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加祺
2008年11月
《岁月如歌——北大荒知青摄影展》在天津博物馆落幕已近月余了。然而,它给成千上万各界参观者带来的精神与视界的震撼,仍在冬日里延续,它为广大知青战友点燃的北大荒情结,还在心中燃烧。短短六天展期中发生了一幕接一幕感人的场景:华发已生的荒友久别重逢,在这里相拥相泣;在黑土地上结伴的知青夫妇携儿带女,一同感受难忘的昨天;成群结队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透过老照片探访父辈们远去的生活;年过六旬的知青老大姐天天来影展观览,倾诉珍藏的记忆,留连忘返;许许多多老知青兴奋的把这几天当作了自己独特的节日……北大荒啊北大荒,你是相随我们终生的青春恋,不了情!
一、又见白桦林
2008年11月18日上午,走进天津博物馆的第一批观众会惊奇的发现:这个国家一级馆宽敞明亮的前厅,竟神奇的“生长”出一片茂密的白桦林!林中挤挤挨挨的树干和树上那一双双张望的“眼睛”,把人们的思绪立刻带入黑土地上那已久远的岁月。“白桦林”的上方是“岁月如歌”四个鲜红的大字,让每位老知青心潮难平,心絮飞扬。据工作人员讲,摄影展期间,在这片白桦林前摄影留念的参观者几乎从未间断过,经粗略统计就超过了上千人次。
这6天里,整个展区仿佛变成了当年的连队,40年前开始远赴黑龙江的天津老知青们,从津城的各个角落向这里聚集,从北京、上海、哈尔滨、河北等地闻讯而来的农场知青来了一批又一批,当年插队到新疆、甘肃、山西、内蒙、河北等各地的下乡知青也赶来了。11月21日,原三师二十一团40多名北京籍知青,结队驾着十几辆私家车从北京风尘仆仆赶来,与在天津的战友们相聚一堂……
这6天来,摄影展的联系人原三师二十一团天津知青胡宝平的手机铃声就没有间断过。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到深夜11点以后,随时都有人打来热线电话,咨询参观影展的事,帮助寻找失散战友的事,提出各种建议的事。有些素不相识但热情如火的老知青,表示要拿出珍存多年的老照片来参展,有的还想将当年的边防证和其他纪念物品带来……
这6天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被知青们的洋溢热情和浓厚氛围感染了,他们深有感触地说:“有了北大荒知青摄影展后,每天入馆参观的人数比平日里一个星期的还要多,尤其是22、23两天是假日,每天入馆人数在六七千人,绝大多数都被知青摄影展所吸引,都要过去看看。”一个在大厅做卫生的大姐逗笑说:“人太多了,工作量比平时可是增加了不少,你们知青展览什么时候‘结束’啊。”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影展组织者,据随机调查,参观者群体中,竟有90%左右的人以前没有来到过博物馆,是你们北大荒知青的“如歌岁月”把大家吸引来了。
二、在照片内外
在一张张岁月留痕的老照片前,生动而鲜活的画面将参观者紧紧吸引着,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当年知青们在兵团、农场劳动生活的各个场景。许多老知青边看边忆,边忆边说,仿佛那照片中的青春岁月又来到身边。
有一对中年夫妇在展板前仔细的观看,丈夫看来没有下过乡,他边走边问身边的妻子:什么是“马架子”?“康拜因”是哪种农业机械?下过乡的妻子便细细道来,边说边指着照片上实物一一做着解释。一名老知青的女儿一早赶到摄影展现场,拿着笔纸,整整在展板前看了一天,写了一天。一会儿抄写前言,一会儿记录留言,时而去倾听老知青们回忆当年的生活。原来,她的知青父亲重病在身,当从报纸上得知博物馆要办知青摄影展的消息时,已经无法来到现场了。他便把“任务”交给了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务必替他去看摄影展,要把现场的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转达给他,让他也重新感受当年黑土地的气息,白桦林的风姿。
这次参展的150幅照片是从8000幅老照片中精选出来的,范围涵盖整个黑龙江垦区54万知青。但人们还是惊奇的发现:那照片中的人物也来到了现场。牺牲在雁窝岛的宁波知青陈越玖的照片处,她的老战友、天津知青谢迎先赶来了。当年她与陈越玖同在一个连队,陈在队里当兽医,谢迎先在幼儿园做老师,一起生活劳动在同一块荒原。1975年,身患绝症的小陈知道自己的病情后,向农场领导坚定的表示:请把我的骨灰埋在北大荒,我活着不能看到北大荒的变化,死也要看到北大荒的发展。小陈的事迹迅速在黑土地上流传,而谢迎先就是烈士宣讲团的宣讲员,这一讲就是三年,三江平原到处留下她的足迹。她站在当年自己在农场介绍烈士事迹的老照片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说:烈士早逝,自己也入暮年,但知青身上那种理想主义精神,一直激励她走到今天。今年8月她应邀重返农场,又来到陈越玖的墓前凭吊,怀念。
