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7/01/29
搬迁之风时断时续地刮来,老街旧邻在街头巷尾打头碰脸时不由自主地就会流露出就快要告别这平房旧屋,憧憬着搬进新居后的种种方便和惬意。但是想望归想望,怀旧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不要说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就是才娶进这条胡同十几年的媳妇们也有种说不清的眷恋之情。
我自己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在这里长大的天津人,因为从十七岁那年插队到山西,天津市的户口就算一笔勾销了。但是我无论走到哪里仍然以天津人自居,以居住在小白楼自傲。
记得八三年去上海出差,为买回程车票和一个老乡套近乎。可小老乡不相信我那不太地道的天津话[顺便说一句,住我们这一带的居民纯天津卫口音的还真不多]于是就问我:你说你是天津的,那你住哪一块儿?我张嘴就说;和平区小白楼。小老乡更不相信了,说:你了也真够能蒙事的,都知道那地界出名,你了张嘴就小白楼。那我问你那块有个小营市场旁边挨着个嘛门脸?我心想你可真算问到家了,要说天津市的东北角西北角就是到今天我也弄不清在那个方向,可要问小白楼一条街我能从头数到尾:小营市场左边挨着隆昌兴隔着朱家胡同是宏仁堂药店,紧挨着大来百货商店,往右边数是水果店,利民洗染店,力明文具店永德顺酱肉铺,还有小儿书铺,新华茶庄。这边还有同义成包子铺,元祥菜铺,土产门市部,恩裕德清真饭馆,天香百货商店,裕生鞋店,大沽路棉布店,上海理发馆,真如照相馆,振华纸行等等总之不出这条小马路,你要什么有什么。我一口气数来宝似的说了一大堆店名,还没等全白话完小老乡就服了,连说:行了行了一听大姐这口气就知道是小白楼的,咱们绝对是老乡了。越聊越近乎,敢情他姐姐就嫁到我们那个胡同,他也是才从城里那块地方刚认识小白楼的。结果自然是痛快地帮我抢购上返程车票。时过境迁,现在就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也记不清这些店铺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市政基础的不断完善,越是边缘地域越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居于市中心的和平区却难以向外区延伸,住在这里的人只能搬迁到更边缘的地带。不过在八十年代以前凡是到过外地的人都知道,对方问你是否天津人还不算完,还得凿巴一句是住哪个区的,听说是和平区的准得来一句;那是好地方,市中心。
说实再的,自小在这块小圈子里长大一切习以为常,也没觉得怎么着。要说这点感觉还真都是后来到了外地才感觉出来的。再后来知道一些关于上海上支角下支角之类的报道后才悟出点名堂;敢情天津也有个地区档次之别。总之给我的感觉不仅在外地人眼中就是在天津人的眼光里也不难读出以下的含义:相对而言和平区的人文明程度,文化修养,自身素质等方面似乎略胜一筹。尤其是紧邻五大道的小白楼借着风水似乎也文明高雅了许多。我这样讲并不是想抬举所住之处,其实一般中年以上的人还是会认可我这种感觉的。
多年来我工作生活在外地,但我年年都要回津看看。不仅是为了看年迈的父亲,还想看看新朋旧邻,看看这条小胡同的变化似乎也就看到了最普通的百姓生活里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多少年过去,看着我长大的人已经白发映双鬓,而我看着长大的小孩现在已有了自己的小宝贝。人类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繁衍生息,历史就是这样一页一页地被记载着走过它的岁月年年。
说不清为什么,我家住的这条胡同里的人家旧社会几乎都是小业主,最起码也相当于今天的个体户,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几乎没有一个子女重操父业的,全是清一色的工薪阶层。尽管每天出来进去踩着小白楼这块经商的风水宝地就是不为所动,甘心情愿过着清淡恬静的平凡日子。无论这块地皮"火爆"也好"萧条"也罢依然故我地骑着旧式的"二八"自行车悠然自得地上班下班,晚上三五成群地坐在胡同的路灯下打会儿扑克下会儿象棋也算是自娱自乐一把。再不然就侃侃而谈,男人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说些奇闻逸事,女人们手里织着毛活儿,聊着家长里短的闲散话题,既是凡夫俗子一介百姓也就无所谓雅俗之分了。难能可贵的是这份情趣,这份温馨,这份融洽,这份与世无争的祥和氛围。这也是我大多愿意夏天探亲的缘故。我在外地多年最令我入乡难随俗的就是这种和谐的乡音难觅,好像我攒足的话只有等到了这条胡同里才算找到了它的发泄口,和男人们侃的云山雾罩和女人们聊得嘻嘻哈哈和老人们追根溯源了解这条胡同的历史掌故和小孩们讲我小的时候玩些什么游戏。孩子们会惊奇地问我;您小时候也玩儿泥巴,玩儿跳房子跳皮筋,玩儿过家家---每当此时自己就会有种人生苦短仅弹指一挥间就已人到中年的沧桑感。真的会有种苦涩的滋味涌上来,似乎有种不曾长大就已老矣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很快就会释放,因为我明白即使是磨难对于人生来说也是一种财富,而自己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有温暖的乡情滋润在心头。
回顾四十余年风雨人生中的坎坷,有时连自己都很惊讶何以有如此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其实答案并不难找,我以为一个从小长大的生活环境对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因素。今天我们这些当年的小朋友聚到一起再回过头去看走过来的人生之路,无不感到哺育我们成长的这块天地是那么的淳朴善良温文尔雅。老一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得我们从小讲究礼貌讲究卫生讲究做人的本分和准则;学会了与人为善宽厚为怀,锻炼了自立自强乐观坚韧的性格,懂得了在逆境中把握自己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吞声的做人标准。虽说用今人眼光看如此做人有愚笨木纳不识时务之嫌,但这烙上的印记怎能磨平,所谓的脱胎换骨在现实生活中我还未曾见识过。
