那樣子。「若雨大海」:這個雨要是落到大海裏頭,「不增不減」:大海,就表示大根大器的人。他一聞法,知道這個法,是自性本具的,所以他就生出信心。小根小智的人,就像那小草似的,一下了雨,就把它沖得反而死了,他不相信大乘法。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大乘人、最上乘的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心就開悟,也明白了。「故知本性」:他就知道自己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般若本來是自性所具的。「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有智慧的人,他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常常觀照自己般若的智慧,不一定要認識很多字,才明白般若的智慧。

現在也說個比喻,「譬如雨水,不從天有」:雨不是從天上有的,「元是龍能興致」:本來是龍可以下雨的。「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一切的樹木、一切眾生,無論你有情無情,都得到這個雨的滋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一切其他小的川流,都流入大海,「合為一體」:到大海裏,成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眾生般若之智,也就像天雨下到大海裏一樣。這個海,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本性的智慧,就無論是下多少雨,都流入大海裏去,海也不增不減。所以才說:「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你也唯智可入。你有智慧,才能到這大海裏去;沒有智慧,也不容易到的。般若的智慧,就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各位「善知識」,「小根之人」:沒有善根、善根淺薄的人,「聞此頓教」:聽見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教的法門。「猶如草木」:就比方草木一樣,「根性小者」:這根性小的草,和小的樹木,「若被大雨」:若遇到大雨,「悉皆自倒」:自己就都倒了,把根都露出了,「不能增長」:本來雨水是幫助草木增長的,可惜它的根太淺,所以反而被水沖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善根薄弱的人,「亦復如是」:也就像這一樣的。

「元有般若之智」:本來所有的般若的智慧,「與大智人更無差別」:愚癡人和有智慧的人,般若自性本來沒有分別的,就因為一個會用,一個不會用。「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為什麼小根小智的人,聽見佛法,不開悟呢?「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就因為他邪見太重,邪見障著,令他不生信心。煩惱的根深了,他的無明也重,生出的煩惱也就多了!「猶如大雲」:就好像一塊大雲彩,「覆蓋於日」:把太陽遮住。太陽光,就是自性的般若;這一塊大雲,就是你所有的邪見和煩惱,在遮障著太陽。「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若沒有風來吹,大雲就不會走到一邊去;不會走到一邊,太陽光就不現出來。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般若的智慧,沒有大,也沒有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因為眾生有的習氣深,造的業深,他就迷了;習氣沒有那麼深,造的業也沒有那麼重,他就會悟,所以眾生的迷悟不同。「迷心外見」:這迷人哪,心外求法¾¾向外馳求,「修行覓佛」:他不知道自性般若,本具自性的佛,他到外邊去找佛,所以愈找愈遠。「未悟自性,即是小根」:沒有明白自己的本性,這就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若能聞這個頓教,即刻就開悟,「不執外修」:不執著,不去向外馳求。你要自性自悟,自己明白自性的般若。「但於自心常起正見」:你在你自己的心裏,常常生起正知正見,不要生起邪知邪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你要是有真正智慧,就不會生煩惱;不會生煩惱,自然也就沒有塵勞,所以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這就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內外不住」:各位善知識,你修般若行,應該不住內,不住外;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但也不是頑空,不是說:「哦!我身心也沒有,這世界也沒有了。」這變成頑空了,也不是。就是不著住──內不著身心,外不著世界。你能內外不著,就能「去來自由」:來,到什麼地方來?去,到什麼地方去?來,可以說是回來,回來到什麼地方呢?到你身心那兒了!去,到什麼地方去了呢?到法界去了!可是雖然有來有去,你還不要著住來去,這叫自由;你若著住到來去呢?就不自由了。來不自由,去也不自由,就有所罣礙。你內外無著,就來去自由。

來去自由,可以說是你的心來去自由,也可以說你的性來去自由;也就是說生死自由了。生,我願意活著我就活,這是自由;我願意死我才死,這是自由。如果我不願意活著,我就不活著。說:「那是自殺。」不是的!你坐在那兒,如入禪定,自己怎麼樣死法,自己知道。也不必說是:「服一點毒,我知道這一定就會死的。」這不需要服毒,你坐在那兒就走了。你說這不自由嗎?要是不自由,你就走不了。因為自由,所以我願意走,我就走;我願意活著,我就活著;我願意死,我隨時都可以死。

三祖為什麼手抓著樹,就可以圓寂了?就可以得大涅槃呢?就因為他生死自由,來去自由。我願意活著,是永遠都不會死的;我願意死,即刻就可以死去,這樣子叫來去自由。來去談笑中,和你講講著話,就可以往生了,像道生法師,才好玩呢!一般人都反對他,說他講經講得不對,為什麼你說闡提也有佛性?在《涅槃經》前邊說,闡提無佛性。道生法師當時就講:「我說闡提有佛性。」人家都反對他,說:「這個法師,簡直發瘋了,神經病!怎麼講經講得這麼樣?經上都沒有這麼講!」就罵他。誰都不和他講話,趕快就走,就是默擯他。他就發願說:「我講的經要是合佛法、合佛心,將來我在法座上說著法,我就往生了。如果我講得不合佛心,我這願力不會滿的。」以後他給爛石頭講經,爛石頭就亂點頭,接受他講經的道理。以後他又講經,正在講得非常奧妙的時候,哦!這個法師往生了!就在法座上往生了。你說好不好玩?所以這叫來去自由。本來這個來去自由,講起來太多了,我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講個大大概概給你們聽就得了!

