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刚
2006/12/09
新安古城
"深圳"地名始见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墟"本为乡村定期的贸易集市)。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其实就是"深水沟"的意思。
到深圳后不久,我就极想知道它的历史,借一次休假的机会,我如愿以偿的参观了深圳的前身"新安古城"。我是从古城的南面进入的,到了南门的城门之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城楼上那块黑色牌匾,牌匾上用楷书书写着"岭南重镇"四个金色大字,两扇厚重木门的门钉已露出斑斑锈迹,城门的下半部分因多年风蚀雨侵,已有些残损。新安古城的地势较高,从城门到中心街的落差要有近十米,由大块青石铺就的路一直顺延到城的中心,窄窄的青石路两侧,小商小铺一个接一个,沿街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很有点市井味道。
安县县城的整体面积比我想象的要小,只有约五平方公里。县衙设在城的中心,坐北朝南,从县衙的外建筑上来看,青砖、青瓦甚是威严,两侧的青石狮环眼扩口,一片肃穆,两扇有着两米多高的朱红木门由铁将军把守着,让人看了会产生几分畏惧。我最留意的是新安县的监狱,监狱在县衙东北面的侧院,内部和县衙相通。监狱朝东有个不足六十公分宽的铁栅栏侧门,是专供探监用的,铁栅栏门横挡在高高的石阶上,示意它的不可侵犯性。我觉得好像有一股阴气从监狱里向外弥漫,让人望而生畏、毛骨悚然。
城中的古建筑均为省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新安古城的街道和建筑,由于政府的重视,保留至今仍有许多完好之处。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除南门、东门的城楼和一小段敌楼尚在外,北门和西门都已销声匿迹,留下的只是遗址了。
我依次参观了新安县的信国公文氏祠、烟花楼、烟馆、东莞会馆和天主教堂以及依南城门所建的关帝庙。关帝庙是我留足时间较长的地方,来这里朝拜的香客始终不断,我从游客的语音上判断,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但更多的应该是港澳同胞。他们到了关帝庙后都表现得很虔诚,似乎是想让世人知道,他们都是有情有义的忠义之士。
我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南头古城博物馆"。博物馆以南头古城的历史变迁和人文历史为背景,在表现形式上坚持"以人为本,让文物说话"的风格,充分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深圳16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抗击外敌侵略史,充分阐明南头古城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源头,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深圳的历史。有些人曾说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没有自己的文化,我觉得深圳应该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从出土的陶罐、陶豆、陶鼎上来看,自商代就有人在此居住。从公元400年起,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城市的雏形,至今这1600多年的历史烙印是不会就这样轻易荡然无存的。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每一处都使我流连忘返,只可惜,我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了解深圳整个历史全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它的发展速度之快,有些超乎人们的想象,当时深圳的建筑行业就有一天一层楼的美誉,称之为"深圳速度"。很多人都想亲自到深圳来目睹一下,看看深圳改革开放的成果。可是,当初中央政府为什么要设深圳为特区呢?依我看,是因为国家领导人熟知深圳历史,让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这个决断,其初衷是和香港及澳门的回归有着一些关联。
