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林
2009.06.27
我平生不吸烟,不好酒,也没有什麽别的嗜好,唯喜喝茶,尤好绿茶。每当伏案既久,困乏了,沏上一杯清茶,嗅其清香,沁人肺腑,喝上几口,精气神就上来了。
几十年来,喝过大陆不少地方的茶,也品过台湾茶和日本茶。这次来游黄山,心里早就盘算着:这地界亿万斯年,历经沧桑巨变,现今出落为华东地区的最高处,得天独厚,山高水情,植被丰美,茶树得天地之灵气,说什麽也得捎点儿黄山毛峰之类的好茶带回去(黄山毛峰为十大名茶之一)。没想到,到汤口镇寨西住下的第二天,买茶的机会就不期而遇了。
一
那天,游过宏村,西递古民居,已是下午3点多了。万里晴空,骄阳似火,树叶,树稍纹丝不动,空气似乎凝固了。在夏日阳光的烘烤下,转悠了半天多,带来的瓶水早已喝得底朝天,一滴不剩,只觉得口干舌燥,人困马乏。
小面包车回程时,仍按来时的座次,老太太(王尧母亲)端坐副驾驶位置,三位太太(苗靖,唐笑英,禹森)坐前排,仨老爷们儿挤在后座。车子开了一阵子,在迷迷糊糊,昏昏欲睡之际,只听得司机和老太太众太太嘀嘀咕咕,似乎商量过什麽事情。
车行至住处没有停,而是继续往前开。此时盹儿也醒了,奇怪:怎麽不回旅店了?老太太解释说,刚才司机提议到一个地方喝茶,正渴着呢,和几位太太说了,都同意。看你们犯困,好意,没打扰你们的好梦。我心里咯噔一下:坏了,这不定把我们拉到哪儿去啦!没办法,既然老太太,太太们都要去,只好随他去吧。
车子又开了好一阵子,才停在前不着村后不着镇公路旁的一个野店门前。司机说,到了,就这儿。下车一看:某某茶店。我不禁想起水浒中孙二娘开的馒头店,这联想似乎有点离谱。但我还是想,今天肯定“挨宰”了。男子汉大丈夫,“挨宰”也得挺着脖子。司机在前面引路,老太太,众太太跟着,我们随后进店,登堂入室。
茶室内,正面靠墙一溜儿柜架,上面摆满了各色茶罐,茶筒,茶叶。正中茶桌上,各种茶具齐备。三面靠墙一圈沙发茶几。大家落座,观看小姑娘职业化的茶道表演。小姑娘上身着蓝底儿白花大襟小袄,腰扎白色短围裙,头戴白色方巾。这装束颇似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其作派也有些神似。只见她麻利地烫杯壶,取茶,洗茶,沏水,又一字儿摆开茶杯茶碗,斟茶,一气呵成。然后,给大家奉茶。
大杯小碗,茶过三巡,大家的口渴解了,茶也品出了些味道。小姑娘适时地转入正题,向我们口若悬河地介绍和推销各种茶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山云雾茶。这茶树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岩之中,枝芽受云雾浸润,接雨露滋养,吸收岩石中的各种有机成分。把长成两三个小叶的芽尖采摘下来,用这样的原料才能制成这种茶叶。
小姑娘说,这高山云雾茶,只能用70度的温开水冲泡,第一天喝完了,放在冰箱里,第二天还可以接着冲。它的价格也最贵。大家喝过,果然不错,都不敢问津。可是到了这步田地,不掏钱包,抬屁股走人,怎麽也不好意思。大家只好挑了些毛峰毛尖之类的,各自买了一些。苗靖带头,太太们又在这店里心甘情愿地买了一些其他东西。三家人在这里,共拽下了三四百块钱。
我前几年在张家界,也遇到过同样的情景。这茶道程式和所谓的免费喝茶,都成了这些茶叶店赚钱和骗钱的幌子和道具。实际上,旅行社的导游司机和商家合伙宰游客,已成为旅游业的癌症。
越是蹩脚和一般的货色,越要卖个高价,就越要搞点名堂和花招儿,看起来似乎冠冕堂皇,其实都是歪门邪道。商场如此,社会的其他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送我们回旅店的途中,司机倒也坦白,他说,他每拉一车人去,店老板就付给他30元酬劳。
二
从黄山下来的第二天,王尧,禹森和我去猴谷观猴。刚到谷口,便被五六个提篮贩茶的妇女围住,向我们叫卖各种小筒装的茶叶。我们自顾走路,认定不买。跟了我们一阵子,她们一个也没开张。
