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光秀與山崎之戰 (兼論「本能寺之變」光秀叛變的原因)

策動「本能寺之變」的明智光秀,最初為美濃國齋藤道三家臣。道三死,他先投靠武田氏,再仕於朝倉氏,最後隨足利義昭一同投靠織田信長。永祿十二年 (1569 年)「本圀寺之變」,光秀成功協助義昭抵禦。信長不久安排他擔任京都奉行,負責京都周邊政務。


義昭與信長反目,建立信長包圍網,對信長實行圍堵。光秀在對朝倉及淺井的戰爭中皆立下功績,被分封到近江,修築坂本城。長篠之戰、越前一向一揆等,他都有參與。天正七年 (1579 年) 擊敗波多野秀治後,光秀成為丹波國之主,建龜山城及福智山城 (橫山城)。甲州征伐,他是信忠軍的作戰主力。換言之,光秀是信長極為寵信的家臣之一。


天正九年 (1581 年),信長命光秀為京都的軍馬演練作準備。此時的信長明顯對光秀予以萬二分信任。而根據日本史專家胡煒權引述津田宗及的記載,光秀的寢室內「床上掛有主公 (信長) 自筆的御墨寶」。「本能寺之變」發生前一年,光秀仍說:「吾本為瓦礫沈淪之徒,既從主公 (信長) 受賜莫大之軍勢,不實之法度與武勇無功之輩,乃國家之負累,猶如盜竊公器,必被恥笑矣。如若拔群粉骨,勵志忠節者,必速報主公 (信長) 御前,家中之軍法如此。」究竟是什麼原因,令光秀狠下心腸,背叛信長?


「本能寺之變」光秀叛變的動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要之,天正十年 (1582 年) 五月,光秀奉命接待德川家康,期間羽柴秀吉來函請信長派兵支援他攻打毛利氏,信長遂安排光秀返回封國作好出兵準備,同時解除他接待職務。六月一日下午,光秀率一萬三千兵馬離開丹波國龜山城,二日凌晨突襲信長駐紮之本能寺,把信長殺死,信長之嫡子信忠亦被殺。


「本能寺之變」後,光秀費大力氣爭取各方信長家臣支持,未能成功。秀吉得知信長被殺,馬上跟毛利氏講和,率兵從中國地區返還京都,討伐光秀。雙方決戰於山崎,羽柴軍偷襲明智軍成功,明智軍被包圍,光秀敗走,途中被殺 (一說自盡身亡,一說剃度出家)。其女婿明智秀滿在光秀失敗後,也於坂本城自殺。明智家覆滅,秀吉控制京都。


從家臣們不站到光秀一邊,可以肯定殺害信長並非織田家臣的共同意願。秀吉當時在中國地區、家康在安土城,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他們如何持續與光秀保持聯絡?若是合謀作反,不怕被信長發現嗎?信長辭去右大臣、右近衛大將等官職,給人想更上一層樓,推翻天皇的感覺。可是,一來無史料證實,二來天皇先下手為強,不見得有好處 (至少信長給予他的日常經濟援助會即時中止),他會否果斷到聯合光秀對付信長?頗成疑問。


信長害得光秀母親被殺,《信長公記》、《明智軍記》等沒有相關記載,更準確的說法是:光秀實施圍城戰略,令波多野家兵盡糧絕,多人餓死。他再運用謀略,誘捕波多野兄弟。至於信長批評光秀接待家康不周、要求光秀交出領地、取笑光秀光頭令光秀怨恨云云,更屬荒謬,因這些全是江戶時代的以訛傳訛。


1958 年,高柳光壽分析比較可信的軍記小說、家譜、回憶錄後指出,「本能寺之變」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光秀希望奪得天下,成為新的「天下人」。三個因素促使光秀決定發動政變:


1. 前途已無希望 (功名沒有更進一步的機會);


2. 與勁敵秀吉的地位競爭落敗及被冷落 (信長的四國政策轉變);


3. 信長無情的性格 (佐久間信盛、林秀貞等被放逐事件);


所謂「四國政策轉變」,特別指信長與長宗我部元親由盟友轉成敵對,恰好光秀的重臣齋藤利三與長宗我部元親有姻親關係,此令光秀左右為難。


佐久間信盛於三方原支援德川軍,因率先撤退,使平手汎秀陣亡,遭信長斥責。之後鎮壓伊勢長島的農民起義,以及參與石山本願寺包圍戰,皆以失利告終。一連串事件令信長覺得信盛不復當年勇,已無利用價值,遂以十九條罪狀,把信盛一家流放。


林秀貞天正八年 (1580 年) 被信長以企圖謀反罪名流放,據說和晚年表現漸趨平庸,卻佔據重臣之位有關。


前車可鑑,加上明智光慶 (光秀子) 僅十四歲,五十多歲的年老爸爸為全家打算,趁機作一次豪賭以圖自保,是可以理解的。


[參考資料]


1. 胡煒權,《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