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林
2009/05/18
(六)做客戴维先生家
2008,12,20 星期六 阴 间有毛毛雨
戴维先生,是女儿家隔两栋房子的邻居,门到门不足80米。女儿是镇上的唯一中国人,刚搬家到这里时,早先已搬到这里的戴维看到她,就主动热情地过来搭话。
戴维,五十多岁,个子不高,却长得虎背熊腰,特敦实。他是个警官,在华盛顿上班,每天往返在路上就要两个多小时。他也可能是镇上唯一能说几句中国话的人。他也练过中国功夫和太极拳。一来二去,两家就成了好朋友。特别是女儿和戴维的太太凯瑞,投缘,几乎是无话不谈。不光是经常“礼”尚往来,在对方家里没人时,还可互托办些家庭的琐事。2006年,我们来这里时,他们就邀请我们老两口随女儿一家,去他家里聚会,并吃饭。
今天去他家,由头是,掌上明珠的小女儿瑞贝卡一周岁生日。女儿也早准备了礼物送她。他有五个儿子,前三个都已成人,有了工作。老四上高中,老五学前班。一直盼着有个女儿,终于老来得小女,如愿了。因为他两个孩子感冒刚好不久,这生日聚会,就从简了。
进门后,我们发现,他家与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客厅的一角添了一套小火车环形运行装置。我们到后不久,老五瑞登就自豪麻利地给客人操作表演。
火车头拖着五六节车厢,呜呜地鸣响着汽笛,跑过平原,越过丘陵,钻过隧道,在轨道上自如地奔跑。道边的红绿灯不时地闪亮,还能扳道岔,使火车进入岔道。我们感到很惊奇——这小火车简直是太棒了!这孩子也不简单!
彼此用半生不熟的中英文交谈后,我们才知道,这装置,以及所有的附属物——铁路旁的房屋建筑,树木,水塔,山丘隧道等,都是戴维的杰作。他说,他用了半年的业余时间,花了2000多块钱,才把这些做成功。这是去年送给瑞登的圣诞节礼物。戴维指着实物,给我们介绍一些细节。他说火车头是100元买的。他又从下面的盒子里拿出一个更高级的,说是300块钱。还说如果是遥控的,就得1000块钱。他又叫瑞登来给我们表演了起来,还亲自板了道岔。看来,这是他们父子共同的骄傲。
据说,他家除了这套自住房之外,另买了一套房子,参加了一个住房合作组织。这样,就可以常到其他地方,例如观光旅游景点去度假,住上一段时间,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交谈中,他还问我,来美访问的印象如何?我说,美国地大物博,人口较少,印象不错。他说,你也可以来这里住,买房子。我说,即使想来,但这里房子贵,我的钱,买不起这里的房子,只够在中国生活。他笑了。
该是主要节目了。大家在餐桌前或坐,或站,围了一圈。小主人公瑞贝卡坐主座,插有一支蜡烛的小蛋糕上来,点亮蜡烛,大家为她用中英文唱了两遍生日歌。然后,孩子们帮瑞贝卡,和她一起吹蜡烛,并热烈鼓掌,再切开大小蛋糕,大家分食。瑞贝卡吃时,把奶油弄了一脸,大家看着这孩子可爱的模样,发出阵阵笑声。最后,拿来包装好的大小盒子礼物,一一打开,展现给孩子。戴维两口子,瑞贝卡的两个哥哥,前后忙个不亦乐乎,笑得合不拢嘴。这是他们全家的节日,虽俭朴,却正规,热烈。我们也分享了他们的欢乐。
当我们和戴维先生及其家人道别的时候,戴维一直说谢谢,并说,叫我李大伟吧,这是我的中文名字。
(七)从雷明顿到哥伦布
2008,12,22, 星期一 晴