「能除執心」:能把你執著心除去,說:「法師,你這句話講得正合吾意,正是對我的思想。我就是不願意執著,我就是不想守規矩,你這有規矩,這就是執著。」這個你又錯了!你除你的執著,能除執著心,就是不執著了。不執著,是教你不執著不對的事情;對的事情,你不能不執著。譬如說,守規矩才能成佛。說:「我不執著,我就不需要守規矩。」那你就不能成佛的。所以「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合乎道的,你要不執著;合乎道的事情,你要拳拳服膺,你要持誦。為什麼叫持誦呢?持誦也就是個執著;但是你是持誦《金剛經》,是修行。不是說:「我執著,我有一點小毛病,總也不想去掉,我也不想教人知道我這個小毛病。」那更是執著!說:「教人知道,我也不管他;他就說我不對,我也不理。我是無執著了!」你這是邪知邪見!你這種邪知邪見,可以說是愈修離佛法愈遠。

「通達無礙」:你能離執著,就能通達無礙。通達無礙,就沒有所障礙。「能修此行」:你若能修行這種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與《金剛經》,就一點分別都沒有。你若不能修這個行門,那就是不合乎般若的妙理;你若能修行這個行門,就是般若的智慧現前。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六祖大師又叫一聲,說:各位「善知識」,「一切修多羅」:說所有一切的經典。修多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做「經」。經,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契理契機,所以叫契經。「及諸文字」:和一切的文字。

「大小二乘」:大乘、小乘。「十二部經」:這十二部經有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自說、因緣、比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加上論議。無論大乘、小乘,一切的經典文字和這十二部經,「皆因人置」:都因為人,才有這一些經典;如果沒有人的話,這一些經典,都沒有用了。「因智慧性」:是依照智慧性而說的法,「方能建立」:才能成立這一切的法。

「若無世人」:若沒有人的話,「一切萬法,本自不有」:這世界所有麻煩的事情,都是因為人才有的;若沒有人了,什麼麻煩事情都沒有了。有麻煩事情,就有教你不麻煩的法;因為人有八萬四千塵勞,所以佛說出八萬四千種的法門。八萬四千塵勞,就是八萬四千種的麻煩;說出八萬四千的法門,就是教你對治這些麻煩的事情;對治,就是令它沒有了。好像這人有病,你用一點藥,把病治好。人有這八萬四千塵勞,用這八萬四千的法門,把塵勞就都治好了。所以若沒有人的話,一切麻煩都沒有了。麻煩是誰麻煩呢?就是人的麻煩。要是沒有人,什麼麻煩都沒有了!所以本自不有。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所以才知道,這所有的一切法,因為有一切人才產生的;若無一切人,何用一切法呢?「一切經書,因人說有」:所有一切的經書,都是為人說的;要是沒有人,這一切經書就都用不著!「緣其人中」:因為在人的裏面,「有愚有智」:有愚癡的和有智慧的。

「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癡的人,就是沒有智慧的人,就像小孩子一樣;有智慧的人,就像大人一樣。「愚者問於智人」:小孩子有不懂的事情,一定要問大人。「智者與愚人說法」:大人就給小孩子解說,說這是怎麼一回事。「愚人忽然悟解心開」:這小孩子忽然間心裏明白這一切的事情了。「即與智人無別」:就和有智慧的人,沒有什麼分別了。有智慧的人,只是一個明白,愚人開悟了,也就是一個明白。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各位有知識的人,你們應該要知道,不了悟,雖然就是佛,也變成了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你在一念這麼短暫的時間,要是豁然開悟了,眾生就是佛。這也就是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你迷了,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一念覺,一念佛,念念覺,念念佛;你一念迷,一念是眾生,念念迷,念念是眾生。

怎麼叫覺悟呢?覺悟情、欲,究竟有什麼好處?情、欲是傷害自己身體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也是傷害自己生命最重要的問題;也是令你愚癡的最重要的問題。你一念欲心,就一念愚;你念念有這種情欲心,念念就愚癡。所謂:

業盡情空是真佛

業重情迷是眾生

沒有旁的地方,就是把染污的念頭放下,那就是清淨的念。那麼染污的念是什麼呢?就是這種欲念。再說得清楚一點,就是淫欲的念。這個淫欲念,又要分清楚了:你以身去實行淫欲念,這是身業的不清淨;你在口裏頭盡講綺語,盡講這些問題,這是口業不清淨;你在心裏總想這種不清淨的淫欲事,這是意業不清淨。所以這身口意三業,你都要不犯,這就離成佛不遠。

一般的人,背覺合塵。合什麼塵?就是合這種不清淨的塵。塵,是以染污為義。你一落到有這種的情欲,就有染污;你離開情欲,染污才離開。所以背塵,就合覺;你背覺,就合塵。你若染污,就不得清淨;不得清淨,就不成佛。你要清淨,就不要染污;你若一染污,就是眾生,這很清楚的。所以這才說:一念迷,就是一念眾生,念念迷,就是念念眾生;一念悟,就是一念的佛,念念悟,就是念念的佛。你看!這很容易的嘛!一點都不費事。

