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慈悲喜捨沈潛養晦A

※【 第 一 義 諦,常 存 心 間 】

感恩 慧律和尚 慈悲開示 :

■ 第一則

< 第一義諦 >

了解一下 ~ 緣起!

緣起,就是生滅相、

緣起,就是無常相、

緣起,就是變化相。

緣起,我們稱它叫 ~ 無常 !/詳見後

※【 第 一 義 諦,常 存 心 間 】

< 真正大徹大悟的人 >

真正大徹大悟的人,

他的心境就是:

瞭解萬法唯心現量,

這些都是心的影像,

沒有實體可得,

讚歎也是空,

毀謗也是空,

擁有也是空,

失去還是空。

知道嗎?就用這個心,

不增不減的心。

「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

怎麼樣能夠一切事究竟堅固呢?

諸位!要了解一切事究竟堅固,

就是一定要開採真如自性,《圓覺經》裡面講: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達:通達,妄,就是因為它是緣起的;因為它是生滅無常的;因為它是空無自性的,它本來就無一物,是緣起湊合起來一個假相,你認為有一種實體的東西。

所以,我們要了解,達妄本空,通達這個虛妄的東西,萬事萬物都是空無所有的。

知真本有,知道我們這個如來藏性本來就存在,叫做「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那麼,你一定要用本性修行,才能夠達到究竟堅固;如果我們用意識心的話,太多的情緒變化,這個叫做輪迴。

~本文來源:黄昭造 網路分享

祝福您 正知慧行 降伏無明

/詳見後/

3 你们记四句话,“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无主宰,非自然。” 视频上传

觀看次數:33,029次2021年5月31日

南懷瑾先生談學佛

因緣生法,滅諸戲論。(大智度論)


龍樹《中論‧觀法品》,主要觀察自我與法並不具有實在性。「我」是五陰和合的,離開了五陰等因緣條件,並沒有所謂的恒常而實在的自我可得;實在的自我既然不可得,我與我所是相依的,因此,也沒有實在的我所有的法可得。一個人若能夠滅除了自我的執著(我執)與我所有的執著(法執),那麼,他也就證得無我的智慧。這個滅除了自我及我所的執著,因而證得無我智的人,他能夠如實的觀察緣起的意義。在世間上,是不會有一個實在的自我,他能夠宣稱證得無我智的。依據十二因緣,一切法是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若執著有實在的自我及我所,這都是戲論,戲論是生死流轉的根本,也只有具備空性的智慧,才能解決此一流轉生死的根本的問題。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

學佛

即是轉識成智

培養''中道''的情操

===============

平等而不歧視。公平而不偏袒。

清淨而不攀緣。慈悲而不假義。

自信而不自大。勇敢而不魯莽。

性本同體,諸法一如之義。

真妄一如,生佛不二。

仁民愛物,民胞物與。

視人民如同胞,

視動物如同類。

明白了

因緣果報事實的真相,

"隨緣妙用",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

每個人的一生

都需要歷經

許多

酸甜苦辣的過程

許多

稱譏褒貶與毀譽

沉潛

則是生涯當中

一個重要的過程

珍珠沉潛於海底

寶藏沉潛於深山

韜光養晦 厚積薄發

低調做人 高調做事

這是

處世頂尖之策略

/詳見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中道觀行

"得失從緣 隨緣妙用"

*****************

得意

喜而不語

微笑柔和 慈悲喜捨

不住有相

失意

苦而不言

沈默忍辱 沈潛養晦

不住空相

空有雙離 一道清淨

久久自然體會

佛性空性之妙處

*****************

"慧律法師"開示:

處處相(生心),

處處無相(無住),

你到哪裡

統統解脫(自在)。

(六道生死輪廻路長)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覺悟的心離塵的心)

(體證無相無不相真實性體)

(回歸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

緣起

"中道觀行"

