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政權:南朝之政局與衰亡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劉裕篡晉自立,改國號宋,南朝(前後共一百七十年)正式開始。


若要綜論南朝之特色,其不外於內亂、骨肉相殘,其一方面表現為極端的黑暗,但另一方面其黑暗背後亦莫不有其原因。以下本文且對南朝之歷史輪廓作一扼要的勾勒。


(一) 劉宋之政局及概況(八帝,六十年)


一、宋武帝即位


宋武帝劉裕先世為彭城人,後徙居京口。因其出身寒門,藉建立軍功而逐步進昇,統領「北府兵」,故其為人剛毅儉僕,一時政風甚佳。劉裕為帝後,仍經常向子孫宗室訴說以前貧困、艱苦的生活,藉以提醒子孫不要驕奢放縱。另一方面,他又打抑門第世族。我們可說劉宋政權為一平民/寒門政權。


二、宋文帝「元嘉之治」及其北伐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武帝死,太子義符繼位,是為少帝。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等輔政。徐羨之等人不滿少帝,遂於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以皇太后令廢帝為營陽王,繼而將之殺死。武帝次子劉義真(少帝和之聯合對付徐羨之等人)不久前亦被殺。徐傅諸人改立當時鎮守荊州的宜都王劉義隆為帝,是為宋文帝,荊州則改由謝晦鎮守。文帝即位,改年號元嘉。其為人沉實冷靜,深知徐傅柄政,其於是聯合「北府兵」將領檀道濟,於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以為少帝復仇為名誅徐傅諸人,謝晦亦被檀道濟所殺,內外皆定。


宋文帝初年,重用王華、王曇首等人,澄清吏治,輕徭薄賦,史稱「元嘉之治」。可是,文帝不滿於政治之整頓,其有意收復北方故土。於是,元嘉七年(公元430年),他派到彥之、王仲德率兵十萬北伐。北魏太武帝把河南諸軍調往河北,準備冬季來臨,渡河攻宋,宋因此不戰而取河南諸地。其年冬,魏軍渡河而南,連陷洛陽、滎陽,宋軍迎戰失利,損失甚重。這時軍事重鎮滑臺孤立無援,文帝派檀道濟救之。次年(公元431年)春,道濟戰於濟南,因軍隊缺糧而退。魏兵攻克滑臺,俘宋軍萬餘人。


元嘉七年北伐失敗後,宋國力大耗,和魏人相安十餘年。檀道濟為劉裕立國的元勳功臣,其掌握北府之餘眾,自稱「萬里長城」(因防禦劉宋之北邊,阻止拓跋氏入侵)。因其兵強,又有威名,為文帝所忌,不久,為文帝所殺,檀道濟臨死謂文帝此舉為「自毀長城」。


道濟死,劉宋幾不再有能幹之武將,但此無阻文帝北伐之決心。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北魏寇掠淮泗以北,文帝和徐湛之、江湛商討,又欲北伐。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宋遣王玄謨、龐法起、柳元景分途伐魏。玄謨攻滑臺,法起攻弘農。太武帝親率百萬大軍來救,玄謨畏懼退師,宋軍死萬餘人。法起攻下弘農後,西攻潼關,以東路軍敗,退回襄陽。魏軍乘機攻彭城,不克。於是引兵南下,進抵瓜步,聲言渡江,建康震動。魏軍後來因士卒多染疾疫而退兵,宋文帝第二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補充一點,宋文帝第二次北伐乃承崔浩剛被太武帝所殺,北魏內亂而發動)


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北魏太武帝為中常侍宗愛所弒,宋文帝又派蕭思話、臧質等人北伐,均無功而還。此後,南朝武力日趨不振。


三、范曄謀反


宋文帝一朝又曾發生所謂「范曄謀反」之事。且說彭城王劉義康長期執政而受文帝猜忌,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劉義康被貶為江州刺史,親信十餘人被流放。劉義康意圖發動政變奪回權力,得孔熙先、徐湛之等支持。范曄和孔熙先相識,也被拉攏成劉義康集團(范初不欲支持劉)。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徐湛之告發孔熙先、范曄等謀立劉義康為帝,范曄為政變主謀,范初不承認謀反,後文件、信札呈上,范只得認罪。范滿門被抄斬,史稱「范曄謀反」。


