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10

法界佛教總會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付囑品第十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三藩市佛教講堂

付囑:付,就是吩咐;囑,也就囑咐。又,付就是給,付囑,就是給他們一個囑咐。這一品是第十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旨。

「師一日喚門人」:六祖大師,有一天就叫所有的入室弟子。什麼叫入室的呢?必須要得到傳法的,才叫入室的弟子;沒有得到傳法呢,還不叫入室弟子。現在六祖大師叫來他十大弟子,十個他最心愛、最歡喜的徒弟。這十個徒弟,有「法海」:你們記得了,法海,就是作《六祖壇經》的法師,是六祖的大徒弟。所以在這個地方,他也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邊,他一定要爭到第一,無論如何,要得第一才可以。

「志誠」:就是神秀大師派去做間諜的那個。做間諜到那兒去偷法,誰知不但沒有偷到法,而且還棄暗投明,投降了。「法達」:法達,是念三千部《法華經》,叩頭叩不到地的那個。「神會」:神會,就是同六祖大師互相打機鋒,很頑皮的那個十三歲小孩子。「智常」:有一個法師,就叫智常。有個又叫「智通」,有個叫「志徹」:就是飛貓張,你們要認識他。有個「志道」,有「法珍」,有個叫「法如」的。這十大弟子「等」。

「曰」:就對他們說了,「汝等不同餘人」:你們這十個人,和其他的人不同的,你們都是應該做一方的教化主,做一方的法主。「吾滅度後」:等我圓寂之後,「各為一方師」:你們各人,就做一方的人天師表,應人天的供養。「吾今教汝說法」:我現在教你們一個弘揚佛法的方法,你們怎樣說法呢?你們說法要「不失本宗旨」:不失去本宗旨;本宗旨就是頓教法門的宗旨。

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菩提場。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須舉三科法門」:你講法,應該根據這三科,以三科法門做根本。「動用三十六對」:也要本著三十六對法去講經說法。「出沒即菩提場」:你能這樣子,就是在菩提道場裏出沒。出沒,走出去或者回來。

「說一切法」:你講說一切法的時候,「莫離自性」:最要緊的,你要根據自性去說法,不要離開自性說法。怎麼樣根據自性說法呢?「忽有人問汝法」:有人來請問你佛法,「出語盡雙」:他說出的道理,一定都是有對待法,有雙關語。雙關語就是怎麼樣說,怎麼有理。「皆取對法」:這種人哪,你就要用對待法,來應付他。「來去相因」:來和去,是相因相循的,沒有來,也就沒有去;沒有去,就沒有來。來,就是去的因;去,就是來的果。「究竟二法盡除」:既是來去相因,就來去二法盡除;沒有來,沒有去,「更無去處」:再沒有可去之處了。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三科法門者」:什麼叫三科法門呢?就是「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這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入是十二入」:什麼叫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這合起來,就是十二入。界呢?「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六塵,這是色聲香味觸法;六門,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中間,就生出六識,所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六識。

「自性能含萬法」:在自性裏邊,包含著一切的法門;「名含藏識」:所以給它取個名字叫含藏識,就是第八識。你如果轉第八識,就成大圓鏡智。「若起思量,即是轉識」:你若生出思量,這就是轉識,轉成到第七識;第七識又生了六識,所以說「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出這六門,就見六塵了。「如是一十八界」:像上邊所講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都是從自性生出的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自性若邪」:你自性要是邪了,不正當了,「起十八邪」:就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你自性若邪,這十八界,就變成邪了;自性若正,這十八界,也就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你要用得對,你若用得不對,就是眾生;往好的地方用,就是佛用。「用由何等」:用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由自性有對法」:這就是因為自性有這種對待法,「外境無情五對」:外邊境界,本來是無情的,這都是自性裏,生出來的對待法;這有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什麼叫五對呢?我告訴你們,他要是問天,就以地對,因為地就對著天。你要知道日、月是一對,明與暗是一對,陰陽是一對,水與火是一對,這就是五對。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又有法相、語言,就十二對。這十二對是什麼呢?就是「語與法對」:言語與法,相對的。「有與無對」:有和無,是對待法。「有色與無色對」:有色和無色,這是對待法。「有相與無相對」:有相和無相,也是對待法。「有漏與無漏對」:有漏法、無漏法,這相對的。「色與空對」:有色的就和虛空相對。「動與靜對」:動就對著靜。「清與濁對」:清淨就和混濁相對的。「凡與聖對」:凡夫和聖人是相對的。「僧與俗對」:出家人和在家人是相對的。「老與少對」:老的和少的,這是相對的。「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這是法相、言語的十二對。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對,什麼叫對呢?對,就是相對待的。相對待,就是有一陰一陽,一正一反,一是一非,所以這叫對待法。這對待法「自性起用十九對」:在真如自性裏,生起這種的作用。這種作用有十九對,就是「長與短對」:長就是對著短。沒有長,也就顯不出來短;若沒短,也顯不出來長。所以長短是相對待法,在長短的中間,就是中道。「邪與正對」:邪和正的中間,也就是中道義。「癡與慧對」:癡呆,和智慧來相對。「愚與智對」:愚笨就和聰明相對的。「亂與定對」:亂,心裏為什麼很亂呢?沒有定力!所以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慈能予樂,予樂就和毒相對著。「戒與非對」:戒就是眾善奉行,諸惡不作,所以和不對就相對著。「直與曲對」:直的呢?就和曲相對。「實與虛對」:實與虛這相對。「險與平對」:險就是危險;危險就和平安相對著。「煩惱與菩提對」:煩惱和菩提是相對著。「常與無常對」:常就和無常是相對著的。「悲與害對」:悲能拔苦,和傷害是相對著。「喜與瞋對」:歡喜就和瞋恚是相對待法。「捨與慳對」:捨,是布施;慳,就是慳貪。你能捨,就沒有慳貪;有慳貪,就沒有捨。所以捨和慳貪,是相對著的。「進與退對」:向前進就和向後退相對著。「生與滅對」:生和滅,是相對待法。「法身與色身對」:法身,就是遍滿一切處的,和色身也是相對著。「化身與報身對」:化身與報身相對待,「此是十九對也」:這是自性生出的用,有十九對。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六祖大師就說了,說這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假使你能明白這個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就能貫穿起來一切的經法;一切的經典、佛法,都是由這種的道理上,生出來的。「出入即離兩邊」:都不會落於兩邊,這都是求中道的了義。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自性動用」:你自性生出的用,「共人言語」:你和人談話的時候,「外於相離相」:外邊要對相而離相;「內於空離空」:你要是對內而說,就要於空離空,空也沒有了。「若全著相」:假使你內外都著相的話,「即長邪見」:你就會生出邪知邪見。「若全執空」:假使你不執著有,你執著空,「即長無明」:無明就會增長起來。「執空之人有謗經」:執著空的人,他就說什麼都不要了,所以經典也不需要了,你也不需要去學。「直言不用文字」:他說一切都是空的,不用文字,文字是著相的。「既云不用文字」:既然說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人也不要講話了,不應該說話的。「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你的語言,就是文字,文字也就是語言。語言就是文字的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執著空的人,又說,直心是道場,不要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就是不立文字的「不立」兩個字,「亦是文字」:還是文字,還沒有離開文字啊!你要是不立語言,也是文字;你若說不立文字,這「不立」兩個字,也是文字。「見人所說」:你見人所說的,「便即謗他言著文字」:見著人就譭謗人,說人家都著住到文字上。「汝等須知」:你們這十個人,應該要知道,「自迷猶可」:自己迷了,那還可以,因為你自己迷,是你自己的事情;「又謗佛經」:你自己迷了還不算,又譭謗佛經,說佛經沒有功德。「不要謗經」:六祖大師對這所有的人就講,說你不要譭謗佛經啊!你若一譭謗佛經,「罪障無數」:你造的罪和業障,就是沒有數量那麼的多。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罣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假設你盡著相在外邊,而用妄心去做種種著相的事情,來求真理,「或廣立道場」:或者廣建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或者說有,或者說無,這個過患。「如是之人」:像這種的人,「累劫不可見性」:任何的時候,也不能明心見性啊!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你但聽我所說的法,依法修行;又不可以百物不思。你百物不思,那變成頑空,也沒有用的。「而於道性罣礙」:你如果百物不思,而對於修道的自性,就變成有了罣礙。「若聽說不修」:你若單聽,不實實在在去修行,「令人反生邪念」:令一般人反生出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你依照我所說的法去修行,不要用那個著相的法施行。「汝等若悟」:我所說的道理,你們若明白,「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你們依照我所說的道理,去講經說法,去生出變化的用來,去修行,去做去;「即不失本宗」:你們就不失去本宗頓教的宗旨。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有人問汝義」:假設有人問你意思的時候,「問有將無對」:他問你「有」的道理,你就用「無」的道理給他講。「問無將有對」:他若問你什麼是「無」啊?你就用「有」來對答他。「問凡以聖對」:問凡夫是怎麼樣?你就用聖人的道理來對答他。「問聖以凡對」:他若問聖人,你就用凡夫的道理來給他講。「二道相因,生中道義」:這是兩種的道理在相因相循;相因相循,這裏邊就生出中道的意思。「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其餘的,他怎麼樣問,你都依這樣來問他。「即不失理也」:這就不失去頓教的宗旨、頓教的理。