順逆從緣 隨緣妙用

順境如意 不生愛戀

不住有相

喜而不語

慈悲喜捨

逆境失意 不生怨尤

不住空相

苦而不言

靜寂養晦

法法皆如 法法皆真

與道相應

感應道交 不可思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

中道觀行

得失從緣 隨緣妙用

得意

喜而不語

微笑柔和 慈悲喜捨

不住有相

失意

苦而不言

沈默忍辱 沈潛養晦

不住空相

空有雙離 一道清淨

久久自然體會

佛性空性之妙處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中道觀行"

得失從緣 隨緣妙用

得意

喜而不語

微笑柔和 慈悲喜捨

不住有相

失意

苦而不言

沈默忍辱 沈潛養晦

不住空相

空有雙離 一道清淨

此是

做人處世

最勝之磁場

專住一境契入禪定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

中道實相觀行

無相無不相

禪心無私

無相無在

應無所住

不立一法

忍辱沈默 清淨平等

禪悅無我

無不相無不在

而生其心

不捨一法

微笑柔和 慈悲喜捨

不可不知 不能不信

金剛經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對境遇緣

心不隨相而動

中道觀行

得失隨緣而妙用

得到不生歡喜

離貪不住有

失掉無怨恨

離瞋不住空

離貪瞋

即無愚癡

自然體會到

佛性空性之妙處

金剛經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圓覺經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中道觀行

遇緣

心不隨相而轉

得失隨緣妙用

順不

慳貪歡喜 控制佔有

逆不

瞋恚怨恨 嫉妒羨慕

離貪瞋就無愚癡

自然領會

佛性空性之妙處

修鍊

十大願王 導歸極樂

理解衆生

無始來

因果業力的不同

善根成熟度迥異

必須

超越自己的偏執心

掌控

中道實相的理性

諸法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不落二邊 圓融無礙

謙虛慎獨 寬恕包容

吃虧寡言 慈悲喜捨

理解一切衆生

因果業力的不同

善根成熟度迥異

超越偏執心

掌控

中道理性

諸法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不落二邊 圓融無礙

實踐

事相修功

謙虛慎獨 寬恕包容

吃虧寡言 慈悲喜捨

諸法皆空

因果不空

理解一切衆生

因果業力的不同,

善根成熟度迥異。


故須

超越自己的偏執心。


掌控中道的理性。

諸法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不落二邊,圓融無礙。


實踐事相之修功。

謙虛慎獨,寬恕包容,

吃虧寡言,慈悲喜捨。


生活即修行,

修行即生活,

福慧雙修,解行並進。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每個人的一生

都需要歷經

許多

酸甜苦辣的過程

許多

稱譏褒貶與毀譽

沉潛

則是生涯當中

一個重要的過程

珍珠沉潛於海底

寶藏沉潛於深山

韜光養晦 厚積薄發

低調做人 高調做事

這是

處世頂尖之策略

人的一生,需要歷經很多過程、很多階段;「沉潛」可能就是生涯當中一個很


重要的過程,也是必經的階段。因為人生世間,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路上難


免會有起起落落的時候,就像潮水,潮起潮落,這是自然的現象。人生時來運


去,時窮時通,當因緣具備時,自然應該勇往向前;如果因緣不具時,不妨趁


機自我沉潛一番。


人生什麼時候當沉潛呢?


一、時運不濟時:一個人求官,仕途無望;經商,事業難成,這時就需要沉潛


了。戰國時的蘇秦,屢試不第,只有發憤圖強,所謂「懸梁刺股」,苦讀太公


陰符,後來遊說六國,佩六國相印。所以,沉潛對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助益。


二、遭謗批評時:一個人的言行無論是實是虛,如果社會對你的評論不好,不


要怨天尤人,必得自我檢討。息謗的最好方法,就是沉潛。如果受人毀謗、批


評的時候,一味地爭逐名聞利養,讓人譏為厚顏無恥,就會謗上加謗、貧中加


貧。假如遭受譏評毀謗時,自我沉潛,一般社會都會給予同情,讓當事者有重


新再起的機會。


三、蓄勢待發時:學業完成了,技術也學通了,在應世之前,不妨再沉潛一番


。因為一切學問、技術,溫故而能知新,有個沉潛的機會,讓自己再把所學的


加以醞釀、發明、思考,一旦上台之後,駕輕就熟,日行千里,何患事業不能


成就?


