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龍樹亦空有非空非有

龍樹菩薩的八不緣起/陳鳳德/詳見後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中論觀因緣品/陳鳳德/詳見後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

故知,要離此二邊,處於中道,

"處中得道"

這個就是悲智雙運 空有雙融

體用不二 頓成正覺 攝一切法義

所以是空也是有

在"不急不緩"

非空非有 亦空亦有

四門圓證之中 一直到成就

直到成就 究竟圓滿 到清淨安樂

密宗第三門就是亦空亦有

為什麼它有時候 不是空也不是有

但是有時候是空 也是有

因緣成熟的時候

它就是空也是有

它有時間性跟階段性

所以大圓滿頓悟成佛要門

才說第三個門就是亦空亦有門

就是菩提門 出世世間

就是沒有執著 三昧之入世及出世悉諦

相融為一性 這個時候不能執著

這個就是悲智雙運 空有雙融

體用不二 頓成正覺 攝一切法義

所以是空也是有

如果是有的時候

你就是入世出菩提路

乘願再來 轉佛法輪之義

就是我們彌勒菩薩

跟觀音佛修法的時候

我們有入定 出定嘛

所以你入世的時候 就出定

把所有都轉成觀音佛 彌勒佛

這樣大慈大悲 出菩提路

乗願再來 轉佛法輪

如果你入定的時候 就是出世

入解脫門 則廣渡眾生 究竟涅槃

這個叫做十三諦等覺



所以金剛經才有這一段話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個跟六祖講的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相應的道理

所以住此觀中 雖終日度眾生

而不見有眾生可度

平等 平等 其心無量 是為常心



所以我們在助念的時候

一定要持文武百尊神咒

文武百尊神咒 就是在講這個

也是空 也是有

他肉體剛死掉 我們在跟他助念

有要變無 所以這時候 也是空也是有

所以我們去助念一定要持文武百尊神咒

為什麼要去持這個文武百尊神咒?

可以入世 也可以出世

可以入定 出定 同時具備

這個就是也是空 也是有

所以這樣才能夠

於世間出世間法都通達無礙

我們要了解 要通達無礙

心要什麼? 理來養

道理來養 佛要法來扶

但是我們的肉體要什麼養啊?

財食養身命

所以道理養慧命

所以這個悟道要玄通才可以成佛

要融會貫通 處中得道才可成佛


自己的身心要去調適

不在外面要求別人

只守自己的戒律

遵守自己的方式 方法

不急不緩 處中得道

我們上一節課 有提到說老和尚

揹婦女過河

你看老和尚 他當時的因緣

小和尚當時他認為

自己違反戒律 他不敢去揹

所以他心就執有 就緊張 恐懼 憂慮

但是老和尚知道

這個像心經講的 這個緣起

等一下就緣滅了

肉體在揹她 但是他的心不要去揹她

所以當下老和尚 揹這個婦女過河的時候

他的心是在空的 沒有這一些想法的

他知道這只是短暫因緣的成熟

揹婦女過河以後 幾分鐘以後

事相的因緣就緣起 就緣滅

事相的緣起緣滅 就虛幻的生滅

所以他心不執著這個有

他也沒有認為 他再犯這些戒律

只是當下 他肉體確實有去接觸

但是他心 沒有執著

他是在空的境界狀況下

他知道這個緣起 很快~

五分鐘 十分鐘 就跟它滅

這因緣就斷了

所以我不要去執著這個

但是事相 我要去大慈大悲 我要去出定

但是我的心態要在入定之中

所以有些事情

你要把你的身心分開......

所以老和尚在揹的時候

身心他自己明理 知道

所以他的性是如如不動的

但是心 他明覺公正

他知道這一些緣起又緣滅

只是現在出定 藉著肉體

活在當下來幫助這個婦女過河而已

過完河 那個因緣就斷掉

所以他明理 不急不緩

也沒有執空 也沒有執有

但是小和尚就是執有

所以他就是心執有 開始緊張壓力

外在他怕這樣 不守戒律

但是他不知道這個因緣

很快就過 我們只是當下

所以要入定 出定的原因是在這裡

最後佛會說 性是佛寶要如如不動的原因

我們修行最後就是要 寂然不動心是也

三世諸佛共一路頭 同到不動心中

齊受無樂之樂 更無有樂

過於此樂 故名無餘涅槃


所以從這裡我們要去了解

萬事萬物完全在你的性 要如如不動

不落入後天 你的心要明覺公正….....