「設有人問,何名為暗」:我現在給你預備一個問題,假設有人問,什麼叫暗呢?「答云:明是因,暗是緣」:你應該這樣答他,明,就是個因;暗,就是一個果的緣。「明沒即暗」:明沒有了,就是暗,「以明顯暗」:以這光明,來顯出那黑暗。「以暗顯明」:以那黑暗,才能顯出這光明。「來去相因」:來和去是相因的,「成中道義」:這其中就發生中道的了義。

「餘問悉皆如此」:他要是有其他的問題,你都根據這個道理去答覆。「汝等於後傳法」:你們在將來傳法的時候,「依此轉相教授」:依照這種的道理,輾轉去轉大法輪,互相教授。「勿失宗旨」:不要失去真正的宗旨。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這一年歲次是壬子,中宗(就是廬陵王)的弟弟睿宗年號叫太極。怎麼又有延和七月呢?因為在五月間,他把皇帝的年號,又改成延和,所以說是延和七月。等到八月,這一年,又改成先天元年。在這一年期間,換了三次年號。因為在七月的時候,睿宗把他的帝位,傳給兒子玄宗,所以他的兒子這年的年號,就叫先天元年。

六祖大師在太極元年,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叫他一個弟子到新州國恩寺。新州就是六祖大師的家鄉;國恩寺就是他以前的住宅,以後改成寺院,叫國恩寺。建塔,到那兒造一個塔,預備他死了之後,把身體放到塔裏。「仍令促工」:仍令,就是又叫他建塔的弟子,說你到那個地方要快一點,不要慢慢地做,工作要特別快。「次年夏末落成」:在第二年夏天要終了的時候,也就是在七月間,落成了。塔造完了,就叫落成。

「七月一日」:七月一日,就鳴鐘擊鼓,把寺院裏的鐘打響響的,鼓也打響響的。「集徒眾曰」:把所有徒弟都召集到法堂裏,就說了,「吾至八月,欲離世間」:你們大家要注意,到今年八月間,我就要離開世間。「汝等有疑」:你們如果什麼事情還有懷疑,「早須相問」:你們應該趁早來問我。「為汝破疑」:我為你們大家破除疑惑,「令汝迷盡」:令你們大家都沒有迷惑,迷惑都窮盡了。「吾若去後」:說我要是圓寂之後,「無人教汝」:沒有人再教化你們,你們知道嗎?所以有什麼懷疑,趕快地問!

「法海等」:第一個弟子,又是法海!這不能完全說有多少人,就說法海等;就是法海率領這所有的弟子。法海是處處都歡喜第一的,所以這個地方,他也說我法海等,「聞悉皆涕泣」:聽見這話之後,法海帶著這一班徒弟,你說怎麼樣啊?就都哭起來,都啼哭悲泣,眼淚也流出來,鼻涕也流出來;就像小孩子沒有媽了,把媽失去的樣子,沒有奶吃的樣子,就都呱呱哭起來,都變了小孩子。有的偷著哭的;有的公開,也不怕醜,不怕人家見笑,就哭起來;大約也有裝著哭的,看見旁人哭,他不哭不好意思,所以就假裝哭起來。這裏都有真有假,就像作戲一樣的。

「惟有神會神情不動」:就是這一個最小的小孩子不哭。為什麼他不哭呢?他大約不懂事情,媽沒有了,他也不管,因為他沒有知覺?不是的!不是這樣子的。因為神會雖然年紀小,定力可大,他明白一切的境界來了,都要無動於衷,都要不動心。孟子四十歲才學到不動心。我告訴你怎麼樣叫不動心。有人說你好,也不歡喜;有人說你壞,也不生氣;有人說你用功修道,你也無動於衷;有人說你最懶惰,你也無動於衷。但是你可不要真是懶惰的時候,人家說你,你說我這是定力啊!我無動於衷。那又錯了!你要真正不動心,好像神會這個小孩子,神情不動,也沒有歡喜,也沒有哭。哈!這個小孩子,真好乖的,廣東話叫乖,乖就是非常好。「亦無涕泣」:他最小的,他沒有哭。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

「師云」:你看!這回六祖大師就說了,「神會小師」:怎麼叫小師呢?受戒一年到十年,都叫小師,這叫下座。受戒十年到二十年,這叫中座。你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都能守戒,這叫上座。小師就是下座,也就是他是最小的法師,所以叫神會小師。他這時候不是小沙彌,因為已經受具足戒了,所以不可以叫小沙彌。

「卻得善不善等」:神會小師,雖然年紀小,你們這些人看一看,他年紀小是小,但是他比你們都好。為什麼呢?他因為善不善都平等了,好和不好都一樣了。他沒有分別心了,他真是轉識成智,他有大智慧。你看!六祖這樣讚歎小師。

「毀譽不動」:毀,就是譭謗你,說:「那個法師啊,真是!一點也不修行,一天到晚,各處去找女人。」這是譭謗。有的又說:「哦!那個法師真是用功啊!一天到晚,也不睡覺,也不躺著,常常在那兒坐著,一天就吃一餐。啊!苦行真是了不起。」這是讚歎。譽,揄揚你,就是說你好;譭,就是說你不好。不動,說你好,也像沒有這麼回事似的;說你不好,也像沒有這麼回事似的。有人說:「哦!他像豬似的!」就像豬了嘛!沒有什麼問題的。有的人說:「哦!這個人哪,道德又好,學問又好,簡直在世界上,都找不到第二者了。」那你不要管他,你像沒聽見似的。如果你聽見讚歎你好的,你就高興,好像說:「啊!他在現在佛教裏,是最有學問的人。」你若高興,那你正是沒有學問。他罵你,你要是就發脾氣,那也正是你被境界轉。怎麼叫不被境界轉呢?就是不取不捨。也不貪,也不捨,愛憎無動於衷,沒有愛心,也沒有憎惡的心,這就叫譭譽不動。這講起來,若往多講,那多得很。

「哀樂不生」:哀,就是哭泣,樂,就是歡喜。說這個小師,你看他年紀小,他譭譽不動。你說他好,他不歡喜;你說他不好,他也不發脾氣。哀樂不生,他也不生悲哀心,也不生快樂心。這真是中道了義!這真是難得!

「餘者不得」:你們這些年紀老的,中年的,完全都沒有合格啊!你們都不可以的,你們現在火候還都不夠呢!火候,你若有火的時候,你候一候;候一候,它就沒有了。你發脾氣的時候,你說:「哦!等一等、等一等,等一等再發脾氣。」咦?等一等,就沒有了,這叫火候。你若有火,要得候;你若不候,就有火;你一候,就沒有火了。所以說神會夠火候了。就好像打鐵,把鐵燒紅,這叫夠火候了;你打,叮噹一打,打成一個器皿。你若不夠火候,你就打,打也打不好,裏邊沒燒紅呢!所以這也叫火候。

「數年山中,竟修何道」:你們這麼多年在山裏,修的什麼道啊!啊?一點都沒有定力!一聽我說圓寂,你們就都哭起來。唉!真是沒有出息!個個都被六祖罵了一頓:你們修什麼道?就是吃飯睡覺!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阿誰就是哪一個。你們現在哭、憂愁,憂愁哪一個啊?為誰哭啊?「若憂吾不知去處」:你們若擔心,說我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的話。我告訴你們,你們切記不要擔心,你們大家都放心好了!「吾自知去處」:我自己自然知道我到什麼地方去;不用你們擔心我的事情!我的事情,我自己自有安排。也就像那聯語似的:「無大無小無內外,自修自了自安排。」「吾若不知去處」:假設我不知道我到什麼地方去,「終不預報於汝」:我就不會預先告訴你們,說我要八月間就走了,我不會告訴你們的。為什麼呢?我根本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嘛!我怎麼會預先報告給你們聽?「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你們這一班人,這樣痛哭流涕來悲哀,大概你們是為的不知道我到什麼地方去。「若知吾去處」:你們若知道我到什麼地方去,「即不合悲泣」:就不應該哭起來,就不應該悲泣。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法的自性、法的本性,本是不生不滅的,也沒有來,也沒有去的。「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你們現在不要著急,不要慌張,不要悲哀,不要這麼對著我面前哭!唉!這簡直都是不聽話的徒弟。好好的,你們大家一起坐下,我現在給你們說一個偈頌。什麼偈頌呢?「名曰真假動靜偈」:就是講什麼叫真理?什麼叫假的道理?什麼叫靜的道理?什麼叫動的道理?這個偈頌,就叫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你們都念誦這個偈頌,都好好保存著,「與吾意同」:你就是和我意思相同。「依此修行」:你們照此偈修行,「不失宗旨」:就不會失去頓教的宗旨。「眾僧作禮」:各位和尚,被六祖大師這樣一罵,這樣一呵斥之後,於是乎,大家都叩頭,「請師說偈」:請六祖大師說偈頌。

