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东升
2008.12.23
12月17日在小屋看到《我们的足迹》知青图片展览的通知,而且是在桂林路,就想明天一定要去看看。我是个路盲,可独对民园、体育馆一带十分熟悉,因从小在那生长,虽然南北不辨,但哪条街挨哪条街却能张嘴就来。18日我坐公交在耀华中学下车,沿长沙路走到成都道,过芷江路、广西路就站到桂林路口了,一抬头就见到《我们的足迹》的横标,极顺利地找到目的地。
我是中午到的,工作人员正在吃饭,展厅里参观的人也寥寥,静悄悄的环境正适合我此时的心情。我顺着布展的方向,挨张看着那个年代的故事。看着那既熟悉又陌生的照片,我又回到了四十年前。说熟悉是因为我的相册里也有几乎一样的照片,说陌生是因为我并不认识这张张照片里的人。我们村十二个女生,插队时期几乎人手一个相册,每当下雨天,不用出工了,除了写信、补衣服就是聊天,互相交换着看相册,俗称小人书。在一本本的小人书里我们熟悉了彼此的家人、朋友。
照片里反映的是那个年代出工、学习的情况,我是很熟悉,但是不知道孩子们如何看待那个年代的事情。非常想知道。有一张照片挺特殊,一位男生赤裸着上身,双手正在系皮带,照片说明大意是:因为要给家里寄一张穿得体面点儿的照片,跟别人换衣服被偷拍。在那时,知青们穿的衣服和流浪人员差不多,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谁都有两身儿。每每到玉茭长到一人高时,还要耧一遍,我们钻进地里,从另一边出来时,身上的衣服要起一层毛。是被玉茭叶子拉的。那时的衣服都是纯棉的,不十分结实,一年做一身新衣服,穿到年末就上补丁了。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一身压箱底的囫囵衣服,为了回家的时候穿。七一年,我们村的女生集体上县城,因为要照一张合影,因此都把最好的衣服拿出来穿上,这张照片被寄回家,一直在玻璃板底下压着,好多年。再说那些破衣服最后的结果是,被我们换成了吃的。男声就更别提,一说回家或选调,行李卷都恨不得换成吃的,连会过的女生也是除了必需品外,家当都变成了"进口货"。
一代知青,几乎和共和国是同龄,因此共和国的种种灾难在这一代身上烙印也是最深的。长身体时___度荒,该上学时___下乡,要结婚时___无房,四十多岁___下岗。年轻时,尤其是插队时感触最深的是"饿"。现在解决了温饱,这一代人又极容易满足。我有知青情结,我本身是这一代人,我更容易理解这代人的人生观,我们善良、知足常乐,乐于助人,我们受五千年的传统教育,我们守规矩,不放纵私欲。改革开放三十年,当然有成就,但黄、赌、毒又回来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有时我也庆幸,如果插队时,像现在思想如此解放,那不定会是什么样的局面?CCTV半边天一期节目,播的是深圳打工妹有70%在非法同居。这比例也太高了吧,简直是道德沦丧。
在展馆,一位老哥拿着放大镜,仔细的看着每张照片的说明,我乐了!这位老哥真聪明,我怎么就想不起来带个放大镜呢?平时带的眼镜看照片没问题,可看图片说明就不行了,总不能看一张照片换一下眼镜吧。人渐渐多起来,几乎都是知青朋友。看着张张照片,又把我拉回了那个年代。我想说的是,感谢《老年时报》,用这次图片展览来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用这次图片展览把那如烟的往事又活生生的带到了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