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三A)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修行成佛之道 (四)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詳見後

在《圓覺經》中,普賢菩薩請法:既已聞圓覺之理,應當怎樣去實修呢

"楞嚴經"云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佛說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解說唯自心中

迷悟兩路

一切善惡因果

除此心外

無片事可得

吾人妙性天然

本不屬悟 又何可迷

如今說迷 只是不了

自心本無一物

不達身心世界本空

被他障礙 故說為迷

印光大師開示

應發切實誓願

願離娑婆苦

願得極樂樂

願之切

當如

墮廁坑之急求出離

又如

繫牢獄之切念家鄉

"生死妙法"

貪瞋癡三為生死根本

信願行三

為了生死妙法

欲捨彼三須修此三

此三得力彼三自滅矣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衆苦充滿 甚可怖畏

妙法蓮華經

出離之心願

願之切

如墮廁坑之急

求出離

如繫牢獄之切

念家鄉

貪瞋癡三

為生死根本

信願行三

為了生死妙法

欲捨彼三須修此三

此三得力彼三自滅矣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心現識變

五蘊變現

善惡因果 生死輪廻

剎那生滅 遷流之相

著相迷妄 

離相悟真

願見聞受持者

行深般若

照見蘊空

親證此

不生不滅

平等一如

之自性性體

度一切苦厄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無明業識

心現識變

善惡因果 生死輪廻

六道衆生 

不知色身世界

皆是過去

因果業力 五蘊變現

著相迷妄

離相悟真

見聞者

行深般若

回歸

不生不滅之自性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心清淨

自無分別和執著

外在的

貴賤與美醜

不過是

一場夢一齣戲而已

種種的相狀

只是心中

落謝的影子罷了

萬境本閒 唯心自鬧

心若不生 境自如如

當能

廻光返照 反觀自照耳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心清淨

自無分別和執著

外在的

貴賤與美醜相狀

不過是

一場夢一齣戲而已

只是心中

落謝的影子罷了

怎可向外去追逐呢

楞嚴經云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當能

廻光返照 反觀自照耳

楞嚴經云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一切眾生

不明白

見分和相分

都是唯心所現

"執著纏縛"

於見相二分上

以能見之見分

妄取所見之相分

不能"迴光返照"

卻向外妄馳求

將本來不是幻法的

都妄成虛妄幻法了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楞嚴經

如果明白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就不會去取著

非幻之真法無生

妄之幻法

本來就無立足之地

是名

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破一切無明習氣

返本還源

即是妙蓮花

寶覺表真心

常行

柔和忍辱法

安住

慈悲喜捨中

華嚴經

了了常明

六道衆生

在三界中輪廻不已

冤怨相報 沒完沒了

仍不知

色身命運 世界境緣

皆是自己過去

所造作善惡因果業力

藉由五蘊的變現果實

來人間受報因果可怖

柔和忍辱

微笑沈默

隨緣妙用 代衆生苦

了了常明

善惡因果 剎那遷流

生死輪迴 流轉六道

恩怨酬償

相生相剋

一切是因果

一切是考驗

華嚴經

縱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是佛法的心要,一切大乘經典,禪門祖訓,無不在闡明此理。 今以三種觀點解說之。 六道眾生,在三界中輪迴不已,而不知色身、命運,皆是自己過去心念所引發的善惡諸行所造成的。 ... 「萬法唯識」是理,眾生所發明的種種道理,皆是運用前五識及意識,外加潛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的影響。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宣化上人"講述

【自心取自心】:一切眾生,不明白見分和相分,都是唯心所現,故執著在見相二分上,以能見之見分,來妄取所見之相分,取字即執著,結縛之意。

【非幻成幻法】:不能迴光返照,只知向外馳求,遂將本來不是幻法的,都妄成虛幻法了。

【不取無非幻】:如果明白見相二分,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不會去取著。那就非特沒有虛幻法,就連非幻的真法也沒有了。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非幻之真法尚且不生,那麼妄之幻法更沒有立足之餘地了。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如能不取見相二分,而能返本還原,轉識成智,那就是妙蓮花。蓮花是出於污泥而不染,又是花果同時,金剛表示我們之真正智慧堅固,有如金剛劍能破一切無明習氣,表示自在;寶覺,表示我們的真心。

