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8-07-25
我们老俩和小俩一起到乌镇游玩,沿着沪杭高速行驶到桐乡出口下来在开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就到乌镇了。说实话全程不足一百公里却交了九十元的过路费,而且嘉兴市【县】和桐乡市【县】那几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城镇模样很是倒人胃口。女儿见我们心气不高一个劲地为我们鼓气说那里是值得一看的。
网上预定的子夜酒店到了那里才知道坐落在东栅,而乌镇只有西栅才是正宗的。为了欣赏到乌镇的夜景所以我们就直接把车放在停车场,然后每人买一张120元的门票坐上摆渡船划进了乌镇【西栅景区】。我们在民俗客栈定了两个标间,每间498元【周末价】平日368元,看电视画面介绍相当于三星级的标准。小插曲;我觉得这个价真够贵的。果然后来听别的游客讲住在景区外面只要180元一间,晚上五点以后进来景区只要四十元的门票,但必须在九点半之前【摆渡末班船】离开。就这女儿还执意想入住档次更高级一些的会所【标间1088元一间】理由是就住一晚可以讲究破费点。我是坚决反对,理由是就因为只住一晚所以更没有必要浪费。【私下想老俩不来小俩一准又享受上了。】
我们是下午两点半多到的游人很少,走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映入眼帘的全是青灰色的屋檐瓦块,斑驳破旧裸露出青苔的白墙,本色的窗棂木门历经风吹雨淋留下了沧桑的褐色木纹。各色老字号招牌依旧挂在原来的门脸上,有趣的是不识字的人一看那悬在照牌下的实物也能知道是个什么店面了。还有那比比皆是的小桥流水人家一直延伸到京杭大运河的边上,好一个名副其实的古香古色的江南水乡啊。我们要入住的民俗客栈就在这一间间看似要倒塌的屋子里面,屋子的外观无论是房型格局还是临街沿河的位置都和最原始的西栅街区无二。走进木栅门走上窄而陡的木楼梯才发现那别有洞天的客房;席梦思的双人软床,空调,地毯,电视电话,一流的盥洗淋浴设施及洁净的抽水马桶,就连开门也同样是那种磁卡感应式的。最欣喜的是白色的寝具熨烫得平整极了那绝对够大的松软的枕头让我一下子感到这里的管理者还是真的有水平耶。稍有缺憾的就是房间有点儿狭小局促,女儿嘟囔说四个人想打扑克都挤的慌,会所的房间就有大客厅大沙发宽敞多了。我心说那价也多多了。
晚上等游船的时候听茶馆的老板说;整个西栅景区的改造工程费用高达十个亿,只埋在地下的各种管道线路就花了好几亿。耗时多年【几年忘了】到现在还有一些地方没有修缮改造好呢。当初仅劝说居民搬迁这一项就用了大量时间,年轻人恨不能一脚迈出这个古老破旧的小镇搬进亮堂宽敞的新居但老年人却故土难离死活都不肯离开迁出。据说最后有几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都是让救护车强行搬走的。现在西栅景区里没有一户居民全部改造成了民俗客栈,还有一些大户人家的房子改造成了各种博物馆高级会所【宾馆】或纪念馆。工作人员有不少就是原来住在这里的老居民现在都是工薪族,上班在西栅,回家到东栅【新迁居地】。想开了这点儿事,其乐融融的其实也挺不错的。起码工作环境宜人不花门票天天都在景区里。我注意到这个景区光搞卫生的人就用了很多很多不过环境的确非常干净。
在乌镇住一宿是值得的。夜幕降临我们乘坐"渔夫"摇橹的小船【六人座包船二百元往返大约四十分钟】逗留在河水之上,星星点点的灯火给微澜的河水抹上一层橙色的亮光,一弯残月悬在碧蓝的夜空四周撒满了闪烁的繁星,带给人一种久违的幽静淡雅的意境。晚餐我们品尝了这里的特产;清蒸白鱼,酱烧羊肉,卤味湖鸭还有新鲜的蔬菜喝了这里自酿的三白酒。泛舟归来,乘着微酣钻进蚊帐躺在舒适的床上片刻就进人了梦乡---清晨,悦耳清亮的鸟鸣声就在耳边响起,我睁开双眼朝窗外望去似乎自己就睡在河面上,正可谓;宿在乌镇枕水江南啊。初升的朝阳洒满静谧的街道,除了鸟鸣声听不到一点儿嘈杂的声响,这么安静的地方真是好久没有找到了。看看表时间刚到五点半这么早我就能清醒地睡起来也是我多年没有碰到过的事。我起身下地洗漱停当就轻手轻脚地走下木楼梯走到石板路上走过小桥流水走在这个写满历史符号的小镇里。
