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林
2009.05.03
这个地方,2004 年,2006年各来过一次。今年又来,发现它表面上基本上变化不大。明显的改变有三处。
贯穿小镇的公路翻新了,铺上了一层沥青,路面黑得发亮,隔离线也白得闪光。据说,这是一条县管公路。
镇西一个小教堂,经过翻修,去掉了尖顶上的十字架,已改为短期培训儿童的地方。
还有,小镇东南部,有一条废弃已久的终点在本镇的铁路。附近的站房,仓库,也都破旧不堪。不小的货场,也改作他用了。这些,都显示了小镇在铁路时代的繁荣。现在那里,全镇唯一的三层商业旧楼,正在翻修,还在附近建新商业建筑。不过,工程进展都很慢,已开始招租。
我看它的时机不对,经济衰退,失业增加,谁来开新店呢?
镇上只有一些小商店,起拾遗补缺作用,像我们那里的个体小商店。居民要成批或大宗购物,都要跑远路,到超市或专业店去。
按2006年的资料,小镇的户均收入为将近4万元,比全美的平均年薪稍高一些。这里的居民,几乎每家都至少有两辆轿车,有孩子的家庭,一般会有一辆大的,就像国内的公务车。一个家庭,如果少于两辆车,就会感到很不方便。
各家的车子一般都比较新,只有少数的看起来有点破旧,那车主肯定会有各种不利的情况,或是遇到麻烦了。女儿家左手的邻居,没孩子,两口子老打架,女的不常回来。男的没了工作,这两年一直开的一辆老破车,停在门口,格外显眼。最近,因还不起房贷,房子也被收了,这些日子正忙着清理东西,准备搬家哪。
有的人家,还有人货两用车,清扫车,大货车,运输车,拖车等。这些,大都用于经营。女儿家的一家邻居,单身汉,养两条大狗,有三辆车,其中一辆卡车上装满了各种割草的机械,车厢上写着他的电话和服务项目。他自己开清洁和割草公司,有了活,就雇人去干。
少数人家的院子里,还有房车,或小游艇。这是用于度假时外出野营,或到河湖海上荡舟的。
学友张君,是马里兰一所大学的教授,是搞美国社会问题和犯罪研究的。他对我说过,美国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一般都有一所自己的房子,两个孩子,两辆车,生活比较舒适,想吃什麽就吃什麽,想买什麽就买什麽。
一些美国人相信,只要你有工作,你的生活,就与总统差不了许多。这句话,夸海口似的,却反映了美国人的公民观念,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自信。有论者说,在民主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别。说的似有些沾边。
话虽是这样说,但一般人失业了,能像总统下台后一样风光吗?因此,美国人一般都很敬业,会努力干好工作,珍惜岗位。要是失业了,只能领到三个月递减的救济金,在以后就没人管了。据说,现在的失业率是6%,有专家预测明年可能达到10%。还会有更多的人失业,日子不好过了。
我每天在镇里散步,照上面的标准,看意思,居民们大部分都是中产阶级。单说那民居,大部分都是年代久远的,恐怕是先辈传下来的。个别老式的,比较低矮,多半截墙用页岩石垒成,也许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他们的院子,一般也比较大。这些,都应该是属于居民自己的房地产。
春夏两季,有些居民常会在自己的院子里摆小摊儿,卖家里不需要的东西。这不需要什麽手续,只要向镇里交一点宣传费,弄块牌子,插在繁华地段的路口,或写块厚纸,钉在路边的电线杆上就可以了。天长日久,繁华地段的杆子上,钉子都滚成一个蛋儿了。院子摊的时间一般都会安排在周末。这好像是此地的风俗习惯,也是一景。买卖双方都有利,谁也不觉得有什麽不妥,或丢人。
10月初,女儿家的邻居就摆过摊儿,各种东西都有,大都比较新,很干净,价格很便宜。接常不断的车辆开来,还真有人上门来挑选,购买。买后提着抱着,大大方方地开车走了。
美国的次贷危机,早在2006年就显露了。张君那年从马里兰来这里来看我,就和我讲过这事。这小镇上,从那时卖房的,就买不出去。女儿家右手第二家邻居,卖了三年,没脱手。后来,还是叫一个人买走了,他买是为了卖。修葺后,这人又卖了一年多,砸在手里。直到最近,才找到一个房客,只好租了出去。
早些年,就有个说法:在美国的墨西哥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非法移民,他们就和中国城市里的农民工一样,干最累最脏的活儿,拿最低的工资,美国人还离不开他们。他们开始主要在南部几个州,后来才蔓延到北部。就像国人叫外国人老外一样,有些在美华人叫墨西哥人老墨。即简短,又不失亲切。
走在这个镇上,偶尔也能看到他们:瘦小精干的夫妇,怀里抱着,手里牵着,后面跟着,总有三五个孩子,一起在街上匆匆走过。
镇上的垃圾,每星期五上午收一次。各家各户在此前,就把垃圾桶搬到门外,放在路边。以前,都是黑人或墨西哥人开车和搬运。这次来,发现垃圾车换了新的,开车的和搬运工,也都换了白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活儿是包给一家公司的,公司顾的都是黑人和墨西哥人。后来,镇里把这活儿收回,自己干了。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衰退,给小镇劳动力市场也带来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