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來是沒有妄想煩惱的3


"聖嚴法師"法語:

「 出門便是草 」

此處揭露了

禪宗與佛法的境界,

就是向內去看;

唯有除去內心深處一切煩惱,

才可能無寸草,此外別無選擇。


心中沒有執著、沒有自我、

沒有內、沒有外、沒有你、沒有我、

沒有善、沒有惡、沒有是、沒有非,

就是没有牽掛,

也就是这里讲的「無寸草」。


「萬里無寸草處」

聽起來很好聽,但做起來不容易。

《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

又見一切世間法無非是空;

這個「空」

絕不是空洞、空虛、空無,

其本義是說

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

一切都是無常生滅,這就是「空」。


能觀察到、體會到一切是空,

就是心無罣礙,也就是「無寸草」。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顶礼感恩大慈聖嚴法師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

「 出門便是草 」

此處揭櫫了禪宗與佛法的境界,就是向內去看;唯有除去內心深處一切煩惱,才可能無寸草,此外別無選擇。心中沒有執著、沒有自我、沒有內、沒有外、沒有你、沒有我、沒有善、沒有惡、沒有是、沒有非,就是没有牽掛,也就是这里讲的「無寸草」。

「萬里無寸草處」聽起來很好聽,但做起來不容易。《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又見一切世間法無非是空;這個「空」絕不是空洞、空虛、空無,其本義是說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一切都是無常生滅,這就是「空」。能觀察到、體會到一切是空,就是心無罣礙,也就是「無寸草」。

◆ 問:有一位行腳僧對石霜慶諸禪師提到他在洞山禪師那兒聽到的一段話。洞山說:「諸位外出行腳時,要向萬里無寸草的地方去。」然後又問大家:「這個萬里無寸草處該怎麼去?」沒人回答,石霜聽了行腳僧的轉述,脫口就說:「出門便是草。」這個公案是不是說,沒有妄念沒有煩惱的地方何必到萬里之外去找,只要心不出門、不離自性就可以了?

法师慈悲开示:是的。首先要瞭解「萬里無寸草處」指的是什麼?世界上有這樣的地方嗎?可能有人認為是外太空,因為萬里之內一根草也沒有的地方不太可能在我們認知的範圍內存在。也有人想,難道是某個大沙漠嗎?也不是!禪師所謂的「萬里」並不是講大沙漠,更不是外太空,而是無限的空間。因此,「向萬里無寸草處行腳」就是向外追求的意思。許多人向外追求名利物欲;也有許多人向外追求所謂的道、仙、真理、上帝、神、真正的宇宙原理等等,把心向身外去用工夫,去研究、考察、祈禱、思惟。

石霜禪師一句「出門便是草」就把關鍵點出來:你們不要向心外去找「萬里無寸草的地方」或者向人去求「萬里無寸草處」,你求不到也找不到,只要心一出門,心向外攀緣,心向外觀察、思考,心向外找出路,馬上就是「草」!「草」就是牽掛、煩惱、分別、愚癡、障礙;「草」也可以說是一絲不掛的「絲」。


此處揭櫫了禪宗與佛法的境界,就是向內去看;唯有除去內心深處一切煩惱,才可能無寸草,此外別無選擇。心中沒有執著、沒有自我、沒有內、沒有外、沒有你、沒有我、沒有善、沒有惡、沒有是、沒有非,就是没有牽掛,也就是这里讲的「無寸草」。

「萬里無寸草處」聽起來很好聽,但做起來不容易。《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又見一切世間法無非是空;這個「空」絕不是空洞、空虛、空無,其本義是說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一切都是無常生滅,這就是「空」。能觀察到、體會到一切是空,就是心無罣礙,也就是「無寸草」。

顶礼感恩大慈聖嚴法師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

「 主人公 」

◆ 問:五代時期有一位叫師彥的和尚,經常在石頭上坐禪並且自問自答:「主人公!」「在!」「保持清醒喔!」「是!」「不要被蒙蔽了!」「是!」師彥的用意究竟是什麼呢?