亲家住俄亥俄州府哥伦布西北郊,今年乘我们来美住女儿家时,邀我们一起去他家过圣诞节。我们是第一次在美国赶上圣诞节,正好借此良辰吉日,会会亲家,也顺便看看美国家庭如何过节,所以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从弗吉尼亚小镇雷明顿女儿家到那里,有800多公里。两地在地图上的位置,大体相当于我国南京和呼和浩特的样子。
凌晨4点起来,准备停当,5点半不到,女婿驾车,全家6口,摸着黑,就上路了。
汽车上高速公路后,在阿巴拉契亚山东麓,沿着66,81,70,68号路,向北向西急驶。7点半左右,到达了在68号路上的阿巴拉契亚山的山口,在东面的休息站,略事休息。山口附近的风很大,也很冷,在车里也能听到呼呼的风声。透过车窗,看到一轮红日,已经悬挂在东方的天边。
驶近山口时,远远看到两面山崖的斜坡上,垂挂着一块块长的冰瀑,晶莹剔透,在阳光下闪亮。驶过山口后,大山西面的气候,已然迥异。起伏的山坡上,枯黄的草地里,林地里,铺着一层薄薄的雪的粉末。路面上也有些发白。
越往西北走,地面上的雪末越多了起来,在山风吹拂下,雪的精灵在空气中纷飞弥漫,形成了难得一见的雪雾。公路上的车流,卷起路面上的雪末,使得道路上的雾气更加浓重,前窗的雨刷,不停地摆动着。车轮不时溅起小块石子或冰块,打在车帮上,叮咚作响。从车侧后窗,看到苍白的太阳,已失去了它耀眼的光辉。
在马里兰,西弗吉尼亚,宾西法尼亚的路段上,有的路面已横向开裂,尽管已用沥青粘补,但在行车中,仍能感到一阵阵冈当冈当的轻微颠簸。
9点半左右,行至西弗吉尼亚的摩根镇,路已过半,艳阳高照,气温较低。在此停车,加油,休息,打尖。可能是山区之故,每加仑汽油1.79元,比平地要贵20多美分。在麦当劳点吃了些东西后,沿79号路继续北行,然后转到70号路西行。
12点左右,通过俄亥俄河上的大桥,进入俄亥俄州。天空更加晴朗,公路也平坦了许多。公路两旁丘陵地上,遍布大块大块的草地,饲草早已收割干净,只剩下了整齐的茬口,就像一块块的黄地毯。大约2点钟,穿过哥伦布市区,折向西北,下公路后,又经过用碎石铺的乡间小路,2点半钟,抵达亲家家里。
路上总共9个小时,除去休息吃饭约1小时,平均速度每小时100多公里。
两个孩子,坐在固定在中间的座椅和提篮里,大的朝前,小的朝后。一路上,都没哭闹过。艾诗里吃东西,喝牛奶,睡了一觉,中间看小电视海绵宝宝的节目。杰森吃些奶,睡一觉,醒一会儿,东看西看,或是玩眼前的玩具。
行车中,全球定位系统GPS,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输入相关数据后,它就会从头到尾提示路线,小屏幕上还随时显示道路的里程,弯度,且伴有语音提示。这是女儿去年送给女婿的圣诞礼物。女婿从高中算起,至今已有近20年驾龄,车技不错。尽管一路地形复杂,经过十几条公路,有时路况不大好,还碰到几次不讲规矩的车抢行并道,但在这样高速的行驶中,没有急刹车,感觉平稳,舒适。这是人和电脑完美结合的结果。
一位著名的老一辈社会学家,在他的“访美掠影”一书中说过,美国是装在四个轮子上的国家(似乎是针对那时我们自行车王国的两个轮子)。这话一点不错。美国人,只要正常工作,他一生中在汽车上的时间,恐怕仅次于工作和睡觉的时间,多于吃饭的时间,甚至娱乐的时间。汽车,已成为他们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