可是,還要有一點助緣才可以。怎麼樣要有助緣呢?你說:「我要清淨。」那麼最要緊的,不要有自私心。你若有自私心,就不清淨;清淨,也變成不清淨了。你若沒有自私心,一切都不是為我自己,就會清淨。因為你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癡心、沒有我見,這就是悟。所以才說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有的人說:「喔!所有的人都是佛?」不錯,雖說眾生是佛,但是你要悟了。你若不悟,說是佛,那還是就像前邊經上說的,一個普通老百姓自稱國王;這若教國王知道,一定把你抓去放到監獄裏。為什麼呢?你要造反!他說:哦!我這個國王在這兒做著國王,你為什麼又要做國王?「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國家也沒有兩個皇帝。豈有此理,你也要做皇帝!所以一定要把這個皇帝打倒了。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故知,就是所以才知道;知道什麼呢?知道萬法原來是在自己心裏生出來的。你既然知道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你為什麼不在自心裏修行呢?你自心只要去染污念、去塵,就見著真如本性。頓見就是立刻就見,不要等著,說:Wait a minute!Wait a minute!(等一等)不要Wait a minute!立刻就見到了。見著個什麼?見著真如本性囉!

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菩薩戒經云」:在《梵網經》上說,「我本源自性清淨」:說我本來的自性是清淨的,沒有染污。「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你若知道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性,都可以成佛道。誰見到性,誰就成佛;你見到自性,你成佛,我見到自性,我成佛,他見到自性,也一樣成佛。不會不平等的,是最公平不過了!你只要自己見到性,就成佛道了。

「淨名經云」:《淨名經》,就是《維摩經》。《維摩經》上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即時,也就是不要等一等,即刻。即刻什麼呢?豁然開悟,豁然貫通焉。豁然,就是突然;突然間,也不知道怎麼開的悟?哦!就開了悟。你看!奇怪了,這真是妙不可言!豁然還得本心¾¾自己識自本心,知道我的心是個什麼樣的。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六祖大師說,各位,你們都是有大知識的人哪,聽見我給你們講這麼多法,你們可都開悟了嗎?六祖大師自己稱自己說:「我啊!一個不識字的人,我這麼一個獦獠,一個邊地的沒有知識的人,在五祖大師那兒,一聞言下便悟。」忍,他尊重五祖,五祖本來叫弘忍,因為他是五祖的徒弟,就不能直接稱師父的名字,所以就說忍和尚,只稱一個字。

忍和尚,這個和尚受了好多氣啊!怎麼受好多氣?你在前面沒聽見嗎?因為要傳法,受座下的人壓迫。這一個一定要他傳給神秀;那一個也對他說,神秀是最好的;另一個又去給神秀做說客,說:「和尚啊!你無論如何,不能把法傳給旁人!你若傳給旁人,那神秀他是放不下的,他就要用他這一黨的人,把您傳法的這個人殺了。」你想,這是不是受氣?一個做和尚的,傳法的自由都沒有,要受人控制著:「您不能傳給旁人哪!傳他也不可以呀!一定要神秀才可以的!」你看這多受氣的。

所以這忍和尚,唉!忍著忍著。忍著很久的時間,來了一個獦獠,「啊!我把法給這個獦獠,我不管你們這些東西!」於是乎,三更半夜的,把佛法祕密地交給這獦獠。你想是不是忍呢?這忍著忍不住了,所以把法傳給這獦獠。我相信這是一股氣,「好!你來欺負我,我傳給一個不認字的人。你認字?活該你認字!」所以五祖大師忍不住了,把法傳給六祖。但是六祖是他知音的人,所以在這兒就稱:我這個和尚啊,真是忍得好辛苦喔!

五祖為什麼傳給他法?並不是說:「哦!這賭氣,傳給獦獠,他不認字,你反正把法傳給我,我一賭氣,傳給旁人了。」不是這麼樣子,因為這個不認字的人最聰明,一聽就開悟:「哦、哦,是這樣子!我自性本來就清淨的,我自性原來就是光明的,我自性本來就不動搖的,哦!我自性,這麼妙啊!」五祖¾¾這個忍和尚¾¾一聽,是這樣子,是這樣子!於是乎,就傳給他法。