四、深入研究時:有人為了專心研究一門學問,閉門沉潛。例如梁涑溟先生,


在江西古寺藏經樓上,研究教育救國之道;梁啟超先生所著《飲冰室全集》,


可見其曾經闢室沉潛研究。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蔡元培先生當過教育總長


,辭職後再到德國進修。之外還有許多哲學家、科學家,他們都因為潛心研究


,所以能夠發揮所長,造福人群。


五、不流於俗時:有的人為學做人,希望「登高致遠」,不希望逞一時之快隨


俗浮沉,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機會沉潛。諸葛亮躬耕南陽隆中,就是自我沉潛


;蔡松坡辭官隱退,就是沉潛救國;章太嚴、康有為,自覺不合時宜,不願與


世俗合流,因此沉潛以待未來。「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沉潛」也是為


了更長遠、更重要的未來而養深積厚。


珍珠沉潛於海底,寶藏沉潛於深山;是寶物,就不怕沉潛,愈是沉潛,愈能發


光,愈發有未來。

金剛經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圓覺經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中道觀行

遇緣

心不隨相而轉

得失隨緣妙用

順不

慳貪歡喜 控制佔有

逆不

瞋恚怨恨 嫉妒羨慕

離貪瞋就無愚癡

自然領會

佛性空性之妙處

不可不知 不能不信

金剛經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對境遇緣

心不隨相而動

中道觀行

得失隨緣而妙用

得到不生歡喜

離貪不住有

失掉無怨恨

離瞋不住空

離貪瞋

即無愚癡

自然體會到

佛性空性之妙處

專住一境契入禪定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

中道實相觀行

無相無不相

禪心無私

無相無在

應無所住

不立一法

忍辱沈默 清淨平等

禪悅無我

無不相無不在

而生其心

不捨一法

微笑柔和 慈悲喜捨

明白了

因緣果報事實的真相,

"隨緣妙用",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


內心

始終是平靜安祥的,

好壞善惡

都不會耿耿於懷也。


連身體都得不到、

都無法控制,

何況身外之物,

自然不容易

遭受環境的干擾。


得到

不生歡喜心,

不住有相;

失掉

也沒有怨恨心,

不住空相;

不住空有,一道清淨。


以這樣的心態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感應道交,

果報不思議也!


求生淨土,

哪有

不生極樂世界的道理。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

學佛

即是轉識成智

須學會轉境界

境隨真心轉

若能轉境 則同如來

觀緣生

內明三際心不可得

觀空相

外瞭一切法本不生

觀諸法緣生

即是

觀諸法空相

相若空時 豈復有取

則如如不動矣

※【 第 一 義 諦,常 存 心 間 】

< 真正大徹大悟的人 >

真正大徹大悟的人,

他的心境就是:

瞭解萬法唯心現量,

這些都是心的影像,

沒有實體可得,

讚歎也是空,

毀謗也是空,

擁有也是空,

失去還是空。

知道嗎?就用這個心,

不增不減的心。「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

怎麼樣能夠一切事究竟堅固呢?

