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論頌觀四諦(德八2BBB)

中觀論頌觀四諦品

苦不從緣生,云何當有苦,無常是苦義,定性無無常。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是故無有集,以破空義故。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汝著定性故,即破於滅諦。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若道可修習,即無有定性。中論觀四諦品

聖法印說無常故苦

自性實有論者,不能成立一切法,因為本來就成就的法,就不會從因緣生,既然不從因緣生,又如何會有苦,“無常是苦義”,諸法決定有自性,就不會有無常,苦也就不得成立了。

苦諦,有情無量的過去世,在五趣中無間斷不停的輪轉,每一生都有父母,無始以來已有無量的父母恩,有無量的屍骨,流了無量的血淚,生生世世都在愛別離,怨親會,求不得苦中死去,未來也將無休止的舊戲重演,而現前也是活生生的受憂悲惱苦。

苦集諦,世間的苦由於喜貪世間而起,六根對六塵有六觸,觸有受,樂受則生貪,苦受則生瞋,貪瞋則生害心,不苦不樂受則不貪不瞋,三受永遠不出愚痴,所以三毒不除,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厄運,永遠不出輪轉的宿命。如果苦諦是有固定的自性,就不會由貪瞋癡等煩惱業的集諦生,定性的苦本來就有,也就不應當再產生,這樣就沒有集諦,同時也破壞了空義。

苦若有固定的自性,那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永遠不能滅除,有情在三惡道受苦,永遠在三惡道受苦,在人中受苦的,也就在人中受苦不得出離,生死苦海的輪轉,也將無休止的上演,因為執著苦有固定的自性,不可滅的苦而破了滅諦。

如果苦有固定的自性,不但破壞了集諦、滅諦,連道諦也破壞。修道是為了對治三毒等煩惱,來滅除苦果,而煩惱業集的五陰身苦,要有改變的可能性,修道才能滅除他,如果苦與集都是實有自性,修道也不能滅除。因此,苦、集,滅、道四諦都無有決定的自性,如有定性,一切都不得成立。

汝謂我著空,而為我生過,汝今所說過,於空則無有。於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中論觀四諦品

這兩頌說明空的正義。

外人認為執空,犯了不能成立一切法因果的過失,但不知道此空亦空,不執著偏空,是無自性的空,所以沒有這種過失。而且,因為有空義,才能安立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如果沒有空義,一切都是實有的,常住的,則破壞一切法現起的因緣,即一切法都不能成立。

宇宙萬有的一切事物,它的起因源頭究竟如何?成唯識論說,“執我略有三種:一者執我體常周遍,量同虛空,隨處造業受苦樂故。二者執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故”。這是實我執,實法執也有點類似,有執大一的體大向外擴展到其大無外,一切都是整體的,是恒常的存在,是大常大一的實有。另一種是小常小一,是向內的微細到其小無內。兩者是同一的實有思想而不同的形態,是恒常不變,不依因緣而獨存的實有,是屬於自性見。自性能生萬法,這是說萬有的現象是由自性所顯現、所生起的。

中觀者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是說無自性與緣起,彼此相即相成。

任何一法的現起,不是自有的,是不離因緣而存在;不是獨存的,是依內外眾因緣而俱起的;不是常住的,是剎那剎那不停的在轉變。諸法無自性空,或說法的本性是空的,法的現起即是現象的存在,而此現象卻有無限差別,這不是說性空有什麼殊勝的能量,使現象產生差別。是諸法由眾因緣相依相待而現起,差別的現象是依因緣法而產生,所以說性空。譬如說建築工程,不僅要有空地,還必需具備足夠的材料,經由設計,工作人員的勞力,才能完成。

如果諸法有實自性,那麼,一切諸法就是無因無緣而有,無因無緣的法,即是自體完成,也就破壞因果,破壞作業、作者、作法,及破壞一切萬物的生滅。

生死涅槃在緣起中,

一切都如幻如化,宛然而有。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

中觀論頌觀四諦品

這二頌與前面三頌共五頌正明佛法宗要,解釋空,空因緣與空義。諸法皆空,如果不能以正觀緣起來觀空,也就不知空的真義,不知空義者,不是落於斷滅,就是執著實有,這樣的人聞空就會害了自己。如捉毒蛇的人,不善咒術,要以咒術的力量來捉蛇,不是捉不到就是被蛇咬,反而自己害自己。

