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7/01/02
重 写 感 想
下稿是七年多前我在参加一位同学的葬礼后不久,恰值插队二十九周年前夕写的。大概当时受情绪的影响心中有些伤悲有些愤愤有些耿耿,所以对着日记本大发了一通感言。
这七年间,去世同学的妻子也去世了(徐金刚、丁淑华也是一对知青夫妇,是我在长子柴油机厂时的同事),另外还有几位熟知或认识的同学离开了我(顾明,和我在一个小队劳动。牟健、吕建国、陈明、王玉衡、和我分在一个公社插队)。这几位同学中除了丁淑华是患癌症外,其余几乎都是突发性死亡。鉴于这些可怕可悲的事例,我重温"旧话",还是想再对同龄人罗嗦一遍。虽说死神可能会把亡者的灵魂送进天堂,我们每个人今生也难逃一"走"了之的结局。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的有生之年能够尽可能长久一些、幸福一些、快乐一些,起码也要让"走"的那一刻不仅让自己觉得了无遗憾,也更要让送你的人少些悲哀伤痛,觉得你活的还算值,还算潇洒,还算享受了几天好日子(我也许有些杞人忧天,但生命的顽强与脆弱确实是那样的令人难以置信,我父亲去年以九十五岁高龄无疾而终,就让我深刻的领会了生命的真谛)。我只希望,此时生活上还有些这样或那样的不愉快或不宽余或不松心的同学好好调整一下情绪和心态,既然不管高兴不高兴老天爷都是给了一天,那我们就尽量把这一天过的高兴些,总之我们再没有什么资本去耽误自己的生命时间了。还是那句话,让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把生命的尾巴编织的更美丽些吧。
--------------------------------------------------------------------------------
我们这些生在五十年代初的人,几乎每一个脚步都烙上了历史的痕迹。所以这一代中很多人的命运几乎同出一辙:一起进入中小学,一起经历"文革"的洗礼,一起上山下乡,一起选调,一起返城,又一起下岗。总之除极少数幸运者外无一不是按着这一步伐行进的。
时光如梭,岁月无情,现在事过境迁再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好像光剩下后悔了: 早知道能赖着不离开大城市,何苦跑到农村接受什么再教育;早知道能返城,何苦在外地找对象成家立业;早知道干个体户能发财,何苦在外地干这么多年。等到户口迁回天津,钱都没的赚了; 早知道还有个工农兵大学生,何苦为挣工分而放弃了学业;谁又料得到白卷先生折腾了一场闹剧,结果还得需要读书有文化还得学会ABCD还得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整个就是一个社会改良的实验品。都明白,后悔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两个字,可是我们这一代人遇到的后悔事就是太多太多,留下的遗憾也同样太多太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在今天我们还在继续着明天肯定还会后悔的事情,这里面固然有不得已、不情愿但又确实很无奈。
我们面对这九十年代日新月异的新思想新观念确实有些迷惘缭乱的感觉,尽管是站稳脚跟不敢随便轻易地迈步,但是,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教育子女、家庭伦理等方面还是遭遇到了极大的碰撞,而反映在心态上的现象就是:这个世界怎么变的那么心浮气躁不知所措呢? 理论上讲,历史就应该大踏步的前进,社会也应该不断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素质修养,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享受就应该逐步提高,这一切都是无可非议的。我们这一代人也愿意看到和接受这样的变化。但是在感情上恕我直言,我又为我们这一代人总赶上新潮流,新事物(过去叫运动)而且变化的频率越来越快的现象,感到不仅是吃不消甚至产生了一种厌烦的心理。如果富裕的生活一定要建立在浮躁之中,甚至要以牺牲一些美好的品质健康的风气为代价,那我倒宁愿过一种平淡清贫点的日子。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可不知为什么如今快奔五十了却还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还不知该怎样活才算对得起点自己。今年春节刚过不久,一个老同学,看似挺结实的一个人,仅片刻的工夫就因脑溢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撇下身患重症的妻子和刚考入大学的女儿。英年早逝的事情常有耳闻,可发生在自己熟识的人中间这种触动就不一样了。倒不是触景生情惧怕死神的不期而至,实在是为就这样辛苦操劳大半生,没有消停地过一天轻松的日子就走了而感到惋惜。我想如果逝者在天有灵,也会后悔自己何必活的如此辛苦劳累呢?怎么就不能善待自己宽松地活几天呢?可惜,一切都悔之晚矣!他的早亡不仅留给妻女无限的思念和悲伤,同时使好端端的一个家因失去了支撑几乎破碎......插友们哀叹感慨一番,转过身去又在各自的人生之旅上奔波劳碌,依旧舍不得停留半步。
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应该懂得生命的珍贵;懂得相濡以沫的幸福;懂得善待自己并非自私,是为了他人和自己都活得更健康快乐;懂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组成了一个家庭,而美满家庭的首要条件就是小家庭的成员必须是缺一不可的。道理人人都懂,否则我们更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后悔莫及了。可是我们又必须承认:由于历史原因,由于自身条件的束缚,注定我们这一代人会活得很累。这其中有很多累,是我们无怨无悔自觉自愿忍受着的,忍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经过上山下乡洗礼的这一代人之所以活的比较艰难,无外乎是因为:论知识先天不足;论经济没机会没本事挣大钱自然也就谈不上有钱;论体力十几岁就锄大地,适度劳动是锻炼,超负荷运转是劳损,所以未老先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再论人生观,文革前的正统教育根深蒂固,七、八十年代在小地方闭塞落后的环境中造成大脑僵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相对慢半拍,以至于总有点赶不上时代脚步的感觉。所有这些先天或后天的不足更造成了这一年龄段的人活的更累的缘故。
我经常在想;既然我们的身上有这麽多历史或社会留下的色彩,那么我们可否也该换种活法,起码不要再背负这麽多沉重的十字架。换言之,既然我们对国家没有能力做太大的贡献和起太大的作用了,但对一个家庭而言起码还起着承上启下敬老爱幼的作用。这一年龄段的人上有老也大都是七、八十岁高寿的老人,下有小也大都是二十郎当似懂非懂的年龄,假如真让我们一个个累的英年早逝的话,这一老一小的负担岂不又要加重到共和国巨大的车轮上,所以每想至此总不由得为国为家感到忧心忡忡。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当的义务,都是有些超负荷运转的。即使有那么几个想得开的人也大都是在完成已任的情况下才敢松口气,放松一下自己疲惫不堪的肩头。尽管这一切几乎成了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事儿,可我还是要忍不住奉劝大家几句:我们已经不年轻了,也正在朝着夕阳暮色走去。我们大可不必活的太累,我们虽然没有富裕的物质基础,但起码还有一颗乐观健康的心,还有一帮同甘共苦的战友,还有可以躲进陋室成一统、海阔天空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也正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感到没有愧对国家愧对父母子女,同时也问心无愧地对社会尽了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我们就可以活的欣然坦荡,就可以抛弃一些重负轻松地活一把。千万不要等到累倒的那一刻才明白再也用不着你背负什么千斤重担了,你卸下担子走了,别人却依旧要继续的活下去。我的兄弟姐妹们快一点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的后小半生少几分后悔多几分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