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秋月
2006.08.24
1.生活主张
怎样生活全在自己的主张,这和一个人的价值观相关联。我不是一个哲学家,却上来就使用了一个哲学概念,似乎有点拽。其实所有的概念、词语都是思维的材料,并没有被什么人专有着,我只是觉得哲学思考会使很多事情和问题简化并明晰。
在我们这里,提出“价值观多元化”这个概念的初衷,是为了使社会更加宽容使选择更多一些个性。但是现如今,这个概念已经被社会生活异化到了群魔滥舞的程度,就算是抢劫都能给出一大堆的根据。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选择合理恰当的生活主张,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了。
我的生活主张并不复杂,当面临选择时,遵循人性善良的本质作最简单的选择。
我一直信奉“无欲则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持人格的独立,人格的独立会使你免掉很多的麻烦;如果还在职场谋生,除了敬业就做一个旁观者吧,你会少去閒淡是非的纷扰而闹中取静;如果你智力过剩,就选择阅读与思考,远离机巧和权谋,虽然少了功名利禄,却长了知识和睿智;假如闲暇很多,不要去灯红酒绿,钻研一下美食摄影、旅游健身,与亲人朋友相伴,你会觉得生活真是美好。岁月流逝人生演进,你会发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唯有亲情友情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内容。当然,这还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选择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恰当的选择会让你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我的生活主张,给予了我平和的心态,健康的身体,自以为美好而丰富的生活。生活主张决定着生命的质量。
2.凡事不必太较真
今天上午,电话铃声响起,未及接听我就知道一准是北京的荒友打来的。果然,透过手机的背景声音,展现出一个热烈喧闹的场景,这里聚集的人群可都是早已知天命的人们了,可是那种热烈与喧闹真是不减当年。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一个盛大的历史性聚会,我原本应该在那里,当我听到一个个遥远又熟悉的声音向我问候时,我真的有点后悔了。
今天是852农场50周年场庆在北京召开庆祝大会的日子,地点就在木樨地科技会堂。我是在网上获得相关消息的,当即便决定前往参加这个盛会。30多年过去,北大荒知青天各一方,演绎着不同的生活历程,一人一部生命史,那么这一天将是怎样厚重的历史的汇集啊,将有多少散落的故友被这一天的聚会重新联接。我曾经那么盼望着这次盛大的聚会。这是我几十年来少有的重燃的热情。
然而,当我在网上阅读了大会的通知(应该是组委会发布的),通知赫然列示着:时间(略)、地点(略)、参加者:北京知青、农场领导……我被这个通知伤着了。它的参加者被规定为“北京知青”,而不是“在北京的852知青”。一字之差就变了味道,以852 场庆的名义召集的应该是曾经在852挥洒了青春的人,为什么要用地域来界定呢?在我心里,“北大荒知青”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一个不会被时间和空间所改变的情结。在那片黑土地上我们留下了青春,留下了血汗,甚至有人留下了生命,很多人在那片土地上结下了情同手足的友谊。在这样的共同的经历中,北京知青真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么?我无法接受我内心深处的圣洁被现实的世俗所亵渎,我不想参加一个被现行的势利掺杂的聚会,我的精神洁癖发作了,我又较真了,我决定不参加了。
电话里那么多的遗憾的声音让我着实的后悔了,我向大家不断地道歉,也听到了那么亲切地责怪:你怎么还是这么较真啊。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其实很多事“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的较真往往是跟自己较劲,较起劲来又会失去很多。几十年的人生,确是因为较真而有得有失,得到的是人格的完善,失掉的是现世的利益,但是我从不后悔。可是,这次的较真真地让我后悔了,这次失去的是几十年来首次北大荒故友的大聚会呀!
3.中华神武功
本周CCTV4的《同乐五洲》,是一期以武会友的节目。少林寺的武林高僧、演艺界武明星吴樾、臣服朝拜中华武功的国际友人,还有中华神武团的少年英雄们,济济一堂,演出了一幕精干矫捷的中华神武盛剧,观之畅快无比!
仰慕中华武功和神武英雄绝非今日始。我一向认为中华武功是盖世神功,而神武勇士们也非等闲。你看台上的少林武僧释永信、武林明星吴樾,还有神武团的小师傅们,他们坐在那里是神清气定,舞动起来又雷霆万钧;一个个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举手投足,不卑不亢;好一幅身怀绝技的淡定与自信,好一派大中华的志气和豪情。每当看到中华武功的势不可当,都让我感觉畅抒胸臆!
其实,非凡的身手拳脚,必是要从心性的修炼开始,练就一身的神功时,也修成了一颗深沉宁静的心。所以,真武士绝非好勇斗狠之徒子,而恰是宽容大度之仁君。真是平和未必可欺呀!他们安然坐在那里,一脸的平心静气,但是你却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周身都迸发着内敛的力量。吴樾回答主持人提问说得好:如果给习武一个总结,那就是:止戈为武,宁静致远,心平气和,顺其自然;武以文为本,文以武延伸。年纪轻轻的吴樾,已经修炼到了相当的程度。
我以为,“武以文为本,文以武延伸”(文与武的内涵是大有延展的),不论做人、做事、做国家,都可以是一句经典的至理明言。我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中国,也能如中华神武一般,静静地矗立在世界的东方,不张扬也不喧嚣,却散发着不可欺、不可辱、不可侵犯(无论军事的还是经济的)的内敛的力量。
4.形式的公平可以么
周五晚CCTV12的《决策者说》,说的是眼下国人倍加关注的重庆的气温和气象问题,毕竟那里的同胞已经连续数十天生活在“水浅火热”之中。
其实我对这个节目一直是有选择地收看,一来“决策者说”似乎有些其名不符其实,因为“决策者”是不会来这里说的,来这里说的又往往不是决策者;其二要看节目说什么,若是大众都在关注的话题,我就很想听听“决策者”们怎么说。
这期节目请来两位“座上嘉宾”,一位国务院三峡办水库司的副司长黄真理(一个响亮的名字);另一位是国家气象中心主任董文杰;节目的题目:重庆高温:三峡大坝惹的祸?请注意这是一个带着问号的节目主题。主持人在开场介绍嘉宾的时候,除了上述两位“座上宾”,“还有一位重要的嘉宾在场外:三峡办主任蒲海青”,主持人强调了这位嘉宾在三峡库区现场,我想大概是要突出一下我们的官员与人民同在的效果。但是我以为遗憾的是:面对一个以问号做主题的节目,三个台上嘉宾一边倒地一致对节目主题持否定观点,他们之间是共同战线,是一个没有对手的阵容。我一直翘首盼望的正反双方同台讨论问题的场面,没有出现。当时我真想建议央视将此栏目改称“为决策者说”。但是,当三位嘉宾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后,主持人却又出人意料地介绍:还有一位嘉宾(坐在台下面),是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先生(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而且蛮幽默的,一个是“真理”,一个是“红旗”,真是旗鼓相当的正反方对手啊),他不一定同意你们的观点。学者王红旗先生果然不凡,抛出了一个双刃剑回应“真理”的观点:以三北防护林的阻隔作用否定三峡高坝无阻隔论,使得三位嘉宾的观点成了一个悖论。
我不是专业人士,无法参与理论与数据的论证,也没有资格施以评判。我想说的是节目形式安排上反映出的,舆论与话语权在形式上都不能对等。与主流舆论导向意见相左的观点,在一个电视节目上都不能登上台面,即使是请来的专业学者,也只能屈居台下。区区形式上的平等都没有,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公平的话语权呢?我们真的就那么容不下不同意见么?讨论尚且如此,我们怎么寄希望于决策的公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