法师慈悲开示:主人公是誰?看起來好像有所執著。主人公是每個眾生都有的,但無法以語言文字解釋,勉強可說是佛性或將來能成為佛的因素或條件;唯有這才是主人公,其他都不是。

如果你失魂落魄、東飄西蕩、隨境而轉,沒有自己的立場、方向、主宰,就等於迷失了主人公。

主人公是永遠不變的、永遠不動的,而且恒時如此、處處存在。大家不要把它誤解成靈魂或自己的本體,靈魂不是主人公,而本體是一个假立的名詞。


「主人公」不代表任何具體的東西,它是表達心很明淨而不受外在環境影響,這也就是般若智慧。主人公沒有一定的形象,也沒有一定的方式讓你看到。

如果要說它有形跡,由自己體會到的是 —— 煩惱完全沒有了,由別人看到的是智慧和慈悲的表現。但智慧和慈悲並不就是主人公,凡是能用形象表達出來的都不是主人公,充其量只是主人公的反映而已。


所謂「無位真人」就是主人公,沒有一定的位置、沒有一定的形象、沒有任何執著;它是內在、外在、不內不外的普遍的存在、永遠的存在。唯有大悟徹底的人才時時刻刻做得了自己的主人公。


自己作得了主是很不容易的,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自己了不起,能呼風喚雨、旋乾轉坤;其實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征服環境、打倒他人、爭奪名利、追逐物欲,永遠被環境所轉、所影響、所動搖而失去自己。這些人不是主人公!

顶礼感恩大慈聖嚴法師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

「 空花水月 」

◆ 問:虛雲大師說:「空花佛事,時時要做;水月道場,處處要建。」空花和水月都是空幻的、不實際的。從字面看來,做佛事和建道場有如空花水月,做了等於沒有做,修了等於沒有修,虛雲大師卻要時時做、處處建,這是什麼道理呢?

法师慈悲开示:這兩句話是積極而非消極的。很多人誤解佛教所講的「空」是虛幻,「虛雲」這兩個字就讓人感覺虛無縹緲,不著邊際。其實他有如虛空的雲,需要雨滋潤的地方他就去,需要雲遮蔽的地方他也去。

所謂「佛事」就是行持佛陀救度眾生的事,「道場」就是修行成佛之道的場合和處所。

「空花」在一般狀況下是不存在的,空中那會有花呢?除非是下述兩個例外:第一,說法的人非常有修行,感動天人來散花,這是神蹟。第二種情況是捏目生花,眼睛被捏或被壓之後會看到一片金花;或者眼睛長翳,患了飛蚊症,看到空中有黑影在飛舞。

所以,「空花」不是事實,「水月」也一樣。水中並沒有月亮,而是空中的月反映在水中,使水中看起來有月亮。

眾生汲汲營營,忙著在水中撈月 ── 撈名利的月、撈權勢的月、撈虛榮的月、撈種種的不實在。結果身陷五欲,葬身其中。

可是話說回來,虛雲和尚這句話有積極的、正面的作用。「道場」雖是 “空” 的,「佛事」雖是 “假” 的,但跟追求五欲完全不同,他是從五欲的反面出發的。

做「佛事」就是用佛法來幫助人,不論有形無形,不論是語言、文字或物質,其目的是提昇人的品質、心智、道德和內在的智慧,並且增長福報,使眾生離苦得樂、出離煩惱。

佛教所指的「道場」很具體,即是寺院和塔廟。虛雲老和尚隨緣度眾生,處處度眾生,凡遇到破敗沒落的道場他都會幫忙重建,一生之中修復了十幾處已成廢墟的古道場。對他而言,「空花佛事時時做,水月道場處處建」是出家人的本分,目的就是為了利益眾生,淨化人間。

顶礼感恩大慈聖嚴法師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

「 浮生若夢 」

◆ 問:司空本淨禪師寫過一首偈子:「視生如在夢,夢裡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他把一生視為做夢,夢中吵吵嚷嚷忙忙碌碌,一旦開悟就像從夢中醒來,萬般皆休。禪師們對「浮生若夢」的看法究竟如何呢?