「頓見真如本性」:五祖大師,一給他講法,他就頓見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所以我才將頓教法門流行,「令學道者」:使令所有的學道者,「頓悟菩提」:即時覺悟他自己的本心,見自本性,「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你自己若不能悟的,你應該找一個明眼善知識,他是個過來人。所謂「欲問山前路,須問過來人」,你想要走山前這條路,你應該問過來人,說:「這條路,是到什麼地方去的?」你若不問過來人,你問道於盲;不知道這條路,來個瞎子,卻問他:「這條路,上什麼地方去的?」他說:「哦,你就走吧!到什麼地方去都可以的。」你看!再或者問:「這地方是不是虛空啊?」他說:「是的,這地方就是虛空。你走,沒有可以擋著你的,是虛空的。」你看,這是不是虛空?「解最上乘法者」:知道最上乘法的這樣人,「直示正路」:要指示你的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明眼的善知識,就是過來人。「有大因緣」:你和他必須要有一種大因緣,才能遇到這種善知識。「所謂化導,令得見性」:所謂善知識,他就化導眾生,令一切眾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所有一切的善法,都因為有善知識,才能生出來;你一切的善根,也是善知識栽培、灌溉成就的。好像你遇到善知識,天天說法教化你,這都是增長你善根的。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諸佛,和前面所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都是在人自性裏,本來就自有的,不是在外邊得來的。「不能自悟」:可是你自己不明白,「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你要找善知識,指示你本來自性清淨的妙體,才能使你見到自己的本性。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若自悟者」:若是自己明白了,「不假外求」:不假,就是不假藉;外求,就是向外馳求。這是說你若自己明白,不需要向外馳求。「若一向執」:一向,就是以前由來;執,就執著。你若從來就執著,「謂須他善知識」:說必須要外邊的善知識,才能令你開悟,「望得解脫者」:希望得到解脫者,「無有是處」:你盡向外馳求,是不對了!你應該要自性自悟,自己知道自性本具的般若;你若盡向外馳求,這就是錯誤了!

「何以故」:什麼原因呢?為什麼說向外馳求是錯誤呢?你要知道,因為你「自心內有知識」:自己自性裏,有真正的善知識;這個善知識,也就是你真正的智慧。「自悟」:你善知識自己明白。

「若起邪迷」:假設你自己起了邪迷。什麼叫邪迷?邪,就是不正,迷,就是不明白。你不明白什麼呢?不明白什麼是不正當的。譬如有一切嗜好的人:賭錢的,這是賭錢的邪迷;抽菸的,這是抽菸的邪迷;好色的,這是好色的邪迷;好喝酒的,這是好喝酒的邪迷。這種邪迷,你不要以為是不要緊的,就因為這個不要緊,所以就愈迷愈深。小迷,你若認為不要緊,就變成大迷;你再覺得不要緊,就由大迷,變成老迷;老迷,你再認為不要緊,就變成死迷,到死的時候都迷,都不明白。啊!這是最可憐的。你看!由小迷變成大迷,由大迷變成老迷,由老迷變成死迷,最初就因為有個邪迷。

「妄念」:就是不真的念頭、不實在的念頭,虛妄不實,盡打妄想。「顛倒」:怎麼叫顛倒?明明知道事情是不對的,還要去做,這是顛倒。明明知道不對,一定要說是對,這是顛倒。你所愛好不合法的事情,你要去做,這是顛倒;不單你要去做,而且還要影響其他的人,跟你一樣,這是顛倒。所以這種顛倒,說起來太多了!想學佛法的人,一定要不顛倒,一定要不邪迷,那才能有所成就!

「外善知識,雖有教授」:外善知識就是良師善友,雖然教化你,你若是不聽,那他也沒有辦法的。善知識,不像警察,你不守法律,他會把你抓去放到監獄裏;善知識是沒有監獄的,你不聽,就希望你慢慢改過。善知識所教化的眾生,這聽話的眾生,善知識一定歡喜;不聽話的眾生,善知識也不會惱怒他,但是心裏就有戚戚焉,就不太歡喜。「救不可得」:善知識沒有法子救得了你。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你要在你自性裏,生出來正真般若。正,就是不邪;真,就是不妄;般若,這是真實的般若智慧;觀照,就是用般若的慧劍,斬斷一切的邪迷,斬斷一切的妄念,斬斷一切的顛倒。如果你不用智慧的寶劍,把邪迷、妄念、顛倒都斬斷,那你就是愚癡,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做顛倒的事。「一剎那間」:是很短的時間,「妄念俱滅」:所有的妄念就都滅了。怎麼會滅呢?就因為你智慧劍這一照,就把妄念消滅了;就像雪,經過太陽一曬就化了,沒有雪了。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你若認識你自己的本性,「一悟」,主要在這一悟,這一悟,就到佛地。你若一迷,怎麼樣啊?到了什麼地方去了?就到了鬼地。一悟到佛地,一迷就到鬼地。一悟就是用智慧劍,把你的邪迷斬斷了,明白了!明白就是佛。覺者佛也,迷者眾生。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運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各位「善知識」,「智慧觀照」:你用你本有的智慧來觀照,「內外明徹」:內,是身心;外,指世界。明徹,就猶如琉璃筒一樣,裏邊見到外邊,外邊也見到裏邊;也就是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雖然無身心、無世界,而世界、身心宛然;雖然宛然,而不執著,這叫「識自本心」:認識本來自性¾¾這個真心¾¾就是內外明徹的,「若識本心」:你若認識自己的本心,「即本解脫」:不執著一切的塵勞妄想,就是得到解脫了。

「若得解脫」:你若得到解脫,「即是般若三昧」:這就是自性般若的定,「般若三昧」,「即是無念」:這個定是什麼呢?定,就是無念;無念,也就是定。前邊我講無意,無意就是戒,這無念就是定;你再沒有妄想,沒有妄念,這就是慧。無意、無念、無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現前,貪瞋癡就沒有了。

