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湧港

葛量洪 1947 年抵港履新時,香港市面仍然一片荒涼,百廢待興。


緊接二戰結束,中國大陸未幾爆發內戰。局勢動蕩不穩,導致大量難民湧入香港。1949 年大陸易手後,難民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批難民之中,不乏是逃避共產黨的資本家,如何處理及安頓他們,成為當時一個急切有待解決的問題。


1946 年 3 月 5 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美國發表演說,提到:


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張鐵幕後面坐落著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 - 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僅落入蘇聯影響之下,而且已受到莫斯科日益加強的控制。


「鐵幕說」標誌著「冷戰」的開始。以英、美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對立。前者普遍懷有「恐共心理」,用盡各種方法阻止「赤化」,避免共產主義散播。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理應站在資本主義陣營 (事實上,英國亦有意讓香港作為遠東對抗共產勢力的橋頭堡,故加強香港駐軍),但它與共產中國邊境接壤,這就令其夾在「兩大意識形態陣營」之間,左右做人難。


葛量洪根據過往慣例,深信難民於內戰完結後必返回大陸,未有對他們予以特別的救濟和支援。豈知難民有增無減,葛督終於在 1950 年 5 月宣佈封鎖邊境關卡,限制難民進入香港,以紓緩香港的人口壓力。不過,儘管如此,仍有難民冒著生命危險赴港。


文錦渡、羅湖、沙頭角三地陸續設置路障,改變昔日不設防、人們自由進出的狀態。警察與駐港英軍負責在邊界巡邏,卻不時遭中共解放軍開槍襲擊、滋擾。


1956 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局勢稍為緩和。不少港人要求港府重開邊境關卡,指離港人數必定比進港人數多。葛量洪順從民意,2 月重開關卡,怎料關卡一開,大批難民再度蜂擁而至,關卡於同年 9 月被迫關閉。短短七個月,竟有六萬人進港而無人返回大陸。1962 年「大躍進」,香港經歷另一次難民潮。


大量難民湧入,一方面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另一方面亦迎來了大中華愛國觀和國共兩黨的政治勢力。雙十、六七兩暴動,都是跟大中華愛國觀和國共兩黨的政治勢力有關。


葛量洪設置關口,源頭減人,是負責任的香港政府所為,因人口過多會加重整座城市的負擔。奈何港人無知,錯判形勢,不斷要求開關,卒之招來六萬難民,關卡亦不得不關。由此可知當時民意不能盡聽,與其加快民主步伐,不如由一班專業的、有水準的殖民地官僚治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