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7-12-10
掌声这个应该是最真实反映内心感受的一个字眼,现在却变得越来越虚伪越来越不值钱了。
对掌声这个词汇最早留有印象的就是文革期间。那时开大会国家领导人(包括四人帮)在出席、作报告、讲话等等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句话: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但总是用这么一句形容词难免觉得有夸大其实的感觉。后来打倒了四人帮又开始了拨乱反正的运动,我就更觉得原来这里还包含了虚假的成分。
改革后,大会开得少了文艺活动多了。观看演出时,节目演完了,观众报以掌声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一个动作。至于感觉无非就是满意的或感动的多鼓两下掌,觉得一般的或没劲的就少拍或不拍巴掌,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现在不知受那股风的影响,节目刚开始还不知子丑寅卯演的啥样就冲着台下观众要掌声,嘴里刚唱半句词就手搭在耳朵边意思是想听到台下有没有掌声响起来,没有掌声给点嘘声也行。反正是不能安安静静地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唱完一首歌。有的演员口口声声:掌声不断精彩不断。言下之意好像是没了掌声也就没了精彩,一句废话贯穿整个节目让你烦不胜烦,到了也不知他演的到底是个啥玩艺儿。能上台表演多少都得有两下子,你就老老实实地演你的戏,出了"彩儿"观众也不会吝啬鼓两下掌的。
记得金老师在电视上讲礼仪时说过;去参加音乐会或观看演出时不仅要讲究衣着得体还要懂得规矩,比如:不要随意鼓掌走动说话,要等人家演完谢幕时再鼓掌。可现在不要说类似草台班子的文艺演出,就是央视老毕主持的星光大道还不一样是:掌声有请XX出场。掌声鼓励。。掌声响一点------也是一个劲地要掌声,而且为了烘托气氛还给每个观众发两片假巴掌,一呼哒声音比真巴掌还响。据说:电视台播出的互动节目所有的掌声都是观众看着导播的手势齐刷刷做出来的,要是不整齐划一或是声音不响亮就得重新来一次。所有参与节目的观众无人不晓的这里面的猫腻;敢情发自内心的掌声是这么硬"挤"出来的呀。
由此想到,都说现如今的社会人心浮躁,瞎话谎言满天飞,我觉得这个巴掌就脱不开干系,商业街上商家门口的导购员手拍巴掌口里念着听不懂也听不清的"咒语",叽里呱啦传到耳朵里的除了噪音还是噪音。"追星族"花好几百元去捧偶像歌星的场景从始至终掌声呼叫声响个不停,也不知这几百元是去听歌了还是听巴掌声了。就连央视转播的大型文艺演出的场面也不过如此。不知何故,一看到这种沸腾场面我就会联想到老人家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的情景,还有文革中散传单搞武斗开批判会的场面。虽说今天的音响更刺耳,射灯更耀眼,服装更绚丽,演员更妖艳,但那种说不出的喧嚣,嘈杂,浮躁,疯狂还有盲目的感觉简直和当年竟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国家一贯重视舆论宣传导向的作用,任何一场运动的发起无不是靠宣传工具鸣锣开道的。就是到了今天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还是难以做到应有的透明度以保证公民的知情权。正因为如此我反倒不明白:为什么央视这么高级别的传媒手段在文化传播和文艺寓教于乐的领域里制作的节目却如此有失水准呢。对主持人的喜爱到厌恶,哪一次不是因为节目的千篇一律乏味无趣粗俗不堪而"嫁祸于人"的呐。
试问:传媒领域的愚民策略,哗众取宠的表演,肆意强奸民意渲染虚假现象的行为做法几时休?
泱泱大国的文化沙漠状态何时才能寻觅到一块绿洲?
发自内心由衷的掌声几时才能真正地回荡在剧场里广场上?还有那几亿人天天憨憨坐在电视机前接受到的信息有多少不是导演出来的而是真拍实录?
我回答不上来。我只能把这种现象带给我的感觉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