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内耗主页 | 序 | 前言 | 第一章 教育 | 第二章 环境和我的中国 | 第三章 人口:中国发展的千斤坠 | 第四章 人有旦夕祸福 |
第五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 第六章 说说政府服务的效率 | 第七章 说说“十三亿水手” | 第八章 不是结尾的结尾 |
内耗
前言
一日,我在网上查找有关中国政府土地开发政策的信息数据时,忽然看到一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国际形势黄皮书, 《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是中国顶尖级的研究机构。由它研究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不得了。这份报告就9个方面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技术力、人力、资本力、信心力、自然、军事力、GDP、外交力、政府。我试图在网上寻找并下载这份研究,但可能是心不诚,花了1小时也没找到。倒是有许多评论和学习心得一系列的文章可供参考。寻找原文的目的是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些因素的。其中,“人力”比较容易理解。可“信心力”就不那么好懂了。不过,这些都是枝节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这9个因素对世界各国进行衡量。结果是美国排第一,中国在英、俄、法、德之后排行第六。这份研究同时还表明,中国实际上在三个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资本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
另据报道,至2008年12月,中国国家外汇储备总额为 19460多亿![1] 1万9千亿是一个什么数字?这笔钱几乎相当于道琼斯所有股票总市值的1/2,足够买下微软、花旗银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余下的“零头”还可以“顺便”买下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2] 这笔钱,足可以使中国有能力操纵国际金融市场。再看国内,1万9千多亿美元照今天6.8的汇率,等于13.23万亿人民币。去掉那小零头,是13万亿人民币!13万亿人民币能在中国干些什么?50万人民币一套的公寓可以盖2千6百万套;30元一顿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套餐,可以买4410亿套。换句话说,13亿中国老百姓可以在一年之内,每天可以免费吃一顿狗不理包子。真可谓做到了人人“有檐遮日,有食填肚”。要是用这笔钱制造类似美国尼米兹号那样的航空母舰,可以造430多艘。要有那么多艘航空母舰,中国绝对可以在世界上称王称霸了!
这些消息令人欣慰!无疑,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已经确立。回想当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清政府那怂包劲儿,就别提了。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真正的新中国!
回想自打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这个国家和人民经历了坎坎坷坷的60年。这几十年中所发生的几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简写本。新中国的领导人首先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和封建的农民中国之间找出一条可行的道路。但是,那个仍属于西方学说的马克思主义没能使得新中国的领导人们达到他们原来憧憬的目的。事与愿违,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种植到农民中国这块土地上,却产生了中国式社会主义;想建造一个列宁式国家政权的尝试却导致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3] 这场后来被称为“浩劫”的社会运动最终使得一代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经济规律是没有国界、没有社会制度之分的。这也可以算作是中国社会以那场浩劫为代价得到的教训。
中国有一首流行歌曲,唱的是当年邓小平如何决定将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开放,搞改革。那歌词好像是“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4] 邓小平的决策使中国的发展拐了个大弯,后来的发展速度之快,连中国领导人自己都感到措手不及。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什么?1万9千亿的外汇储备!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百姓带来了什么呢?
新中国建国后的前30来年中,老百姓是在一种极端的平均主义之下生活的。物质的贫乏,民众的生活水平十分贫困。从三年的“自然灾害”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城市居民的粮食、肉菜、衣布等生活必须品都按家庭人数定量分配。那会儿人们出门买东西,要带着粮票、布票、油票,副食本、粮本,买自行车要自行车票,缝纫机要缝纫机票,等等。尤其是那个副食本,每户定量购买油盐酱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生活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小康”的水平,[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人均800美元这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400美元。[6]
从政治上看,1979年以后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对那之前的30年全盘否定。但中国领导人所不愿意改变的是他们的领导地位。而且,他们在这一点上也的确做得很成功。在保证社会稳定这一口号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仍是非常巩固。可能这就是前面9个国力因素之一的“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有效地控制了任何可能的反对力量,使得这场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大部分中国的老百姓也都同意,中国还是要由中国共产党来管,否则就要天下大乱。
中国发展与开放的高潮是以中国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为标志的。对于中国的领导人来说,参加WTO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一旦成为WTO的成员,中国就必须遵守许许多多的国际通行的规则。这些规则中有很多是中国领导人尚不熟悉或者不太愿意遵守的。比如,按照WTO的规则,中国最终必须允许外国的金融业、交通业、通讯业进入中国的市场。这也就意味着全面开放中国的市场。允许外国的这一类企业进入中国意味着中国政府将要失去对这些行业传统上的控制。
有位叫胡雄的人,在2007年写了篇题为《中国银行狼烟四起》的文章,为中国金融国际化敲响了警钟。 胡文指出外国银行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购几乎有中国银行的部分股份。照目前这势头,“不出五至十年,我国金融企业的股份将有一半以上被外资廉价获得”。
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按照国际标准在中国本土上与外国工商企业竞争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那后面更严肃的课题是,现行的政治体制结构是否还能够适应那样的经济环境。如果一个中国政府失去了对本国金融系统的控制,那么所余下的就是宣传机构和军队了。当年邓小平那“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7]是否还能适用,没有人知道。