偈曰。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偈曰」:六祖大師說偈頌,「一切無有真」: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真的,「不以見於真」:你不要以為這個不真的,你見它是真的。「若見於真者」:如果在這個不真之中,你認為是真的話。「是見盡非真」:你所見的見,也不是真的。「若能自有真」:假設你能自己迴光反照,反求諸己;在你自性裏,你就知道它是真的。「離假即心真」:你離開世間上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自心不離假」:你自己心裏不離開這個假,「無真何處真」:你心裏要是沒有真,那麼哪個地方又會有真的呢?所以真的是不離自性的;離開自性就沒有真的。

「有情即解動」:在你有情的知覺性上,你就能明白動。「無情即不動」:你若是沒有知覺性,你就不動。「若修不動行」:假設你想修行這不動的行門,「同無情不動」:你也要好像無情那麼樣不動。「若覓真不動」:你若再想找真正的不動,「動上有不動」:你不要離開這個動去找不動;在動上就有不動。「不動是不動」:不動就是不動。動,是在有情才有動;有情,你再能不動,這是真正的不動。「無情無佛種」:你若沒有知覺性,你連佛種都沒有了。「能善分別相」:你在有情的知覺性上,再能善於分別諸法相。你不是用識去分別,而用智¾¾成所作智¾¾來分別諸法相。「第一義不動」:你能證得自性的理體,得到第一義的境界,那是真正不動。

「但作如此見」:你但作像這種的見解,「即是真如用」:這種的情形、這種的見解,就是真如的妙用。「報諸學道人」:我現在報告你們學道的人哪,「努力須用意」:你要努力、努力,要存心用你的真心去修行。「莫於大乘門」:你不要在大乘佛法的門裏頭,「卻執生死智」:卻執著你生死那一種執相的智慧。「若言下相應」:我現在給你們說偈頌,你們若聽了之後,就能明心見性的話,「即共論佛義」:我現在就和你們共同來討論佛的道理。

「若實不相應」:你若是不能言下明心見性開悟,「合掌令歡喜」:你應該合起掌來,令這一切的眾生都歡喜。「此宗本無諍」:我頓教的宗,本來是修這無生法忍的,是沒有所諍論,不和人爭執的。「諍即失道意」:你若和人一諍論,就失去道意。所以說「爭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所以諍即失道意;你一諍論,就失去道的本旨了。「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如果你一定執著諍論的法門,你的自性就不能出輪迴,一定要受生死了。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時徒眾聞說偈已」:當時在南華寺六祖大師的這些徒弟,聽六祖大師說偈頌之後,「普皆作禮」:大家都起身叩頭,向六祖大師來禮謝。「並體師意」:並且都體諒六祖大師的意思,「各各攝心」:所有的人,現在都不哭,也不吵也不鬧,也不互相辯論。「依法修行」:依照偈頌的方法來修行,「更不敢諍」:大家也都不諍論。「乃知大師不久住世」:大家都知道,六祖大師在世上,大約沒有一個多月,很短的時間。

「法海上座」:這又是法海第一,他什麼時候都忘不了他自己。「再拜問曰」:就又去向六祖大師問了,說「和尚入滅之後」:和尚圓寂之後,「衣法當付何人」:衣法應該交給誰呢?他現在大約也想接衣缽和法。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師曰」:六祖大師就說了,「吾於大梵寺」:我在韶關大梵寺¾¾現在叫大鑑寺¾¾「說法以至於今」:說我每一次所說的法,到於現在,「鈔錄流行」:當時沒有tape recorder,沒有錄音機,所以都用筆寫筆記。鈔錄,大家互相你抄下來借給他抄。流行,就像水那麼流通。「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你們互相都要守護法寶,要輾轉來流通,你傳給他,他再傳給另外的人,這麼互相鈔錄。「度諸群生」:要廣度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你若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這就是正法。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我現在給你們說法,你們都明白,所以我不傳衣了。「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為什麼我不傳衣呢?因為衣是要表信的,現在你們這些人信根淳熟,對我決定沒有懷疑,所以「堪任大事」:堪任,就是擔當;大事,就是如來的家業。你們都可以擔當如來的家業,來教化眾生。「然據先祖達摩大師」:可是話又說回來,雖然我是這樣說,因為根據先代的祖師菩提達摩,「付授偈意」:他傳授偈頌的意思,「衣不合傳」:這衣從我這兒開始,就不應該再傳出去。

「偈曰」,「吾本來茲土」:本來我來玆土;玆土,就是中國,「傳法救迷情」:我為的傳佛的正法,來救度一切眾生的迷情。「一華開五葉」:在我這花上,將來會開五葉。五葉,就是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這是五個祖師。「結果自然成」:到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傳衣,只傳法就可以了。所以五祖大師也對六祖說:「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說衣是爭奪的開端,由你這兒就不要再傳了。

你們現在看見「結果自然成」,結果的「果」,就是你們這一班「果」,要自然成了!你不要忘了自然成。後面六祖大師說的偈頌,他也說「菩提果自成」,你們這一些菩提果,要快一點成,最要緊的,不要懶惰。所以你看!菩提達摩,早就給你們授記。六祖說「菩提果自成」,達摩祖師就說「結果自然成」;這預先就知道你們有這麼多的果,將來都會自然成。那個果,也就是這個果,這個果,也就是那個果,沒有兩樣的。

※        ※        ※

明天是地藏菩薩的誕辰,又是虛老的生日,所以明天有一個居士來供齋,做了很多齋菜。希望大家都來幫幫忙,行一行苦行。我和果法,已經行了苦行,給送鍋;爬了一道山,有五、六百蹬的石級,爬到這兒來,走了有一個多鐘頭,才找著地方。所以我們先行苦行,你們大家後面來行一行苦行,我相信也都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        ※        ※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師復曰」:六祖大師又說,「諸善知識」:各位呀!你們都是有智慧的善知識,都是有善根的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你們每一個人都自淨其心,把你的心收拾乾淨,不要有一些貪瞋癡。「聽吾說法」:你們清淨其心,然後來聽我說法。「若欲成就種智」:你們假設要成就一切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們應該要明白、要通達。通達什麼呢?通達一相而無諸相的三昧,一行而無諸行的三昧。

什麼叫一相三昧呢?我現在對你們講,「若於一切處」:你要是在任何的地方。任何的地方,就是無論你在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在動的地方,靜的地方,「而不住相」:你不著住到相上。「於彼相中」:你就在外相上,「不生憎愛」:你見著境界,不要生出憎恨的心,不要生出愛欲的心。憎恨,就是討厭的心;愛欲的心,就是你歡喜。無論見到什麼境界,也不生憎愛的心,所謂憎愛不動於衷,心裏如如不動。

「亦無取捨」:在你愛的境界上,你也不要想取為己有。你有愛心,就想取、就有取。十二因緣上不是有:「愛緣取,取緣有。」為什麼要取呢?就想自己佔有,想為自己所有。捨,就是憎;你憎,就想不要,就想捨棄,棄置到一邊去。因為你有愛憎,就有取捨。

「不念利益成壞等事」:你也不想念這種的問題。什麼問題呢?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利益,對我有什麼好處呢?你這麼一想,對你有好處,你才做,那就是貪心,那就是攀緣心,那就是不乾淨的心。知道嗎?成壞也不要計較,說這個事情,對我有所成功,對我有什麼害處。都不要有的,這種心都不存。等事,這些事情。

「安閒恬靜」:安閒,就是什麼事情也沒有;恬靜,就像水沒有波浪似的。水沒有波浪,就是你沒有煩惱。沒有什麼煩惱?沒有愛憎的煩惱,沒有取捨的煩惱,沒有你利益成壞的煩惱;你不計成功,也不知道什麼叫失敗。

「虛融澹泊」:虛,像虛空似的;融,是融會貫通。你看!萬物都在虛空裏生出來。可是在虛空裏生出來,虛空也無所事事,沒有什麼事情是它辦的。它沒有立一個辦事處,說在那個地方,你去生啦!那個去死去啦!所有的萬物,生生滅滅,生生化化,都是天然的,什麼麻煩也沒有;就是虛融恬淡,很澹泊的,澹泊以明志。什麼叫澹泊呢?澹泊,就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就是平常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也沒有一點貪心、瞋心、癡心,什麼都沒有的。也就是什麼呢?也就是少欲知足,沒有欲望,沒有攀緣心。沒有說:「哦!等我作一部書,這一部書作成了,一出版,我就成名了,就做為世界上有名的學者。」或者說:「啊!我想在世界上標異現奇,做奇怪的事情,令舉世注目,這也就成了名。」沒有這種的心。少欲知足,就是不論什麼欲望都沒有,知足,常常知足;所以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這是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你在虛融澹泊上,就能在相離相,在塵出塵,所以這叫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怎麼叫一行三昧呢?我現在再給你講一講。你能夠在一切處、任何的地方,無論好處、壞處、善處、惡處、是處、非處,「行住坐臥」:你在行住坐臥,這四大威儀裏,「純一直心」:時時都用直心,直心是道場。我們學佛的人,切記不要用彎曲心。你對任何人,都應該直心、直言、直行,不要心裏盡來回轉彎抹角的,在你的心裏,有很多彎彎曲曲的事情:應該直心。直言,就是你心裏想的,你口裏就說。不是說我心裏想東,我口裏就說西;我心裏想西,口裏說東,心口不如一,這就不直了!你心和口,要一樣的。所謂直言,做事情也直,說話也直。說出話來,沒有委曲婉轉的機謀智巧,所行所作都要直的,所謂「直心是道場」。其心不直,你這因不直,將來你果也不直;所以必須要行住坐臥,純一直心。

