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7-05-31
前一阵看陕西卫视开坛节目有一期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的话题。其中有学者称这一时期出生的人是"被撕裂的一代",那意思是:这些人既不同于上一代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有理想、有信仰;又区别于下一代的玩世不恭、自私自负、缺乏责任感;夹在两代人之间就形成了在意识形态上被撕裂的一代。
参加论坛的人几乎全是出生在五十年代初期,且还是"成功者"居多,所以这种提法多少也就有了点权威性。其实,这种定位即使如同时代的我等这般"小人物"与那些"成功者"也是有所差异的。甚至我还以为就是我们这些生在五十年代的人,在思想境界意识形态乃至人生观何尝没有大相径庭之处。也就是说即使经历了相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各自的命运不尽相同,导致各自的境遇也有着天渊之别。以至于在同代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立场上照样有被"撕裂"的现象存在。譬如;那些高举"造反有理大旗"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红卫兵小将和惨遭被抄被斗甚至扫地出门的"狗崽子";那些凭出身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在城市里有一席之地的同学和背井离乡远走异地的知青大军;那些有严格组织纪律约束拿工资的兵团战士和散兵游勇般在落后的农村挣工分的插队生们;那些幸运地赶上末班车上了大学且有模有样的成功人士和屡战屡败步步赶不上趟的至今还在艰难度日的落魄者,这些不同命运的人最终结果的巨大反差,带给每个人的心灵创伤和留下的人生感悟同样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给"非成功者"带来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人际关系的狭窄:患难见真知,我们只喜欢和自己共同走过艰苦历程的同路人来往。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交往多年的朋友就是插队时的同学,而当年留工矿的、去兵团的、当红卫兵的同学至今一个也没有接触交往过。这和人缘人品不搭界,也谈不上志不同道不合,主要还是说不清的思想感情问题。这就是我所认识到的同代人在思想、精神、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同样有种被"撕裂"的感觉。而不同的观点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又会产生出许多不同的见解。不知此论有否道理。还望有识之士指点赐教。
前几日看了关思行的文章,开始还真为几句溢美之词所"忽悠"可越看越觉的味道不对路,细思忖倒还不是关君的措辞尖刻而是反感那种语言的口气。咄咄逼人无所谓,但用心叵测就让人不舒服了。尤其对郭伟的指责,我以为那不单是抽丝剥茧而是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味道了。我们在小屋里因"导弹"引发的争论尽管也各执一词地嚷嚷了一通,但还绝无丝毫不悦的感觉。也许是对往昔岁月的阴暗心理作怪导致了这种心理?或许是我们这届插队生由于生不逢时的遭遇而遗留下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的恻隐之心使然?总之,看了关君文章后就是有种如刺梗咽不吐不快的感觉。郭伟同学及时回应的文章写得有理有据有力,令我暗自叫好。争论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立场,措辞激烈斗嘴抬杠都无伤大雅,但明摆的事情再强词夺理就显得有点"那个"了。别说军队中的负面现象,就是国家、党政机关里的不良现象还不一样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再叫那种"真儿"是不是显得有点没劲了。
知青小屋在大李村同学的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精心呵护下,为所有的知青扎起了一条友谊的纽带,真心祈祷小屋的生命力超强超长,为我们即将来临的落寞的退休生活,带来些阳光雨露般的滋润。可文稿的匮乏,参与者寥寥,也的确让主办者头疼。正如吴量福所言"逛庙者有之,进香者少之"。而我则以为关键还是一个人的心气使然吧,忙者无暇光顾,闲者又无兴趣。前期的火爆大概是因沉寂多年的"知青情结"为契机,回首往事,述说人生历程,重塑友谊丰碑,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激动一起涌上心头,敲出文字与众人分享。随着这股激情的渐渐平息,人们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但我始终以为小屋的平台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彼此间交流的桥梁。有烦恼有困惑有喜悦有成就同样可以在这里倾诉释放,与同伴们共同分担忧愁排解不快共同分享欢乐品尝甜蜜的硕果,这不是很好又很美妙的一件事吗。
学者刚说过;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是被撕裂的一代,(词有点恐怖,不是身体而是思想这样理解就不恐怖了)我又以同代人的不同境遇给撕裂了一下,再加上我们各自的脾气禀性原因,所以我们每个人一生能相知相交下来的朋友肯定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未来的晚年生活无疑是很冷清寂寞的;就算是哥们姐们隔三叉五地聚一餐闹一天,但筵席散后挥之不去的空寂感会更加强烈地萦绕在心里。长子知青早婚早育者不少,有的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但在帮儿女自立门户后独自过空巢生活的也不在少数。以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我们这些人所要经历的生活磨砺(不一定是经济上的问题)还远没有结束。我们虽不如上一代人过于传统,但不可否认,新旧观念在我们身上是一直是矛盾地存在着的。而下一代人的婚姻观、生育观过于追求自我个性、自我价值的种种表现,必然会和我们固有的观念发生冲突、引起碰撞。新进门的另一个成员(媳妇或女婿)乃至亲家能否融洽相处,这些看似枝节末梢的小事,都难免会给我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些许影响。所以同龄人之间多做些有益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岂不也是件不错的事情嘛。其实只要心里不觉得孤寂人就容易过的有"心气儿"。我女儿2000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外地工作,我等于提前就过上了空巢家庭的生活,加上老父亲过世后,心里还真空荡荡了一阵。但从去年冬天找到了小屋这个交流平台后,就感觉生活中有了种别样的滋味。隔一阵我就要想着和大家说点什么(看到我文稿的几乎都是未曾谋过面的人),也想着从别人的文章里了解到点什么。从萌生想法到敲打成文字再到发表出来,我一直都沉浸在兴奋的期待中,渐渐的喜欢上这种久违的感觉。尽管我个人的生活内容平淡如水、境界不高,行文词汇匮乏,文笔欠佳,可我还是愿意这样直抒胸臆地呈现给大家。
我对小屋一往情深,但周围接触到的几个同学却几乎没有到过小屋。我的鼓动宣传只换来几句"对过去没什么感觉了""不想回忆过去""没有雅兴凑合活着得了"等等冷淡的回应,这种与我迥然不同的表态,尤其在还没有弄清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一口否决,甚至连一眼都不看的做法,让我既不受用也有几分伤感,对此我能以宽容之心给与理解。只是还没有真的弄明白,他们是想深藏着心底这块暗礁不动,还是真修炼到了对尘世间的一切都不以为然、无所谓了。
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就是这样;被撕裂着也好、被解剖了也罢,就是脱胎换骨也不会把心彻底更换,说清高自负也好、说旁门左道也罢,反正不论混成个啥样,骨子里总有那么股子劲的仍不乏其人。对此我不知是该感到庆幸呢,还是该感到悲哀。
(插句题外话)今天小区单元里有位老太太过世了,晚辈搭了灵棚拉来一面包车的鲜花扎了几十个大花篮。鲜花的芬芳弥漫在院内的空气中,我站在阳台望着,心里突然想知道老太太活着的时候房间里有否花瓶,儿孙们可否在瓶中插过鲜花,这么多鲜艳夺目香气袭人的花朵老太太见过吗------我又想到自己,以后千万不要再计较鲜花的时价,喜欢就买来插在花瓶中,活着能看到,有条件能享受到的就尽情享用,至于身后的一切无论是露脸的还是现世的就全和自己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