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秋月
2008-02-23
一踏上北大荒的土地,首先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和路。
李大哥的老朋友,原说要到迎春来接我们的,但我们大家都用了几十年前的印象,觉得山遥路远得太给人家添麻烦,执意不告诉他们到达时间,我们一定要自己走当年的路。然而出了迎春小站,首先看到的不再是一条土道望不见车影儿,而是拥在车站前和路口处的出租车群(一色儿的松花江小面包),足有十几辆。我们很快的谈好了两辆,麻利的就上路了。
记得多年以前,我们每逢探亲回来,最发愁的就是下了火车以后的路。那时每天只有一趟客车,错过后如拉不下脸面截车搭车,那就只能等第二天了。这唯一的一趟车,要在当时还算高等级国防公路的那条砂石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蛤蟆通水库,若是到五分场八队那就得三四个小时了。可现在呢,一条平坦通畅的水泥公路,随叫随有的出租汽车,还不到一个小时(因为太快太激动了,所以时间可能不很精确,但大致正确)我们已经停在了八五二农场五分场场部,快捷得让我们都不敢相信。下车就看见这个五分场的广场。
我们就住在了五分场这间号称"豪华宾馆"的旅馆里,上面的照片里,右侧远处的那座白色三层楼房就是。(看起来是不是很时尚的一座房子?这可是唯一一家有冲水厕所的旅馆。)
站在北大荒的蓝天下,我们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七个年已、年近花甲的人,顾不上歇息旅途的疲劳,迫不及待的奔向了我们的"老家"___八五二农场五分场八队,那里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刻骨铭心的记忆。汽车在笔直的大道上奔驰,不到十分钟八队就到了,远远的我们看到等候在路边的八队人。"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的老歌响在耳边,那种久别重返的激动在心里涌动;当老北大荒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那一刻,笑容在脸上,热泪却早已盈满了眼眶------
看着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八队和八队人,世事沧桑的感觉油然而生。曾经的大礼堂(兼食堂)已经不见踪影,站在那里的是一排排后建的农家房舍;这些曾和我们一起生龙活虎共同劳作的拖拉机手和女工班的劳动能手们,都已难寻当年的容颜和风采了;那一口高台阶的老井和绳索长长的辘辘,已经被高高耸立的水塔所代替---
幸而我们当年居住的那一排"女生宿舍"还被保留在那里,虽然它已经穿上了水泥外衣和新刷了蓝色油漆,虽然它现在已经裂痕显现杂草围绕,但这排熟悉的"女生宿舍"仍让我们唤回了很多久远的记忆.
中间蓝色大门左侧的两个窗户,是我和"老"班长LS住的那一间,在这里我渡过了在八队劳动生活的六个月。这排房子共四个房间,两个窗户是一间,每个房间里有两排共八张用木桩钉制的上下床,满员能住16个人。那时除了上工,我们在这里渡过所有的时间。我们在这里睡觉、洗涮、看书、写信、聊天、唱歌、记日记、想家、欢笑、哭泣甚至吵架,这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的青春痕迹。
我们一行人,都是在三十年后首次回到北大荒。在此之前,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反复的想过同样的问题:北大荒的天地变了么?北大荒人的生活好了么?北大荒的一切如今怎样?北大荒的人们还记得我们么?------也曾经听到一些关于北大荒的传闻:土地被划分到各户,大生产被分散耕种替代了,人们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如同全国各地一样的腐败也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蔓延,导致人心涣散时有民怨冲突;有相当多的人生活得不到改善,住老旧的房子过窘迫的日子;------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和传闻都曾揪着我们的心,黑土地上的一切都已经无法割断的和我们息息相关了。当我们再次站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时,这些问题和疑虑都陆续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