等我们从观猴台下来,有几个茶贩不甘心,又盯了上来。我们不理不睬,快步前行,去谷中游览。王尧大步走在前面,我俩殿后。过了一会儿,好几个都被甩掉了。只剩下一个50多岁的老妇,还紧跟不舍,一个劲儿地央告我买,老板老板地叫个不停。我心知禹森不愿买,就逗她说:现如今是老板说了不算,得老板娘说了才算。于是,她立即转向禹森:小姐,小姐,——这茶都是自己种的。禹森本来就不耐烦,这下翻车了:我比你还大呢,还叫小姐?老妇赶紧改口:大姐,大姐,照顾照顾生意。这老妇缠着我俩,边央告便恳求,一副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样子,足足跟了我们二三里地。实在没辙,和禹森商量后,买了她两筒,才罢了。
我们边走边观景,拍照。路旁的山坡上还真有一些茶树,郁郁葱葱的,招人喜欢。我们一直走到浮溪村,才顺原路返回。可能是老妇开张的消息转开了,才到半路,就有两个年轻的茶贩迎上来推销。这时,王尧仍然走在前面。他早就知道了我们买老妇茶的价格,便划到更低的价格,那两个茶贩倒也不特别坚持,很爽快地答应了。王尧便也痛快地卖了五六筒,他们正交割时,我和禹森刚好赶到,感到很合适,也买了四筒。两个茶贩很高兴。
我们三人也很高兴:这一趟不白来,看了猴子,听了这麽多猴故事,还买到了这麽合适的农家茶,就像到了西湖龙井村的茶农家,买到了正牌的龙井茶一样。
满载而归啦
三
在寨西住徽杭大酒店时,有两三天的晚饭,我们是到街上的农家菜饭店吃的。这地方虽叫村,实际上已是镇了。新式建筑,楼房,盖了不少,未竣工的,还有许多。宽阔的公路两傍,店铺林立,超市就有好几家,饭店茶庄,比比皆是。我们曾在饭后随便看过几家茶庄。
从猴谷回来那天晚上,我和禹森到“黄山茶店”买茶叶。那女老板姓谢,40来岁,人也拾掇得和其店面一样干净利索。她见我们进店,笑脸相迎,把我们让进茶几后面的长沙发中,熟练地取出杯子暖壶,泡好几种茶,让我们品尝。
我们边喝茶,边挑茶。禹森买东西历来挑剔罗嗦,那女老板却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始终是百挑不烦,百拿不厌。真应了那句老话:买卖不成,仁义在。这徽商的后代,就是厉害。不似我们北方的一些商贩,一幅爱买不买的样子,有时还与顾客争吵,指责顾客的不是。我们买了些毛尖。经她推荐,又买了些野毛峰。
接着,我让她拿心仪已久的高山云雾茶。她从罐子里捧了一些,细心地放到我手上。只见那茶,墨绿,闪着光泽,长米粒儿般大小,整齐划一,没有一点儿杂色和杂质,真叫人爱不释手。
她取出一玲珑剔透的玻璃杯,放进一小撮云雾茶,用暖壶水一冲。只见那细小的茶粒,其蜷缩的身体逐渐地伸展开来,墨绿色慢慢地变浅,等到那娇小嫩绿的小叶芽全部舒展后,那杯底已变成一簇翠绿。杯中的水,也由透明一点点地变成浅黄,茶气溢出了杯口,好似茶叶中的生命,带着珍藏在其中的天地灵气,由下至上的升腾而起。端到眼前,一股奇异的清香扑鼻而来。泯上一口,苦中有香,苦而后甘。真乃好茶也!我立时买了一大筒。在这里其价竟与毛峰差不多。
再看店堂的墙上,贴着巨幅照片,是胡锦涛送茶叶给普京。那赠品就是此地的名茶——太平猴魁。这茶倒是第一次听说。一看,叶子老长,确实不错。女老板说,这种茶是叶子越大越好。我们挑最大的,买了三筒。
边买边喝,边聊着。女老板听我们说了在野店和猴谷买茶叶的事后,笑了笑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们在我这里买了回去,肯定不会上当。禹森这次也痛快了,我们顺便又在这店里买了些土产的山珍:笋干,笋尖,笋花。
后来我们总结,野店的成交价比正常价高出50%,猴谷的茶按性价比来说,比较便宜,正式店里的东西,质量较好,价格也比较公道。不过,这几次买的,都是新茶,而不是陈茶,都是黄山本地的土产,而不是别的地方来的冒牌货。这是可以肯定的。
王尧从上海回津后告诉我,在猴谷买的茶,给她妈妈喝了,她说不错。老太太已年登耄耋,其茶龄可比我长多了。这评价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次同晚辈一起出来旅游,老太太可高兴啦,一路上常找些乐子。比如她发明的两个凡是:凡是媳妇们说的,都对,不对也对;凡是儿子们说的,都不对,对也不对。可不知道她这回评茶叶的话,是近于媳妇们说的呢,还是近于儿子们说的呢?等再见到老太太,得好好问问她。
2008,9,9 录入完
附记:吾闻男士有口臭者,大都不喜茶也。吾不劝酒,劝茶。喝酒生浊气,饮茶生清气。故口臭者,可用茶,尤以绿茶除之。男士女士有口臭,欲除之而后快者,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