范曄乃一史學家,其所撰《後漢書》,為「四史」之一。他又反對神不滅論及因果報應說(元嘉二十八年,即公元451年,義康被誅。徐湛之因其母為會稽公主,加上告密有功,未被追究,反受重用,官至尚書僕射)。


四、劉劭弒父及孝武即位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以其太子劉劭造作巫蠱,與廷臣謀殺之。劉劭知此事後,與弟始興王劉濬合謀,率兵夜闖皇宮,弒文帝,並殺徐湛之、江湛等,然後自立,改元「太初」。


劉劭雖然即位,但其地位未為所有劉氏宗室承認。在位僅三月,當時督軍討緣江蠻,駐守江州之武陵王劉駿,聞訊遣柳元景討劭,四方州郡,多舉兵響應。劭軍敗於新亭,再敗於臺城(建康宮城),劭被俘處死,濬亦被殺,劉駿即位,是為孝武帝,劭被稱為「元凶」。


宋孝武帝在位期間,大殺宗室,南平王劉鑠、南郡王劉義宣、武昌王劉渾、竟陵王劉誕等,均為孝武所殺,劉宋至此開始大量的骨肉相殘。


五、宋前廢帝之荒誕淫逸及明帝即位


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孝武帝死,劉子業繼位,時年十六,是為前廢帝。是時由江夏王劉義恭、柳元景等輔政,前廢帝於政事不得意,遂改為沉迷享樂、荒淫之生活。依錢穆引《宋書》等所記,前廢帝之荒唐事跡如下:


1. 為姊山陰公主置面首三十人(謂帝曰:「妾與陛下,男女雖殊,俱託體先帝。陛下六宮萬數,妾惟駙馬一人,事大不均。」)


2. 縱糞父陵


3. 稱叔父湘東王劉彧為「豬王」,以其體肥,以木槽盛飯并雜食,掘地為坑,實以泥水,裸彧納坑中,使以口就槽食。一日忤旨,縛手足,貫以杖。欲擔付太官屠豬。建安王休仁請俟皇子生,乃殺豬取肝肺,始得釋。


4. 令左右逼淫建安王休仁母楊太妃。


5. 休仁呼「殺王」,山陽王休祐呼「賊王」,東海王褘呼「驢王」。


景和元年(公元465年),校尉戴法興以專擅被賜死。柳元景等欲密謀廢帝改立劉義恭,事洩,義恭及元景被殺。晉安王劉子勛為江州刺史,深受廢帝猜忌,子勛遂起兵反。湘東王劉彧亦起兵。劉彧聯合壽寂之等人弒帝,自即帝位,是為明帝。子勛不服,聯合各地劉姓宗室聲討明帝,明帝於泰始二年(公元466年)遣沈攸之討滅之,至此,子勛亂遂平。


六、明帝之大殺孝武宗室、後廢帝之荒唐及蕭道成篡宋


子勛因為孝武帝子,故明帝平定子勛後,盡殺孝武子十餘人。總計武帝九子,四十餘孫,六七十曾孫,死於非命者達十之七八(經宋明帝後,孝武一系之宗室幾乎清除殆盡)。


泰豫元年(公元472年),明帝死,太子劉昱繼位,是為後廢帝,是年十歲,由袁粲、褚淵輔政。時桂陽王劉休範舉兵尋陽,直趨建康。帝以右衛將軍蕭道成討滅之。休範被殺後,道成地位日重。


後廢帝為人行事荒誕,曾在新安寺偷狗吃。對於蕭道成,其並未因道成之有功而加以厚待,反曾畫其腹作箭垛,引滿將射。左右王天恩曰:「領軍腹大,是佳箭堋。一箭便死,後無復射,不如以雹箭射之。」正中其臍,道成因而得保性命。蕭道成為了徹底的自保,於是聯合王敬則等人,殺死後廢帝,另立劉準為順帝,獨攬朝政。昇明三年(公元479年),蕭道成篡宋自立,建立南齊,劉宋遂亡。