让我们来追溯一下其历史渊源:深圳地处珠江入海口的东岸,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早在汉代就在此设立"盐官",三国时期筑 "芜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东官郡",管辖范围东起福建绥安,北至兴宁、梅县,西至中山、澳门,南至香港。其郡治与所属首县宝安县县治同设一城,形成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
目前所保留的南头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初始为明代海防要塞__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自明代万历年(公元1573年)恢复设置新安县后,这里即为县治所在。古城整体格局富有特色,枕山面海,凸状城垣与自然地势结合完美,城内辟建九条街道,俗称"九街"。
从历史上来看,香港和澳门从明万历年间就归属新安县(深圳市的前身)所辖,有很多的港澳同胞的祖先是从新安县移居而至的,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深港澳同根系的氏族脉脉相通。直至鸦片战争,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澳门陆续被割让,成了殖民地后,深圳便失去了往日的繁忙而一蹶不振。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深圳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是改革开放使深圳恢复了生机。把深圳设为特别行政区,可以使港澳同胞的心和祖国大陆贴的更近。在深圳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的同时,还拉动了整个中国电子产品加工行业的产业链。
人 文
改革开放后,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深圳,打工者来自全国各地,以江西、四川、湖南、广西人居多。这些人大都是从十六、七岁就来到深圳。因为出门在外,离开父母后行单影孤,工作又是快节奏,相对比较辛苦。他(她)们的业余生活十分单调,下班后没有什么可作的,就连电视几乎都没得看。对于在他乡生存的这些人,"异性相吸"的现象更加凸显,为了生活的互托和互补,这些打工者,小小年纪就都是成双入对的了。他们有可能不是从一个省来的,也有可能明天谁又去关外或其它地方打工,但看他们的亲热劲儿,就好像是相处了多年的情侣。不论是男孩子请女孩子吃几餐饭,或是女孩子给男孩子洗几件衣服,都有可能产生出一对新的情侣。在深圳,少男少女拍拖的虽比比皆是,可是,真正步入结婚殿堂的却少之又少。
这些打工者,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没有哪一个人会在一家工厂做很久,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后,只要老板不给加薪,就有可能会跳槽。工厂的老板为了能够留住那些有技术、有经验的员工,有时也不得不妥协,为了生意这也是无奈之举。在深圳找工作相对比较容易,有很多工厂只是从事简单的手工操作,即使你没有什么技术,也同样可以去应聘工作。不过,年轻打工者的主攻,就是先去加工电子产品的工厂上班,等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混个领班、主管什么的。再不然,就去做贸易的公司另求发展。
深圳的生意人,在经营方面有他的独到之处。为迎合市民的需要,没有谁会在晚上十一点钟之前收档(关店门),他们的店铺没有像北方这样的门窗,他们有的只是一道或几道的卷闸门。开档时,把卷闸门全部推上去,铺面就完全暴露给了外界,里面的货品一目了然,很方便选择。到关档的时候只要一落卷闸门就OK了。这里的每个店铺都是送货上门的,不管面对的顾客是公司还是个人,只要有需要,打个电话就可以搞掂,哪怕只是一点点货,也会即刻送到你面前。
不论是工厂的老总,还是门市的老板,为了能够如愿他们发财的心愿,全都虔诚的供奉财神爷。财神爷的龛,一般都在前台接待台或是收银台的上部。在龛的中央,财神爷微笑着盘膝而坐,两侧则分别摆有蜡烛造型的长明灯,每逢节假日还要烧香、上供呢。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生意更加兴旺。
