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馬克思主義 (上):導言

在進入對「分析馬克思主義」(Analytical Marxism) 的介紹之前,我們宜先澄清若干的誤解。


(一) 誤解的澄清


自由主義的正義觀只重視形式的平等,忽略了對資源佔有的不平等?


馬克思主義者 (又稱左翼思想家) 經常批評自由主義的正義只是支持形式的平等 (支持機會平等或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的平等),忽略物質的不平等,忽略對於資源佔有的不平等。


對於「放任自由主義」而言,這是一種有力的批判,理由是:


「放任自由主義」所承諾的乃是包含「絕對的私有財產權」的「自我所有權」,而包含「絕對的私有財產權」的「自我所有權」偏偏不能保證每個人享有平等的資源份額以實現對自己生活的有效的控制 (即享有實質的「自我決定」)。


不過,對於羅爾斯、德沃金等人提倡的「自由平等主義」,這批判卻不甚有力,原因在於:


羅爾斯雖然允許物質不平等 (依據「差異原則」) 相容於權利平等 (依據「自由原則」),但「差異原則」所允許的不平等卻旨在促進社會上最不利者的物質境況。「差異原則」不僅沒有以形式平等的名義忽略部份人實質的「自我決定」。相反,它促進了社會上最不利者享有實質的「自我決定」。


社會主義、「自由平等主義」對「正義」的解釋相同?


就社會主義思想的某些分支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德沃金的資源平等理論與社會主義的各種「補償正義」(compensatory justice) 理論,具有相同的主旨:旨在實現「敏於志向」、「鈍於稟賦」的分配目標。


自由主義所解釋的「持有財產的民主」或「風險分擔的社會」,與各種模式的「市場社會主義」之間,不存在深刻的差異。後者在使生產資料所有權更平等的同時,也依靠市場來分配商品、勞動工作。


不過,對於「分析馬克思主義」學者而言,他們則未必認為社會主義、「自由平等主義」對「正義」的解釋是相同的。


(二) 綜覽「分析馬克思主義」


出現的背景


自從東歐共產主義制度的消失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西方復興起來。


過去二十年,不少學者運用當代英美分析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馬克思的洞見予以再闡述,「分析馬克思主義」運動因而被牽起。


柯亨 (G.A. Cohen) 乃「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學說特色


「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們不再相信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


他們因此嘗試澄清自己所信奉的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的規範性基礎,使歷史必然性理論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轉變為規範政治理論的馬克思主義。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者相信社會主義是必然的 (inevitable)。既然是必然,馬克思主義者就沒有必要去解釋社會主義為什麼是「可欲的」(desirable)。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不過是被歷史發展預先決定好了的一個階段性終點。資本主義由於其內部矛盾而面臨自我瓦解,越來越貧窮的無產者除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別無選擇。作為革命基礎的,更多是經濟矛盾,卻不是道德根據。


馬克思、恩格斯雖曾試圖通過道德來論證社會主義的合理,但他們的做法卻遭到社會主義理論家嚴厲的反對。他們反對的理由包括:


一、 道德論證是不必要的,因為工人階級除了革命別無選擇。


二、 道德論證是一種會製造分裂的策略,「正義」理念會導致無窮無盡的爭論。


三、 資本主義的捍衛者已經製造出旨在為資本主義的自由和平等提供辯護的複雜的意識形態。如果把辯論引向道德論證的領域,就會使資本主義的理論家轉移工人的注意力,並妨礙工人去從事革命任務。


可是,隨著共產主義制度已然消失,「分析馬克思主義」學者認識到,如果要在今後實現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理想,他們就要說服人們並使人們相信,值得追求這些理想是因為這些理想具有道德上的正當性。


他們於是提出規範性論證,以批判、取代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


批判、取代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有兩條可行的途徑:


一、 反對正義理念本身


部份「分析馬克思主義」者指出,正義只是一種補救性道德,是對社會生活的某些缺陷所作出的反應。正義試圖協調個人之間的衝突,而共產主義卻消除了這些衝突。因此,共產主義消除了對正義的需要。


二、 與自由主義一樣強調正義理念,但反對「正義相容於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


部份「分析馬克思主義」者基於下列因素的考慮,大力批判「私有財產制」:


A. 「剝削」


B. 「異化」


「私有財產制」在本質上既然是不正義的,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自然不可被接受。


(三) 總結


我們可以說,「分析馬克思主義」的興起,改變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內涵,為後者奠立了規範性的基礎。而它對「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 問題的回應,亦令自由主義 (包括「自由平等主義」、「放任自由主義」) 遭受嚴厲的攻擊、批評,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附註]


本文的內容主要參考金里卡 (Kymlicka, Will) 的《當代政治哲學》(中譯本),可視為該書<馬克思主義>一章中「前言」部份的讀書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