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加祺
2008-04-12
今年是鼠年,这让我想起当年下乡农场时那些有趣的鼠闻鼠事。北大荒天高地厚,一望无际的田野,夏日麦浪滚滚,秋季大豆摇铃,客观上为老鼠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它们得吃得喝,个头大,数量多,在田间地头、食堂宿舍、场院仓库的几乎每个地方,知青们都与这些小家伙打过交道。
一、窜鼠
北大荒秋季多雨,大豆收割靠人工。于是大田上堆起一垛垛豆秸,矮的一人高,高的如小丘,一垛连一垛,望不到边。待上冻后,康拜因被拉上田野,靠人力拆垛,喂入脱粒。哪知一垛将尽,竟出现鼠情:大田老鼠以垛为家了,不仅温饱有余,还在垛内生儿育女了。几乎每拆完一垛豆秸,就会有十几只甚几十只大鼠小鼠,一齐四下奔逃,窜得飞快,嗖嗖地从知青们腿下脚下逃出去,有的慌不择路,竟钻到知青的长筒胶靴甚至裤腿里。那不顾一切的阵势,将胆小的女生吓得尖叫起来。但几垛下来,大家见鼠不怵了,不仅不怕窜鼠,还敢凑前看那留在垛底下一窝窝刚出生不久,挤成一团粉嘟嘟的鼠儿鼠女。男生胆大,不仅不怕,还敢四下抓鼠,用大叉大掀拍鼠。初冬田野,鼠窜人忙,成一道风景。
二、奔鼠
1971年在水利工地干活,正值深冬时节,寒夜漫长。累了一天的人们,早早入睡。一晚,一只硕鼠钻进女知青住的地窝棚。多硕?尺来长,杯口粗细。此鼠一进女生窝棚不知为何,便兴奋起来,时而沿着大炕在女生们的被窝上转圈儿的乱窜,时而沿着土墙上半尺宽的土台奔跑,土台上放有水壶、脸盆、牙缸、口杯等日用杂物,被它碰得叮铛作响。女知青被惊醒了,见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此鼠全无逃跑之意,转了一圈又一圈,也不停歇。众女生吓得把被窝裹得更紧,谁也不敢擅动,只露一头在外,两排大铺的十几个脑瓜与两排眼球,跟着奔鼠来回转动,而老鼠不管谁在看,只是一个劲儿的迅跑,如入无人之境。这场景持续若干分钟后,此鼠才跑了出去。惊魂初定后,大家分析:此鼠乃鼠中异类,多动症或神经病!
三、剥鼠
北大荒的老鼠都是吃小麦大豆这些绿色食品长大的,老鼠不仅多肉,还是生态鼠。那时,猪少鼠多,连队里便有人打起了老鼠的主意。
老班长之妻欧大姐,来自南方,向有吃鼠肉之习。到了北大荒,见到从未见到之胖鼠,高兴。凡被欧大姐发现之鼠,多半难逃噩运。知青亲眼所见"欧式"捕鼠记:清垛后,老鼠四窜,欧大姐并不忙乱,而是站定不动,紧紧盯准一只鼠,手起锨落,每拍必中。随后,也不论老鼠是拍晕了还是拍死了,弯腰拎到手中,三下两下将皮剥去,其动作之熟练,如给老鼠脱衣。随后拾一豆叶,将裸体小鼠一包,怀中一揣,完事。整个作业过程,那叫一个利落!知青刘广建见状,与大姐做开了买卖:"我替你捉百鼠,你替我拆洗棉被。"大姐欣然。三日后,有知青过欧大姐家门口,只见房檐下挂蘑菇,辣椒之处,还赫然挂着一串去皮鼠。
四、粘鼠
有句俗话叫"唾沫粘家雀儿"。粘家雀儿咱没见过,但唾沫粘老鼠咱知青可见过,有的还粘过。
北大荒的冬天滴水成冰,名不虚传。零下二三十度是常事。你到井台去打水,沥拉下的井水一点不糟塌,没等你离开,已冻成冰。寒冬里水性变"粘"了,只要碰上铁皮、铁棍、铁锨、铁桶、铁丝,保证一触就"粘"。于是,老鼠倒霉了,下地干活的拖拉机,总会惊起在草丛地头里做窝的老鼠,老鼠出洞后,很快便冻得迟钝了,拖拉机手们常抓老鼠玩。逮住后处理方式很简单:朝拖拉机铁皮驾驶室上唾上一口,然后把老鼠往唾沫处一贴,得,牢牢粘住。起初,小老鼠四肢还在动弹,但挣扎一会儿便活活冻死了。一台机车下地,好事者总得粘上一两只,多时能四、五只呢。
五、厉鼠
一日,有人发现一鼠掉入连队食堂盛糖的大缸,糖少、缸深、壁滑,老鼠在缸底急得团团转,但就是爬不上来。见有人来,呲牙咧嘴吱吱叫,吓唬人。食堂管理员,见状,抱一胖猫来抓鼠,将猫抱上缸边,谁知这鼠见猫不仅毫不惧色,反而往上窜跳,斗志昂扬。缸上猫见缸下鼠如此凶恶,竟不敢下去,畏缩一团。食堂管理员无奈的说:"若硬将此猫放入缸内,是猫胜还是鼠胜,真还难料啊!"
六、捕鼠
连队老职工养一胖猫,有九斤之重,乃全连猫中之雄,从不惧鼠。一次,一大鼠光天化日之下,大模大样钻进天津知青赵侃住的男生宿舍,此鼠身强力壮,也属鼠中之雄,人皆俱之。惧中生智,有人将九斤大猫抱来,以为可以看一场恶斗。谁知,此猫见此鼠如饿汉见牛排,只一、二个回合,胖猫便将胖鼠拿下。随后,将硕鼠拖至过堂的墙角处,慢慢嬉弄,慢慢享用。待大猫饱餐后离去,赵侃惊讶的发现:大鼠之肉被吃得一干二净,地上只剩一堆碎骨,碎骨旁边,是一张完完整整的鼠皮。众人稀奇:此猫定是猫中大厨,斗鼠有技,吃鼠有方。同是老猫,差距怎么这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