「何名無念」:什麼叫無念呢?「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你看!心不染著一切法,就是法空;法都空了,你為什麼又要著住這一些習氣毛病呢?有人說,看到這經文上說:「心不染著法」:他不染著法,可是染著在毛病上了。這毛病不去,你光不染著法,還是一樣有毛病,那叫什麼不染著?不染著法,就是不要說是毛病,連法都沒有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都應該放下,何況不是法,何況是那些毛病呢!你那些毛病若不放下,你到底學什麼佛法?我問你!簡直騙人呢!簡直是自欺欺人!學佛法的人,就要去毛病。你有毛病,你會說幾句佛法,那是一點沒有用的!那簡直是最愚癡的!所以「是為無念」:你不染著,無念就是定,就是般若三昧。

「用即遍一切處」:般若三昧,這種的定的利用,能怎麼樣呢?遍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雖然遍一切處,但是不著住到一切處,沒有所著,猶如虛空一樣。「但淨本心」:就是教心裏無染著,清淨本性。「使六識」:使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出六門」:由六門出了。六門就是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這六根門頭。「於六塵中」:在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裏邊,「無染無雜」:你不要在六塵裏,你參加一個股份。六識遇到六塵,也就是參加一個股份,和它們合起來做一個有限公司。你做了有限公司,這就有了染,也有了雜;要無染無雜,你不要去參加一個股份。「來去自由」:六識對著六塵,所謂:

眼觀聲色內無有,

耳聽塵事心不知。

這是講的什麼?你不明白?你不明白,就要勤學佛法。來去自由,「運用無滯」:這個時候,千變萬化,萬化千變,應用無窮,運用無滯,沒有滯塞的地方,「即是般若三昧」:這就是般若的定。「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又有一個名字,叫自在解脫,又叫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若百物不思」:假設你說:哦!我坐在這地方,什麼也都不想,不想一切,「常令念絕」:常使自己的念斷了。可是你有這「常令念絕」的念頭,「即是法縛」:這又變成法縛,又沒有得到解脫,被法把你綁住了。「即名邊見」:這叫邊見,落於二邊上,不是中道。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各位有智慧的善知識,「悟無念法者」:你明白無念法的,並不是教你像死灰枯木。沒有火的灰有什麼用呢?是塵土而已!枯木有什麼用呢?拿來燒火,爛木頭都生不起火,這都是沒有用的。這就是說你百物不思,「啊!我不要想,不要想,百物不想,我坐這兒,就不要想。」你有一個不要想,已經想了嘛!你這一個不要想,就像用石頭壓著草,說:「不要出來!不要出來!」你愈壓,草越要拱,就是這樣子。用石頭若壓在草上,草憋得更粗,長出來的更厲害。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就是這樣子。那麼要怎麼樣子呢?無念法者,沒有念,就是要有定力,是不教你有邪念,是應該有正念的。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所有一切的法都明白了。為什麼你明白一切法?因為你有定力了。

「悟無念法者」:明白無念法的,「見諸佛境界」:諸佛境界都明白了。諸佛的境界,現在你知道嗎?是什麼境界啊?你若知道,你就悟無念法了。說:「那我還沒知道呢!」沒知道,那你就不能說你悟無念法了!不要像某某人,什麼都不知道,五重玄義也不懂,七種立題也不知道,就冒冒失失各處去講經,騙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到處好像螞蟻似的,往那兒咚咚咚咚跑,究竟幹什麼呢?不知道!還說學佛法呢!其實怎麼?他就照英文的翻譯本念一念。只有念,誰都會嘛!你會念,他也會念,但是我可不會!為什麼呢?我不懂英文嘛!所以我不會念。這有什麼意思呢?你要把經義講出來!每一句,是什麼意思,每一字,是什麼意思,每一章,是什麼意思,每一篇,是什麼意思,要把意思講出來,這才是講經呢!說:「他不是這麼講。」根本他就不會講,他又怎麼會這麼講呢?所以不要跟著那一班螞蟻似的,盡往螞蟻那個地方跑。

「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你明白了這無念的法,就可以到佛的地位。你看重要不重要?我這兒來聽經的,都是人來聽經,不是螞蟻來聽經。所以你不要看這兒人不多,但是都是想要學佛法的,不是像螞蟻到那個地方去找蜜糖吃。我們這兒是找苦頭吃,不是找蜜糖吃。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各位「善知識」:你看,六祖大師為什麼成祖師呢?他就是不輕未學。他因為在五祖大師那兒,一般人都看不起他是鄉下人,也看不起他是不識字的人,受人人的輕慢,他知道受人輕慢的痛苦,所以他不輕慢人。他叫任何人,不論是善知識,不是善知識,他都叫他們善知識。說「後代得吾法者」:將來得到我的法的,「將此頓教法門」:把這種頓教的法門,「於同見同行」:同見,見地是一樣的;同行,修行是一樣的,「發願受持」:大家都互相發願,受持這種法,「如事佛故」:就像供養佛、事奉佛一樣誠心,「終身而不退者」:終身不退轉,「定入聖位」:一定會成聖果的。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傳法是要傳從上以來,就是從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阿難,乃至菩提達摩;菩提達摩,又傳到二祖、三祖,乃至到六祖。這一代一代,默默相傳,分付心印法門。「不得匿其正法」:不可以把正法藏起來不傳,傳一些邪法。