法师慈悲开示:永嘉大師〈證道歌〉裡也談到夢:「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眾生在人、天、阿修羅、旁生、餓鬼、地獄等六道,或上升或下降或轉生,出生入死,死了又生,此生到彼生,一生又一生。在生死過程中其實是在夢中,那是生死夢。一旦開悟,會覺得是從一個好長的夢裡醒來,心中開闊明澈無罣礙。從夢中醒來之後,對生死、自我不再執著,也就離開生死;離生死叫大夢初醒或大夢已覺,佛就叫「大覺者」。所以凡是證道、悟道的人就是從夢中醒來的人。這是禪宗對夢的看法。

司空本淨禪師這首偈子也有類似的體驗。「視生如在夢,夢裡實是鬧」,從生到死就像在夢中一般,而且在其中忙忙碌碌、又吵又鬧,煞有介事。有的是身在鬧,有的是心在鬧,有的是身心皆鬧。參與交際或社會活動時,身體鬧;即使不參與活動,如果思慮多、煩惱重,心也照樣鬧。可是一旦開悟,悟人生如夢,悟生死如夢,悟三界如夢,悟凡夫徹頭徹尾、裡裡外外全是夢,那就醒過來了。此時萬事皆休,夢中一切鬧的現象全都不見了。只要心一停,心外的也停;心中的我一消失,心外的環境絲毫不對自己起干擾。身心脫落,如釋重負!

一般凡夫俗子能否體會到這個事實呢?活著的時候汲汲營營、你爭我鬥,到最後再怎麼放不下也得放下,要不然去殯儀館或墳場看看就知道了。可是那些人醒了沒有呢?大概沒有!醉生夢死很可惜、很可憐。若以有用之身奉獻自己成就社會有多好,雖然也是在做夢,做這個夢還比較有意義。

找回自己(連載)

聖嚴法師 編著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盤 01

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信沒有人會承認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你一定會說:「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過,我們所認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麼?你可能因為從小到現在,大家都叫你這個名字,你也已經聽慣了,就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我就是這個名字。

你也可能會認為:「我的身體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財產是我,還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這些話里,出現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沒有說出究竟什麼是「我」。

例如:這是誰的身體?是「我的」身體;誰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誰的觀念?是「我的」觀念;誰的判斷?是「我的」判斷;誰的鈔票?是「我的」鈔票;都是「我的……,我的……」。

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呢?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

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從小就被外在各種的價值觀念所佔有,被物質的環境牽著鼻子走,成為外在環境的奴隸而不自知。為了我的身體、我的財產、我的家人、我的……,又哭、又笑、又歡喜、又懊惱,全都是為了「我的」,沒有一樣事情是為了「我」。這是多麼的愚蠢呀!

仔細想想,我們剛出生時,腦中本來沒有知識、學問,也沒有記憶,但是隨著後天的學習,漸漸地會辨別事物的名字、形象以及數量的多少。然後又進一步做出諸如──「這對我有沒有好處?對我好不好?」「誰是愛我的?誰是不愛我的?」「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等等價值判斷。而且在長期社會化的過程中,為了讓周遭的人所接納,也漸漸學會了抹滅自己真正的聲音,掩飾自己真正的感情。

於是,口是心非久了,連自己真實的感覺都無法體會,也失去了辨別事物真相的能力。身心往往處在無法主宰、無法掌控的情況之下。

真正的自我,應該是能夠主宰自己,能夠差遣、調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動,自己能夠做得了主,這個才是自我。應該要向東走,就不會往西去;能夠主宰自己的雙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殺人、不是打人;也能夠主宰自己的心,讓它生起慚愧心、謙虛心,而不是驕傲心、自大心。可是我們往往易受環境影響而轉變,隨著環境而動搖,以佛教的說法,那是隨「業力」而轉。「業力」簡單的說,就是過去的無量世,一生一生所做的一切善、惡,在現世得到的一切結果。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變成環境的附屬品,都希望做一個能夠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要隨著業力而轉,這就要靠願心和願力來轉變。否則只有隨波逐流,隨著環境的「風」在轉,隨著別人的腳步起舞,成為環境的附屬品,而不是轉變環境的人。

盡心盡力做自己能做的,學自己應該學的,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盡量的付出,從中不斷的修正自己,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夠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