(二) 南齊政局及其概況(七帝,二十四年)


一、齊高、齊武帝管治下之治世


蕭道成祖藉蘭陵。父承之,仕宋為右將軍。蕭道成篡宋後,是為齊高帝。他為政頗務節儉,又禁止宗室猜忌殺戳之風,政風因此在整體上較劉宋為佳。建元四年(公元482年),高帝死,太子蕭賾繼位,是為齊武帝。武帝勤於吏治,汪重民生,在位十一年,政風頗承高帝所開而加以保持,因其年號為永明,史稱「永明之治」。


齊高、齊武一段時期,北魏為太皇太后馮氏執政,魏多次派遣使臣(如李彪)和南齊通好,齊、魏一直維持和平友好之關係,互市、互派使節時有發生。


二、齊國內部之昏亂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太子蕭長懋死,武帝立其長子蕭昭業為皇太孫。同年,武帝死,昭業繼位,其即為後世所稱之「鬱林王」。


鬱林王行事亦極荒唐,包括:


1. 為其母王太后置男左右三十人。


2. 父病及死,帝哀哭,見者為之嗚咽,才回內室即懽笑,又為其妻報喜。


3. 妻何妃(山陰公主之女)縱淫恣(帝自與左右無賴二十餘人共衣食臥起,妃擇其中美者,皆與交懽)。


昭業即位,由宗室蕭鸞輔政。蕭鸞陰謀篡位,次年先殺昭業,廢為「鬱林王」,另立昭文為帝,不久,鸞又廢昭文為「海陵王」,自即帝位,是為齊明帝。明帝即位後,即大肆用典籤(典籤為齊高、齊武設立以管理州政、監視諸王之官職)殺戮宗室諸王,齊復內亂。


三、蕭衍篡齊


永泰元年(公元498年),明帝死,蕭寶卷即位,即後世所稱之「東昏侯」。


「東昏侯」頗好達旦捕鼠,又鑿金為蓮花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步步生蓮花」。其荒唐之舉,實不下於宋之前、後廢帝。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齊將崔慧景據廣陵叛,豫州刺史蕭懿(衍之兄)聞訊立即入援,斬崔慧景。蕭懿後來為寶卷所殺。當時鎮守襄陽的雍州刺史蕭衍,在其舅張弘策之慫恿下,早有不臣之心,聞懿死乃舉兵反。次年,衍奉荊州刺史南陽王寶融為相國,不久寶融即帝位於江陵,是為和帝。寶卷遣十萬大軍討伐,為衍所敗,寶卷為王珍國所殺。衍入建康,廢寶卷為「東昏侯」,自任梁王。中興二年(公元502年),衍廢和帝為「巴陵王」,自即帝位,是為梁武帝,齊亡。


(三) 梁朝政局及其概況(四帝,五十六年)


一、梁武帝之施政


蕭衍是南蘭陵人,和齊室同宗。其為齊竟陵王蕭子良八友之一,子良曾輔政於「鬱林王」一朝,但因其雅好文學,於政治影響力不大。衍即位後,又用沈約,約亦為八友之一,著有《宋書》及薦劉勰(《文心雕龍》之作者)為太子舍人,且發明平、上、去、入四聲。


梁武帝在位期間,頗能勤政愛民。據說他每到東月,四更即秉燭視事,膳食惟豆羹粗糲,身衣布服,屏除音樂。他又重用人才,先用沈約、范雲,後用周捨、徐勉,對官吏亦不加以嚴厲規限、督責,反予以寬容對待。因此之故,梁武一朝,政治清明,國內安定。


錢穆《國史大綱》曾稱許梁武帝:「獨有一蕭衍老翁,儉過漢文,勤如王莽,可謂南朝一令主」,此評的確尤當。


對於學術之提倡,梁武帝亦不違餘力。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設置五經博士各一人,每人主持學館一座,每館有學生數百人,由國家供給其生活必需品,成績優異者由政府任為官吏。七年(公元508年),正式建立國學,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須入學。大同七年(公元541年),於宮城西部設立「士林館」,延集學者講學。


