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加祺
2008-03-30
直到今天,从小形成的一个概念一直没有改变:我们的国歌是世界上最棒的!它的旋律高亢激越,振奋人心,每个音符都格外嘹亮。特别是在礼宾场合,不论来访国的国歌是悠扬绵长,是庄重沉吟,还是悦耳动听,只要国歌响起,前面奏的是什么便全然消失,让你想记都记不住。国歌,它是开山重炮,你仿佛看到远山腾起的团团烟雾;它是金戈铁马,你如同望见迎风而舞的猎猎旌旗。它是歌,更是号角,听到它,就令你热血沸腾,冲进队列中,昂首赤旗下。听到它,就让你想起了冲锋,想起了战斗!
直到今天,还有一个疑惑一直缠绕心头:怎么国歌的歌词与激昂的乐曲不搭调呢?你听第一句:"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在就要选择是作奴隶还是不作奴隶的非常时刻,父兄们的姿势是什么?肯定不是站立,否则,就不用呼唤"起来"。那会是什么?是坐,是卧,还是跪?
你再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们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已经不是一般的困难,灾变、祸害,已经到了危急民族存亡的关口,人们才"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那么这被动的吼声最后的吼声之前,是什么声?是红袖笙歌,是釜中豆泣,还是忍气吞声?
当听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时候,我的心头才涌起驾长车陷敌阵的悲壮!
这是一个矛盾的感觉,隐隐现现,丝丝连连,欲理还乱,常常让我陷入沉重的思索:在这抗倭御侮的歌声悲愤的响起之前,国人在忙什么?为什么不在次危险、不危险的时候,就居安思危,就众志成城?
这是一次思想的长征,站上万里长城,回望紫禁宫灿灿金顶,黄河故道扬起的沙尘,秦淮河的浆声灯影,壮士啊,你为什么外送昭君出塞,内陷楚汉之争?
这是一句内心的独白,多少年来,为什么总是在沉默中的爆发与沉默中的死亡之间徘徊、挣扎。同是风云儿女,为什么只有以牺牲梁质甫生命的代价才能唤起辛白华的不韪、沉沦?
这是一种痛楚的追问,中华民族崇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却为什么总是历经沧桑,饱受忧患,总是置死地而寻后生,总是多难兴邦?
面对历史,面对先人,后人常一声叹息,虽然心不甘,思不宁。
直到动笔快录完这点感慨,我也没有找到解脱矛盾感觉的答案。算了,不想了。因为庆幸的是,往事俱往矣。今天,听着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隆隆脚步,愿国歌那激昂的乐曲继续激荡着国人胸中的不息信念,让国歌那沉重的歌词成为铭记于国人心头的醒世恒言。我祈盼:多难兴邦成为历史语汇,展现神州的是:少难兴邦,多福兴邦,和谐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