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設

柏立基任內,金鐘添馬艦一帶開展了填海工程,以騰出更多海旁土地應付不斷上升的土地需求。


「添馬艦」的地名來自英國皇家海軍的同名軍艦添馬艦 (HMS Tamar),添馬艦於 1897 至 1941 年為駐港海軍主力艦,停泊在英國海軍船塢 (即今天的金鐘)。1941 年香港保衛戰,英國海軍將添馬艦炸沉,以免落入日軍手中。戰後,英國海軍船塢遷移至較北的位置,為紀念添馬艦這艘曾經保衛香港的戰艦,港府把海軍基地命名為「添馬艦」。


另外,啟德機場亦有新的建設。從九龍灣伸延至維多利亞港的新跑道正式啟用,並設有燈光系統。1962 年,新客運大樓及停車場落成兼投入使用,控制塔亦遷至新客運大樓,舊有的客運大樓在 1965 年拆卸。


香港大會堂始建於 1866 年,1869 年揭幕啟用。1947 年,大會堂全被拆卸。1950 年,港府決定興建新大會堂,委託市政局參與策劃建築物的設計與發展,包括設立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和演藝場館等。新大會堂選址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填海地上,1962 年 3 月 2 日落成啟用,建築費高達二千萬港元,由柏立基主持開幕禮。


有別於過去大會堂只是洋人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華人使用大會堂時往往受到很多限制 (如只能在指定時段進入圖書館等),柏立基在大會堂開幕辭中說:


在這裡,在我今天將要開放的這些建築物中,將歡迎所有市民。之所以開放給所有市民,不是因為他們須承擔稅費,是納稅人,更因為他們就是這座城市的藝術和社交生活的伙伴……他前來這裡,不必留下其中一個聽話的僕人在他的家裡,只須和所有人分享這座建築中美麗而可用的一切。


簡言之,新大會堂向所有香港人開放,不復有華洋之分,社會階級之分。這是香港史上一大進步,體現人人平等的理念。


馬文輝成立的聯合國香港協會,每逢周日、周三五時於香港大會堂八樓展覽廳舉辦「海德公園講座」及「民意講座」,藉文化沙龍方式,向公眾講論時事政治、法律哲學、建築、文化、旅遊等議題,以達至政治教育和匯集民意,仿效倫敦海德公園自由辯論的風氣,讓人民暢所欲言。此一定程度上有助開啟民智及培養公民意識。


有見於九龍及新界區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需求殷切,為了彌補九龍醫院的不足,港府 1952 年批准興建伊利沙伯醫院。1958 年 11 月,英女王夫婿愛丁堡公爵菲臘親王主持醫院奠基儀式。1960 年 9 月 5 日,護士宿舍及訓練學校落成,由柏立基揭幕。同年 9 月 10 日,醫院正式啟用。


教育方面,柏立基增加對香港大學的撥款,並在 1961 年設立大學籌備委員會初步籌劃興辦中文大學。翌年,他邀請英國資深教育行政人員富爾敦 (J. S. Fulton) 等人來港考察高等教育情況,並就新亞、崇基、聯合三書院合併成為一所全新的中文大學,提供深入建議。1963 年 4 月《富爾敦報告書》發表後,柏立基隨即成立臨時校董會,為新大學作最後準備工作。同年 9 月,立法局三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條例》,香港中文大學在 10 月 17 日正式創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