怎麼叫純一呢?就是精純到極點,就是一個了,絕對沒有兩個。精純到一個是什麼呢?就是直心。我們修道的人,無論對人、對己、對事、對什麼,都要有直心,不要盡心裏總計算人:那個人有錢,我和他借一點來,我自己用一用。就是窮到極點,也不要做這種沒有廉恥的事情。因為你借人錢,如果你快一點還給人錢,這還是不失為君子;如果只有借而沒有還,簡直行為很卑鄙的。所以要「不動道場」:直心就是道場。你心裏直,就是不動道場。「真成淨土」:你直言直行,不動道場,這就是真正成就的淨土。「此名一行三昧」:這就叫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假設這個人具二三昧。什麼叫二三昧呢?二三昧,就是前邊所說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地有種」:這兩種三昧,你要是能依照著這道理去修行,就像地種上種子一樣。「含藏長養」:在地下,埋藏得時間久了,就會長出菩提芽。「成熟其實」:就會成熟這個菩提的果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和這是一樣的。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我現在對你們所說的法,好像這及時之雨。怎麼叫及時之雨呢?就是種的農作物,正需要雨,雨就來了,這叫及時雨。你若不需要雨的時候,雨下得太多,農作物就會被水淹,就會澇死;需要雨的時候,若沒有雨,那就會乾死、旱死。正需要用多少雨,就下了多少雨,這叫及時之雨。所以六祖大師說法時,也就像及時之雨似的,「普潤大地」:普遍滋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你們自己本有的佛性,就比方種子一樣。「遇茲霑洽」:「洽」字,有讀「霞」音的,有讀「恰」音的,都一樣。遇茲霑洽,就是遇到時雨。遇到時雨,就都有長養滋潤的希望,都有成熟菩提果的希望。「悉得發生」:完全都會發生菩提芽,而結菩提果。

「承吾旨者」:你們明白我所說宗旨、道理的人,「決獲菩提」:一定會得到菩提。「依吾行者」:你依照我所說的法去修行,「定證妙果」:一定得到菩提的妙果。

「聽吾偈曰」:你聽一聽我說一首偈頌,你們注意一點。我給你們說這麼多法,你們大約聽得都散漫無章的,所以我用偈頌再表達一下,再說一說給你們聽聽。各位都要自淨其心,注意來聽我這首偈頌。

「心地含諸種」:心地,就是自性。你自性裏含藏著一切的種子。「普雨悉皆萌」:現在由得到及時之雨,普遍來滋潤這一切的種子,所以都生出菩提芽來了。「頓悟華情已」:頓悟,立時明白。你要知道有情的眾生,你明白結果就要開花,開花又要結果。那麼花開過了,然後是什麼呢?「菩提果自成」:菩提妙果,自然就成就了。

你看!菩提果自成。達摩祖師說:「結果自然成。」這個是「菩提果自成」,這都說你們現在這一班「果」。說我們的果,能普遍到整個世界去,這叫結果自然成;自然到每一個地方去,每一個地方,都會結你們這種果。什麼果呢?菩提果。現在六祖大師,恐怕大家還沒有明白,所以就說明顯一點,說菩提果自成。現在你們每一個菩提果,要自成啊,我不能幫忙你們;如果你們不自己成,那是自暴自棄,現在我告訴你們,你們都要成了。你看!就趕著這麼巧,你們這些人的名字,都趕到這「果」字上。我們的宗派,也是說到「果」字上,說得很妙的,說是:「思修常安果」,常、安、果,「親傳無為教」。思修常安果,才能親傳無為教;你們將來要親傳這個無為教。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師說偈已」:六祖大師,說完這首偈頌後,「曰:其法無二」:對大家又說,我所說這種頓教的法門,沒有兩個,就是一個。一個就是什麼呢?就是頓教。「其心亦然」:那麼教是一個,心也要歸一,也要變成一個。「其道清淨」:所修的道,本來就是清淨的,「亦無諸相」:也沒有一切的相。「汝等慎勿觀靜」:雖然說無有諸相,但是你們也不要誤會,就觀這個「靜」。為什麼呢?你觀靜,這也是執著。「及空其心」:也不要這麼很乾燥地守著頑空;守頑空,又不對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一切眾生「此心本淨」:心的本體本來是清淨的,是沒有染污的。「無可取捨」:也沒有可取,也沒有可捨。

「各自努力」:你們都要努力向前,不要懶惰呀!「隨緣好去」:你們到處去隨緣,到各處隨你們各人的因緣去建立道場。好去,你們好好地去修行用功。「爾時徒眾作禮而退」:這個時候,這一切的徒眾¾¾六祖大師座下這幾千人,都叩頭頂禮,就退到一邊。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讖曰。

頭上養親 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 楊柳為官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六祖大師,在這一年的七月八日,忽然對大家說了,說什麼呢?「吾欲歸新州」:我呀!想回到新州去了。「汝等速理舟楫」:你們趕快預備一隻船,預備擺船的來搖櫓。楫,就是櫓。「大眾哀留甚堅」:這時候六祖座下這麼多人,大家又有的哭起來。前邊哭了一次,這回一聽說要走了,又哭起來,就不叫六祖大師走。甚堅,就是執意不叫六祖大師走。

「師曰」:六祖大師就說了,「諸佛出現,猶示涅槃」: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現於世,都尚且示現涅槃相呢!「有來必去」:有來必有去,有生必有滅,「理亦常然」:理是很平常的。「吾此形骸」:我的這個形體,「歸必有所」:我歸回去,我一定有好去處去。

「眾曰:師從此去」:大眾就說了,祖師您從此一去,「早晚可回」:我們想祖師還不會圓寂,不會入涅槃,早早晚晚,還會回來的。「師曰:葉落歸根」:六祖大師說,我啊!好像樹葉落了似的,一定要歸樹根底下。「來時無口」:我想無「口」,或者是錯字,或者是個「日」字;來時無日,我來的時候,沒有那一天了。這個「口」也可以這樣講:無口就是「吳」字沒有口,就是「天」;也就說我來時沒有那一天了!這又是一個講法。還有一個講法,我來時無口,我來也沒有說法,去也沒有說法,沒有口所說出的法。法相本來是不增不減的,我雖然說這麼多年法,也沒有說法,所以說「來時無口」。

這有好幾個講法,都可以的。法沒有定法,怎樣講,只要合理就可以。但是你不要講到不好的地方去,你要往那好的地方講;若往不好地方講,把人都引到地獄去了。就算無有定法,也不可以說這種法。

「又問曰」:這一般的弟子,囉囉嗦嗦的,總捨不得六祖大師走,所以這個問這個,那個就問那個,問得¾¾我相信當時六祖大師,覺得這些人真很麻煩的,我趕快走了。「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就又問六祖大師,說正法眼藏,您傳給誰了?當時跟著六祖大師這麼多人,沒有人知道六祖大師的法傳給誰了。這些問的人,大約都想得到正法眼藏,都有這種貪心。要不是,他問幹什麼?你「既在江邊站,就有望海心。」你在江邊上站、海岸上站著,就想要望望海;你若不望海,你在那地方站著幹什麼?所以這些問說正法眼藏¾¾也就是衣缽¾¾傳給誰了?當時這些人,都是對衣缽這麼樣重視,可惜六祖大師,也不會做買賣;當時若會做生意,恐怕就是六十五兩銀子,也很多人買的。

「師曰」:六祖大師就說了,「有道者得」:傳給誰了?誰有道,就誰得了,我就傳給誰。「無心者通」:無心,就是沒有攀緣心;誰沒有這種攀緣心,他就明白我的法了。這也就是得到前面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那種人,就得到我的法。什麼是六祖大師所傳的法呢?就是傳所說這些偈頌、這些道理。你能依照偈頌的道理去實行,就是得到他的法了。

「又問:後莫有難否」:又問說:將來我們教裏,會不會有災難、有困難哪?將來有沒有什麼磨難、禍患呢?這是問將來。意思就是六祖大師在生的時候,遇到這麼多的磨難;有人來殺他,又派間諜、派特務來盜情報,來偷法,又有人來放火,想燒死他。你看這種種的災難哪,一言難盡,說不完那麼多。

《六祖壇經》上,只記了這麼一點點,我知道當時有很多的災難,比這些災難更多。有人來偷衣缽偷了六次。偷衣缽,順便就都想把六祖殺了,不過都沒有得手,所以經典上,都沒有記載。

六祖大師,叫他的徒弟立階(又叫立楷),在前一年就去造塔;現在塔已經造成,所以他就要回新州去。一般人就問:「後莫有難否?」後,就是將來,說將來我們還有沒有什麼災難哪?莫有,就是不會再有;這是一種希望的口氣,就說將來我們不會再有災難了吧?祖師圓寂了,會不會有人來殺我們這一班人呢?意思就是在這兒:因為我們是您的徒弟呀,殺不了你,就殺我們來了。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六祖大師說,我入滅之後,等到五年或者六年,不一定,「當有一人,來取吾首」: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來,要把我的頭割去。你看!活著有人來殺他,圓寂之後,入了涅槃,還有人要取他的頭。做祖師,真不好做的!在當時祖師是不容易做的,現在沒有那麼嚴重了。所以不要害怕,不要說:「祖師這麼樣難做,我也不做祖師。」還不要退心。

