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刚
2006/10/26
有人问了,光听说有钓鱼的,可还从来没听说过有钓鸡的,你是不是在瞎掰呀?您先别着急,听我给您讲完下面这个故事,您就会明白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覆盖了整个中国的城镇,每个城镇家庭几乎都能摊上一个至几个下乡知青。这些下乡的知青在这一段人生逆旅中,遭受了难以言喻的苦难,产生了亢奋与痛苦、迷惘与彷徨、孤独与欢乐,并演绎出无以计数的故事。
当时这一群热血青年是怀着抱负来到农村插队的,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他们每天挥汗如雨的战天斗地,春播、夏管、秋收,就是到了冬天也闲不住。而这一切换来的是什么呢?饥饿,难以忍耐的饥饿,是一年到头的饥饿在陪伴着这些知青,而这饥饿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谁也不知道。于是,逐步的,盗粮、偷鸡、杀狗等等,就成了那个年代知青充饥或解馋的手段了。
鸡肉的味道的确不错,不管你怎么做都好吃,即使是用白水加盐煮熟了都是香喷喷的(起码在那个年代是这样的)。可是,鸡肉好吃鸡难抓呀。据我所知,抓鸡的确需要一些技巧,蛮干是不行的,不策划好了准得失手。一般来说,鸡在农村都是散养的,每天放出来后都是自己觅食,白天在外面到处跑,十分的不好逮。虽说傍晚在鸡进窝的时候下手容易些,可是也存在一定难度,窝里的鸡一旦感觉有危险,就会咕咕的叫个不停,如果下手不能做到稳、准、狠,肯定不成,真要是被老乡发觉了,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怎么办呢?其实,做起来并不难。插队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连人都吃不饱肚子,谁还会舍得拿粮食去喂鸡呢,老乡家养的鸡平时都是自己拣一些草籽,昆虫呀什么的吃。你想一下,鸡要是偶尔吃上点玉米、高粱、小米之类的,那还不跟过年一样嘛。所以,用粮食做诱饵引鸡来上钩(鱼钩),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这个捕捉计划既要周密又要隐蔽(关键是不能让老乡看见)。前期工作就是在鸡经常流动的地带设下埋伏,具体是这样:先把一根或几根钓鱼线的一端拴上钓鱼的鱼钩,再在每个鱼钩上勾上玉米粒,把勾有玉米粒的鱼钩分散摆开,然后在附近洒落一些诸如玉米高粱之类什么吃的就行了。你拿好钓鱼线的另一端,藏在树后,就等着鸡来上钩吧,今天晚上,美味鸡肉你算是吃定了。怎么那么有把握?道理就在鱼钩上,鱼钩的倒刺在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就勾住了鸡的食道,这鸡一旦被鱼钩的倒刺勾住,动都不敢动,因为越动就越疼,叫还叫不出来声来,你就拽着钓鱼线走吧,你走到哪,鸡就跟到哪。为什么?因为它疼呀。开始我根本就不相信,哪会有这么神奇。可后来经过这么一试,嘿!真的挺灵的。
这是时代的产物,脱离了那个时代,这类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当年知青下乡大都出于被迫、无奈,知青与农民都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受害者。知青跟农民之间也曾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但无疑也因此有机会对农民及农村有较切身的了解,并与农民及农村结下了颇为和谐且深挚的关系,相互之间关心帮助,以至于很多的知青,时至今日仍对当初插队的地方有着暗暗的眷恋之情。
以上就是关于"钓鸡"的陈述。不过,实在不好意思,看我刚才说的那么热闹,您准以为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事,其实不然。我告诉您吧,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的确是真实的,而中间那一段,则是我在杜撰,是我对我做的一个梦的描述。是不是确有类似这样的事在知青这个群体中发生,我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