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17
聚会,用时髦的说法,叫派对。派对,似乎是从英文Party的音译而来,在聚会中总会有人一对对地活动,这译法颇传神。
欧美上层社会富豪的派对,我们常常可以从译制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在我们的眼里,都很炫目、豪华。一般的场景是,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衣冠楚楚的绅士、盛装的淑女小姐们三三两两地交谈,打着领结的侍者托着盘子,四处转悠着给人们送酒。不时有刚到的客人进来,和熟人打招呼。这种派对,除了正式的仪式和活动以外,一般都会有一对一的谈话,或两人跳交谊舞。
聚会,是人的自然需求,是人的社会性的反映。其在历史上的演变,恐怕有这麽几个特点:规模从小到大;从家族、部族血缘的到地缘、业缘的;从地域性到全国的;从非正式到正规的;等等。这种种的聚会,无论何时何地,也都同时存在,并行不悖。因此,Party一词中,含有从聚会、宴会、当事人、关系人、一群人、政党,乃至政党制度等一系列的含义,也就不奇怪了。
西方的派对,其组织者无论是家庭、团体,还是政党,无论其规模是大是小,都有社交性和娱乐性的特点。美国的许多政治或政党活动,比如政党竞选、总统就职仪式,就和开Party 一样,在我们看来,有点儿像闹着玩儿,未免也太不严肃了。
美国一般的老百姓家庭,说好听的,就是中产阶级家庭,也常常派对。女儿家就在华盛顿附近的小镇。周末或节假日,哪家邻居门口多停了几辆车,有人进进出出,家里热闹,这家一准是举行派对了。派对,如按参与者分,有亲属的、朋友的、同事的、同学的、邻里的,等等。如按名目分,则有节日的、游戏的、联络感情的、庆祝生日纪念日的、迎来送往的,等等。这种派对,时间可长可短,短者三两个小时,长者从早到晚一整天。赶上饭口,一般是自助餐。如果天气不冷,多有在院子里的活动。小孩子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大人则坐在凳子上聊天、喝啤酒。天黑了,也许会生起篝火。不过,这火,是用木头、树枝点在特制的铁炉子里的。
去年在美时,参加过几次华人朋友的家庭聚会。这种聚会,已有些土洋结合的味道,但吃饭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主要活动。主家会有准备:煎炒烹炸,在家做几样菜,一般都会有烧烤,或再从饭店叫些菜来,还要备好酒水。客人各会带一样吃的来,或是一样小礼品,比如一束鲜花之类。吃饭时,也是自助,大家各自用大瓷盘子从厨房取来自己喜欢的菜肴食物,坐在餐厅的餐桌前边吃喝边聊天。既用刀叉,也用筷子。饭前饭后,也有闲聊,卡拉OK,或其他娱乐活动。
参加聚会的教授说,他们学校的华人教授聚会带家属参加,逐渐地教授来不齐了,后来慢慢地变成了太太们的聚会。太太们除了漫谈外,每次还都有一个主题,比如烹饪、养花、孩子教育等。这有主题的聚会,颇令人参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社团、小群体如雨后春笋,生活水平提高了,民间社会扩展了,因此,我们的聚会也多了起来。不过,在我们的语境里,聚会不同于集会、会议。它带有民间、非正式、联谊的性质,多指家庭、同学校友、知青、战友、同乡的相会。而后者多指官方、团体、单位、正式召集的,都有些活泼不足,严肃有余。而且,我们的社会官本位的传统还很厉害,即使在一些民间的聚会中,仍可见它的踪影不时作祟。
现时,尽管自由的空间有所扩展,但聚会也不是百无禁忌。如果参加有可能被称为“群体性事件”,或是传销等的聚会,你可要仔细思量,备不住会惹麻烦上身。
比较而言,我们的饮食文化相对发达,我们的聚会也更加注重饮食。即使不是美食家或品尝家聚会,吃喝,如果不是聚会的主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聚会时,如果没有美餐相伴,也会是莫大的遗憾。因此,聚会时要吃好,仍是主家或主持者,不可马虎大意的。
人们聚散无常。这是福气,也是缘分。
我辈老年人,趁着还能走动,尽可能多参加些聚会吧。不知再过多久,等我们的健康状况不允许,只能呆在家里,就是想聚会,也只能在梦里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