西栅古镇【乌镇】有许多手工艺作坊,有百年老字号的叙昌酱园亦昌冶坊,有酿酒的纳底做布鞋的有编竹篾箍马桶的,有草木染坊巢丝织锦的,有做乌陶做麦芽糖的。林林总总都保持着原生态原汁原味的生产工艺流程。这一点很难得。乌镇邮局建于清朝年间,抚摸立在门口和我一样高的大铁邮筒真的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印象比较深的是参观三寸金莲馆。走进门看到的就是用蜡人做成的演绎小女孩饱受缠足之痛过程的故事。还有许多实物展品;我第一次看到那么一大卷裹脚布【又臭又长原来如此】起码也有好几米长。还有许多石头,木头,铁块做成的辅助工具【如同刑具】帮助把脚趾掰碎。还有那么多各式各样的小鞋最小的一双我怎么看都觉得鞋的长度还不如脚脖子的直径长呢,这让人怎么走道啊。太可怕太惨无人道了吧,想象一下那一双双小的不能再小的小脚颤巍巍地走在湿滑的石板路上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啊。我在那里眼睛里看到的那一双双小鞋【如果不和脚联想】堪比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描龙刺凤,牡丹花卉,鸳鸯戏水,花好月圆。做工精致,色彩艳丽,用料考究,式样繁多。有许多都是祖宗留下的古董级的藏品。但当我把这些美轮美奂的小鞋和那一双双痛苦的小脚套在一起的时候,那一刻心却紧缩成了一团似乎快要窒息了。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自己那双自在地装在如同草鞋般舒服的休闲鞋里的一双大脚不由地深深吐了一口气;幸好没有生在那个年代免遭了多大的罪过啊。女儿拽着女婿一溜烟地从进口跑到了出口,我说为什么不仔细看看,抚今追昔岂不更加知足也。女儿曰;那么可怕的历史镜头还是少刺激一下脆弱的神经为好吧。其实,我是看过冯骥才写的《三寸金莲》小说的,但这次看到这么多的实物还是让我受到很大的震撼。
矛盾的故居就在乌镇现在他家的祖屋改造重建成了矛盾纪念馆。矛盾汉白玉的遗体塑像【平躺】安放在大厅中央,背景是红色的写着白色的仿宋体好像是矛盾临死前给中央一封信里的话,大意都不记得了但有一句;我是一个中共党员---这个词还是印象深刻的。矛盾的骨灰前两年也由儿子护送到了老家安葬在祖坟里。由此想到,在那么多的中共党员里矛盾的身后事几近完美了。乌镇人杰地灵出了不少的才子佳人也不乏革命先驱者。他们的祖辈都非同一般人家几乎都有着比较殷实的家业,所以现在这些祖屋也就成了为这些名人树碑立传的纪念馆。其中有一个叫徐昌铭的画家就是把他家的老宅子改造成了徐昌铭画院【徐家早年间是开米铺的】里面陈列了许多他画的国画。画是走马观花看的但他写的一篇散文体的《乌镇赋》却是认真细读的,散文叙述的是他小时候眼里的乌镇,写得很生动很抒情也很美。可惜细读一遍至今仍是一个字没记住,只是在当时细心阅读时似乎通过文字感受到笔者对幼小的心灵留下的乌镇记忆的那份难舍的眷恋之情。
在乌镇西栅景区这个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能走遍的地方我们逗留了二十多个小时,不仅对这里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有了切身体会就是对如何保留原汁原味的旅游资源也有了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即使觉得此行游乌镇花费不菲也只当是为乌镇的旅游业做点儿贡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