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8.11.19
荣姐在熬过卧床不起滴米难咽的七个月后,终因肾衰竭结束了病魔摧残的最后时光,在自己的家中与世长辞。获悉后,我捧着用黄色和紫色秋菊扎就的花篮送到荣姐的灵柩前【冰棺】,让朵朵鲜花代我远送儿时的伙伴,一路走好。
听荣姐的丈夫说;“一切都随逝者的心愿做到了;在她母亲安息的地方买了一块墓地,骨灰盒做工精致式样素雅价格自然不菲,衣服也按她的喜好穿上了。”看着他憔悴的面容就知道荣姐出院这四个月来没少让他吃苦受累。我说;“随了她的愿也等于了却生者的心愿,她自己为了生还的希望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家人也同样尽心尽力了,回天无术只好听天由命,还望节哀顺变吧。”荣的丈夫又说了一句;“唉,一生的风光都在身后显现,活着的时候就没有潇洒大方地过一天,这一点想起来就心痛啊。”以我对荣姐生平的了解,听到这句话是深有同感的。
起这么个题目却用上面的文字开场,到底想谈点儿什么,其实我也没什么准稿子。还是说到哪算哪吧。
在我们生活中不乏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之人,这种人不仅被称赞就是报刊杂志乃至小说里都是津津乐道的人物。但对于小气吝啬视财如命的“守财奴”人们往往会以不屑的口吻嘲笑挖苦之,最客气也得说句;死脑筋想不开吧。不过我以为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其实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吝啬的细胞存在的,不同的只是所占比例大小而以了。
我分不清财迷和吝啬到底有多大的区别,查字典只查到吝啬这个词指;小气,当用的东西舍不得用。那么好了,这就有的说啦,什么是当用的东西,在不同人的眼里自有大不相同的认识啊。我以为在视财如命吝啬人的眼里除了住的屋,睡的床,吃的饭,穿的衣为当用的东西外,其他不当用但又免不了用的东西可能都被称之为浪费吧。这不是抬杠而是有事实为依据;某人退休,闲之无聊。想到优惠月票尚可利用,窃喜。却又惧平日两点一线哪里都不认识万一走丢,咋办。夫说;有我陪伴,带你去看看津城之变化,可好。妻答;好是好,就是你陪着还得破费一块五车钱,不划算还是免了吧。还有;一重症患者用旧用脏的褥单儿子欲扔之,患者竭力制止;洗洗还能用。旁观者云;除了你活着还给你用,你用不着了人家照样全扔啦。这两则不是杜撰是耳闻目睹。这当用不当用在每个人的眼里是不是大不相同啊。如果骨子里的吝啬基因少那么一点儿,这岂不是两桩好事等着你呢。一则;夫君相伴其乐融融。另一则;扔了脏的换新的先说舒服一会儿算一会儿吧。
再举一个不那么吝啬的例子;我姐是退休职工每月领取千伍养老金,属于不太宽裕的条件。近几年因身体欠佳无力劳心家事,所以每年都要去鼓浪屿岛上的逸康苑【是休养所介于疗养院和养老院之间】静养三四个月,每月所需调费恰是用养老金支付后略有剩余。对我姐的举措开始连我妹都理解不了;又不是没有静养的条件【自有住房】又不是日子多宽裕,干嘛非跑那么老远才算是静养之地呢。然而从我姐打回电话的声音里就能感觉得到她只有到了那么远的地方才能把家事全抛开,才能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放松自己,找回自己,平衡自己。这样的结果让我姐觉得物有所值,她一点儿都不算计那点儿可怜的养老金全花在了那里;每天环岛漫步一圈;每日三餐按时吃饭;每天图书馆里阅读看报;每周聆听免费音乐会;逸康苑里南来北往五湖四海的离退人员云集一堂谈笑风生,这些都是她认为物有所值应付的代价。当然,我姐也讲过那里也有一些人来了几天刚过了新鲜劲就开始算账了,这一算账就开始过得不愉快了,因为他们往往是这样开始算账的;自己的住房闲置着却跑到这里给人家交房费,这不是浪费吗。。。。。。据说这些喜欢大小事皆算账的人哪一个都比我姐这个退休职工有钱有条件,但就是因为过不了这个“算计”关,所以一般都住不了多长时间就都回去住自己的房子了。也就是说在我姐眼中的当用之地在别人则认为是不当用的浪费了。
我以为诸如“财迷”“吝啬”“小气”这些词其实都是相对有条件或有钱人而言的,穷人想大方也没钱,反倒和这些词离得远些了。