在一幅画面为一名女知青身背箩筐迎着朝阳,英气勃勃在田野上劳动的照片前,一位身材瘦小的老大姐站在那里久久不动,会神凝望,原来她就是照片中的那位女知青——当年荣获过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的天津知青——高金焕。很快,她被战友们认出来了,大家沉浸在当年的回忆中……
三、浓浓大荒情
今年是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的四十周年。弹指挥间,当年的姑娘小伙儿,如今已多近花甲,许多人还当上了爷爷奶奶,黑土地的经历已经十分久远。但是,当举办北大荒知青摄影展的消息传开后,老知青们奔走相告,相约而来。是什么力量在吸引,在激励?是每个知青心中浓浓的大荒情!
开展第一天,一名赶来参观的老知青动情的说:“我今年已过60岁了,从农场回来后一直工作在基层,收入不高,没当过官,还下过岗,生活清贫。但对下乡北大荒这段人生经历,我无怨无悔。”说罢,他挥笔在留言薄第一页第一行上写下“无怨无悔”四个大字。姜宝珠,一师五团的老知青,去年她不幸患上绝症,手术后的她自觉时间不多了,在尚未了却的众多愿望中的第一个愿望,就是重回一次北大荒,这是压倒一切的愿望!当她得知市博物馆举办知青摄影展后,坚持让老伴搀扶着她来观展,她感谢主办者们为知青们也为她办了一件大好事。徐保满,这个当年三师二十九团四连三排女排长,现任南开大学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的女博士,在展区留连了一天。她对战友们说:是当年北大荒的奋斗精神,让她树立不服输的信念,硬是在知天命的年龄段上,戴上了博士帽。
浓浓大荒情温暖着知青战友们,也使摄影展成为展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一北大荒精神的阵地。天津大学一名知青教师,带着他的学生专程到博物馆参观,让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从知青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奋斗中受启发受教育。他在留言薄上写到:“今天我和我的学生们前来参观,对我,是重温过去艰苦的战斗历程,对我的学生,是一种教育,让他们知道北大荒创业的艰苦,要学习北大荒精神,发扬北大荒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服务。”
在摄影展“前言”部分鲜红的展牌前,几乎每个参展的老知青都要驻足阅读,那真挚的语言,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那挥之不去的知青情结,“让老知青的血液又热了一回。”在留言薄的观后感中,一位原四师三十七团的知青写到:在那块黑土地上流下了我和战友们辛勤的汗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日参观展览,心潮澎湃。“兹日情景今再现,犹如回到北大荒。在八五二农场生活了近十年的天津知青韩洪猷,其间历经坎坷,但对黑土地却一往情深。多年来,他十数次往返于第二故乡,为农场老职工来津看病、孩子上学等热心帮忙,结下了许多朋友,成为知青与农场之间的热线使者。”原六师五十七团十连的七名战友,结伴前来参观,他们写在留言薄上火热的话语是:“我们深深地爱着你——北大荒。借此青春岁月的舞台,祝你更加发展。祝福你——北大仓。”
为什么怀恋北大荒?因为我们成长起来的全部情感和品格,以及忍耐、坚强、宽容、诚实、勤奋、热情,都是在北大荒黑土地里胚胎发育的。那以后,在盛年的秋天的一切收获,都是因为在年轻的春天播下了种子。
四、影展背后的故事
6天的影展结束了,给知青们带来兴奋、感慨、激励和美好回忆的主办者们,也深深浸入在欣悦中。看着一个个战友在照片前凝思,在交谈中动情,在惊喜中重逢,他们满足了。为了办好展览,二十一团老知青范恩宏丢下自己操办的厂子,从头盯到尾。目睹着影展期间发生的一出出感人故事,他说:这也是一种享受,是我“幸福指数”最高的6天。
