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殊途

西漢無法處理土地兼併及貧富懸殊問題,造就王葬篡漢。王莽採取激進手段,結果群雄並起,新朝滅亡,劉秀建立東漢。劉秀得以控制河北,跟娶郭聖通很有關係,郭氏乃河北士族大姓,有地方威望。


東漢初年,戰爭剛剛平息,人口銳減,人少地多,土地兼併問題得到舒緩。然而,下迄桓靈,人口漸增,加上戚宦各自佔田佔地,土地兼併再度變得熾烈。貧困戶生活艱難,遂有「出東門,不顧歸」的迫於無奈。東漢又行察舉,察舉有利於地方士族大姓,結果黃巾亂起,中央政府無力收拾亂局,地方勢力應運而生。袁紹、司馬懿、楊修都是地方士族大姓。


司馬氏統一天下,建立西晉。可是,其本身即為一地方士族大姓,朝中諸大臣亦頗多地方士族大姓出身。他們怎會願意損害自身的既得利益?官品占田制已是最大極限。至永嘉之亂,晉室南渡,統治集團的成分大體無變,故東晉只有官品占山制,玄談則繼續是主流。反而北方,雖為五胡所佔,這些胡人君主大體有文化修養,亦喜歡重用通經致用的儒生,對土地兼併問題的根本解決,竟出現在北方。


據錢穆《國史大綱》:


一、劉淵父子


粗知學問,淵師事上黨崔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皆東漢舊傳統。


二、石勒


徙士族三百戶於襄國,置公族大夫領之。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又定秀、考試經之制。


三、慕容氏


慕容廆大興文教,以劉讚為東庠祭酒,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廆覽政之暇,親臨講授。慕容氏於五胡中受漢化最深。


四、苻堅


苻秦諸經皆置博士,惟闕《周禮》,乃就太常韋逞母宋氏傳其音讀,即其家立講堂,置生員百二十人,隔緯紗幔受業。苻堅又重用漢人王猛。猛死,特詔崇儒,禁老、莊、圖纖之學。


五、姚興、姚泓


姚興時,姜龕、淳于岐等教學長安,諸生自遠而至。興每與龕等講論道藝。胡辯講授洛陽,關中諸生赴者,興敕關尉勿稽其出入。姚泓親拜淳于岐於床下,自是公侯見師傅皆拜。


六、拓跋珪


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初有生員千餘人,後增至三千。又命梁越受諸皇子經。


三長制出於北魏的李沖、均田制出自北魏的李安世,均田制立,租庸調可定,農民亦願意為國家服兵役,於是有府兵。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


相比之下,東晉走入南朝,只是越來越黑暗。


東晉尚有門第精神,至南朝,寒門出身的宋武帝還知創業不易,有戒慎恐懼之心。但自文帝起,君主一個比一個卑劣。文帝殺檀道濟以自毀長城已屬小事,宗室互相屠戮、前後廢帝行事怪誕。蕭道成未幾篡宋,奈何局面仍無大改變。「東昏侯」好達旦捕鼠,又鑿金為蓮花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步步生蓮花」。


南朝唯一令主是梁武帝蕭衍。惜此人過於信佛,曾三次捨身入同泰寺為奴,弄得群臣花一億萬錢奉贖。晚年的侯景之亂,尤其摧殘江南士族大姓。梁元帝都江陵,蕭詧求西魏出兵陷江陵為其兄蕭譽復仇,結果江陵落入西魏手中,建康政權自此再無長江天險。陳朝不過苟延殘喘,《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七》:


陳主遑遽,將避匿,憲正色曰:「北兵之入,必無所犯。大事如此,陛下去欲安之!臣願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見侯景故事。」陳主不從,下榻馳去,曰:「鋒刃之下,未可交當,吾自有計!」從宮人十餘出後堂景陽殿,將自投於井......既而軍人窺井,呼之,不應,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貴妃、孔貴嬪同束而上。


堂堂一國之君,竟怕敵軍怕到與自己寵愛的妃嬪匿於井中,這就是陳後主!觀此即可知南朝沒希望。


文化方面,南朝當然有很多發展,如《後漢書》、《昭明文選》、《文心雕龍》的成書等。但統治者那邊,梁元帝在江陵失陷時,有以下的反應,《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五》:


帝入東閣竹殿,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將自赴火,宮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寶劍斫柱令折,歎曰:「文武之道,今夜盡矣!」乃使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


國亡家破,也不用「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吧!假如項羽入咸陽燒秦宮室造成文化浩劫,梁元帝何嘗不是?書只有工具意義,保不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財產,就「文武之道,今夜盡矣」,一把火燒了,這不是真正的尊重文化!


一葉知秋,南朝統治者對文化是什麼樣的一種態度,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