然而,梁武帝有一缺點,即其過度崇信佛教。其曾三次捨身入同泰寺為奴,群臣結果需以一億萬錢奉贖。他又多次舉辦無遮大會,講論佛經義理,道、俗會者五萬(發生於中大通元年,即公元529年)。當時僅於建康一地,已有佛寺五百餘所,僧尼、道士佔全國戶口之一半,國家財政大受打擊。


由於梁武帝晚年,政風不整,官吏貪污舞弊;宗室諸王又各握重兵,驕縱不法;社會上奢侈風氣盛行,男子亦「傅粉施朱」,不久,「侯景之亂」爆發,梁朝終步入衰亡之路。


二、侯景之亂


侯景原為東魏大將(初從爾朱榮,後依高歡),因受高澄所忌,遂以自己所統領的河南十三州獻給宇文泰,以博取西魏支持。宇文泰恐防有詐,侯景知宇文泰不信自己,遂於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以河南地投降梁武帝。是時梁武帝亦欲收復河南,故欣然接受侯景。


梁武帝曾派遣蕭淵明(貞陽侯)出兵北伐,不幸為東魏所敗,淵明被俘。當時武帝重臣朱異(任侍中)主張送還侯景以換取蕭淵明,且和東魏和好,武帝從其議。事洩,侯景遂反(是時侯景兵不過八千,王偉為其謀士)。


侯景南下歷陽,和臨賀王蕭正德暗通,正德於是迎之渡江。侯景大軍直逼建康,正德又開城門納之。是時羊侃守臺城,景不能克,乃奉正德即位,自為丞相。景後來利用玄武湖水水淹臺城,臺城終被攻陷,景乃殺正德,自為大丞相。武帝為景所制,困餓而死(臨終欲喝蜜水而不得)。太子蕭綱繼位,是為簡文帝,但朝政仍為侯景所把持。


當時,鎮守西部各州的宗室諸王本可發兵勤王,討伐侯景。可是,諸王欲以積極擴展自己之勢力為務,遷延不進。湘東王蕭繹為荊州刺史,其和河東王蕭譽交惡,以兵討之,譽求助於其弟雍州刺史蕭詧(鎮襄陽),詧攻江陵不克,遂求援於西魏。大寶元年(公元550年),西魏(由楊忠率兵)盡取漢水以東之地,繹與之盟,西魏始退兵。繹復遣王僧辯殺蕭譽(掌湘州)於長沙,邵陵王蕭綸(江下郢州刺史)亦被驅走。


大寶二年(公元551年),侯景率軍西上攻殺蕭繹,為王僧辯所敗,遁回建康。侯景返回建康後,廢殺簡文帝,改立蕭棟,不久廢棟稱帝,國號曰漢。


早於臺城失陷後,始興太守陳霸先已由始興郡北上率兵勤王(冼夫人率其族人助戰,冼夫人為高涼郡俚人之首領,其影響力至隋代仍未減)。其遣使詣繹,繹遂派王僧辯會霸先於湓口,然後聯兵東下。陳、王聯軍大破侯景軍於姑孰,直逼建康。侯景兵敗,東逃入海,途中為人所殺,侯景之亂遂息。可是,梁朝經此一役已元氣大傷,王、謝等門閥世族亦被侯景誅除殆盡。


三、西魏陷江陵及陳朝建立


侯景滅後,蕭繹以建康殘破,仍都江陵,是為梁元帝。其時武陵王蕭紀為益州刺史,亦擁兵稱帝。繹求援於西魏以殺紀,西魏派尉遲迥來救,益州自此為西魏所有。梁元帝又和北齊結盟,西魏不滿,蕭詧乘機要求西魏派兵陷江陵以為其兄蕭譽復仇,是次西魏之出兵由宇文護、楊忠、于謹負責,承聖三年(公元554年),江陵失陷,元帝被蕭詧用土袋殺死(梁元帝曾因此有「文武之道,今夜盡矣」、「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之說)。西魏遷詧於江陵,立為皇帝(其前已被西魏封為梁王),史稱其國為「後梁」,但詧卻要以自身原來的根據地予西魏,襄陽自此為西魏所有。