言多样化,是深圳的一大特点,外来语就不用说了,光境内广东人的语言就分三种,除了广东白话外还有客家话和潮州话,白话是广东原住民的基本语言。因近年大量移民迁入的缘故,在深圳的社交场合,所有语言都归为一统,那就是普通话。为交流顺畅,现在年轻的客家人和潮州人都会说白话和普通话。从史以来,香港和澳门流通的地方语言就是广东白话(也就是咱们所熟知的"粤语")。
现 象
没来深圳之前听别人说,深圳发展的速度如何之快,市场如何繁荣。可真到了这里却让我大惑不解,甚至有些奇怪。深圳应该是个十分繁华热闹的城市,怎么大白天的马路上没什么人呢?这里的繁荣景象我怎么一点也没看出来,是不是他们言过其词?几天后,有人给我解开了这个谜。知情人跟我说:"你还是不了解深圳,深圳是个年轻的移民城市,以外来人口为主,你说大白天的都去上班了,哪会有那么闲人在街上溜达。"嘿,早说呀,让我稀里糊涂的琢磨了好几天,真是的。
经过观察,的确如他人所说,除了周日和法定假外,在早九点种至下午六点钟这个时段,街上的人总是稀稀落落。可到了傍晚以后,深圳就开始沸腾了,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儿的在街上涌动,饭店、商场、超市,处处人满为患。
广东人历来就有吃宵夜的习惯,所以这里的饭店及路边小吃一般都要工作到午夜两点钟。这种饮食习惯现已感染了移居到深圳的外省市打工一族。街边的大排档,以及麻辣烫、烧烤之类,最受人们的欢迎了,花钱不多,吃的还挺实惠,朋友间或同事间为缓解快节奏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大都利用下班后的闲暇之余到这里来坐坐。我到深圳后就多次光顾这些地方,边喝啤酒边和朋友聊天,的确很惬意。
街 景
初到深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深圳的绿化特别好,市内主要交通干道的隔离带和两侧人行道上的热带植物,种植的错落有致。高大的,给人以舒展、挺拔。低矮的,修剪的造型则各有风韵,有的动感十分,像是个舞者,有的则如淑女般恬静。街边的每一个景象都犹如一幅生动的图画,所有路人看了都会为之陶醉,为之心胸开阔。园林工人用他们灵巧的双手,把这个城市装点的充满了蓬勃与活力,这是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在深圳的城区,所有的空闲土地全都用草皮覆盖着,在地势略高的坡地,绒绒的草坪如地毯般,让人看了恨不得脱掉鞋子,在上面尽情的撒野。这些草坪和繁忙的交通一静一动相互呼应,飘出完美和谐的音符。再看那些情侣们,在树荫下盘膝而坐,相互依偎,说着那醉人的绵绵情话。
深圳有好多不算高的小山,山坡上密密麻麻种植着各类植物,从远处望去,郁郁葱葱的煞是好看。每逢周末,当朝阳刚刚露出地平线,给予大地第一缕光芒的时候,那些热衷于爬山的爱好者,就已纷纷来到山脚下,整装待发。爬山是一种有氧运动,深圳市民多有参加,尤其是白领阶层,对此项运动更是钟爱有加。顺着曲折的山路登至山顶,鸟瞰深圳,一切景象就会尽收眼底。你的视野为之开阔,你的胸怀为之宽广。每到傍晚,当黄昏的暮色余辉映照在蜿蜒起伏的山顶上,则另有一番景象。偶有微微海风轻轻吹拂,更加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此也"繁荣"
治安问题最让人头痛,这里的小偷,让人防不胜防。不管是手机还是钱包,稍不留意就会被掏,公交车站和集贸市场是这些小偷经常光顾的地方。另外,飞车党也挺厉害的。假如你独自一人在僻静的马路上接打手机,正说的带劲,说不定就会有一辆没有牌照的摩托车悄悄开到你的背后,然后飞驰而去,瞬间,你的手机就有可能被抢走。不论是谁,只要让坏人盯上,准没跑,我的一个同事,他们两口子就被人盯上过。那天,他俩从超市买了好多好吃的,准备到家后大餐一顿。几个坏人发现这是块肥肉,就一直尾随跟踪,他们两个前脚刚进屋,后脚那几个人就跟进来了,没等我的同事反应过来,就已经让人用绳子给捆上了。那几个人先是把屋里洗劫一空,然后就搜身,身份证、银行卡和现金都尽归他人所有。这几个人还用刀子逼他们说出银行卡的密码,只要稍有不服,一顿修理就在所难免,甚至连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听别人讲,从前在我工作的工业区大门斜对面不远,有一小片低矮的小树林,树林旁的路上没有路灯,暗暗的光只能从工业区那边影射过来。出于这个原因,每年一进腊月,差不多每晚都有抢劫发生。小树林是这些抢匪的掩体,只要你从小树林旁边走过,就有可能被拽进树林里,这个树林到了晚上一直是黑漆漆的,就连警察也不敢贸然进入。为了不给蓄意抢劫的人留有作案场所,为了百姓财产的安全,去年冬季,政府派人把这一小片树林的树全都伐了,今春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上一条贯穿南北的公路。从此,这个地方便安宁了许多。
