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7-08-15
这几天版主《我的二十四小时》命题文章让我颇费了一点心思。平日里还扯东拉西地写几篇小文章交付小屋娱己娱友其乐融融,何况有了正题理当好好完成才是。但我的一天又实在无话可说,千篇一律且杂乱无章,尤其我的作息习惯说出来都怕别人耻笑。(怕,却也实话实说地没少说"废话")别人一小时当一天过,想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照此标准,我岂不成了版主眼里的xx小时虚度了吗。况且还绝不是多少小时的事而是若干年的问题。所以,我只好自找借口说道说道但愿能挽回一点儿"名誉"。
我历来认为;习惯不是养成的,而是天生的。起码也是个体基因原始生成的。譬如;口味习惯,卫生习惯,说话习惯甚至与人交往的习惯都是与生俱来的。(当然我这里是指在正常的条件下,尊重人权的情况下,任由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反之就是另一回事了。插队时,想吃辣偏有咸,想吃甜偏有酸。想讲卫生没有水洗照样长虱子。文革时想由着性子说话除非你不怕当"反革命"。)我在101上药时,有一个小姑娘为患者上药好几天听不见她说一句话,老板要求她,其他同事哄逗她,就是难出一两声(不是哑巴)。可另一个东北姑娘老板让她闭会儿嘴,少说两句,她一会儿就忘,照说不误。这不就是说话习惯不一样吗。至于睡眠习惯同样是天生的不一样,有人"夜猫子",有人天一擦黑就犯"迷糊".不过这个习惯倒是比其他几种还容易靠后天培养出来。
我自小就是晚上精神大早上没精神。上学时要家长反复催促,叽里咕噜上学校天天照样不迟到(我是三好生)。插队时,只要能躲过清晨的二分工我就坚决不早起(我看见初升太阳的时候极少)。上班时,能上中班不上早班。坐办公室时,每天踩着钟点进去(家属楼离办公室距离疾走不到五分钟)。我说这些是想说明,我这个先天"不早起"的习惯是在后天"宽松"的条件下得以发扬光大一发不可收拾的,要是没有这些条件说不定我也就被"板"过来了(赶火车出门,有特殊情况我就是眼不睁腿也得跟着走啊)。我当年就是为了迁就这个"习惯"连天津都不想回来,看到办回天津的同学每天起早贪黑的辛苦劲儿我就怵头,三晃两耽误的就在山西混到了退休。我爸那会儿就说我;不像上班的样子(在山西)。
把爱睡"懒觉'的人都当成"懒人"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我仔细计算过,每天实际用于睡眠的时间不超过7个小时。其余只能算作"赖床"的时间,或是睁着眼看电视(睡之前)看到想睡觉。或是眼睛紧闭(醒之后)脑子紧转地胡思乱想一番。当然也不排除偶尔"回笼觉"睡过头的时候。总之,我的生命时间里比一般人躺在床上的时间用得多一些是事实。
在山西那些年,除了到俱乐部看电影或是有同事来家里串门算是晚间活动以外,就基本上是早早上床看书或看电视。回到天津连串门的人都没有了,电影更是一年看不上一场。所以晚上无所事事早早上床就成了惯例,而冬天上午十点打开窗帘的时候却不多,为此,我总感叹,幸好现在都住单元房,要是以前的平房大杂院,半上午了还不拉开窗帘指不定门外几多叽喳议论声,还不定怎么"踩咕"这个"懒婆娘"那。现在你就是黑天胡地睡上三天,也保准没人敲你家的门。之所以废话连篇地讲这些,是因为现今社会这也决不仅仅是我个人现象。我在小区里有几个见面打招呼的"熟人",偶尔说起闲话也都和我的情况差不多。就算有早起的晨练的吃早点的,忙乎完了也少不了再迷糊一觉,我一听比我还能折腾,我起码上床下床一天只折腾一次,她们一天折腾好几次,都怪这"五更觉"没睡足闹的。
