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秋月
2006-11-12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童稚的歌声还在耳畔记忆犹新地响起,我们就已经到了讲那过去故事的年龄。现在的孩子们,奋斗拼搏压力重重,哪有心情和时间听我们的陈年往事。于是,我们这些准老太、准老头们,只能互相地讲着过去的故事,唤醒一些尘封的记忆,找回一些曾被失落的宝贵东西。其实,记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你所记忆的过往人生越多,你的生命就越显得厚重。如果没有记忆,人生就会如同一张薄薄的相片儿。所以,为了我们并不轻薄的生命,大家一起来讲那过去的故事。
夏锄时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小时候琅琅上口的古诗,让我在到北大荒二十天后,真正的领会了它的意境和滋味。
北大荒的六月,正是夏锄的时节,全连举行了夏锄大会战誓师动员大会。会上高指导员充满激情地作了动员报告,老知青们说:又到了脱层皮的时候了。我听了很是不解:不就是除草么?还至于这么隆重,这么如临大敌?(后来我才知道,夏锄、麦收、秋收都要开动员大会,都如同是一个战役。农时不等人,我们面对的是数千公顷的"战场",每一个人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才能得到辉煌战果。)动员大会结束了,夏锄大军战前准备。
自从到了八队,还从没见过全连人马集合共赴一个战场的场面,真是热闹。人们按排、班领工具,分配着谁负责送水,谁负责送饭,卫生员则分别负责具体的地号,还真是一副参战的架势。我也领到了我的"武器":一把一人多高的锄头。老职工的家属们和一些老知青都戴上了围巾,我很是纳闷儿:这么热的天他们也不怕捂坏自己!不一会儿,战前准备停当,指导员高声下令:出发!还真有点参战的感觉呢。这是我到北大荒后第一次干农活,第一次到农田,来了近二十天,除了进南山采药的一个星期,一直在连队驻地内转悠。上了公路,放眼望去,一片辽阔的绿油油的大田,农田里的玉米秧苗已经有二十几公分高了。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接着远处的蓝天,心里美滋滋的:这儿还真是广阔天地呢!
我们班被分到的四号地,一排长(一个小个子的东北人,是一个很能干很善良而不善言谈的人)耐心地给我们几个新来的知青做示范,讲解除草的要领,告诉我们锄头和锄杆儿是怎样一个角度,怎样用力又快又能保持体力,我当时想:还真是干什么都有窍门呢。我们被分配一人一根儿垄,开始"战斗"。北大荒的黑土地真是松软肥沃,锄头搂下去,你都能感觉出那土地的油润。我按照要领很快就锄到了前头,我个子高胳膊长,还是很占一点便宜的,心里也微微有些得意:这没什么难的么,更加窃笑那临战一般的动员。那天是一个多云的天气,头上没有烈日,却还不时地有轻风拂面,一天下来除了劳动的愉快还有新奇的兴奋。头两天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第三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就感觉腰和腿都酸疼酸疼的,但是我想这也很正常呀,这才称得上是锻炼呢。我们扛着锄头又下地了。开始挥锄的时候,我才知道不好受的时候到了。用锄头是腰、腿、胳膊都要用力,还得掌握好力度,可是今天我的哪一个部位都是一用力就疼得要命,我咬着牙锄过去几十米,就已经开始喘了。太阳也来帮倒忙,刚刚八点多钟,就已经感到它的光芒和热力。我闷住声咬着牙忍着疼拼命往前锄,直腰看看还是被甩在了稍后的位置。这时我想:得想个办法怎么能又快又能减轻些疼痛?我试着换了个姿势,不按原来的要领,而是倒过来按住锄把往后搂,脚下快速的往后退着走,一下子搂出个二三十米,再快速往前走过去搂玉米苗垄的另一边。这样角度变了,疼痛的感觉轻一些,而且倒锄后再往前走的时候,还可以直着腰缓一下劲儿。用这个方法我马上就突飞猛进赶上去了,我兴奋地告诉我的同伴也试试,还美其名曰:多快好省!我们正美呢,就被一排长给喝住了,他在远处大声嚷着说:你们怎么干哪!那要把庄稼苗儿都毁啦!接着就跑过来了,我告诉他这样可以又快又好,可是一排长生气地说:我都锄了几十年地了没见过这么干活儿的!我还想分辨两句,同伴扯了扯我示意别说,我看他生气的样子也不敢再说了。只好还接着按老祖宗的方法继续干。(其实我到今天还认为我的办法是多快好省的,我并不是为了偷懒,而是怎么干活即出活又省力。我一直认为省力是文明进步的原动力,那时就是这么想的,可那个时候省力=偷懒)
革新不成的沮丧,没有练出来的筋骨,爬到当空的太阳公公,加起来一起和我作对。抬头往前一望,这一根儿垄要锄到南山根儿(北大荒的农田巨大得难以想象,一根儿垄就是一亩多地),现在才干了三分之一;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你无处躲藏;早上还不时吹过的凉爽的微风,现在已是踪影全无;骄阳似火,嗓子冒烟儿,汗水顺着脸颊成串地落在脚下的土地上。看看远处的老职工和老知青们,她们都把围巾搭在头上或草帽上,把头和脸遮盖住抵挡炎炎烈日,我这才明白那围巾的作用,也才知道那"脱层皮"的滋味。不由得想起了那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经过将近十天的会战,我们终于胜利结束夏锄战役,望着那由我们亲手一锄锄翻过的千亩良田,望着那培起的田垄上站立的茁壮长高的玉米禾苗,我由衷地感到了:劳动的伟大和我们在劳动中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