有時候在非空也不是 非有也不是

有時候是亦空亦有的時候


所以你什麼階段 運用什麼道理

這有沒有辦法用文字去敘述?沒有辦法


這個一定要覺性

你自己會知道說 啊~

這時候我要用非空非有

我這時候要用亦空亦有

我這時候要入定 這時候要出定

所以言語道斷

真正的傳承 不能用文字或言語來傳承

用心意傳承 就是這樣的心意啊


你自己會分辨階段的需求 需要

所以你自己沒有壓力 又很精進

又很努力 你又會成功

你也不會給人家壓力

也不會讓人家不守戒律

就是懶散 放鬆

你又帶著大家很精進

就像我們這樣

帶大家很精進的來共修 聽經

但是又沒有壓力 在不斷的調適中

這樣"處中得道"

這個拿捏的分寸

確實才是最大的覺性跟智慧

我發現很多人 是拿捏的分寸不好

這時候該非空非有

他就是執空 不然就是執有

這時候要亦空亦有

他也不是執空又執有

他的拿捏分寸很不好

拿捏的分寸很不好

他說~ 師父就教我這樣啊

上師就教我這樣 住持就教我這樣啊

為什麼這時候用 反而是衝突

因為時機點不對啊 因緣不對啊

所以希望大家要理智

知己知彼 了解自己 了解別人

現在環境的狀況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卜卦

找出最適合 最適當的

來的巧來的妙 運用得淋漓盡致

用最少的力量 發揮到最大的效果

原因是在這裡

希望大家能夠體會

能夠多用心去了解自己

多用心去了解整個佛堂

整個娑婆世界 宇宙 法界

讓自己的心能夠調適

能夠永遠的精進

在不急不緩 非空非有 亦空亦有

四門圓證之中 一直到成就

直到成就 究竟圓滿 到清淨安樂

內文出處:擷取自網路https://m.youtube.com/watch?v=xNFzaIpjpLw&feature=share

龍樹菩薩的八不緣起/陳鳳德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生滅有三義:一、一期生滅,指的是諸行的無常相,從初生到死亡,在一期的相續中分為生、住、滅或生、住、異、滅。二、剎那生滅,從生到死相續的過程中,念念都在剎那生滅的變化,從來就沒有片刻的停留,這相續的無常變化,才能稱為剎那生滅。三、究竟生滅,有情無始以來在六道輪迴相續不斷,稱為生。截斷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的連環相續,達到究竟無生的寂滅,稱為滅。也就是世間的生死相續稱為生;出世間的涅槃稱為滅。

常斷有二義:一、一期的,謂有情的身心皆常住不變,這就是常。反之,身心限一期就斷絕,即是斷。二、究竟的,以世間的生死邊來說,相續在生死中流轉的,稱為常。斷除貪瞋癡等煩惱,截斷生死的洪流,稱為斷。以出世解脫邊來說,已經解脫生死的涅槃寂靜,而超越時間性的,稱為常。斷煩惱而顯證的空、寂、離等,也可稱為斷。

一異有二:一、外待的,如果此法與彼法,沒有相依並存的關係,而是各別獨立的,那就是獨自存在的一與對立的異。二、內含的,觀察任何一法,他是依因待緣和合而起的ㄧ合相是一,在和合的一相中,存有種種的差別,是異。

來出,就是從彼到此是來,從此到彼是出(去),如從梵天來人間是來,從人間到梵天是去(出)。

八不緣起包含了世間運行的普遍法則,而八不的不字指的是在八法中,沒有實體性的存在,或者說無自性,如果執取有實自性,那就不能理解世間的真實相。

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有是存在,生是現起,一切法從因緣生,所以沒有自成、常住及獨立的自性,稱為性空,而性空不是否定破壞因果,而是說一切都是無體性的假名,在性空現起的存在(有)就是無自性,是不生,不生也就不滅;在一期時常間的活動,如果存有自性見的話,就有前後相續的存在,認為是常住不變的,若在相續無常的起變化,就以為是斷滅。以空間來說,認為彼此有同一性,就認為合而為一是整體性的,如果發現了有種種的差別,就認為是對立,而非統一的。而現起的存在,從運動中去觀察,就認為是從彼來此,或是從此去彼,這來去的運動相,在自性見者就認為有運動相可得。