按现在的国情民生说话,大多数人虽然还谈不上富足但略有结余的日子还是比较客观的。节俭是一种美德,尽管观念有点陈旧落伍,但我们这一代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凡事还是要掌握好一个度,凡事做过了头总是一种欠缺。另外,每个人吝啬的心理反应在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倒也不失一个个有趣的现象。先说我自己;那时在单位坐车出行打电话从来不用掏自己的腰包,所以后来回到天津打车时一看那计价器就觉得“心惊肉跳”得不舒服。再说我妹;他们单位每年都组织员工外出旅游,所以让她自费旅游,这钱肯定掏的也不情愿。还有那些因工作之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如;医生护士掏钱看病吃药,不认头。公交战线的买票乘车,不情愿。吃惯公款买单的大宴就是自己掏钱买小吃也难免心疼。最要命的是那些官宦人家白吃白喝白拿白要白看白玩。。。。。。都是白来的,一旦落到自己掏钱买单时还不定心跳肝颤得嘛样啦。这些现象属于当下时政一景,不沾白不沾的心理不知又给咱国家衍生出了多少本不该吝啬的人啊。
我姐总爱对我说;珊【妹】有单位到处游山玩水,你有地方蹭吃蹭喝,我没处享用这些,再自己想不开憋屈着可就活该倒霉怨自己了。我姐这些年不置穿戴,不添一样用不着的物件,可新马泰,三亚,云南,桂林,远道近处的没少给自己安排旅游计划,这几年跑不动了就盯着鼓浪屿像候鸟一样到时候就自己坐火车去,住上一段日子就像吸足了氧气提足了精神康复了肌体似的再回家。我姐是个宁愿把余钱花在这些有腿脚想去的地方,也不认头把攒的钱最后都给医院送去的人。我姐的例子可能有点儿另类或偏颇,不过按与时俱进的理念来看也不失为一种“乐活”的生活方式。
我有时向人家兜售“乐活”观念时,常会遭到这样的反驳;你没养儿子当然省心省力,不用为儿子攒房钱,站着说话不腰疼呗。所以今天拿我姐举例就是想说明;诸事在人为。我姐最终采纳现在的活法也是经历了许多反思和考虑。她有儿有女,信着为儿女做贡献,她干到老都未必能解放了自己。她有自己的信条;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最后即使依赖到儿女还有留下的住房作为补偿,也能落个心安理得了。
一奶同胞照样九子九样果真是各有各的活法呢。我比不了我姐,既舍不得掏几千元去旅游,也做不到一分闲白儿钱不花的克制自己。那天,从荣姐家吊唁回家途中走进滨江购物先花去百余元给自己更新了一个大枕头又买了一个大靠垫,好像还不够本似的,心迷意乱中挡不住售货员的忽悠又狠狠心买了一套挺贵的床上四件套。出来后又拐进海信广场买面包,发现那里又新开了一家巴黎贝甜,这家面包店做的芝士法棍味道很好。抱着一大包各色面包走出来,小凉风一吹才意识到自己又犯了不理性消费的错误。懊恼之中又放纵自己只当事出有因吧,反正就那么一会儿的工夫花了好几百心里就觉得舒坦点儿了。我有时也觉得花钱的时候,除非你是深思熟虑后的按计划实施,那基本算是理性消费,反之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种心态使然,也就是所谓的不理性消费。女儿夫妇黄金周去英国旅游打来电话说;英伦不错值得一游。并告知给我买了一只超贵的包。我说;多余。有那钱还不如让我也出去开开眼。女儿说;各是各,我就是想给您买这个包。国际长途,闲言少叙。恭敬不如从命【现在都倒着来】我也就不说啥啦。事后琢磨,这包说不定不是为我买的而是为她自己平衡心理买的。这次她也赶回长治参加了表妹的婚礼,看到亲友中那清一色的LV包,想必是因为我的包既不入流又没档次受了点儿刺激吧。这层纸我没有快嘴捅破,但估计猜的八九不离十。所以说有时候花钱还真是搞不清到底是为人家还是为自己呢。
我以为“吝啬”大多还是体现在一个人对待钱财的观念范畴。有的人对自己吝啬到几乎苛刻的地步,但却能忍受儿女名牌加身,游山玩水,吃香喝辣。甚至儿女无能力养活自己伸手向老的要钱,老的也心甘情愿地把嘴里省下的递到儿女手里。我认识的亲朋好友中不乏家有万贯的【上万不为奇上亿才稀奇】人家,和他们闲谈到有关钱的话题似乎永远是攒得不够多的烦恼;不够买房子,不够娶儿媳,不够养大病,不够孙子留学等等。几乎就没有听到过啥时动用几千块干点儿自己喜欢或想做的事情。我曾试着鼓动人家花钱都未果,帮着添钱攒钱还差不多,帮着花钱,没门。比我年轻点儿的吝啬算计值当为儿女苛刻自己,比我年长的七老八十的老人守着钱柜也是在那里算计来算计去的就实在让我搞不懂为什么了。过去有句老话叫;活鱼摔死卖。大概就是指这些不开窍想不开的人吧。
再说回“当用的东西舍不得用叫吝啬。似乎也不准确,因为这个当用与否,岂不是百人百态莫衷一是了吗。
“葛朗台”成了吝啬人的代名词,想必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耻笑这个老财迷鬼,但想到过我们也在渐渐老矣,葛朗台的阴魂会不会附在我们的身上让后人说笑,还真不好说呢。
哎呦,我这是说到哪啦,怎么绕来绕去把自己也快说迷糊了。赶紧打住。
另外,最后啰嗦一句,吝啬和勤俭持家到底有所不同有所区别,还望甄别。如有不同看法可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