諸位!要了解一切事究竟堅固,

就是一定要開採真如自性,《圓覺經》裡面講: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達:通達,妄,就是因為它是緣起的;因為它是生滅無常的;因為它是空無自性的,它本來就無一物,是緣起湊合起來一個假相,你認為有一種實體的東西。

所以,我們要了解,達妄本空,通達這個虛妄的東西,萬事萬物都是空無所有的。

知真本有,知道我們這個如來藏性本來就存在,叫做「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那麼,你一定要用本性修行,才能夠達到究竟堅固;如果我們用意識心的話,太多的情緒變化,這個叫做輪迴。

~本文來源:黄昭造 網路分享

祝福您 正知慧行 降伏無明

/詳見後/

(一)

"慧律法師"開示:

處處相(生心),

處處無相(無住),

你到哪裡

統統解脫(自在)。

(六道生死輪廻路長)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覺悟的心離塵的心)

(體證無相無不相真實性體)

(回歸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


"慧律法師"開示:


你修行,

要記住一句話:

處處相(生心),

處處無相(無住),

你到哪裡

統統解脫(自在)。


(生心無住,無住生心)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相而非相,非相而相)

(不住空有,空有同時)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有雙離,空有雙融)

(此正是如來藏真實義)


一切都是演戲,

來到這個世間,

都是在演戲,演一出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雙泯,色空雙彰)

(不偏二邊,一道清淨)

(與道相應,入道修行)

(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性本同體,諸法一如之義。

真妄一如,生佛不二。

仁民愛物,民胞物與。

視人民如同胞,

視動物如同類。

有仁愛之心生態倫理的人,

必定會去愛護所有的動物。

放下分別,放下執著。

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佛在心中,心中有佛。

=====================


"覺悟明了"

宇宙人生之真實相: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性本同體,無二佛性。

人無貴賤,法無好醜。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慈悲濟世,物我同體。

仁民愛物,民胞物與。


自性空寂,本無有念。

諸法緣生,本來無生。

當處出生,當處滅盡。

當體即空,剎那遷流。

無境唯識,心外無法。

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諸法空相,法本不生。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 第 一 義 諦,常 存 心 間 】

感恩 慧律和尚 慈悲開示 :

■ 第一則

< 第一義諦 >

了解一下 ~ 緣起!

緣起,就是生滅相、

緣起,就是無常相、

緣起,就是變化相。

緣起,我們稱它叫 ~ 無常 !

~本文來源:許嘉樑 網路分享

■ 第二則

< 真正大徹大悟的人 >

真正大徹大悟的人,

他的心境就是:

瞭解萬法唯心現量,

這些都是心的影像,

沒有實體可得,

讚歎也是空,

毀謗也是空,

擁有也是空,

失去還是空。

知道嗎?就用這個心,

不增不減的心。

~本文來源:Maggie Lee 網路分享

■ 第三則

< 欲令正法重現,

當推首楞嚴大經 (33) >

什麼叫做《首楞嚴經》呢?

「首楞嚴」是什麼意思呢?

「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

怎麼樣能夠一切事究竟堅固呢?

諸位!要了解一切事究竟堅固,

就是一定要開採真如自性,《圓覺經》裡面講: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達:通達,妄,就是因為它是緣起的;因為它是生滅無常的;因為它是空無自性的,它本來就無一物,是緣起湊合起來一個假相,你認為有一種實體的東西。

所以,我們要了解,達妄本空,通達這個虛妄的東西,萬事萬物都是空無所有的。

知真本有,知道我們這個如來藏性本來就存在,叫做「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那麼,你一定要用本性修行,才能夠達到究竟堅固;如果我們用意識心的話,太多的情緒變化,這個叫做輪迴。

~本文來源:黄昭造 網路分享

祝福您 正知慧行 降伏無明

Cherry 感恩合十 2021/11/23

[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淨念相繼念佛 . . . . . . . . . . . .

