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六四有感

二十年前的記憶,二十年的傷痛,有人說時間可令人忘記一切,但二十年前六月四日清晨的事,你可以忘記嗎?


我每年皆會從電視留意六四晚會的情況,今年的人數倒是使我出乎意料,但卻是快慰的出乎意料。警方的保守數字是六萬二千八百,而支聯會的數字則是十五萬,姑勿論誰對誰錯,僅就這兩數字而言,我們實不可說香港人已忘記了六四,忘記了當年所發生的一切。


我沒有到現場參加是次集會,這是一種遺憾,但就電視新聞所見,其中一部分是大會安排八九年出生的年輕人負責點火,意味著民主之火、求平反之火由年輕人繼承,這倒使我生出了一點想法,也因此而越覺這個安排很有意思。


六四是八九年在北京發生,是過去了的歷史。因為是過去了,故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能清楚記得當時發生什麼事的人已少了;而又因為它和我們身處的日常生活關係不大,老實說,它既不可助我們賺錢,又不可令我們更幸福生活(物質上),故下一代願意去學、去知也少了;近數個月,有部份人(包括官員及某些大學生)基於中國近年的蓬勃及六四事件年代的逐漸久遠,更聲稱當年的事不該再被記起,或說這只是一件虛構的事。上一代人越來越少對六四記起、重視,下一代焉知當年這年事之真相為何?既不知真相,即生謬論愚見,這是上一代做得不好,下一代也因而不好。


何以說支聯會的安排很有意思?因為這安排反映著上一代在盡其堅持民主自由的責任,並教育下一代也應盡其堅持自由民主的責任,上下相繼,精神始可以長存,這無疑是對現時香港漸生忘卻六四的現象力挽狂瀾一番,其有意思之處在此。


六四或是一個題材讓我們可深入去想一個問題:「歷史的意義,又或者歷史的價值在哪裡?」。


歷史,近年來,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裡,無疑是沒有多大價值的,如上述,它不會讓你發達生財,也不會令你生活水平提高,極其量是說它可令你進入到心儀的大學學系,僅此而已。其他的,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教歷史科的,根本不會去認真讀讀歷史,且莫說西史了,只是中國的,有多少人了解?


歷史之價值只為考試,沒有考試,歷史即無價值,這種視歷史為一手段,非本身有自足價值的思路主導下,人一來對傳統歷史固不熟,二來他們連靠近自己的近代事蹟人物也不知,所知的只是考試出的貼題題目內容,而為高官的更勿論其歷史知識何如了,如此,講多錯多,越論越錯。特首、詹君及港大陳君等對六四的言論本身固該受批評,但歸根結底,當中所含問題實是如上述之所論,不可不知。


今年不同界別對六四事件的評價,個人認為也開出了兩個新問題。第一個是「有電視片段有人證有遇害逃生者的口述,代不代表歷史中的某事真是如實地發生過?」,第二個則是「一國之繁盛可否蓋過其以往的惡行?」。這二問其實是歷史本質及歷史評價的問題,當中含意若加擴展,影響是很大的。現嘗試討論一下。


先就第一個問題,個人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讀歷史的該知道任何原始及二手資料皆不是平白無由任人偽造而生,沒錯,以往的考究確是發現了歷史的虛假性,有不少過去被信以為真的史料被證明是假的,但憑此說凡歷史都不可信,是某些人偽造,這是說不通的。


古代史距今人有四千五千年,我們對它們存疑尚是情有可原,可是,近代史,只是二十年前的事,我們看到了當年的片段,當年的人物,卻仍然要說這是假、是不可信,這種變了質的批判精神則是要不得。


六四只不過是一個警號,實則我們不只對六四,遠至對堯舜,近至對前一秒發生的事,我們多少也該相信某些歷史資料的某些部分是可反映事實真相的某一部分。此為讀歷史之基本態度。若老是說歷史是作,是故事,歷史家只是說書人,這些人以為自己很懂歷史,其實,他們粗俗點說,是連為歷史拿鞋的資格也沒有,批判精神是可貴,但某些地方是不可用上過份的批判的,宜了解。


至於第二個問題,較簡單回答,功過其實是兩層不同的領域,好處及惡行亦然,一國某部份之盛,某人事上的優異固可喜,值得表揚,但一些不見得光的,難道就可不提嗎?肯面對才可有進步,這是第一點;其次,即使官方不提,民間仍是知道的,官方固然有其政治上的理由不明顯的說清楚,但暗中的、隱晦的而又能令人民體會出官方誠意的回應,這是可以的。就個人言,我也不完全同意中方明目張膽平反六四,但允許家人的團聚等何嘗不可?這是值得深思的。


所以,第二問題,宜分開兩層而述,不要混而為一,這方可得更客觀的歷史評價。有立法會議員回應特首:中國近年沒錯是發展蓬勃,令人驕傲;但六四一事中國政府做錯了就是做錯了,是不可改變的,我們不能以今天的富強忘記舊日的血腥鎮壓(其大意如此),其背後意思就是要特首把歷史評價分開兩層立論了。


六四發生時,我才一歲,但相比八九年出生的,我算是「經歷」過這件事吧。以後還有不少遠離八九年而出生的新生代,上一代的香港人,經歷過的,知道這事的,在維園坐過的,今晚的六個足球埸上的人,請繼續盡你們的使命,日後為下一代教育歷史正確的重要性,六四的真正意義所在,這對平息異端邪說,或對消除謬誤,或對文化傳承,皆是有深遠影響,讓我們藉六四二十週年一同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