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8-04-16
建武打来电话,说长子对外联络办郎主任周一下午从北京到天津,专程来见一见原来的长子知青,希望我能和"小屋"的同学打声招呼。于是我又把电话打给了徐世珍。
通过电话联络,约定五点钟在山西宾馆等候长子的客人。于是徐苑放下手里的工作,驱车七十多公里从汉沽赶到市区;姚抗的母亲住院了,他让弟弟早点替班从医院直接赶来;王予力,建武也都是忙人,但大家都准时如约到达。更令人感动的是郑建平同学担心长子的客人对津城路况不熟悉,直接打车到机场高速路口等候他们一行。
"乡亲们"终于到了。除了建武和随行的柴先生相识外,我们都是初次见面,但那熟悉的"乡音"使我们陌生感没等出来,就进入了老乡般的热络之中。
起初还担心来的客人年轻,对我们那段插队的历史不了解。谁知攀谈起来,郎主任只小我们一两岁,柴先生还大我们两三岁___敢情还是同一个年龄段的人。而且当年在东田良火车站组织人马迎接我们的工作人员里就有柴先生呢。时间和年龄、地域的距离一下子就消失了。大家一张嘴,就是七十年代,真正是"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好多当年的情景我们一说他们就知道,他们一说我们也都能历历在目听得懂。什么叫一见如故,什么叫恍如隔世,那场面就是最好的注脚。那种亲热、那种激动,使同行的几个年轻人多少有点儿惊异。
郎和平主任向我们简单介绍了长子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尤其当地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是我们在农村时做梦都想不到的。我们当年在农村吃的苦受的累,现在的农民都用不着那样的辛苦啦。我们几位也乘兴和他们讲了一些插队时少不更事做的那些趣事、糗事。他们也表示非常能够理解:总归那个年龄段还是精力旺盛的时候,调皮捣蛋也是正常现象嘛。
我们对往事的记忆犹新再加上不时冒出几句地道的长子话,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也着实感动一番。说到纪念插队四十年回长子搞活动的事儿,他们大加赞赏并希望方便的时候最好能先期回去感受一下,同时再具体做些安排。意犹未尽地畅谈了两个多钟头,光顾着动嘴说话反倒耽误了用嘴吃饭,也不知客人们夜里会不会又感到肚饥了。
在长子插队的经历虽然在我们的人生之旅只是暂短的一小段时光,但留在心里的分量却是沉甸甸厚重,随着年龄的递增,越发感到山西长子作为人生驿站,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是多么的不寻常。无论其后的经历多么丰富,那一段总是铭刻在心难以忘怀。因为,那是我们的"成人礼"!怎样想在记忆中抹掉它都不可能。那个村庄的名称、那位支书的姓名、那条河、那道岭,甚至连村里那条出了名的狗你都难以忘怀,可见那些记忆已然烙在了你的心坎里。既然无法忘却那么就把这些当作上天赐予我们的精神财富终生拥有吧。
长子,这个曾经留给我们那么多痛苦和快乐;那么多刻骨铭心记忆的地方,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