「若不同見同行」:假設見解不相同,修行也不相同,「在別法中」:他或者是個外道,「不得傳付」:就不可傳這種心印法給他。為什麼呢?「損彼前人」:這對於前面的祖師,都有所損壞的,「究竟無益」:將來也沒有什麼好處。「恐愚人不解」:因為怕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謗此法門」:他謗譭這個法門;「百劫千生」:如果謗譭頓教的法門,就是百千萬劫,百劫千生,「斷佛種性」:他這是斷佛種性的行為。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我有一首偈頌,你們各人「各須誦取」:你們都應該念這個偈頌。「在家出家,但依此修」:無論你是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以依這個偈頌去修行。「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你要是不修行,單記著我所說的偈頌,這沒有什麼用處,一定要躬行實踐,實實在在去修行,才有用的。「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說通,就是明白講經說法。心通呢?就是宗通。宗,就是宗門,這個禪宗;禪宗就是講心地法門。你明白講經說法,也明白參禪修道,可是這種境界,就像太陽在虛空裏一樣;如日處虛空,就是無所著住,光明遍照,而不著到虛空。

「唯傳見性法」:我所傳的法門,就是要你明心見性。你明心,就無難事;見性,就不知愁。你明白本來的面目,才算明白佛法。「出世破邪宗」:這種的法門,是專講出世的道理,破除旁門左道,把這外道的宗旨破了。

「法即無頓漸」:本來法沒有頓,也沒有漸,可是,迷人你就要叫他漸修;悟人,有智慧的人,他就明白頓法。所以迷的,就慢一點;根性利的,就開悟快一點。

什麼叫頓教?我今天對你們講一點真話;天天我講經,都沒有講真話給你們聽,今天講少少的。為什麼呢?真話不能講多;講多了你就不信。講少你都不信,講多了,更不信了!因為人不歡喜聽真的話,不歡喜聽真的道理,也不歡喜真真實實去修行,所以我沒有法子給你們講真法。我要等著,等機會,今天好像機會到了,因為講到這個偈頌上,這個道理應該把它揭穿了。怎麼叫頓法?頓,就教你斷。斷什麼?斷淫欲心。做得到?做不到?說:「這叫什麼?這有什麼用啊?」你不相信吧!不相信,我就不講了,講多,你更不相信。就是這麼多:你頓斷無明,無明也就是淫欲心。斷得了?斷不了?斷不了,那你就不想聽真的法。你若能斷,那你就得著頓教法門。漸,漸是什麼?說:「慢慢的,斷不了喔,我要慢慢來唷!這怎麼放得下啊?不可以的。」這就變成漸了。就是這一點點,明白了嗎?你聰明的人,我給你一點哪,你就斷了;愚癡的人,還捨不得,放不下。說:「這,我不相信這是真法,我不相信這是頓教。」所以我從來就不講嘛!你若相信,你早就成佛了;就因為你不相信,所以到現在還拖泥帶水,在六道輪迴裏轉!你願意轉,你就轉去囉!誰也不勉強你一定不要轉的。

「迷悟有遲疾」:迷和悟,不過早晚的問題。你現在不斷,將來你想要成佛的時候,一定要斷的;不過你現在不想成佛,所以你也就不想斷。「只此見性門」:頓法就是見性門。你若能斷了你的淫欲心,你就可以明心見性。「愚人不可悉」:愚癡的人,不要給他講,他不能知道的,你給他講,他也不相信。好像我方才講,教你斷,你也不斷,那就是愚癡。所以愚人不可悉,不可知道的,不明白。你告訴他,他也不相信。

「說即雖萬般」:這個道理若講起來,有千般、萬般、萬萬般那麼多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煩惱的,對治無明的。「合理還歸一」:若合到根本的理上,還歸一,就是一個理,就是這個頓法,教你頓斷無明;頓斷無明,就顯出法性。「煩惱暗宅中」:你有煩惱,就像在黑暗的屋子裏一樣。「常須生慧日」:你若有智慧,就像在光明的太陽之下照耀著似的。

「邪來煩惱至」:什麼叫邪來啊?我今天也告訴你們一點根本的法門,我若總也不講,我看你們總也不知道。那個淫欲心來了,就是個邪;啊!這煩惱就至了。你不要以為那是快樂,那就是煩惱喔!「正來煩惱除」:什麼叫正啊?就是你那般若智慧。你沒有無明,那就是有真正智慧,煩惱就除去,無明就破了。

「邪正俱不用」:你不要有邪,也不要有正,邪正都沒有,「清淨至無餘」:這就是無餘涅槃。說是:「邪正俱不用;就有邪,由它邪了,正由它正,我就不管了。」不管?若不管,那你還在暗宅裏頭。邪正俱不用,這是已經超過去了,是過來人了;邪的沒有,正的也不存。為什麼有正呢?因為有邪,才顯出正。為什麼有邪?因為你有正,才顯出邪。你若邪正都沒有了,這就是清淨至無餘涅槃了。