还有一个是我的事,但也有点儿普遍现象。人岁数大了,本事没长,毛病紧添。我睡觉时连钟表的嘀嗒声都听不得(心烦),所以老公的偶尔鼾声更是"忍无可忍"频频推搡干扰人家,人家也嫌烦,为了彼此有一个良好的睡眠质量,于是就采纳分房而眠的措施。(单元不大有两间房正好)而且一屋一台电视各看各的(喜好不同)互不影响。电脑只一台但彼此谦让也还方便。要不怎么说社会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了那,要放在从前,别说没住房条件,就是有房间两口子分而居之,别人不以为如何,自己可能也得觉得是否合适吧。反正以前做不到,我家那会儿住三居室也没想出这么有利于健康的睡眠方法(不过那会儿他不打鼾我也没这么多毛病)。不管怎么说,现在家里外头都比过去宽松了许多(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想一想,这一辈子活得也够"笨"的,许多不愉快不松心不舒坦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造成的(当然社会也脱不掉干系)。好多事往宽里想一想,往远处走一走也许就都顺当地过去啦,可偏偏就停在那运气,挤兑着自己心烦意乱七窍生烟。哎,傻事干多了,一辈子快到头了才明白一二。
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就总会找到维持这个习惯的理由。由于我只具备熬夜的本事却没有起早的能耐,所以我就算不上一个勤勉的人。那么我就注定今生不会有啥大作为,就是靠勤劳致富的事情似乎也与我无缘。幸好我赶上提前退休的政策,早早回家当了"自由人"否则就这改革大潮带来的种种社会变化,我还不定"惨"成啥样了。
由于"懒散"的习惯导致了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性情。所以在温饱无忧的前提下,我是断不会为了扩大住房面积再去早起做生意卖早点卖盒饭的(我想我要挣饭吃也只会干点类似的小买卖)。我常怀着感恩的心在念叨;幸好我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还有点儿小钱花,幸好我不用因"儿子"而愁(筹)房款,女儿自食其力丰衣足食比她母亲有出息。幸好我赶上这么个社会:你想发财过富足的日子,起五更睡半夜勤劳致富,没人嫉妒你。你有口稀的不想挣干的,天天游手好闲自得其乐,也没人指责你。你只要不犯法,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没人笑话你。这是多么好的社会啊,起码这份包容是我们所经历的年代里少有的吧。
由于这种生活习惯,我不敢对物质生活有太大的奢望,淡泊名利,温饱即可。看到周围的同学为生计奔波,被家庭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恻隐之心有之。但也从不敢以自己的"潇洒"活法儿去"忽悠"人家。固然每个人的追求和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由于床上的时间占用了人生的一半,所以床下的时间就不敢再无端浪费,尽量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起居照顾好自己和另一半的身体,其目的不外乎自己活得快乐些,少给女儿添麻烦。夫妻之间互相照应,在家里能多自理生存几年就少在养老院里住几年。诚然,看到工作状态的同学惜时如金地做着各自的贡献,心中也充满了羡慕和敬佩的心理。但社会大变革带来的社会大变化也是五花八门,每个人在大潮下的境遇也不尽相同。激流勇进的佼佼者有之,大浪淘沙后的落伍者亦有之。温饱无忧柴米不缺在小屋里侃侃而谈者有之,艰难度日心灰意冷徘徊在小屋外有口难言者亦有之。版主出此题目,寓意深远。我倒不以为是人家想窥你一日做甚才出此招。如果,我们能如实地把一般情况下的一天24小时生活过程写出来,倒不失为是一幅现代社会下的民众市井生活百图。倘若如此,我倒想知道一下;现今社会下如我这般生活习惯的人还不一定是少数分子说不定还是个庞大的群体那。生活习惯有赖于社会环境,而社会的变化也取决于大众群体的生活习惯。不知我想出的这句话有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