「聽吾讖曰」:你聽我說一個預言,給你們聽聽。

頭上養親 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 楊柳為官

「頭上養親」:讖是預言;在那個時候,當然沒有人知道啦!以後就證明:頭上養親,就是有一個高麗的賊和尚,想把六祖大師的頭偷去。偷去幹什麼呢?偷到他國家去供養。這所說的頭,就是六祖大師的頭;上,他是很恭敬的;養親,是他要供養,好像當他父親、母親那麼樣供養。這個和尚,叫什麼名字呢?叫金大悲。金大悲在洪州雇了一個人。這個人叫什麼呢?叫張淨滿。金大悲,用了一點錢,就買得他來偷六祖的頭。

「口裏須餐」:為什麼張淨滿來偷六祖大師的頭呢?就因為他想要吃飯。因為他要吃飯,所以就收人這種的錢,受雇把圓寂祖師的頭給斬來。這高麗和尚大約很有錢,所以就給他很多錢;他因為錢多的關係,就答應來斬取六祖大師的頭。這個人姓張,名淨滿,所以說「遇滿之難」:滿,就是張淨滿,單單用他名字的一個字,來做預言。遇滿之難,這是因為這個滿來了,要斬六祖大師的頭,這也算有一種災難。

「楊柳為官」:當時的官¾¾刺史¾¾姓柳,叫柳無忝;縣官姓楊,叫楊侃。所以說楊柳為官,楊,就是楊侃;柳,就是柳無忝,他們兩個在這兒作官。為什麼說他們兩個作官呢?因為當時六祖大師的肉身在塔裏,晚間就有和尚聽見很大的動靜在塔裏。因為六祖的徒弟預先聽六祖有這種的預言,就把六祖脖子的地方都用鐵包上。所以張淨滿來的時候,用刀斬頭,他照脖子上斬,怎麼也斬不動。一用力,就出響動,所以就把和尚都驚醒了。

和尚一醒,這個人從塔裏就跑出了,渾身都穿著一身孝服。孝服,就是白衣服,中國人父母死了,孝子孝女都穿白衣服誌哀,這叫孝服。這個人穿著一身白衣服跑了,和尚就去檢查塔裏。一看六祖大師脖子的地方,被這個人用刀砍過,有刀砍的痕跡;雖然鐵沒有被砍動,但是也都有痕跡。於是乎就報官,報韶州刺史和縣官。那時候,大概警察也很努力,在五天之內,就在一個鄉村裏,把張淨滿抓住了。

抓住了,柳無忝就親身到南華寺,把賊帶到南華寺去審問,說:「你為什麼來斬六祖的頭?」他就說了:「因為有高麗的和尚,他想偷六祖的頭,但是他自己不敢來,他就給我很多錢。我因為用他的錢來吃飯,所以我就答應他做這個事情。」當時柳無忝就問六祖的徒弟令韜:「這應該怎麼辦呢?」

六祖這個徒弟令韜就說,若按著國法來講嘛!一定要殺頭的,一點都沒有保留的餘地,一定要把他殺了。但是佛教裏,我們是冤親平等¾¾沒有冤,沒有親。若讓我的意思,還把他放了算了,因為我們祖師預先都有預言,是應該有這麼一回事的。柳無忝說:喔!今天我才知道佛門廣大,佛門太偉大了!於是乎,就把這個人又放了。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又云:吾去七十年」:六祖大師又說了,等我圓寂七十年之後,「有二菩薩從東方來」:有兩位菩薩,是從東方來的。「一出家」:一個是出家的菩薩,「一在家」:一個是在家的菩薩。「同時興化」:在同一個時間興化。出家的菩薩,據說就是江西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造叢林,百丈立清規。」所有的叢林,都是由馬祖造的,清規是百丈禪師留下的。在家人,據說就是龐蘊。龐居士是開悟的,他全家都開悟了;他的太太也開悟,他的姑娘也開悟,他的兒子也開悟,統統都開悟。在同一時期,統統都入涅槃,都往生。所以有人說,是馬祖道一和龐居士。又有的說,是黃檗禪師和裴休丞相。

總而言之,誰都可以的,講哪一種都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也是一個出家、一個在家。說現在也可以,現在是哪一個都可以的,這沒有一定的。同時興化,在同一個時間,來宣傳佛法,「建立吾宗」:立下頓教的宗旨,禪宗的法門。「締緝伽藍」:就是把廟宇,又修造了一次。「昌隆法嗣」:就把佛法又發揚光大,隆昌起來。法嗣,就是佛教裏的後人。

※        ※        ※

有少少時間,講龐居士。他非常有錢,錢不知多少,喔!數不過來那麼多。他造了一個大船,把他的金銀財寶都裝到船上。船開到海裏,把金銀財寶都放到海裏去,給龍王爺送禮,叫龍王爺莊嚴他的龍宮。他自己做這一個最大的布施,然後回來,編竹籠來賣,靠此吃飯,過窮苦的生活。

雖然生活窮苦,可是他一家人都修道。修道,龐公就講了,說:「難!難!難!十擔芝麻樹上攤哪!」說非常之難,非常之難!好像擔十擔的芝麻,一粒一粒放到樹上,喔!這個太困難了。

他的太太聽了,就說:「你這簡直地老得沒有出息!有什麼難的?難什麼!你看是難哪,我看是最容易!」她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很容易,很容易的。百草頭上,都是祖師西來的意,在這個地方,都現出來,只不過你沒有慧根來看罷了。他見的就是難,她見的就是易。他的龐女來了,說:「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睏來眠。」說我也不覺得難,我也不覺得容易,我餓了就吃飯,睏了就睡覺,有什麼?沒有什麼!

所以他們家裏,龐居士雖然有太太,但是他和他太太就好像普通的朋友一樣,並沒有男女那些個問題,所以他們都開悟了。做居士的,都應該學龐居士。這龐居士,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弟子:他說難難難……

上人:困難的難。

弟子:yeh(是),yeh(是),什麼是難難難啊?

上人:十擔芝麻樹上攤,一擔一百斤。這芝麻粒是很小很小的,你要把十擔芝麻攤放到樹上,這不是很難嗎?

弟子:yeh (是),很難!他太太說是易易易,在哪個意?

上人:百草頭上,草木的頭,草的梢上,都是祖師意,就是祖師的心。

弟子:他有一個兒子?

上人:有兒子,現在不講他兒子。

※        ※        ※

眾復作禮。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

「眾復作禮」:大家又叩頭作禮,「問曰」:又問了。你說是不是很囉嗦的?左問右問的。「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我們現在不知道從最初的佛祖應化示現到現在,「傳授幾代」:傳授多少代了呢?「願垂開示」:我們願意請祖師還慈悲指示我們。

「師云」:六祖大師說了,「古佛應世」:古來的佛,應現於世,「已無數量」:那個數量啊,沒有數量了,說不出來了。過去威音王佛、日月燈明佛、大通勝佛,到現在,說不出來多少數,「不可計也」:我算不過來囉!況且我也不識字,算術也沒有讀過,不要算它了。「今以七佛為始」:現在以過去七佛,做我們的開始。

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已上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須密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密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毘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喉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眾人信受。作禮而退。

「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在過去莊嚴劫,有一千位佛出世,第九百九十八位佛,就叫毘婆尸佛。毘婆尸,有的翻譯說是「勝觀」,有的翻譯「種種觀」,又有的翻譯說「勝見」,又有的書上說是「種種見」。總而言之,這是一位佛的名字,我們就記得毘婆尸佛就好了。過去七佛,莊嚴劫有三位,賢劫有四位佛。第二位「尸棄佛」:尸棄,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火。這位佛,叫火佛,這是莊嚴劫的第九百九十九尊佛。

第一千尊呢?就是「毘舍浮佛」:毘舍浮佛,是莊嚴劫的最後一位佛。「今賢劫」:現在就叫賢劫。什麼叫賢劫呢?因為這個劫裏,有很多的賢人出世。很多聖賢在劫裏,所以就叫賢劫。賢劫,也有千佛出世,第一尊佛,就是「拘留孫佛」:拘留孫佛,翻譯叫「所應供」,就是一般人天都應該供養他。又有一個翻譯,叫「莊嚴」,也是拘留孫佛的意思。「拘那含牟尼佛」:是賢劫的第二位佛。「迦葉佛」:這是第三位佛。「釋迦文佛」:這是釋迦牟尼佛,就是賢劫的第四位佛。

「已上七佛」:已上是最近的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以釋迦牟尼佛開始傳,第一代的祖師,叫「摩訶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在百千萬人天圍繞之中,拿著一朵花,摩訶迦葉祖師就破顏含笑,旁人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迦葉祖師就笑了。釋迦牟尼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教外別傳,以心印心的法門,已付囑摩訶迦葉矣!」說我已經傳給摩訶迦葉:所以摩訶迦葉是初祖。