打开美国的交通地图,可以看到,公路网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这网,是他们用了大几十年的时间织就的。于是,美国人就成了生活在这网上的蜘蛛,汽车的轮子,就是这些蜘蛛的腿。他们注定一生都要在这网上爬行,从16岁允许领取驾照开始,直至年老到开不动为止。
今天虽用了9小时,但我们在美国地图这张蜘蛛网上,才爬行了30多公分的距离。
(八)吉姆家的平安夜
2008, 12,24 星期四 小雨
哥伦布周围一天阴雨,路面结冰。交通状况不好,电视播着事故甚至翻车的画面。亲家翁吉姆还得上半天班,下午才能回来。
中午,大家随便吃了些前两天剩下的外卖。今天晚餐很重要,女儿帮着亲家母康妮,从上午就在厨房和餐厅里忙乎开了。厨房里有吧台和小餐桌,平时就老两口,用不着到餐厅吃饭。
她们把餐厅的桌子拉长,铺上紫红色的台布,中间摆上蜡烛,还有花饰,又取出有图案金边的大小磁碟,杯子,刀叉,纸巾,都是节日专用,而且配套的,摆放妥当。安排好每个人的位置,座位前放上写有名字的卡片。卡片上绘有圣诞老人或圣诞树的图案。一切都显得很正式,隆重。
下午5点,亲家的女儿崔茜和女婿旦来了,都挺着大肚子。崔茜已有身孕八个月;旦尽管素食,但爱喝啤酒,故有啤酒肚。
吉姆这时大显身手,用一把二尺多长的电锯刀,把一个7磅多的精肉火腿切割成薄片,装了一大盘。饭菜都上了桌,人们在餐厅围坐一圈。吉姆点燃了桌上的蜡烛,点亮了餐厅一角圣诞树上的彩灯,又把蜡烛形的吊灯灯光调暗。烛光,彩灯,红台布,把节日的热烈气氛烘托了起来。
6点多,平安夜晚餐开始。主菜是火腿,三个副菜是:拌豆角,烤土豆快,蔬菜水果沙拉。还有面包和黄油。没有仪式和致辞,也没有劝吃劝喝,更不兴给客人夹菜。菜饭和饮料,主客都是各取所需。我本想喝点红酒,但他家只有啤酒。我只好和吉姆,旦三人喝啤酒了。其他人喝各自喜欢的饮料。边吃,边说笑。啤酒,是拿着瓶子喝的。喝到中途,我主动,和旁边的旦碰了一下瓶子,“当”的一声,“干杯!”只有这一次。
7点多,各自吃饱喝好,晚餐结束。
赠送圣诞礼物,本应在转天早晨,因崔茜两口子不在这里过夜,所以,他们两人和其他人互赠礼物,就提前在当晚进行。大家移到客厅后,就开始送礼物。礼物由爱诗丽传送,她跑来跑去,大家谢声笑声一片,好不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崔茜和旦送给吉姆的一件礼物。30厘米见方的大盒子,打开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再打开硬纸盒子,竟是一顶带两只羊角的帽子。这帽子是这个牌子的啤酒商的宣传品。吉姆和旦的一个共同爱好,就是喝啤酒。吉姆笑着说谢谢,就把帽子戴在了头上,显出很滑稽的样子。大家也都笑了。
崔茜还送了我们两件小礼物和自制的小糕点。这有些出乎意料,我们又没有回礼的准备,弄得禹森直不好意思,嘀咕了好半天。
等两个孩子睡下后,8点多,大家又回到餐厅,吃圣诞树形的冰其凌,糕点和水果派。吃毕,又回客厅说了一会儿话。
9点多,崔茜和旦告别。平安夜的节目,到此算是结束了。
我虽不好酒,但来美半年多,滴酒未沾,真有点儿馋了。感恩节那天,女儿家虽只有烧菜的绍兴酒,也想喝点儿,但终因流鼻涕(感冒)而作罢了。今天是第一次喝了一小瓶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