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中国政府打算如何对付那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但这一类国家大事并不是我在本文中打算谈的。
自打2002年开始至今,我每年都受中国国家外专局邀请,和另外几位美国专家到中国举办有关政府管理的讲座。在每年一次的访问中,我亲眼看到中国的发展,心中真替自己的祖国高兴。眼看车窗外那宽阔的公路以及两旁如丛林般的高楼大厦,几位同行的美国教授更是感叹不已,连称眼前的景象“摧毁”了他们原先对中国的认识。在这些外国人看来,中国的力量来自于中国人民的勤奋和中国的资源。当然,他们也认为今后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领导人是否将改革之路走下去的决心。这些生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并不是十分理解我们说的这个“改革”的含义。在他们看来,中国要走的道路就是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
有一天,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协会主席蒙佐教授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有什么能使中国停下来的力量呢?我当时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回顾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使得中国发展停滞不前的不是来自外部的势力;对中国社会有摧毁作用的力量来自于内部。从上世纪50年代的反右运动、大跃进,60年代初期的“三年的度荒”,直到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几次大运动,都是中国人自身的争斗。经受了这几次大社会动荡之后,中国领导人也在不触及自己领导地位的前提之下,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来阻止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中国政府极力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着实行法治。再发生反右、大跃进、文革那样的事件的可能性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从何处才能找到答案呢?我始终认为能够阻止中国发展的力量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内部。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什么内部的因素呢?几年过去了,我仍然是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中国官方网站上刊登了一组题为《贵阳拾荒小女孩点燃火柴与同伴取暖》的照片。[8] 照片反映的是贵阳大街上一个年龄仅8岁的小女孩,在严冬的寒风中拣破烂,帮助妈妈持家过日子。照片上的小女孩,脸上拖着鼻涕,两只小手被冻得通红。这一组图片在中国各大网站都有转载。就这组照片跟发的帖子更是成千上万。看着这组照片,我想,在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是不是可以拿一点点出来,使得这个孩子不用在零下3度的气温中出来拣破烂呢?这个小女孩可能不知道中国的金融系统要出问题,她也可能不太关心自己祖国的国力已经在全球排行第六。她一心想的是如何拣到更多,质量更好的破烂,如何给自己和身边的同伴点燃手中的火柴取暖。
中国这么大,中国的改革事业又是那么宏伟。相比之下,一个拣破烂的小女孩就太渺小了。但是,这个拣破烂的小女孩为我们显示出来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决心已定的中国领导人的带动下,中国改革发展就像一艘离了港的万吨轮,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但是前面的水路上一定是布满了暗礁险滩。但能够使得这艘万吨轮停下来,甚至颠覆的力量却不是前面的暗礁险滩,而是这艘万吨轮自身上许许多多无形的损耗。对于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来说、对于中国的改革事业来说,一个零件的损害,或者是系统中一点点损耗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这艘万吨轮上要是有更多无形的、微不足道的损耗,那样的效应会是十分巨大并有颠覆性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此文定位在“内部耗损”这个题目上的原因。
前言参考文献源
[1]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http://www.safe.gov.cn (2009年3月24阅读)
[2] 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 张旭东);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0/29/content_5262470.htm;2008-1-18 阅读
[3] (作者不详)《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免费论文网”:
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zhengzhi/shehuizhuyi/20070623/27026_3.html。
作者指出:“十年‘文革’后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当中国改革的决策者认识到只有尽快满足人民
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迅速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才能真正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
[4] 《春天的故事》,蒋开儒作词、王佑贵作曲
[5] 央视国际 (2002年10月01日),《“走向辉煌”中国步入小康社会》;
http://www.y6e8.cn/news/china/20021001/100240.shtml。2008年1月19日阅读
[6] “人民网”,《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2400美元》(2006年10月10日);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4898299.html (2008年1月19日阅读)
[7] 根据吴稼祥的《溶解性功能主义——中国改革的世界哲学意义》(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8430)一文,邓小平最早提出这个说法可能可能是
在1979年4月5日-28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在会上建议中央批准广东省委提出的创办深圳、珠海、
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议,并对广东省的领导同志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
一条血路来”(《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11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或
许,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说了“摸着石头过河”,但在编辑出版他的正式著作时删掉了。
[8] 《人民网》:http://cq.people.com.cn/NewsCenter/20080121172502.html。2008年1月19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