张建武,摄影展的具体承办人。多年来他一直有个心愿,要为当年9.6万奔赴北大荒的天津籍知青们搭建一个平台,为遍布各师团农场的战友们沟通交流。在赴黑龙江兵团40周年之际,他和北大荒艺术团的战友们联手,构思筹划,联系展馆,出资制作。他对知青文化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知青文化是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当年老铁兵与复转官兵、内地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共同浇铸的“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内容,都体现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内涵,这是几代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鲜血和生命培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话被知青们的热情参与证实了。6天来,整个展区人来人往,但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的、宽容豁达的精神面貌,尽管有些人经历过坎坷与忧伤,但北大荒精神始终铭记心中。一位老知青在留言薄里写到:难忘北大荒,永远回忆那战斗的岁月,今天的影展,唤起我们心潮难平,愿我们永远保持北大荒精神。
正是在北大荒精神鼓舞下,北大荒艺术团年届六旬的老哥老姐们围绕着办好影展而忙前忙后。在前期的布展阶段,这些当年各师团能歌善舞的文艺骨干们,帮着搭展板挂照片,干得生龙活虎;开展以后,又开始忙乎现场服务,天天坚持在展馆里。
为了让展出效果令参观者们满意,让老知青们有重回北大荒的感觉,主办者们在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老照片基础上,又在如何全方位反映广大知青战斗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板块设计。从第一张拖拉机载着知青们开过沼泽荒甸来到新家的照片开始,一下子就吸引住老知青们的眼球,让他们的思绪回到当年初到北疆初进连队时的情景。而在影展的尾声部分,主办人又意味深长地将分别代表亲情的“三胞妹”,代表爱情的“夫妻洗衣”和代表友情“战友相聚”的三幅生活照摆在最后,让参观者从中感受出在那艰苦条件下,年轻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往与追求。
五、永远的记忆
11月中旬,已是北方初冬时节,但天津博物馆里暖意融融,上百名老知青在“寻找战友”的专栏上呼唤荒友,上千人在来宾册上登记签名,上万人次的参观者乘兴而来,感动而归。留言薄的每一页上写满了热情如火的感思感言。他们感谢主办单位举办的摄影展,“将当年知青的鲜活生活留下来展出去。”原十八中老知青李燕梁以诗达意:“站在今天看昨天,身为老年忆青年,感谢知青摄影展,激励再续新诗篇。”一对知青夫妇留言道:夫妻同是老知青,黑土地上结下情,全家共观摄影展,往事历历映心中。
往事如烟。知青们在回忆当年生活时,还想念第二故乡的乡亲们。八五三的几名老知青在照片前感念起他们的老队长孙荣。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当年打天津时,是他带着枪,跟随部队首长面对面的与陈长捷谈判。以后又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1956年,他随军挥师北大荒,从此在雁窝岛上扎下根来,再也没有离开,今年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而在那片黑土地上,又有多少个象孙荣一样的老北大荒人。和他们相比,我们吃的苦又算什么?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建设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老知青们大有可为。正象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原一师六团天津知青王锡珍在留言薄最后一页上写到的那样:“发扬知青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让影展焕发出的激情转化成热爱生活的动力吧。朝霞不再,但夕阳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