< 回 向 偈 >

願 以 此 功 德,平 等 施 一 切

同 發 菩 提 心,往 生 安 樂 國

(感恩網路圖片製作及分享者)

培養''中道''的情操

===============


平等而不歧視。公平而不偏袒。

清淨而不攀緣。慈悲而不假義。

自信而不自大。勇敢而不魯莽。

得意而不忘形。要求而不苛求。

剛強而不霸道。盛氣而不凌人。

臨危而不忙亂。失敗而不灰心。

成功而不驕傲。果斷而不草率。

矯揉而不做作。挫折而不氣餒。

失意而不喪志。溫和而不懦弱。

審慎而不猶豫。矯枉而不過正。

聽從而不盲從。慷慨而不浪費。

節儉而不吝嗇。傳統而不守舊。

隨緣而不隨便。施恩而不圖報。

讚美而不奉承。謙虛而不自卑。

因緣生法,滅諸戲論。(大智度論)


龍樹《中論‧觀法品》,主要觀察自我與法並不具有實在性。「我」是五陰和合的,離開了五陰等因緣條件,並沒有所謂的恒常而實在的自我可得;實在的自我既然不可得,我與我所是相依的,因此,也沒有實在的我所有的法可得。一個人若能夠滅除了自我的執著(我執)與我所有的執著(法執),那麼,他也就證得無我的智慧。這個滅除了自我及我所的執著,因而證得無我智的人,他能夠如實的觀察緣起的意義。在世間上,是不會有一個實在的自我,他能夠宣稱證得無我智的。依據十二因緣,一切法是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若執著有實在的自我及我所,這都是戲論,戲論是生死流轉的根本,也只有具備空性的智慧,才能解決此一流轉生死的根本的問題。

諸佛的教法有種種方便,對虛無論者進行教化時表示有我的存在;反之,對於實在論者則強調無我的義理。由此可見,佛是應機施教,目的在於令眾生遠離錯誤的知見;並不是佛陀的教法存在著自相矛盾之處。然而,於佛陀所覺悟的諸法實相中,實際上並沒有我與無我的虛妄分別。諸法實相遠離一切的虛妄分別,它是超越一切內心思維及語言概念所能描述的。若落入思維及語言概念當中,難免因為語言概念的限制而生起種種的戲論及虛妄分別。在諸法的真實相中,並沒有實在的生相與滅相可得,這種不生不滅的寂滅性,正如涅槃一樣,也唯有證入者能夠如實了知。

諸佛的教法,一旦落入意識思維及語言概念的層面,對於一切判斷,終不離開四句分別。例如,一切法於世俗諦說,可以是真實的;然而,於勝義諦則一切都是非真實的。若結合二諦來說,則是亦真實亦非真實;若就諸法實相義而言,一切法既非真實也非不是真實。而所有二諦之教法,即是諸佛的教法。諸法實相只能是證悟的人所了知,它並不能透過他人的語言概念而了知。諸法實相並沒有實在的生滅相,因此,它是沒有任何差異相可得,既然沒有差異相,那就無法對它生起種種的虛妄分別。

然而,在現象上,一切法既然是依待於眾緣所生起,它並不具有實在性。從因果上看,若果即是因,則因果同時俱存而失去它的因果義,如此,則因果俱是恒常不變。倘若認為,果異於因,則因果別異而沒有關係,如此,由因到果,其中便是斷滅的。而事實上,於諸法實相中,一切法既不是恒常的,也不是斷滅的。在緣起的觀照下,一切法的因果現象既不是實在的同一性,也沒有實在的別異性;它既不是恒常不變的實有,也不是無常斷滅的虛無。這種緣起的教法,即是諸佛世尊所進行的教化,它猶如甘露一樣,令修行者滅除熱惱而證入解脫。就算在沒有佛陀出世的年代,或者一切佛法都已經滅盡,仍然有一類根性的佛弟子能夠獨自的覺悟緣起的道理,而生起辟支佛的智慧。這種智慧乃是因為如實觀照諸法實相的無我、無我所,遠離一切執著而生起的。所以,諸法實相是緣起無自性空的,它是不生不滅的寂滅性。