「第二」祖,就是「阿難尊者」。「第三」祖,就是「商那和修尊者」。商那和修尊者一生出來,就穿著一件衣服。他長,這衣服就隨著他長,在這身上穿著一件法衣。阿難度他出家,他身上這件衣服就變成僧伽梨,就是大衣。等他圓寂的時候,他把衣留下,說:「等釋迦牟尼佛的法完全都滅完,這衣才會壞;如果法不滅完,衣還是存在的。」

「第四」祖,就是「優波毱多尊者」。「第五」祖,「提多迦尊者」。「第六」祖,就是「彌遮迦尊者」。「第七」祖,「須蜜多尊者」。「第八」祖,「佛馱難提尊者」。這都是一代一代的祖師,若講起來,很多要講,所以現在每一位祖師,就都直講下去了。「第九」祖,是「伏馱密多尊者」。

「第十」祖,是「脅尊者」:第十祖很奇怪的,怎麼奇怪呢?他在母親肚子裏,住了六十二年。等他一生出,頭髮已白了,鬍子也都白了,就和中國的老子一樣。可是生出之後,他就歡喜修道。以後遇到第九祖伏馱密多,就跟他出家。第九祖把佛的心印法門傳給他。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富那夜奢尊者見著脅尊者的時候,問脅尊者說:「我想要成佛,怎麼樣才可以成佛呢?」脅尊者就說:「你想要成佛啊!現在這個沒有成的就是。」富那夜奢尊者說:「我現在沒有成的,就是佛;我怎麼知道沒有成的,就是佛呢?」脅尊者就說:「你怎麼知道沒有成的,就不是佛呢?」由這一問一答,他就開悟了。開悟,脅尊者就把法傳給他。

以後富那夜奢尊者遇著馬鳴大士。馬鳴大士絕頂的聰明。富那夜奢尊者,就去化馬鳴尊者;知道他的機緣成熟,他應該做第十二代的祖師。於是乎,就到馬鳴大士那兒度他。馬鳴大士問富那夜奢尊者說:「我想認識佛,得要怎麼辦呢?怎麼能認識佛呢?」富那夜奢尊者,就對他講:「你想要認識佛,不是嗎?你不認識,這就是佛!」馬鳴大士說:「這個不認識就是佛;佛既不識,焉知是佛?」我連佛都不認識,我怎麼知道他是佛呢?富那夜奢尊者就說:「你既然不認識佛,又怎麼知道不是佛呢?」這和他對脅尊者講的道理,差不多的。

可是馬鳴大士又說:「哦!此是鋸義。」就好像一個鋸,saw,來回這麼鋸,我說這麼樣,你說那麼樣,這麼來回,這是一個鋸的意思。富那夜奢就說:「啊!彼是木義。」富那夜奢問:鋸義是什麼意思?馬鳴大士說:「與師平出。」和你一樣的。馬鳴大士也問:「木義者何?」木頭是什麼意思?富那夜奢說:「汝被我解。」你啊!你被我給鋸開。鋸,就是鋸木頭的嘛!就這麼一講,馬鳴大士豁然就開悟了,即刻就剃度出家;十一祖富那夜奢,就傳給他法,他就做第「十二」代祖師。

怎麼叫「馬鳴大士」呢?馬鳴大士能夠說法,他一說法,馬都叫,馬統統都悲鳴。本子上說「惡馬悲鳴」,這不一定是惡,就是寶馬,他一說法,教馬叫,馬就會叫,就有這樣的感應,所以叫馬鳴大士。大士,就是菩薩的別名,就是馬鳴菩薩。

「十三,迦毘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第十四祖,是龍樹大士。你們聽過《華嚴經》的都知道,他到龍宮裏,把《華嚴經》取出來。他非常有智慧。「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祖,「羅喉羅多尊者」。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伽耶舍多尊者,在第十七祖見到他的時候,還是個小孩子。十七祖問他,說:「你多大歲數了?」小孩子說:「我一百歲了!」十七祖說:「你年紀這麼輕,怎麼說你一百歲呢?」他說:「我若一百歲不明白佛的法,也不如生出來一天的小孩子能明白佛法。」所以十七祖一聽,小孩子這麼樣聰明!於是乎就度他出家,然後傳給他法,是第十八祖。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二十」祖,「闍耶多尊者」。「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第「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祖,是「師子尊者」:師子尊者是被人殺的。他行法去到罽賓國,罽賓國的國王信奉外道。外道有兩個領袖,一個叫末曼尼,一個叫蜜師何,專門破壞佛教。所以罽賓國裏,當時不准有比丘。師子比丘到這國裏,想教化國王。一見國王,國王就問他,說:「你了生死了嗎?」師子比丘說:「已經了了。」國王說:「你生死已經了了,你應該把你的頭布施給我。佛教講行菩薩道,要布施頭、目、腦、髓,有人要你什麼,你都布施。現在我想要你的頭,你可以布施嗎?」師子比丘說:「可以的。我生死都沒有了,這一個頭,又算一回什麼事呀?你只管拿去啦!」國王聽他這樣說,拿寶劍就把師子比丘的頭斬下來。斬下頭來,頭冒白漿,沒有血出,就出像牛奶這種白色的漿。這時候,國王拿劍斬師子比丘的那條臂,隨著就斷了;沒有人斬,國王的臂,也就斷了,因為這叫弒阿羅漢。於是乎,他把兩個外道¾¾末曼尼和蜜師何,也給斬了,但是斬的外道這兩個人,像普通人一樣,斬了也就斬了,沒有流出白漿,什麼事情也沒有。以後他就通告所有的國家,再有這種外道,不可以存留的。由此之後,佛法就大興。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在中國,他是初祖。「二十九」祖,「慧可大師」。「三十」祖,就是「僧璨大師」。這以前都講過,你們都聽過。「三十一」祖,「道信大師」:這是中國的第四祖。「三十二」祖,「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六祖大師自己說,惠能我啊!我是第三十三代的祖師。

「從上諸祖,各有稟承」:都是以心印心,都是有所傳承的。「汝等向後,遞代流傳」:你們這一班人哪,將來向後也一代一代向下傳。「毋令乖誤」:不要乖錯違背佛法,而令佛法斷滅了。「眾人信受,作禮而退」:大家聽完六祖說歷代祖師之後,都生出信心,叩頭退到一邊。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六祖大師在唐朝先天二年時;這一年的歲次是癸丑,八月初三這一天。「於國恩寺」:在新州家鄉的國恩寺。「齋罷」:吃完了飯。「謂諸徒眾曰」:對著所有的徒弟說,「汝等各依位坐」:你們依次而坐。

將來你們要去臺灣受戒的五個人,也要注意,你們天天在什麼地方坐,一定在什麼地方坐;在什麼地方睡覺,也有一定的地方。不是今天坐這兒,明天歡喜,又坐到那兒去,一定要挨次而坐。你到禪堂裏,每天坐哪一個位子,一定的。好像我們這兒參禪這班人,也是每天坐哪一個地方,天天就坐到那個地方,不是亂坐的。座位呢,按照佛教,就是先受戒的,坐到前邊,後受戒的,坐到後邊。總而言之,你先受戒一天,或者先受戒一個時辰,這也是先受戒的;以戒律為尊卑的次序。

各依位坐,你們都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吾與汝別」:我現在就和你們告辭,要分別了。

「法海白言」:又是法海,這頭一個!聽六祖大師要走了,他就做一個代表。在六祖座下,他一定是個長老,一定是比那一班的人都高,所以時時都是他出來講話。白言,對六祖大師說,「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和尚!我不知道您現在要留下什麼教法,使後代的迷人,能明心見性呢?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師言:汝等諦聽」:六祖大師說,你們好好注意聽著,我來告訴你們。「後代迷人」:後代這一些個迷昧的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要知道,你若認識眾生,就是認識佛性;你若不認識眾生,也不認識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你要是不認識眾生,你去找佛,就找一萬個大劫,也找不著,也碰不見的。你想要找佛嗎?就在眾生這兒找。為什麼常不輕菩薩見到眾生就叩頭呢?他就是認為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見到誰,就給誰叩頭。因為他見人家是佛,所以他自己才能成佛;如果他見人家是魔,他自己也就是魔。

「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我現在教你們,要認識自己心裏的眾生;「見自心佛性」:要見自己心裏的佛性:不要向外馳求,不要到外面去找。「欲求見佛,但識眾生」:你想要見佛的話,就先要恭敬眾生;你恭敬眾生,認識眾生是佛,那你就是明心見性了!「只為眾生迷佛」:為什麼?因為眾生不認識佛,對佛不認識。「非是佛迷眾生」:不是佛不認識眾生,是眾生不認識佛。