西魏陷江陵後,陳霸先(鎮京口)欲立晉安王蕭方智為帝,王僧辯則懼於北齊大軍,意圖立北齊所送還的蕭淵明為帝。陳遣使爭之不得,乃以兵襲建康,殺僧辯於石頭城,方智稱帝,是為梁敬帝。太平元年(公元556年),北齊入侵,為霸先所敗。次年(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敬帝自立,改元永定,建國號陳,是為陳武帝,梁朝滅亡(補充一點,梁元帝被圍江陵時,曾要求王僧辯回師救駕,但因鞭長莫及而失敗)。


(四) 陳朝政局及其概況(五帝,三十三年)


一、武帝至宣帝朝之皇位之爭


陳武帝即位後,也能一掃梁朝政風之衰頹。武帝晚年,大臣侯安都欲擁立其長兄(即陳道談)之子為帝,皇后章氏則欲待陳昌返京為帝。陳昌是時為北周所俘(初於西魏陷江陵時為魏所虜),陳武帝屢勸北周放人,皆不得要領。結果,侯安都憑兵力及安全考慮立皇侄陳蒨為帝,是為陳文帝。陳昌不久回國時因船壞溺死。


文帝死,陳伯宗繼位,其年幼,由叔父安成王陳頊為司徒、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朝政漸為陳頊所操控。光大二年(公元568年),陳頊廢伯宗為臨海王,自立為帝,是為陳宣帝。


二、宣帝時期之治世及陳朝之覆滅


宣帝在位時,曾一度攻佔了呂梁、壽陽,又佔有淮泗之地,但在太建九年(公元577年)為北周所奪。對內方面,政治亦較清明,國家穩定。


宣帝死,叔寶繼位,寵張麗華、孔貴嬪,又用宰相江總、尚書孔范等,忠臣如袁憲反不被用,結果,隋兵南下,後主被俘,開皇九年,陳亡。


(五) 南朝歷史之所以如此演進之背後理由


如本文一開始所說,要概括南朝一段之歷史特色,吾人實不能離開「骨肉相殘」、「道德淪亡」等字眼。然而,何以南朝之歷史必如此發展?此中背後實有一段理由可說。


錢穆《國史大綱》曾對南朝之歷史演進作過一番分析,其主要內容大致是:


兩晉時期,由於當政者乃出於名士門第,其因此仍保存有家教門風,逃不出東漢名教禮法之傳統(兩晉皇室之行為仍較有規有矩之原因在此)。


然而,步入南朝,劉、蕭諸家,族姓寒微,和司馬氏不同。其於是頗思力反晉習,裁抑門第,崇上抑下,多以寒人掌機要。


可是,門第精神本為江南立國主柱,蔑視了門第,沒有一個代替,結果只令政治及倫常關係更惡化。


南朝諸帝,因懲於門第之勢盛,故內朝常任用寒人,而外藩則託付宗室。然寒人既不足以服士大夫之心,而宗室強藩,亦不能忠心翊戴,轉促成骨肉屠裂之禍。


南朝的王室,在富貴家庭裡長養起來,他們只稍微薰陶到一些名士派放情肆志的風尚,而沒有浸沒到名士們的家教與門風,又沒有領略得名士們所研討的玄言與遠志,此遂釀成君主之放情胡鬧。


錢穆因此總結說:


南朝王室,既乏禮教之薰習(其非世族),又不能投入自然之樸素(帝王處境不自然)。蔑棄世務的,則縱蕩不返;注重實際的,則殘酷無情,循環篡殺。


我們可以說,南朝之昏亂黑暗,乃由於門第精神(聚集於門第世族上)之喪失,卻沒有新精神之提出所引致。


(六) 結論


南朝由隋文帝派大軍南下平陳而結束,全國亦因此復歸統一。此一百七十年,仔細審視其歷史意義,可說是門第(特別是北方僑戶)逐步走向衰落之時期,事實上,「侯景之亂」後,貴族門第早已被消滅殆盡。陳霸先又重用南人,北方貴族之地位更為低落。直至蕭詧亡,南渡之江陵貴族全盡,江東之氣運亦絕。


--------------------------------


[主要參考資料]


1. 錢穆《國史大綱》


2. 傅樂成《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