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7-09-02
手机里收到一条不知来自何方的短信;看了神雕侠侣知道年龄不是问题;看了断背山知道性别不是问题;看了金刚发现原来物种也不是问题;想起人鬼情未了才真正懂得,死活都不是问题!这样看来就钱是最大的问题!这条短信倒让我琢磨了一下;钱这东西到底是个什么问题呢?
最近看了一本自传体书,作者在生存与创业过程中多次遇到因缺钱而生的烦恼。其实不只是成功人士,就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人,一生中都难免要遇上这样的烦恼,只不过是大小多少的区别罢了。别人的事不便多舌,自己的事情就简单好说了。
我要说我不拿钱当问题,就好像说我不在乎钱似的。有时,国人的思维方式很令人费解,断章取义,道听途说,南辕北辙,人云亦云乃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这些词汇就足以说明在国人中说话氛围的困难程度。记得当初读姚抗写的《没钱真好》那篇文章时就产生共鸣并深有同感,但也想到;保不齐就会有人说风凉话;没钱真好,让你当回穷光蛋试试就不说没钱好了。其实人家笔者的本意并非在没钱上,而是说在保障温饱的前提下,钱少点儿也不见得就是坏事的广意上。如此说来,钱这东西算不算是个问题,首先应该是每个人对钱所持有的态度问题了。
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每天口袋里有一两毛零花钱(吃早点、买糖豆、买冰棍),钱在口袋里传导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个"公主"似的有那么点优越感。班里有的同学用两毛钱一把的劣质铅笔,我用的是带橡皮头的六个角的花色铅笔,不大的人儿都能"臭美"地感觉出别人那羡慕的眼神。但文革来了,一切都在一百八十度中转弯。红卫兵抄家时打开我和妹妹的抽屉,一边说着都是资产阶级的破玩意儿一边哗啦地全扣在了地上。也就是从那一次刻骨铭心的羞辱中让我感到"物质"原来是"罪恶"的代名词,甚至让我觉得还是穷人光荣,起码做人"横气"。
插队时,人人都"穷",但我"穷"的不慌。因为母亲偷偷在我的柳条箱底压了二十元钱并一再嘱咐我平时不许乱花,以备万一有什么事情发生赶紧买车票回家用。自此留下毛病;不仅那二十元从没有动过,后来我又添了二百元压在樟木箱底(文革后退还抄走的物资我妈又给我们姐仨每人分了俩箱子,现在姐仨每家摆着俩老古董),至今二十多年了我仍没动过,虽说那点儿钱越来越不顶用了。可能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压箱底"情结吧。
进工厂后,微薄的学徒工资拿了三年。成家后,工厂日渐不景气,拖延发工资成了家常便饭。窘迫的日子真让我有过抠抠唆唆的感觉。我不记得自己找别人借过钱,都一样的拮据想借也没处借。倒是有个同事(后调到矿务局)托我们买自行车的百十元钱放在家里很长时间,我有过几次挪用以解燃眉之急的行为(多年后才明白人家那时就是为了帮我们解一时之难,一直"嫌"车牌子不理想,总说等等再买的话。等我们还钱时人家已经不需要买自行车了。正是经历了这些患难所以至今仍是难得的好朋友)。
调到矿务局后,我有了第一张零存整取的存折,是独生子女费每月五元,我再从工资里拿出五元这样每月就能存十元了。当然随着日子慢慢好过了我也就逐步加大一点存钱比例。我掌管家中财政"大权",管得井然有序,没玩儿命似的花钱更没不要命似的存钱。而且,公私分明从不拿小家里的钱去贴补娘家。所以我"身正不怕影子歪",管钱的硬气交钱的也顺气。当然该给娘家花点儿钱的时候对方也不打歪歪。
有时钱给一个人带来的感觉挺有意思,就像我口袋只有两毛钱却能产生出把自己当成公主的错觉。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我带着三两百元回津,今儿出去买点儿这,明儿出去买点儿那,邻居看的有点儿眼热总说你们在外地的还挺有钱啊。
八五年随老公去汕头接车,在郑州旅馆住店时我把放在枕头下面的钱包忘拿了。里面有五百多元钱还有工作证粮票等。火车开到河南信阳才发现,我是又心疼又着急赶紧打铁路电话寻找。火车到湖北武汉时,突然听到广播里叫我的名字让我赶快到------我激动地跑去,铁路警察告诉我,东西找到了,是返回去拿还是继续前行。我决定要继续前行等返程时再去郑州局取失物。当时我为这失而复得而感到的高兴劲就别提啦(好像以后再没遇过这么高兴的感觉)。到了车上提笔就给人家写了两封感谢信交给下车人帮我寄出去。现在回想起来,既为自己的果断措施自得,又为那时的好风气欣慰。要是放在今天就算能遇上好心人,我也不会为区区五百元兴师动众地这么折腾了。
钱这东西才几年的功夫就如几何形状般的或如化学反应似的(反正这两门课都没学过意思到了就得了也不知诸位明白否)膨胀起来。95年倾全部家当到天津置家买房。我去银行取款时为了安全考虑还特地请老同学开车帮忙取款交钱。多少钱,十万元,捆紧了不足一尺长。可还吓唧唧的拿自己当把"大款"。十年过去了,钱(房价)一下子膨胀到了没有七八捆都解决不了的程度。前两年去海南旅游交足了团费还得再带三四千(穷家富路的教诲根深蒂固),就好像带少了回不了家似的。也说明现在的钱是真多(毛)了,倒退二十年万元户不还是稀罕物了吗。
我没有几个钱,但我不把自己往穷人堆儿里推。(我不是写过一篇《其实你很富有》吗)您看我像穷人吗;银行里有存款(不在多少。一个亿和一个万在某个层面意义是一样的),口袋里有零花钱(装五六十元去菜市场装一两百元去超级市场装壹千就去百货商场要是皮包里装着四五千元敢去友谊商店遛哒一圈。不一定购物,但口袋里没带足钞票我是断然不进去的,这大概就是底气的问题),其实就这两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只是你要总想着把存折里的五位数变成N位数,那你就当不成"富人"只能当"烦人"了。口袋里的钱也一样,够吃皮萨时你就痛痛快快地去"必胜客"吃张大饼,不够吃"洋大饼"时,坐在早点铺里一个烧饼一根油条一碗豆腐脑照样吃的美滋滋。由此,我觉得把钱当成大问题的人首先还是个对钱的认识问题,生活中所谓的缺钱只能理解成是钱少办不成你想办的事情,所以才频频发出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吼声"。换言之,钱少我就不去想或放弃干不成的事情,那么钱不是也就不成其问题了吗。我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我才说我不拿钱这东西当问题看。
不知诸位对此文所讲的是否又会说出;站着说话腰不痛,没让你摊上事,有了事再让你说钱不是问题,你就该"瘪词"啦。等等风凉话出来。哎,人言可畏啊,但请放心,我是不会学阮玲玉的。哈哈
可能这个月在《废话连篇》里尽"撒欢"了,怎么贫嘴耍到小屋里啦。我心目中小屋的文章要懂"规矩"些不至于严肃起码也要庄重些,至于《废话。。》嘛既然叫废话那就废话好啦。千万记住两边是一码事但文笔风格别混肴不清。特此自我警示。(还是一堆废话,打住。赶紧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