在〈觀四諦品〉的頌文中,一開始即引述實在論者的批評。實在論者認為,若一切法空,則現象上的一切因果即不存在,由此,世出世間的因果即不能成立,也就沒有四諦法。若沒有四諦法,則沒有四沙門果,那麼,修行也就沒有意義了。由於沒有四沙門果,不但僧寶不能成立,就是法寶及佛寶也不能成立,同時,也破壞了世間的善惡業報及道德價值。對於這種批評,龍樹認為,實在論者不能如實理解空、空因緣及空義,所以,才生起令自己陷入於煩惱的困境。

事實上,佛陀的教法,有世俗諦及第一義諦的分別,若能如實理解第一義,才能如實理解佛陀說空的真實理趣。然而,根性愚鈍的人,是不能理解空義的。他們無法理解一切法無自性畢竟空的意義,卻在聽聞了佛陀的教法後,反而誤解空即是指一切法是虛無不存在的,甚至有一部分人執著空法而墮入斷滅空或惡取空,不管哪一種,最後,必然否定一切法包含四諦、三寶、善惡因果等價值。龍樹說,由於對空的錯誤理解,而陷入煩惱的困境,這種過失,並不是宣說空法的佛陀所引起的,而是那些不能適切掌握空義的人,自己所招惹的過失。佛陀了知甚深的緣起義,能夠如實觀照諸法深奧而微妙的真實相;然而,諸法實相的空義,絕不是鈍根眾生所能夠掌握的,為了避免眾生的誤解甚至產生各種譭謗,佛陀於成道之初,即不願意宣說這種甚深的緣起義。

對於實在論者誤解空義而產生的種種錯誤的理解,龍樹說,闡明一切法空,即是指諸法並沒有實在性,而非否定一切法的存在及其價值意義。世間的一切法,在因緣和合的情況下,儘管是如幻不實,但並非不存在。若把佛教無自性空的緣起義,錯誤的理解為一切法是虛無的,那麼,破壞四諦、三寶、善惡業報等價值的,是實在論者自己。事實上,正確觀照諸法緣起而了知一切法空的性空論者,並不會有如實在論者所指責般的過失。龍樹認為,正因為佛陀所宣說的空義,顯示一切法沒有恒常而實在的自性,如此,世間的一切法才能依據緣起無自性的空義,合理的成立。倘若一切法並不是緣起無自性的,那麼它即是實有而不空的,佛陀所宣說的空義也就沒有意義。一切法不空,那它即是由其恒常而實在的自性所決定,那麼,世間的一切法,它的因果、生滅等諸現象也就無法合理地成立。

若果如實在論者所認為,一切法具有決定而實在的自性可得,那麼,依照實在論者所認為的,一切法既然由其自性所決定,就不需要依待於因緣條件而存在了。實在論者執取一切法具有實在的自性,因此,一切即是恒常而不變的實有,如此則破壞世間一切的因果相。一切法即是自因、自有,那也就沒有所謂的因果關係。作業、作法、作者各自具有本身獨立的自性,並不相互依待,倘若如此,則破壞世間一切善惡業報之價值。再者,一切法若具有實在的自性,那麼,它應該是恒常不變的,倘若如此,一切萬物的生滅現象即成為不可能。由此可知,實在論者所執持的實有立場,才是真正破壞世間一切因果、善惡業報及價值的始作俑者。

龍樹認為,「眾因緣生法」凡是假借眾因緣條件而生起的一切法,它既是沒有實在的自性,故此,「我說即是無」我說它即是性空的,然而,「亦為是假名」諸法的真實相畢竟是離一切語言概念所能分別的,因此,所謂的空,也不過是假名安立的。所以,並不可以認為,空性本身即是一種虛無性。「亦是中道義」倘若了知一切法沒有實在的自性可得,同時也不要執著空而認為一切是虛無的。這樣的話,如實的離有離無的正觀,才是緣起中道的意義。世間上未曾有一法是不依待於因緣條件而存在的,若果離開了因緣條件,並沒有實在自性的諸法可得。一切法都是處於沒有實在本質而存在的狀態,這也就是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