在大乘佛法的三大系都談有也談空。唯識者,或稱為妄心論,此宗空的是遍計執,而緣起法是依他起,即是種子生現行,是自相安立,世間及出世間的因果法,依此才能建立,所以依他起的虛妄分別識不能空,古德稱此宗談空為不及派。

真常唯心者,簡稱為真心論,此宗談空,是緣起的一切法,是無自性的一切皆空,但空後卻立一個妙有的自性不空,以此為中道,即是通常所說的迷真起妄,不變隨緣,破相顯性,這是此宗的論調。真心論者在畢竟空後,於形而上的本體建立一切法,即是妙有的真如法性中成立一切法,古德稱此宗談空為太過派。

中觀宗或稱為性空者,與漢傳的三論宗不同,三論宗再加一部大般涅槃經,此經屬於真心論,與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義不同。性空者談空,是一切法畢竟空,而畢竟空中能成立緣起有的一切法,

更進一步的說,

生死涅槃在緣起中,

一切都如幻如化,宛然而有。

第一義諦的緣起空法,是甚深微妙的,是難通達極難通達的究竟法門,不是一般修學者,所能理解接受的,所以世尊起初就不願意說。

諸法畢竟空,因為是緣起有,既是緣起有所以是畢竟空。

真心論執空,於緣起有的不知其有。

妄心論執有,應空的不能知其空。

所以有而不知其有,則空也不能達其空。

於空不能知其空,於有亦不能達其有。

因此,失空即失有,失有即失空。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中論觀四諦品

二諦,是真諦與俗諦,真諦也稱為勝義諦或第一義諦。是聖人自悟所教化的真理。俗諦,又稱為世諦或世俗諦,是世人所講而共同認定的真實。

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凡夫因為迷情的妄執,不能了達真理,故有凡情的境界,是世俗有的常識。世,是遷流義。俗,是虛浮不實義,有覆障的意思。因凡情亂識現起虛妄不實而障於真相,名世俗諦。勝義諦,是聖人的自覺聖智所體悟的諸法真實相,不是一般凡情的心識所認識的,屬於殊勝智的境界,名為第一義諦。

諦,有確實不顛倒的意思。世俗是虛偽不實的,又為何稱為諦?世俗雖是虛妄錯亂,然在世人共許的認識,也有其相對的確實性。以世間的立論,也可分別善與不善,有因有果,在知見上也有它的真實。

依佛法的勝義來說,不以世俗真實為究竟,亦不能以凡情的見地來論證,但勝義又不能與世俗諦相違。兩者雖異,並非矛盾衝突,依世俗悟勝義,勝義又不礙世俗,情與智的和諧,真俗相成,才是修學者的人生。

由無明而有行業,由貪愛執取而有生老死,這是世俗也是眾生的生死事,解脫生死要依世俗緣起。談修學不外戒定慧,而慧有聞思修三慧,這也是世俗,不依世俗怎能了解第一義畢竟空。世俗是無自性緣起,為聖者所見,緣起無自性的勝義,也是聖者所悟入。所以說不依世俗,不得第一義,亦不得涅槃。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中觀論頌觀四諦品

中論緣起即空的中道,為原始佛法阿含經及後期大乘般若經的本意。

一切法的生是由眾多因緣而起,由各種因緣而生起的法,即無自性,所以是空,而此空相也是不可得,為引導眾生以假名說空。假名安立的空,為使眾生離一切顛倒的妄見。因為如果有空相自性執的話,就會生起兩種倒見,一為有真實的空性,為宇宙萬有的實體,即是本體論者,那就與梵我論合流。一是以為空是什麼都沒有,即成為無因無果的邪見者。以空相為自性的是增益執,以空相為一無所有的是損減執。

佛說如實的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的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於二邊而說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此知道,眾緣生起的法即是空,此空也是假名的,所以空不礙有,空也不是實體性的,這樣的空才合於中道正見。

凡是存在的一切法,都是由各種條件具足,和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所以沒有一法,不是從因緣生的。從因緣生起的法,即是空無自性的。如果法的本身有自性,就不需要待衆緣而有,所以說,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