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皆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即是空,空依世俗的幻有而顯,世俗的幻有依空而立。從勝義說,不生等是緣起法的本性空寂;從世俗說,生等是緣起的幻相無實。從橫的說,有無是相待的假立,說有,同時就有無與他對立,沒有無,有的觀念就不能成立。以豎來說,這是超乎凡情的,眾生在假有上執為實有,所以用無來否定他,並不是要去執著有個實在的無。

八不中觀的正見,橫的生滅等是假名,豎的不生不滅等是中道。中道是離能取所取的執著,不生等不是與生等八法對立,而是無所有不可得。譬如生等眾生執為實有,以不生等來破眾生的執取戲論,但不能執著不生等為絕對的中道,與生等假名對立起來。這樣的認識,才能體會八不橫豎無礙的中觀正見緣起。中論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

中論觀因緣品/陳鳳德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

凡是認為一切法的生起是自性有的,就有兩類,有因生和無因生。有因生是自生他生及自他共生三種,與無因生共四生。

諸法的法字指的是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有自體性的法不會是自生的,如果說自體性的法能自體生,那就沒有生起前與生起後的差別,但是一法的生起,必須有能生及所生的差別,既然有能所的差別,就不能說自體生。何況一法的生起,是要有種種的關係與條件。如果自體能生,不須要因緣條件,那就生了又有生,犯無窮生的過失。自生不能成立,他生也不成,有自才有他,自體既然不生,別體的他也不能生。因為他生就患遍一切處一切起的過失,譬如火從木生,火木是有密切的關係,不然土水銅鐵等等也應該能生火,因為一樣是別體的他。自生他生不成,那麼自他相共也不能生,因為自他共生有二種過失,有自生過與他生過。譬如一個瞎子不能見物,再多的瞎子合起來也不能見物。

有因生不成,那麼無因的自然生也不得成。一切事物的生起,必須有因才有果,無因而有果則為是常,無因有果在理論上是不通的,因為受苦報的有情將會永遠受苦報,享樂果的永遠享樂果;又無因有果,那麼,善人將受苦報,惡人卻享樂果,因為自然而起,這樣的話,將破壞了世間的一切。

在八不緣起,不生是八不的根本重點,觀因緣品觀察的重點也在不生。前一頌標舉自性生的四門不生,這一頌解釋為何自性生不得成。“如諸法自性”自性即是自體,是事物獨立存在的本性。如一切諸法的自性是不存在於各種緣中,所以諸法的現起,決對不從自體生。但事物的存在,是由種種的因緣關係與條件才能生起,而自性是自成的不須要假藉眾緣,因此論頌說,如諸法自性是不在於緣中。一切法由眾緣而存在,也就沒有自性,他性與自性對立,與其他事物來說也是自性,既然自性不可得,他性也不可得,自性他性不能生起諸法,自他和合的共生又怎能生起諸法?有因既然不生,更何況是無因生起諸法?

故知,要離此二邊,處於中道,

時有異婆羅門,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也”?佛告婆羅門:“我說,自作自覺此是無記“。“云何瞿曇!他作他覺耶”?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歡喜隨喜,從座起去。雜阿含因緣相應四八一經大正藏三零零經

有二種原因,自作自受,他作他受,不應記別。一緣生法的諸行是無常性 既是無常性,行法的相續因果,前後就有異。

二外緣的他,作者與受者不可得。因為自作無實體性,他作亦無實,故知唯有因果而已。

自作自受於理不成,凡是作業要有關係、因素、條件,即是待眾緣而起,不待眾緣能成就自作自受,必然成為無窮的自作,所以佛說常見。

有情自作不成,由別體的他來作,稱為他作。自作既不成,別體的他亦不得成,一樣缺少彼此密切的關聯性。又他作他受,有情不可得故,所以佛說斷見。

故知,要離此二邊,處於中道,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是苦的聚集。

無明滅則行滅,為苦的聚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