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7-08-01
心中默许小屋每月发三篇稿子的心愿还没有兑现就已经到了月末,今天无论如何是要完成一篇的。做人不可言而无信嘛,哪怕只是在心中对自己一个人说出的承诺。
流火的七月似"高温""高涨""高兴"般地患上了"三高"症。"高温"自不待言,正常的气候无可厚非。只是年年肆虐的洪水如期而至在七月里发威,多少有些令人不爽、让人揪心。老天爷不长眼,那里水多那里雨大,干渴的土地,酷热的地区却听不到雨声见不到甘露。比如天津,记得小时候伏天里隔三岔五地下雨,给妈妈送雨伞是常有的事。可现在倒好,整个七月也只下了一场稍微痛快的阵雨,就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
"高涨"是说;物价指数上涨幅度有点儿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开销支出,导致怨声一片。近日央视《对话》节目反复播出统计局长为全国人民作各项敏感数字的解读和分析,说明政府的良苦用心:意在安抚百姓体恤国情吧。这些举措无可指责且感人至深。只是有两点不大纷番{长子方言;不大明白的意思,但觉得用这个词好像更贴切些},肉蛋禽油等食品价格的提高的却直接影响了百姓的生活支出,但再涨也涨不过疯狂的房价这把利剑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房产商说;房子是给富人盖的,穷人不要自作多情地跑来凑热闹[言下之意]。理是这么个理,但话却不能这样讲,穷人是没资金掺合其中;但穷人也不能睡到马路上。就算老一辈认头住在寒舍陋室,新一代的"宝贝"哪个甘心无房子娶妻生子,那个千金愿意嫁给无房置家人。富人可以到处买房安家置业,穷人只能"穷倒腾",父母挪到乡下去,腾出窝来娶儿媳。就算"穷富有命""富贵在天"是不是离"和谐"社会的提法也有些大相径庭、背道而驰啊。如此说来,食品价格的上涨和房价的离谱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啦。由此,避重就轻可见一斑。再有就是谢局长[统计局]和诸位专家乃至主持人的态度无不诚恳真情[所以有点感动]。但是多年以来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的虚假数字,让国民养成了极大的怀疑心理,走进了"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的怪圈,甚至对任何数字指标都产生了厌恶情绪。追根寻源,这个"病"早在五十年代大跃进时就"坐"下根了。病去如抽丝,想一时去病也非易事。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在各项国策中屡见不鲜,也就难怪老百姓不买账啦。可见,人心向背非一日之功,政府要想重拾民心,惟有做好并完成各项"功课"方可获得"补考及格"的政绩。
"高兴"的事说两件,一件是小屋学苑的顺利开课并获得参与者一致好评。说明"好学者"有之、"热心者"喜之。关键是如何以良好的开端坚持发展下去,这可是一项艰巨任务。说艰巨并不是难度有多大,主要是"事在人为"嘛,"众人捧柴火焰高"浅显的道理人人皆知,在此不多絮叨。只寄希望于知青朋友能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乐往一块儿找,如此一来,也就不愁没有幸福的晚年在招手啦。
另一件"大快人心"事;以陈良宇为突破口的反腐号角再次吹响。昨天在新浪网上认真阅读了人民日报文章,居然看到;"反腐败斗争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字眼。如果不是我孤陋寡闻,我以为这是反腐倡廉以来措辞最过硬态度最明确的一次。忽然,一个念头闪过文革时"两报一刊"席卷神州驰骋天下的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是否还能重振雄威就不得而知了。更何况,时过境迁,今日之百姓亦非昨日之顺民,口号喊得震天响,不见落实在何方的"狼来了"的谎言式的伎俩已无市场。日益成熟趋于理性的国民只想亲眼所见"和谐,小康,幸福"的生活在那里,不想听虚伪无用的"假,大,空"口号在空中泛滥。至于,陈良宇从一个小小区长直步青云到官居市委书记,而且是在略迹斑斑的情况下步步高升的疑团,其中值得深思反省的地方恐怕就不是我等肯费脑筋就能想明白的问题啦。
除了"三高"还有"一假"要啰嗦两句。网络媒体给人以虚拟的感觉,但虚拟不等于假话假事假人假图片充斥其中,那样岂不成了谎言满天飞了吗。再者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街市上有三人说看见虎,就能"忽悠"倒一片人。何谈网络信息传的不仅是千里而是万里都打不住,说者也不是三人而是无数人。如此一来,想不让人心慌慌都难。先是"纸包子",说得亦真亦假正当人们将信将疑之间忽然来个假新闻之说。哎呦,我的天哪,那可是北京传出的声音,玩笑开到了皇城根,是不是吃错药啦。(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啊)至于"后妈""裸奔""猫门"(我都不想把"煮"字和猫连在一起写,但愿那是个假新闻,省的想起来就心疼)的信息,如果只是想因"字眼"吸引眼球进而忽悠点击率,全然不顾及消息的真伪和当事人以及观看新闻人的感受,那是不是有点太缺失公德意识了。这种不道德行为应该由谁买单呢。近来刚添个上网看留言的习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本来对国民素质就不敢高看一眼,谁成想竟然退步到如此程度。无论是愤世嫉俗骂政府,还是口出脏话搞人身攻击。整个一个"洪洞县里没好人",横轮扁担乱打一锅粥。我试着贴了两句文明措辞的帖子却没有登出来,倒是乌七八糟的骂人不吐核的帖子一个跟着一个地涌现出来。罢,罢,罢,还是先戒掉这个习惯养养眼的好,非礼勿视嘛。
杂谈七月,不知有否牵强之嫌,但感受和感想是发自内心的。至此,既畅所欲言又完成自我承诺,我何乐而不为之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