「自性若悟」:你自心裏的自性,你若覺悟了,「眾生是佛」:你這個眾生就是佛。「自性若迷」:你自己要是愚癡不明白,你不覺悟,「佛是眾生」:你不覺悟的時候,你本來是佛來著,也是個眾生。你若覺悟,你本來是眾生,也就是佛,就成佛了。「自性平等」:自己的佛性,是平等平等的,「眾生是佛」:你若能真正平等,真正平等視眾生,眾生是佛。「自性邪險」:自性盡看人家不對,盡看人家不好,「佛是眾生」:你就是佛,現在也變成眾生。所以佛和眾生,只在一念之間。「汝等心若險曲」:你心裏若不直,直心是道場,你心裏若彎彎曲曲,「即佛在眾生中」:就是佛在眾生裏面。「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你能直心,就是眾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我心裏、每一個人心裏,都有佛;「自佛是真佛」:自己的佛,才是真佛呢!「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你自己心裏,連一個佛都沒有,那麼你又到什麼地方去找真佛呢?真佛,就是你心裏要有一個佛;佛即心,心即佛。你存一個正念,就是佛;你存一個邪念,就是魔。你生一個清淨念,就是佛;你生一個染污的念,就是魔。所以看你生什麼念,你能把你心裏清淨了,這才是真正的佛!你心裏若不清淨,沒有真正的正心、佛心,你到什麼地方去找真佛啊?找不著的。所以說:「佛在心頭坐。」佛在你心裏頭。

「汝等自心是佛」:你們各位啊!自己心就是佛啊!你不要到外邊找。「更莫狐疑」:再不要生懷疑心。「外無一物而能建立」:你若向外馳求,沒有一種東西能建立得成功的。「皆是本心生萬種法」:萬法都是自己心裏生出來的,不是外邊生出來的。「故經云」:所以經上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你因為心裏生,所以就有種種法生出來;你心若滅,就種種法都滅了。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說,一切都不離自心,也不離自性。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我現在留一首偈頌和你們分別了。我們要注意這一首偈頌,這部壇經最要緊的,就是最後這一首偈頌,講得太好了!所以六祖大師不單留給當時的人,也是留給現在的我們,都要依照這首偈頌來修行。偈的名呢?「名自性真佛偈」:就叫自性真佛偈。自性,就是自心;自心,也就是自性。

「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你看!六祖大師,當時就看見你們在這兒聽,所以說我們現在都有份呢,都應該依照這首偈頌來修行!因為我們都是後代之人,不是後代的畜生,所以都有份。後代的畜生,得要做了人,才可以有份。六祖大師,是給人說的偈,不是給畜生說的,所以我們現在都有機會成佛。又者,在畜生道裏,畜生想成佛,也要轉生到人道來,才能成佛。我們現在都不要放棄這個機會。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 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量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 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 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 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 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 不作此見太悠悠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什麼是真佛呢?人人都有真如自性,你的真如自性,又叫實相,又叫如來藏,又叫佛性,又叫你自己的自性。真如,就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也就是真如;自性真如,也就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那麼真佛你認識了,你也應該知道魔王是什麼?魔王,就是你的邪見,你的三毒。你的三毒,也就是你的邪見;邪見,也就是三毒。你若沒有邪見,就沒有三毒;沒有三毒,也就沒有邪見。你現在三毒和邪見都有,這是什麼呢?就是魔王。

三毒是什麼呢?就是貪心。貪財是貪;貪色也是貪。中文所謂貪色這色,就指著女人說的。你貪一切,都是三毒。好像你出家之後,你貪著攀緣,這也是三毒。你各處去攀緣,想要收多幾個徒弟,這都是三毒。所以你看我們這兒這麼久,你們這些皈依的,很少說有人叫你們皈依,要你們自己發心來皈依,這時候才皈依;若沒有發心皈依,就想要你皈依,也不勉強你。你看我們前幾天皈依的,都是自動的。如果我叫你:「啊!你皈依我啦!」你說:「你夠不夠師父的資格啊?我皈依你,你是不是好的善知識?」那我也沒有話講,我不知道我自己是不是好的善知識,所以不叫的。

「邪迷之時魔在舍」:你若邪迷,就生出無明;生出無明,就生出愛欲;有愛欲,就是魔在舍,魔在你家裏住著。「正見之時佛在堂」:你要是有正見,沒有邪知邪見,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癡心,你把你自己的心裏收拾乾乾淨淨,非常清潔;這時候,就是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佛和魔,是由你自性所顯現的。你自性裏若生出邪見,就有貪、瞋、癡這三毒生出來;你若沒有邪見,三毒就不生了。你生出三毒,「即是魔王來住舍」:就是魔王來住你的房子。你的房子是什麼?就是你的身體。「正見自除三毒心」:你若有正見,就把三毒除去,貪瞋癡的心都變了,沒有了。你沒有三毒心,就是「魔變成佛真無假」:魔王即刻變成佛祖;這個道理是最真,決定不會假的。你只要存正見,就是佛;你存邪見,就是魔。

「法身報身及化身」:你的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萬化身,雖然說是三身,「三身本來是一身」:三身,就是由你一個身變化出來的。所以這叫三而一,一而三;三身就是一身,一身也就是三身。「若向性中能自見」:你要是在自性裏,能自見自性的真佛,「即是成佛菩提因」:這就是將來成佛的菩提種子,菩提的因;因,就是菩提的種子。你有了菩提種子,一定會結菩提果的;你結菩提果,一定就是成佛了。

「本從化身生淨性」:你本來的自性,也從你的化身生出清淨的自性來。「淨性常在化身中」:你清淨的自性、清淨法身,也在你這化身裏。「性使化身行正道」:你自己的自性,能使你的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量無窮」:將來就是圓滿你的菩提自性,這種的量,也是無窮的。

「淫性本是淨性因」:人雖說有淫欲心,但不怕有淫欲心。你看《楞嚴經》上的火頭金剛,原來他的淫欲心非常重,以後,他用鍛鍊的功夫,把淫欲的火,變成智慧的火,而做火首金剛。所以這個淫性,淫欲心哪,本是淨性因,你要是存正念,這就是淨性因。你若存邪念,它就是邪,就是不清淨。所以淫欲的性,不能說要斷了它。不是斷,是把它變了;變了什麼呢?變了淨性。淫性,本來是不清淨的,把它變成淨性。淨性,就是正知正見;淫性,就是邪知邪見。「除淫即是淨性身」:你把淫性除去,就是變過來,並不是說叫你把它掉了,因為你無可掉的。你就把念頭一轉,轉成淨性,就對了!所以除淫即是淨性身,這就是清淨自性的法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在你自性裏,你要離開五欲。五欲是什麼?講了很多次。有的說是色聲香味觸,即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有的又說是財色名食睡。總而言之,這兩種都是五欲。財,人人都歡喜貪財;色,就是女色,這也是一種欲;名,歡喜名譽,這也是欲;食,歡喜吃好東西,這也是欲;睡,歡喜睡覺,這都是欲。這五種欲,你要遠離,你要在你自性裏頭,不起邪見,生出正知正見,離開這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你能離開五欲,就會見性的。你見性,在很短的期間,就得到你自己真如的妙性了。

我再講一講財色名食睡五欲。色,不單說是女色,就是男色也包括在內。男人歡喜女色,女人就歡喜男色,這是對待法,我們不要以為就單單女色,這要知道。

「今生若遇頓教門」:我們今生都遇著頓教的法門。頓教法門是什麼?就是禪宗的法門。「忽悟自性見世尊」:你忽然間開悟,自己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個時候你就親見世尊了;也就是十方諸佛,你都可以見了。

「若欲修行覓作佛」:你要是想修行,想要找著如何作佛的話,「不知何處擬求真」:你不在自性裏用功夫,你向外馳求,不知道你到什麼地方去找,才能找著真正的佛?「若能心中自見真」:你要是能自己在自己本心裏頭找,找你真正的佛性,「有真即是成佛因」:你能明心見性,知道你的真如妙性,這就是成佛的種子。「不見自性外覓佛」:你不迴光返照,反求諸己,你不向內裏去求,你要盡向外邊去求佛,「起心總是大癡人」:你生念頭,想到外邊去找一找佛,這就是最愚癡的人。大癡人,就是最愚癡的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禪宗的頓教法門,我現在已經留給你們。「救度世人須自修」:世界人遇見我這頓教法門,要自己修行啊!不是不修行的。「報汝當來學道者」:我現在對你們講一講,你們學道的這一些人,「不作此見太悠悠」:你要是不做這種見解,不像前邊我所說偈頌的這種見解的話;那是空過時光啊!把時光都空過,你一點好處,都得不到的。悠悠,就是把時間都空過,一點利益也沒有得著。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告曰」:六祖大師說完偈頌之後,又告訴大家說,「汝等好住」:你們都好好在這兒住著,不要盡打妄想,不要放不下,不要看不破。你們要是看破放下,就得到自在。「吾滅度後」:我圓寂入涅槃之後,「莫作世情」:你不要像世間一般的俗人那種世情的表現,不要有這種的舉動。什麼舉動呢?就是哭!「悲泣雨淚」:喔!眼淚像下雨那麼多,種幾百畝田,都可以不會乾了。「受人弔問」:受人來祭奠,來弔問;就是來祭祀。「身著孝服」:你身上穿上為死人穿的孝服;「非吾弟子」:你們如果這樣做,就不是我的徒弟!我的徒弟,就要聽我的話。你們若這樣做,不單不是我的徒弟,「亦非正法」:而且這也不是佛法,和佛法也不相合,所以你們不可以這樣做。要怎麼樣子呢?