「菩提本自性」:這個菩提,不要向外邊去找;覺性是在你自己自性裏邊的。般若智慧,你自性本具的。「起心即是妄」:你生一個念頭,起心動念,就是妄念。那本來清淨無餘涅槃,沒有一切念的,沒有意,也沒有念,也沒有妄;無意、無念、無妄。無意,就是戒具足;無念,就是定具足;無妄,也就是智慧具足。

所以「淨心在妄中」:淨心就是在妄裏。就像冰裏就含著水,水裏也有冰的成份。「但正無三障」:你但要常常修持正法,離開你的三障。三障,就是業障、報障、煩惱障,這三種障礙。業障,你所造的業,障著你;報障,你的身體受這果報,障著你;煩惱障,你所有的煩惱,都障著你。

「世人若修道」: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話,「一切盡不妨」:什麼法門,都可以成道業,你只要明白,一切盡不妨。你真正明白正法,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不妨礙一切事的。「常自見己過」:要怎麼樣呢?首先你要見自己的過錯,不要盡見人家的過錯。不要好像照相鏡子,盡向外邊照;裏邊影像機的本身,它照不著。它不能自己迴光返照,照影像機自身。你盡去看人家的過,人家的毛病:「唉!那個人真壞啊,你看他又喝酒、又抽煙、又吃毒藥,真壞透了,你不能教化的。那個人,你看他又偷東西,你看那個人又殺生,你看那個人盡講大話。」盡看人家的毛病,一點也沒有自己反省:「哦!今天我有沒有殺生啊?有沒有起偷盜心啊?有沒有生邪念啊?淫欲心呢?我今天有沒有打妄語啊?有沒有去喝酒啊?」不迴光返照,不自己照照自己,總向外邊照。這就是要修到一切盡不妨,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這與道就相應;相當,就是與道相合,與道不違背,就合乎道。

我講這一段偈頌,你們都記得沒有?大約都記住了,我都記住了嘛!我相信你們聽得這麼注意,一定會記住。你若不相信,我記得清楚,我可以給你們念一念。我們把本子合起來,你看見了?我不是照本子念。(上人背誦:)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你記著這個,終身用之,也不能盡者矣!這個偈頌,六祖大師說得太好了,簡單又明白!人人都容易了解。所以你把它記得,能會得這個意思,對於修道上,是特別有幫助的。

現在我打開本子念。我不是騙你們,說是我記得,然後照著本子念的。說:「我知道,你一定是過去念過嘛!」不錯,你真聰明。我方才想要騙騙你們,又被你明白了!美國人真聰明。我頭先講,我從來不和你們說真正的法,有人說:「天天給我們講法,我們以為是很真的,我們又寫筆記,又這麼忙,原來都是假的啊?」你這回可被我騙了!你現在想不被我騙,還不晚,還可以的。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你看這說得多好啊!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睡覺去。長伸兩腳臥,是不是睡覺去?

「色類自有道」:色,可以說是有形有相的,這都叫色,有色相的;也可以說,你就在這種色,這種有形有相上,你若明白,你若了悟,你若能斷欲去愛,不著住到色相上,自然就有道。不是要離開這兒,你另外去找道,不是的。「各不相妨惱」:你若認識,不被它所迷,這就叫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你離開道,說是:「這個不對,我離開這個,另外找道。」那又頭上安頭了。就是:

見事省事出世界,

見事迷事墮沉淪。

你見到事,你就省悟,這就叫出世;你見著事,你就迷了,生了見惑,這就是要墮落沉淪。「終身不見道」:這一生,你也不會得道的。

你要得道,在什麼地方修道呢?就是你一天從早晨起身到晚間,這個經過,你都做得合法,做得很正確的,不做邪僻的事,這就是修道。你若離開日用,另外去找一個道,那是終身不見道,你始終也找不著的。

「波波度一生」:波波就是辛苦的意思。「到頭還自懊」:你辛辛苦苦這一輩子,到老了還自懊,就是自己後悔:「唉呀!我這一生,光陰都空過囉,啊!太可惜了!」就非常可惜自己,自己懊悔:「啊!怎麼這麼胡鬧呢?唉!我這一生啊,若不是喝那麼多酒,我怎麼會愚癡到這樣子?啊!我這一生,如果不賭錢,我怎麼會窮得這個樣子?我這一生,如果以前有人告訴我,我也可以修行嘛,唉!可惜沒有遇著善知識。」遇著善知識,你也不認識;善知識教你的東西,你當耳邊風,過去就算了!你不改自己的毛病,不去自己的習氣,所以到頭還自己後悔。

「欲得見真道」:你想要見這個真正的道。「行正即是道」:你修行正當的,不要有邪,不要盡見人家過錯,盡給人家洗衣服。看人家那衣服:「嘿!他那衣服那麼邋遢,我給他洗一洗。」怎麼叫給人家洗衣服呢?就是看人家的過錯,你看他:「嘿!這個人哪,妒忌障礙;這個人哪……」他就怕人家比他好,就是盡看人家的過錯。行正即是道,你要行為是特別正確的。「自若無道心」:你自己若沒有道心,不修道啊,「闇行不見道」:你盡做一些黑暗、見不得人的事情,那不是道。

