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商及西周

中國歷史該自何時說起?不同史家有不同的觀點。然而,就我個人而言,若要由黃帝時說起,這必牽涉「失實」的可能。因不少歷史考古發現根本未能詳細斷定黃帝時期的一些確實事情,有關黃帝時之事的記載,或源自神話,或源自某些後起之書,雖說這些神話及書如此說也有一定可信性,然而,歷史是要求和事實最相符合的如實記載,故個人認為,若要言國史的話,其起點必是由有信史﹝至少有文字﹞的朝代始,而至目前為止,商代是中國最早文字-甲骨文出現的時代,所以國史的起點自由商起。


歷史的發展又分縱橫二路,縱者,治亂興衰也;橫者,反映當時國人生活的不同方面,包括社會、制度、學術等。


就商代言,治亂方面實得二事值記,一曰商湯的第一次貴族革命,二為武王伐紂,即第二次貴族革命。反而,橫的一面具較多值得提及之事。


首先,就經濟上,以物易物於當時已展開,後期更始用貝幣,商業之形成實是商代一大特色。其次,商業之所以可行,必先有貨物可交易,這見出另一方面商之特色,自然農產品及人造雕刻品的數量之多。此外,又因農產品之多,釀酒業﹝酒產自米﹞也繼而蓬勃,連帶祭祀儀式也多用酒。由祭祀又可見出中國對鬼神和祖先的敬重,從其每次儀式皆用一定數量的牲畜祭祀可知。中國人又崇拜自然神及愛占古凶,甲骨文便因此而生,亦正因甲骨文,中國文化方有發展的可能。最後,人造雕刻品數量之多也促進雕刻技術。這不是比說治亂時更多地方值得注視麼?還有一點是盤庚遷殷,這件事之前商朝也曾多次遷都,理由同一,農業考慮,這更見農業對商代的重要性。


商代於歷史的橫向分析上是豐富的,周代則縱橫面兼有。本文只就西周說,就縱向分析,主要是二次封建制度的實行,橫向方面,則是周公的制禮作樂。


要談封建的具體措施,主要仍是封呂尚於齊、周公於魯等瑣碎事,但最精彩的實是當中的背後用意及動機。在第一次封建,其背景根本是少數西方民族初治大量人口的東方民族之時,當時東方民族早已習慣商的統治,忽地有一少數人口的新民族之領袖推翻其共主,並成為其新主,殷民不滿之情自從心生。作為新主的西周武王,如何可有效管治這群殷民而不致亂事呢?首先,必不可以武力鎮壓,其次,必一方面安撫,一方面加強自身勢力之於東方。此正是封武庚及廣置周王室及功臣於東方二措施之由。又中國人的傳統,總是愛念舊,一人是尊重古人的話,他的名聲必定不壞,周武王看準了這點,他的興滅繼絕是否含真心,不得而知,但為了立好聲望以利統治,則是其主要考慮動機。


第一次封建主要由此起,值得再提的是這封建基本上是以血緣關係協助統治,以三監管武庚,以不同王室各治東方各地等。可是,血緣是解決不了疏離的,多至隔上數代,少至一代,可隨時反目成仇,原因,「我和你沒多大關係,何必尊重你?」。就是如此,成王一即位,三監即亂;宜臼一有弒父之嫌,篡弒即現。這問題下至以後各行封建的朝代上仍要面對。


第一次封建自三監之亂而結束,此亂既反映徒以血緣助統治之不足,亦見第一次封建有安排不當處。基此,第二次封建主要是加強使用血緣以外的措施以助管治,如軍事監控及武力遷徙異見分子等,同時,改善不足。


不過,第二次封建中的制禮作樂是更值一提。周公憑此令當時社會氣氛和諧,及至後來儒家的開創者孔子更言「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以周禮及其實行時所生的和諧境況為理想,日後儒者深受其影響,可見制禮作樂在中國學術風氣上有一定的重要性。


西周大約是如此一回事,至於把西方文化東傳,又加速文化交流等,個人認為無疑是較次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