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8-01-18
因为每天起床很晚,等都拾掇利落了也差不多到中午啦,所以白天的时间我是舍不得用来花在看电视上的。
如果晚上不在《废话连篇》或网上逗留得太久,一般九点多钟我就可以上床,打开电视机欣赏里面各种各样的节目了。如果没有什么可看的连续剧,那这一晚上就有可能手不离遥控器,赶上有兴趣的就看一会儿,没意思那就摇来换去来回瞎折腾啦。央视八台每晚22点的海外剧场比较爱看,爱看不仅是因为"啰嗦"的韩剧"勾搭"人,同时也不排除广告少连播三集比较过瘾。看连续剧的体会是一定要从第一集看起如果演员还"顺眼"(观众的臭毛病),剧情有意思,画面也好看,那么就会坚持地看下去了。反之就差点兴趣。
电视剧总归还是编造出来的人间故事,就算是传记题材也同样少不了杜撰的痕迹。明知屏幕上演绎的千姿百态是编出来的情节故事,但照样挡不住观者进入剧情潜入角色,假设地问自己一句;万一要是遇上了这样的人和事该会怎样呢?不过我把自己放进去的时候比较少而采取排除法的时候倒比较多。比如;看到腥风血雨的对敌场面或是战争时期的苦难岁月。我就会庆幸自己没有赶上那个恐怖的年代(一般情况下我也很少看那些血腥惨烈的苦难剧)。比如;看到那些商人政客出于各种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场面,我就会暗喜自己早早退居到平静的港湾,远离了那些复杂曲折的环境,否则,真遭到暗算自己恐怕都拎不清是咋死的呢。再比如:看《闯关东》就会想;还好半生只在山西天津两地来回折腾,还不至于像那个年代那样背井离乡颠簸流离------我就是这样"还好还好"地把自己排除在那些人间悲剧之外,当然排除在悲剧外,自然喜剧和我沾边的也寥寥无几啦。对比半天还是觉得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走完一生也不错,何况到了这份年龄承受悲喜剧的能力更差劲了。
这几天的晚上眼睛可是够忙乎的而且还是清一色的日本连续剧,先看八台的《人间暖情》再看浙江台的《血疑》后面还有湖南台的《阿信》全部看完就半夜两点多了,而且还是掺乎地看。第一次看《血疑》和《阿信》还是在山西潞矿,那时每晚守候在电视机旁一集不拉地看下去,津津乐道地印象非常深刻。现在再看也不觉得有当年那么吸引人啦。可见二十多年来电视剧的大力发展让观众的口味的却变得挑剔了许多。过去就那么几出《霍元甲》《万水千山总是情》《一剪梅》等等港台剧,大陆的电视剧刚在襁褓中还不会走路呢,现在长成了"大小伙子"可了不得啦,造就出的电视明星就不知红了紫了黄了有多少拨啦。
这次重看《血疑》比当年少了些对幸子命运的揪心,倒是在山口百惠为三浦友和放弃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值不值得的问题上,操了点儿乏心。还有就是依然觉得大岛茂是那么的帅气,理惠小姐是那么的高雅。重看《阿信》除了仍然佩服阿信的聪明好学勤劳能干以外还发现原来日本在战后{?}同样是那么的贫穷落后啊,另一点体会就是;好强能干的女人无疑对男人是一条无形的压力啊。
《人间暖情》电视剧里所反映出来的家庭矛盾和问题一点也不逊于我们这边的家庭,这个连续剧的播出说不定对时下年轻人不愿意和父母老人住在一起有点推波助澜的作用。好在中国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不至于像剧中父母那五个女儿问题成堆。不过想必在中国说"当家长的真没意思"这句话的恐怕也不乏其人。
不论哪个国家的电视剧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点寓教于乐的社会作用的,尤其像日韩港台等地的肥皂剧主要还是给居家的主妇们看的。韩剧中的尊老爱幼,日剧中的男人为养家糊口工作压力大,女人相夫教子的责任也不轻松。看电视剧也能看出历史的进步和变革也是全球化的,在《人间暖情》这部剧里就已经看到许多颠覆性的观念在影响着新老两代人。由此想到我们这代人还不同样夹在新旧观念的夹缝中,难受地抉择地接受着这些层出不穷的,"有理"行不通"歪理"行天下的各种各样的"奇思怪想"吗。但愿姐妹们在观剧的时候能够受到点前车之鉴的警示,未雨绸缪地把我们的晚年生活打理得好一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