「若真修道人」:假設是真正修道的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所有人的過錯。有的人說:「啊!這個末法時代太壞囉,沒有佛法囉,修也不證果。」為什麼你不證果?法本來沒有末、沒有像、沒有正,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時代;你若不見世間過,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你若看一切眾生是魔,你自己也就是魔。所以啊,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他人非,就是他的不對。「自非卻是左」:你知道他人有錯了,那你自己也就是錯了,也就沒對。佛看誰有過錯來著?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你不要跟著他去做錯事;你見著他的非,你自己就參加一份,和他合了股,那你也就是錯了。他錯你不要錯!你不要見他的錯,你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對任何人都有慈悲心,憐愍眾生:「啊!這個眾生真是可憐,我一定要發願,把他度成佛。」

好像有個嬉皮去年來這兒,雖然他魔裏魔氣的,但是還信佛。所以他說,我對他很有一種的忍耐心,能忍他。今年我的兩個徒弟,就不能忍了,把這個嬉皮趕跑,他再也不來了。本來我是不同意,但是他們已經把他趕跑,就算了!今天稍微提一提,不應該看他的過錯,你應該用慈悲心待他。

「但自卻非心」:你自己把自己這個不對的心去了。「打除煩惱破」:煩惱就打破了。「憎愛不關心」:憎,就是討厭這個人;愛,「哦!我對這個人哪,真愛這個人,愛得把我生命送給他,我都願意。」但是這都是情。你要真正用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噢!這個眾生啊,我一定要發願把他度成佛,他若不成佛,我也不成佛。」

好像今天有一個人要求皈依,這是果寧的弟弟。皈依以後要守規矩,信佛的人,不要還像以前那樣子。若和以前一樣,那人家說:「嘿!你看他,他信佛之後,還是那樣子嘛,老樣子還沒改!」人家就不相信了。所以我發願說:「皈依我的弟子,他若不成佛,我就在這兒等著;等著他,他要成佛了,我才成佛!」因為我沒有旁的辦法,只有發這個願,等著你成佛。你們誰皈依之後,要快一點修行,不要盡教我等著;我等得時間久,我也討厭,那時我或者:「啊!不等了,算了!」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伸長了兩隻腳,躺那兒睡覺,這正合懶人的胃口,懶人歡喜這樣。可是長伸兩腳臥不是睡覺,這是表示自由,表示無拘無束、無罣無礙。無拘無束、無罣無礙,所以才能遠離顛倒夢想,得到究竟涅槃,是這個意思。你不要一看《六祖壇經》說長伸兩腳臥,我就躺著睡覺去了。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欲擬化他人」:你想要教化眾生。「自須有方便」:你自己要有方便權巧的法門,對什麼眾生,就要說什麼法,不是執著的。「勿令彼有疑」:不要令眾生聽了法,而生疑惑心,不相信。「即是自性現」:這就是自己會運用自己的自性,自己光明智慧的性現前。

「佛法在世間」:什麼叫佛法呢?佛法,就是世間法;世出世法,就是佛法。世間法,就是一般的法;佛法,就是在世間,而出世間,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這一切的般若智慧,「離世覓菩提」:你若離開世間般若的智慧去找菩提,「恰如求兔角」:就像你想教兔子生出犄角一樣。你看!到什麼地方去找有犄角的兔子呢?沒有的。你若離開世間法,你想再另外找出世法,那就是好像在兔子頭上找犄角一樣。

什麼叫世間呢?「正見名出世」:你有正見就是出世法。正見,就是覺悟。覺悟什麼呢?覺悟你的淫欲心應該斷的,這就是出世法。「邪見名世間」:你若認為自己隨便你的欲念,聽它去發展,盡跟著你的欲念來跑,你沒有能教你的欲念跟著你,這是有邪知邪見,有淫欲心,這就叫世間。「邪正盡打卻」:沒有邪見,也沒有正見;邪正盡打卻,都不要了。「菩提性宛然」:沒有邪正的存在,就是菩提性宛然現前,你不必再另外去找菩提性囉!

「此頌是頓教」:我現在所說的偈頌,是頓悟的法門,是成佛的法門。「亦名大法船」:也叫大法船。大法船能運載一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中流,而到涅槃的彼岸。「迷聞經累劫」:你若是迷闇不明白,你就聽見,也要經累劫,經很長的時間,才能開悟。「悟則剎那間」:你若是頓悟,能把什麼都放下,把你所有的欲念都放下,剎那間就開悟;你真正地認識了,剎那間就開悟。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師復曰」:六祖大師又說了。「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我現在在大梵寺裏,講說頓教的法門。「普願法界眾生」:我發願,願意什麼呢?願意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在講這個偈頌的時候,就都一起見性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在當時,韋刺史和他這一切的官僚、老道和俗人,「聞師所說」:聞六祖大師所說的無相頌後,「無不省悟」:沒有一個不省悟的,統統都省悟。「一時作禮」:同時向六祖大師就都頂禮。「皆歎善哉」:大家都說,啊!真好了。廣東話:好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啊!真想不到,在嶺南我們這一個獦獠的地方,竟有生佛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