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政治教育

政治應否於中小學的教育階段中被規定成教學內容之一,這若是化成一辯論題目,固然有其震撼性,但仔細研究的話,可能於當中可發現某些價值。


政治,中國古代甚少談及。當然,戰國的縱橫家、法家是注重政治外交手段的運用,歷來二千四百多年的政制建設、實施,也含有豐富的政治智慧。但各朝主流所趨的仍是儒家,儒家歷孔孟主要以德性修養為基礎,再以此推至國、天下。《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與天下,依錢穆解釋,國可謂為政府,但政府之上必有一天下,天下,就是社會。


依此,似乎儒家是以自身德性為起點,社會的和諧平穩為終點。政治參與,於傳統中國言,頂多是達到社會平和前的一階,卻不是一終站,既是如此,政壇上如何角力、如何玩弄手段,自不為其所重,至少二千年來的中國如是。


現今的香港是否該有政治教育?這問題在問之前,該更需問清當中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各指什麼。


就個人看法言,政治實有政、治二意,這也是錢穆的大致觀點,政屬於政策的構想、政治制度的設計,較為理論性;治則是如何將理想的措施化之於行動而又不為人民厭棄,屬實踐範圍。政治大意如此,由此可見,當中全非為個人權力爭奪,威名的獲得而從事政治,政治乃是為求大眾人民的利益而來。


Joseph Raz論證國家權威合法性時說得好,他稱:只有當國家所行政策比起我們自己施行自己的,能更有效令我們可遵守到道德理由時,它才有權威。這裡的國家即政府,政治仍以人民利益為主。


至於「教育」,這實是含更廣泛的內容,技能的、學術的、興趣的......,亳無疑問,教育隨時代而加入新的、多元的因素,但其基本精神,個人認為實只一個,訓練一人成為一人。


這未免使人想到道德,但教育未必是令你只成一道德的人。姑以科學論之,透過學習科學中各部門,了解到當中的奧秘,消除自己對自然的好奇之同時,又從其中深信人類的生活水平將可被提高,自己亦樂於為這方面努力,認知、貢獻、發奮,這不就是人性光輝的數面嗎?教育就是要培訓人的這些方面,經濟、歷史、物理、數學......通通是令人有這光輝的門檻,博覽而後歸,歸而所得,就是人自己成就自己。


當人能達光輝時,道德自可不自覺的顯現,不一定是教育刻意造成。


明此,教育的精神可見。但何謂「政治教育」?


一般香港主張這詞的人士皆說:提高中學生對政治的關注、教導青年辨別及認清各政黨的背後動機、令青年有動力參與政治事務,這仍只是基本內容,更有激進的是教政治手段、政治上的趨炎附勢等。


首先,個人無意於此多作抨擊。只是,就方才所談及有關政治、教育的定義及中國文化傳統,以人民利益為本,無私心雜染其間,藉己的德擴充以達社會和諧,成就光輝人性,這一切的結合,必不可能生出「政治教育=教手段、教投機等」。


其次,教育本以德性、人的光輝一面作基礎,教學內容自該於這方面下工夫,政治乃個人之上的事,一個人人格尚未完全發揮的青年,縱使教其政治,他或可能有所知,卻未必真能有所行,只說不做,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總括而言,政治教育的必需與否該和對政治的正確理解、教育精神相配合,再參考中國傳統加以審慎思量,不可輕率提倡或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