2021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文/見蘋法師 /禪林衲子心/中台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外境的種種相狀、分別,皆由心識所變現。同樣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意識心所塑造的世界。心識有八,即眼、耳、鼻、舌、身識(前五識)、意識(第六識)、末那識(第七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這八識構成了種種不同的法界,識心攀緣於所現的世界,猶如人們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都是認假為真,執著於虛妄之境所產生的顛倒作為。


所有貪瞋癡等煩惱都源於自心的妄想,不斷緣慮已消逝的境界,在妄念的堆砌中,因為不了解五蘊與四大都是幻有、不實在的,而產生種種執著。若能體悟五蘊假合的「我」並非真實的自己,受想行識也都是剎那生滅、遷流,是空、無相,五蘊皆是緣起性空,是無常、是假有,就不會因為執著而產生煩惱與痛苦。


  眾生的心無法作主,為三界萬法所困,若能了知空性,不為所著,則能運心轉物,無法而不造。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華嚴經》亦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行善、作惡、受報,都是這念心,投胎轉世乃至解脫,也是這念心,只有當前這一念心才是最實在的。要想了生死,就要在當下這念心去了。因此,修行應以「心」為著力處,六根接觸六塵時,保持心清楚明白,時時起觀照,知心外無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而不著,就是轉識成智。


  正因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吾人更應於日用動靜閒忙中,掌握「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的修行原則,藉事練心,在事相上磨鍊,「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進一步創造緣起,行菩薩道,廣度眾生,不住空、不住假、不住中,圓融無礙,大作夢中佛事。

2009

11

06

12

11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1767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萬法唯識 韓國新羅時代有一位高僧元曉大師,在唐朝時候來到中國,跋山涉水為尋師參訪,一路行腳吃了不少苦頭。一日來到一片樹林中,人已經是精疲力竭了,僅憑藉微弱的星光,找在樹旁的草叢夜宿,到了半夜覺得非常口渴,身上又沒有水喝,忽然看到附近雜草廢墟瓦片中有一些水,就高興的走過去,就直接把水捧起來喝。就在隔天的早晨,初醒過來的時候,望著昨夜的飲水處,靠近清楚仔細一看,一具半腐屍首浸泡在泉中。隱沒入泉中的部分已化為白骨,而仍在泉邊草叢中的那部分骨肉,卻是腐爛敗壞的,都是蠕動的蛆,蟲蟻細細啃食著。方知昨夜所飲清爽的泉水,都是來自泡在腐屍的屍水,他當下覺得噁心不已,卻也恍然大悟的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美惡自我,何關水乎?」他在口渴飲水的時候,誤把屍水當作清泉,所以喝得很甘美,直到隔天才知道是死屍浸泡的屍水,他從這當中覺悟了「萬法唯心造」。

古徳:「萬境本閒,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心清淨自無分別,從昨夜甘美清甜的泉水到今晨腐屍的屍水,在這當中的泉水不曾改變過,變的只是人的心。四祖道信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眾生不能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現出的境界乃至一切森羅象,皆是心所現的相。相中人事地物的境界,雖有美醜善惡好壞,但對我們的心是毫不相干,本自如如的。但在這現實的人生裏,人們盲目的追求名聞利養,加上虛榮心的作祟,不免隨波逐流,忘卻了這一念心,隨順外在的環境而轉,而外境都處在瞬息萬變中。所以心也隨之變化無常,煩惱都由此而衍生,此正是生死輪迴的主因。

所以無論處在任何環境,當能反觀自照,外在貧富貴賤悲歡離合,不過是一場夢一齣戲而已,因為這些外在種種的相狀,只是心中落謝的影子罷了,怎可向外追逐去捕風捉影呢?覺林菩薩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