:
今天走在路上又忽闻要拆迁的消息,想到这条曾经留给我那么多故事那么多回忆的小胡同终将变成一块绿地或是一座高楼而不复存在心中难免惆怅,似乎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历程每一天都和小白楼维系着一种纽带,想到不久的将来搬进自成一体的单元式的楼群就更加留恋今天这一把凉扇一张小凳侃它个天地悠悠的惬意时光了。为此略作小记,只为着深深眷恋的这块土地---难忘的小白楼。
1994年6月初 写於安善里旧居
上文是我94年夏季,小白楼兴起一阵拆迁之风时写的一篇旧作。现在十几年过去,小白楼早已面目全非。剩下的几条胡同被四周建起的高楼大厦挤压在一个窘迫的境地。现在再从胡同里穿行映入眼帘的只剩下破旧的房屋和衰老的面孔。年迈的老人有的过世了,有的和儿女搬走了,新搬来的住户几乎都不认识。我父亲从三十年代来天津就一直住在小白楼,他做生意的店铺就在这条街上。想必这些老胡同起码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小白楼只是我儿时的一段美好的记忆,现在我却一点都找不到当年的感觉。音乐厅拆了(非常可惜)小花园没了,留下的起士林西餐不正宗、点心不好吃,都好几年了我每次路过都忍不住要进去买几块点心,买了就后悔可还是痴心不改(它的黄油布丁是父亲的最爱,吃到最后老爸都说不要再买了不是原来的味了)。还有火腿肠,几乎买遍所有商店超市也找不到当年那种百吃不厌的感觉了。我坐在前身是新华书店现在是狗不理快餐店的餐桌边看着冷清的店铺稀少的吃客,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当年逗留在这里,踩在咯支作响的木地板上流连忘返地翻阅浏览各种图书读物时的情景。对了,还有那小儿书铺,花几分钱就能坐在简陋的板凳上看半天小人书,屋子虽小人却不少有时实在挤不上座位,熟悉的老板就会说;拿回家看吧,记着早点还回来。那时候虽然没有今天网络时代这般丰富多彩的令人眼花缭乱,但也有今天的孩子们所感受不到的那种单纯的兴趣怏然的新鲜体会。
插队那会儿,只要一回到天津头件事是去天香池洗澡,第二件事就是到起士林吃顿西餐解解馋。还有那正宗口味的咖啡糖,奶油味十足的冰棍,冰淇淋。连同那隆昌兴的火腿肠,永德顺的酱杂碎,同义成的猪肉包子,恩裕德的西湖羊肉锅贴,和众早点铺的炸糕小豆粥,此时想一想都流口水。还有那夏天的夜晚,沿街叫卖败火的青果,好吃不辣的青萝卜,香气袭人的芭兰花,夜来香。冬季里老远就能闻到烤红薯,炒栗子的诱人味道。小时候最爱跟在父亲后面到新华茶庄买茶叶,这条街上的许多老掌柜的老伙计都是父亲认识的老熟人,所以每次他都要和人家聊上几句,而我在等待包茶叶的功夫,肺腑里已吸足了茉莉花茶的清香。父亲这一生很讲究养生之道,稍有不适就要买点小药吃,晚上十点以后时常要打发我去宏仁堂中药铺,高德西药房的值班窗口为他买一两个急等着吃的药丸,但无论是多晚去从来不用担心会遇到售货员不耐烦的态度。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就喜欢自告奋勇地充当我们家的采购员,不仅仅是因为可以闻到食物的美味香气,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物件,更重要的是我直接感受到了那些商店里的老售货员精湛的业务水平,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连同那些美味可口的好东西一并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小白楼周围那些丝绸店,棉布店,呢绒店,成衣店,皮鞋店都是我每次回津探亲时的必到之处,只为了给山西的亲朋好友捎东西就不知要光顾那里有多少回。十几年长在天津竟然分不清老城里的东南西北,实在是因为小白楼地区所需之物应有尽有,何必再舍近求远跑到其他地界去那。这里有教堂有电影院有人民礼堂有音乐厅,有大花园小花园,有托儿所幼儿园,有小学中学离河北大学也不远。总之偶尔想起来还是有些怀念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上学时一条胡同穿过去就能和同学结伴而行,哪像现在这样校园内是小人校园外是老人,孩子们从校门到家门一点儿童趣都没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说了多年的老话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我爱听父母辈的老人们讲他们过去的故事,我现在也老爱想起小时候的往事,只是爱聆听的晚辈几乎找不到了。他们太忙,忙得我想和他们说话都要先问清此时有空吗?否则只能做询问式的简短的只言片语。他们也并非想过的如此紧张劳累,但身在"江湖"也就由不得自己了。所以我尽管羡慕今天的年轻一代赶上了好光景,只要付出努力付出辛苦就能过上了物质充裕的幸福生活。但我一点都不想再重新活一回,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去了五十多年挺好的,苦辣酸甜人生五味该尝到的滋味也算品了一回。很知足,真的很知足,虽说境界有点不高,但每天能睡到自然醒,每天不用为五斗米操心,每月都能见到工资存折上的养老金,每年还可以到家以外的世界里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女儿的孝心,还可以为自己为他人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就像此时想起了往事就想写写小白楼,晚辈没时间听这些老故事,那就赖着同龄人一起看看我眼中的小白楼和你记忆中的一样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