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东升
2008.9.10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这是李白《蜀道难》其中的一句。三十多年前,我选调到长子柴油机厂以后,物质生活比插队时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更凸现出了精神生活的无聊。每天上班八小时,两分钟就回到宿舍。有点儿百无聊赖的意思。也不记得是谁拿了一本书,反正有字儿看 就比没事儿干强。拿来一翻,别的没记住,只记得李白的这篇《蜀道难》。当初读时,什么蚕从、鱼凫根本不知道是何方人氏,"地蹦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更不知道典出何方。甚至于有好多的生字,读不准音的就更多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觉得它上口。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所在。不管你年龄、家庭背景、客观环境,他就让你放不下。"锦城"猜是成都,这个对了,就这样我连蒙带唬地把《蜀道难》读下来了。我用新华字典把生字查会,读不准音的标好读音,连着读几遍后,竟磕磕绊绊地背下来了。(书是要很快还的。)现在高中语文要求背诵的五篇古文这是其中一篇。李白的另一名篇《将进酒》也是其中之一。那时我已经二十出头了,早过了读高中的年龄,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当时最常说的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回家是当时心里想的,嘴里念叨的最多的词。哪怕每年只有十几天的探亲假,也是个盼头儿。(这点就不如插队时自由了)我偷偷地把锦城改为长子,每念到此时,都要打下磕本儿。现在想起来好笑,当时多幼稚,以为改了词就能快点回家。
近三十年来,国门打开,出国谋生的人越来越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还有很多人陆陆续续的回来,中国有句老话叫"叶落归根"。又近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好在外国没有中秋节这一说,没有这个氛围,海外游子的思绪要轻些。从今年开始,中国各地开始放中秋节的假,把这个传统节日又拾起来,没什么不好,也谈不上多好。因为再也吃不到小时候那个味儿的月饼。"好利来"(大陆上档次的糕点制作业)的月饼,齁贵!好几十元一块儿,拿来一尝,粘糊糊,闹叽叽(不是正味儿)月饼几乎没有个人掏钱买的,多是单位发条儿,到商店取。再说在水泥建的楼群里赏月是件奢侈的事,不到月上中天,也就是半夜时分,想看到月亮,没门儿!我认为赏月的最佳时辰是月亮象个银盘似的挂在树梢头,看着它慢慢地升起。想想我们小时候,没有空气污染的中秋夜空。多美。
我相信外国的中秋月一定也圆,华人街的中秋夜也热闹。但游子的心还是向着故乡的。借李白这句话"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尽管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不如意,还是比三十多年前强多了。人要知足才能常乐。有温饱,有书读,有朋友。还有我们再没有思乡之苦了。没出息!(好男儿应志在四方)别等别人给我这句话,我先说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