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聯合兩書院簡史

崇基學院由廣州嶺南大學前校長李應林、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歐偉國和香港聖公會領袖何明華會督於 1951 年創辦。學院繼承中國大陸十三間基督教大學的辦學使命,以「崇奉基督」為根本精神,故命名「崇基」。「崇基」亦兼含「崇高基礎」之意。


十三間基督教大學包括:之江大學 (1845 年成立)、華中大學 (1871 年成立)、華西協合大學 (1910 年成立)、上海聖約翰大學 (1879 年成立)、嶺南大學 (1888 年成立)、金陵大學 (1888 年成立)、東吳大學 (蘇州) (1900 年成立)、齊魯大學 (1904 年成立)、滬江大學 (1906 年成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1908 年成立)、金陵女子大學 (1913 年成立)、福建協和大學 (1915 年成立)、燕京大學 (1919 年成立)。


1950 年,由於所有中國國內的基督教大學皆被中共接管,香港各基督教教會代表,遂認為需要在香港創辦一所以中文為主之基督教高等學府,以繼承國內既往基督教大學悠久優良傳統的使命。


左丁山<中大由反共而來>指出:


崇基學院源於中國十三家基督教大學,大陸赤化後,中共清洗教會,解散基督教大學,有關人士逃來香港,得聖公會助力,1951 年成立崇基。


與事實相符。


1951 年 10 月,學院創辦,1955 年依照香港政府法例註冊成立。


學院校訓為「止於至善」,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 (新) 民,在止於至善。」


創辦初期,崇基學院只有學生 63 人,借用聖約翰座堂及聖保羅男女中學上課。其後校舍遷往堅道 147 號及下亞厘畢道之聖公會霍約瑟紀念堂。


學院獲得美國「亞洲區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紐約「嶺南大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倫敦「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的經濟資助,逐步發展,1955 年春,港府將新界馬料水七幅土地撥贈給崇基學院,面積共計十英畝,同時增建火車站 (即大學站)。


學院又向馬料水村民買入田地,用以興建運動場。1956 年 11 月,兩座教學樓、圖書館、禮堂兼膳堂及臨時學生宿舍落成。


崇基學院校歌寫於 1952 年,歌詞內容宣述創校使命:


南天海嵎,四方人士,同興此學府。

崇奉基督,勵志篤行,修業勤是務。

漫漫長夜,屹立明燈,使命莫辜負。

學成致用,挽救狂瀾,靈光照寰宇。


神州學術,源遠流長,數典不忘祖。

自由民主,嘉誼友邦,協力相互助。

中西結晶,增益文明,聖教宏其緒。

濟濟菁英,天降大任,至善勉同赴。


值得注意是「神州學術,源遠流長,數典不忘祖」,以及「自由民主,嘉誼友邦,協力相互助」。既不「打倒孔家店」,也要用心學習西方的自由民主,融合中西學術,匡時濟世,務求「漫漫長夜,屹立明燈」、「學成致用,挽救狂瀾」。


1963 年,崇基與新亞、聯合合併為香港中文大學。


相比新亞書院創業艱難,港府對崇基學院明顯較少打壓,甚至主動提供協助,崇基獲得的外國財政資助亦較多。而從院校精神看,「中西結晶,增益文明,聖教宏其緒」亦比較符合港府一貫的方向,反而成就德性人格以達至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卻非港府教育所致力。


聯合書院成立於 1956 年 6 月,由五所私立大學書院合併而成,包括:廣僑書院 (1952 年創立)、光夏書院 (1932 年創立)、華僑書院 (1938 年創立)、文化書院 (1942 年創立)、平正會計專科學校 (1937 年創立)。這些由廣州南遷到港的私立大專,當時屬於流亡書院。改名「聯合書院」後,學校本部設在香港堅道 147 號,有學生 600 多人。


左丁山說:


聯合書院則是廣州華僑大學南來後,改成華僑書院,後與廣僑、光夏、文化及平正四所專上學院合併而成,1956 年成立,同樣是難民書院,收納難民學生。若非共產黨統治大陸,新亞崇基聯合斷不會在香港出現。


1957 年,聯合書院與崇基學院及新亞書院組成「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由當時的校長蔣法賢醫生出任協會主席,爭取其應有的學術地位及資助,並推動成立一所中文大學。1959 年,蔣法賢被迫辭職,外來資助差點中止,幸好 1963 年,聯合併入中文大學。1971 年,聯合書院遷往沙田馬料水校址。


聯合書院校訓為「明德新民」。「明德新民」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 (新) 民,在止於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