一天,我乘公交车去办事,刚上车,就有人起身给我让座,顺便还说了一句,"老人家,您请坐。"我先感动后困惑,感动是因为人间处处真情在,困惑的则是,我在别人的眼里真有那么老迈?落座后,只见,站在我身后的一个中年男子用手机和别人聊的正酣,唾沫星四溅,声音还挺大,让人十分反感,乘客们都用白眼球撇着他。车开始减速进入下一站,有几个人离开座位缓缓向车门走去,像是要下车。我身后那人中年男子说了声"拜拜"后收起了手机,随即向车尾部的一个空座走去。车停稳后,给我让座的那个"雷锋"也随着人流下了车。汽车刚开出车站不远,打手机的那个中年男子就惊呼了一声,"司机师傅,快停车!我的钱包和手机都没了!肯定是刚下车的那几个人干的,我要下去追他们。"
我下意识的摸了摸裤子口袋,坏了!我的钱包也不见了。"唰"的一下子我的汗就下来了,正如样板戏《红灯记》中鸠山说的那样"血压升高,手冰凉"。这可怎么办,钱包里除了现金外还有身份证呢,没有了身份证我的出行可就要受限了,真是的,每次坐车我都是挺小心的,怎么这次就疏忽了呢。我埋怨着自己,并顺手把斜背在肩上的皮包往胸前挪了一下。突然,我想起来了,嘿!看我这猪脑子,为防意外,我不是把钱包放到皮包的夹层里了吗,怎么就忘了呢,没出息的东西,尽自己吓唬自己。
看来,这都是小心过分,紧张过度造成的。唉!亏了是一场虚惊,要不然------。
独特的快餐风格
我认识"快餐"这个词,是从青年时期初始的,台湾称之为"便当"。在中国本土,快餐和快餐有所不同。目前,在我的家乡,快餐分两种,一种是像肯德基或是麦当劳之类的洋快餐,另一种就是中国本土特色的推车式经营。只要快到吃饭的时间,工厂、学校、医院的大门前,肯定会有一些小老板,十分热情的张罗着快餐生意。为方便、快捷,他们在家提前把所需菜品加工成半成品。十多种菜肴随君挑选,谁吃什么,只要用大勺一颠就可以了,就餐的人基本不用等候。这种快餐形式很受大众的欢迎,只是露天作业,卫生条件稍微差了一点。
在深圳,我所在的这个工业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快餐风格。这里,有着很多的固定快餐店,几乎一个挨着一个。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一盆盆各式各样的炒菜展现在你面前,任你随意挑选。有荤有素,每餐只收三块钱,大米饭随便吃,管饱。这对于打工的人来说是再实惠不过了,你看吧,为能尽快抢购到自己中意的菜品,只要一到中午的饭时,各工厂的员工蜂拥而至,"呼啦"一下子就把各个快餐店的店铺围得严严实实,你争我夺,惟恐落后。得手后,他(她)们托着快餐饭盒,一边吃一边往宿舍走,都力求能利用这一点点时间,到宿舍休息上一小会儿再去上班。
在工厂做管理工作的员工,基本上就不下去参与疯抢活动了。由于这些人的收入比普通的员工要高一些,他们会给快餐店的老板打电话叫外卖,这种送餐的消费是每餐五块钱。五块钱的快餐都是一份一份单炒的,吃起来顺口多了。
下午下班后,由于时间充裕,人们遛遛达达的,有的去找异性朋友拍拖,有的则到超市逛逛,顺便买一些生活用品。中饭那种状况是为了应对紧张的工作,是一种无奈。到了晚饭的饭时,一般就都不着急了。人们要稍微放松一下,也要顺着自己的口味去吃点什么。三块钱的快餐没有了市场,人们选择的是五块钱的小炒,或是麻辣烫、烧烤之类。因晚餐就餐的时间相互错开,人也远少于中午,快餐店老板接待这些陆续而来的顾客,就显得不那么紧张了。但是,吃饭的这些人跟中午疯抢的时候判若两人。他(她)们脱下工衣,换上了时装,为显示自己的价值,还要摆摆架子。你看,一个个翘着二郎腿,眼睛看着天花板,露出很傲慢的神情。认为自己在消费方面,是不可侵犯的上帝,一定要老板伺候的周周道道,心里才舒服。因每天就餐的群体庞大,老板们为了念好这个生意经,即使一份快餐只有区区五块钱,也不得不小心行事。凡有"上帝"来吃饭,先是笑脸相迎,然后给倒上一杯茶水,而后,毕恭毕敬的问:"准备吃点什么?"。饭菜端上来后,这些就餐的人,一边慢悠悠的吃着热腾腾的快餐;一边看着电视里热播的节目,很会享受生活。等亲爱的"上帝"吃饱喝足了,快餐店老板再笑脸相送,以求再次光顾。
我不知深圳其它地方的"快餐"如何,我所在的这个工业区确实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