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7/05/13
报载,涨工资后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并没有达到刺激消费增长的初衷和目的。给老百姓涨了工资加了薪水,照旧还是存入银行,照旧还是勒紧口袋过简朴的日子。为什么会是这么个结果,其实答案并不难找,关键就看你敢不敢承认和面对这可怕的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畸形状况了。
当今在我国,有职就有权有权就有钱已是不容置疑的一种社会现象。人民公仆不是没有,但比例确实有点太少了,以至不足以去抗衡不称职公仆的比例。有权就有钱不是说干部都成了贪污犯,而是说有了权之后就可以省下许多该花而不用再花的钱。不信你仔细想一想:大官有专车,小官打的可以报销(因公或为私就不好区分了)这样一来车钱先省下不少,可普通百姓则不然,在外工作一个月挣不了几百块,每天一、二元的车钱是少一分也不让上车的。再有吃饭也有省钱的地方,有职有权的人是大宴小宴不用自己掏一分钱,而打工在外的人就是一顿只吃两个烧饼不也得花自己的几毛钱,穿用方面也是如此,当官的公家发的别人送的穿都穿不过来,房子早几年就连分带占有了好几套,可工薪阶层就大不一样了,工厂兴旺时利润都为国家做了奉献,就没想起给职工多盖几座家属房,现在工厂快关门了,就更什么也别指望了。我曾在煤矿单位工作过,早就听矿工们讲过干部的钱一毛顶我们一块钱花。当时还愚钝的不解其义,现在可就心领神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到商场里看一看,还是老百姓转悠的多,甭管买多买少那可是实实在在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的钱,为什么老百姓没有开发票的习惯,主要是因为他知道发票是报销凭证他要了也没用还不是自己给自己报销。可有职权的人就不一样了,大概除了上公厕不要发票以外,恐怕没有什么不可以把花出去的钱转换成发票再变成钱装回自己口袋的吧。但老百姓却没有这份"福利"小到针头线脑白菜萝卜,大到家电住房无一不是靠这有数的工资收入来支付。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是用来应付日常生活的,银行里的钱是积少成多等着办大事的,或购房或供子女就学或为子娶妻或为己养老,总之随着积蓄的变化而变化着各自的梦想,苦熬苦盼等着好梦成真的那一天。
我一直认为政府涨工资最好向普通工薪阶层倾斜,老百姓不都是"守财奴 "(也可以说无财可守)只因为他们的钱需要应付的方方面面太多太多,一旦这些人的口袋鼓一点他们也会尽情消费的。他们也知道由于自己的无能而无钱以至于物质享受的缺口不仅对自己乃至对家人都太大太大,所以他们打心眼里都想祢补一下自己和妻儿老小。有钱了他们也知道改善住房条件,也知道看足球大电视比小电视看的清楚,也愿意尝试一下时装的韵味和佳肴的美味,他们也早就渴望着走出小屋小院到大自然中游山玩水地陶冶一下情操。总之把钱发到无职无权的百姓手中,肯定会很快就起到刺激消费促进货币流通的效果,这一大部分人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消费者。而用公款消费的能算是货币回笼吗?不信您随便找个当官的问问,他一月收入是多少,家庭各项开支需要多少,他一准说不上来,可你再随便问问老百姓人家的成员无论是主妇还是丈夫甚至有的连孩子都会跟你说个门清,为什么?因为进、出都有数,不算计不计划能行吗?
牢骚归牢骚,真理归真理,要搞市场经济不把真正的消费群体统计进去;不把银行里真正属于老百姓的存款比例剔除出来,那能算是真正的经济状况吗?您满大街满商场去转转,从北京到天津从南边到北边市场疲软已到了何等地步,难道是真的市场已饱和到老百姓什么也不需要添置了吗?我以为并不然,是因为能买得起房置得起车的人大都置备齐了,能出国玩几圈的人国内也就不想再转悠了,能有条件让子女出国深造的也都开拔走了,所以有钱的人也就没有什麽可消费的了。而至今仍看不上大电视的我估计一时半会儿也舍不得动老本买了。话说白了其实就是有钱的什么也用不着买了,没钱买不起的也就什么也不买了。这种现象不改变市场是难以真正繁荣起来的。
面对国企改革的严峻形势,面临就业难失业率高的残酷现实,老百姓预期收入值更加低迷,口袋里的钱顾这顾不了那也就甭想谈什么刺激消费,那只能算是不切合实际的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