「但識自本心」:你認識你自己的本心,「見自本性」:見到你自己的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你本心、本性什麼樣呢?它是沒有動,也沒有靜的。自性是不動不靜的,自性是無生無滅的,自性是無去無來的,自性也無是也無非的,自性是無善無惡的,自性是無好無壞的,自性是無黑無白的,自性是無長無短的,自性是無住無往的,也不是在這個地方,也不是到旁的地方去。

你們在自性裏頭用功夫,要明心見性;如果不明心見性,那你就是空過光陰。「恐汝等心迷」:我現在恐怕你們這一班人心裏還迷惑不清楚,「不會吾意」:不明白我對你們說的道理,「今再囑汝」:所以我現在再告訴你們一遍。「令汝見性」:我無非就想你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你們都能明心見性。「吾滅度後」:等我圓寂入涅槃之後,你們要「依此修行」: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如吾在日」:就和我在的時候是一樣的。「若違吾教」:假使你違背我的教化,「縱吾在世」:縱然就是我在世界上,我不入涅槃,「亦無有益」:對你們也沒有益處。

「復說偈曰」:又說了一首偈頌。「兀兀不修善」:兀兀,就是不動的樣子,就是在那兒「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種境界。不修善,也不知道做善。這不是不修善,而是叫你不要著住修善。你做善不要像梁武帝,那個貪心鬼:「啊!你看我有多少功德!」不要有這種的思想。並不是說叫你不修善,是叫你就不要著住到修善。

「騰騰不造惡」:騰騰呢?就是逍遙自在,很優游自得的樣子。優游自得,很好玩的,一天到晚,都很快樂,這叫騰騰。不造惡,不修善,是不著住到善上;但是不造惡可不是說,我造惡,我也不著住,沒有關係。不是的!這是決定不可以造惡的,不可以去做惡事。什麼叫惡事?你殺生、偷盜、邪淫,這都是惡事。邪淫這條路啊,所謂「萬惡淫為首,死路不可走。」萬種的惡事,邪淫是第一條,是最重要的;你若有邪淫的行為,這就是往死路上走呢!所以這一條死路,不可以走的。

「寂寂斷見聞」:寂寂,就是安靜的樣子,很平靜的。這種境界,就是又平安,又舒服,又快樂:這安靜的樣子。斷見聞,也無見無聞,把見聞都斷了,不要在這六根門頭,生出一種邪見。生正見可以,要把邪見、邪聞都斷了,譬如人做不正當的事,你不要去看;人講不正當的話,你也不要聽,這是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蕩蕩,是平坦的樣子。蕩蕩然,就是平坦、高大、寬廣,有這種種的意思,就是無邊無際。心量包括宇宙,充塞天地,這是蕩蕩然的樣子。你蕩蕩然無所著住,這叫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仍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師說偈已」:六祖大師說完這四句偈後,就「端坐至三更」:就坐那個地方結雙跏趺坐。至三更,就是半夜十二點鐘的時候,「忽謂門人曰」:六祖大師在打坐,這一班門人也都陪著。六祖大師,到半夜十二點鐘時,就對門人講了,「吾行矣」:說我到時候了,我要走了,和你們大家再見囉!see you again!

「奄然遷化」:說完這話後,忽然間氣就斷了,人就不動彈,入涅槃了。遷化,就是搬家。誰搬家了呢?肉身的菩薩搬家了。

「於時異香滿室」:在這個時候,有一種異香,從來沒有聞見過的香。滿室,在法堂裏都滿了。「白虹屬地」:虹,就是在天空裏現出霓虹,這種的光。白虹,也就是白光。屬地,由天空一氣接連到地下。「林木變白」:為什麼林木變白呢?因為白光照得林木都變成白色,這是一個說法。又有一個意思,就是林木自己都覺得祖師圓寂,他們也都生出悲哀,好像穿孝服似的,都變白色。「禽獸哀鳴」:當時山上有很多飛禽,很多的獸類,好像老虎,這一切的獸類。哀鳴,都哭起來。你看!草木本來無情的,也變成有情,也要穿孝服。禽獸本來是無知的,也有靈性,也都哭起來。

「廣韶新」:廣,就是廣州;韶,就是韶關、韶州;新,就是新州。「三郡」:這三個地方。「官僚洎門人」:作官的官僚,和他的皈依弟子。門人,就是皈依弟子、徒弟。「僧俗」:僧,就是出家人;俗,就是在家人,「爭迎真身」:廣州就要迎到光孝寺去,那時候叫法慶寺,就是六祖大師落髮的地方。說:「六祖祖師的髮,都埋到這個地方,祖師的真身,也應該請到我們廣州供養。」新州的和尚,和在家皈依弟子,就說:「六祖大師是我們新州的人,他應該回到我們的家鄉來,在我們的家鄉供養。」韶州的人說:「大師在南華寺這兒開山,是個開山的祖師,應該請到我們南華寺才對。」大家就爭論,你說你的道理,他就說他的道理,不能決定,大家幾幾乎就打起來了:「不行!一定要我們請去。」就這樣子。

你要知道,當時的人,都想要爭祖師來供養。祖師活著,在生的時候,他們不爭,因為祖師在生,他有自由。這回圓寂,沒有氣了,都想:我們都有權利要來供養!所以你說你的理由,他就講他的道理,各有各的辭。你看!本來六祖大師,是新州的人,請到新州去也對啊!六祖大師自己都說,他是葉落歸根。南華寺這兒呢?南華寺,是六祖造的,請到南華寺也對的,也合理。廣州光孝寺,是六祖落髮的地方;落髮落法,法應該落到這個地方,他們要請去也對的。所以各人都有理由。

「莫決所之」:莫決所之,就是說不能決定。你看經文,你就知道在這時候,情形很嚴重,非常緊張,因為各人都想要搶六祖的寶身嘛!大家幾幾乎要打架,其中就有一位聰明人,說:「不要,不要,不要!六祖大師在生的時候,我們要聽六祖大師的教;六祖大師圓寂了,我們還應該聽六祖大師的教,叫六祖大師來決定啦!」

有人就說:「那已經圓寂了,怎麼會教我們到什麼地方去呢?」

這一個聰明人就說:「有辦法,我有辦法!」

大家說:「你有什麼辦法?」

他說:「六祖大師非常靈的,在生的時候,他有他心通;圓寂之後,他當然也有他心通啦!我們為爭著供養他老人家真身要吵架,他一定不很歡喜的。我們現在來焚香,香煙指到哪一邊去,六祖大師就是願意到哪個地方去。我們誰也不要爭,我們聽六祖大師的吩咐。」

這樣一說,大家說:「好好!這樣可以,這是六祖大師的意思。」

「乃焚香禱曰」:於是乎就焚起香來,禱告說,「香煙指處,師所歸焉」:六祖菩薩,你大發慈悲,大顯神通,你令香煙向什麼地方指去,我們就把您送到什麼地方。「時香煙直貫曹溪」:香煙呢?就向南華寺指,就是直指到曹溪。所以廣州那個地方也沒有辦法;新州那個地方也沒有辦法啦。於是乎,就把六祖大師真身,送到南華寺去供養。

「十一月十三日」:在十一月十三日這天,「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在十一月十三日那一天,就把六祖大師真身,和達摩祖師所傳衣缽,請回到南華寺。「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到第二年七月二十五日那天「出龕」:就把六祖肉身¾¾這個真身¾¾由龕裏請出來。這龕是什麼樣子呢?龕,就像椅子,四面都有擋著的,就像佛龕似的。那個龕,是把六祖大師放到裏邊,但是不是玻璃門,是用木頭造的門。在第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把六祖真身,從龕裏請出來。

「弟子方辯」:你們還記得善造佛像的方辯?他也是得六祖傳法的弟子之一。「以香泥上之」:用香灰和泥,就把六祖身體有塌進去的地方,用泥補一補。「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這一班的門人,記得取首之記;就是六祖大師說,過了五、六年,有人來取他頭的預言。所以「仍以鐵葉漆布」:所以用鐵的葉子和漆布,「固護師頸」:就把六祖大師脖子封固,用鐵葉子包上。「入塔」:放到塔裏。「忽於塔內白光出現」:忽然間,在塔裏,又有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白光衝到天上,這一股白光,三天才散去。

「韶州奏聞」:韶州的刺史,就把這靈瑞的情形,奏給皇帝聽,說是六祖大師放白光有三天。於是就「奉敕立碑」,「紀師道行」:記載六祖大師道德和修行的情形。「師春秋七十有六」:一春一秋,這叫一年,所以六祖大師的春秋七十有六年,就是七十六歲。「年二十四傳衣」:二十四歲時,他得到法,到「三十九祝髮」:三十九歲他才落髮,才把髮斷了。「說法利生,三十七載」:他說法利生有三十七年這麼久的時間。「嗣法四十三人」:他傳法的弟子,有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開悟得道、超凡入聖的這一些人,「莫知其數」:不知道有多少。

「達摩所傳信衣」:達摩祖師所傳做證據的袈裟,「中宗賜磨衲寶缽」:中宗賜給他的袈裟和水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和方辯法師造的六祖大師真相,「并道具」:道具,就是修道所用的東西。三衣缽具,或者錫杖,都叫道具。「永鎮寶林道場」:永遠都在寶林這兒鎮守道場,為鎮寺的寶貝。「流傳壇經」:流傳六祖的壇經,「以顯宗旨」:好顯出來禪宗法門的道理。「興隆三寶」:這都是令三寶發揚光大。「普利群生者」:就是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