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2008-05-31
进入新世纪以来,"和谐"二字不绝于耳。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几乎不亚于当年憧憬共产主义早日实现的殷切期盼。至今我还记得当年在《小朋友》画报上看到的"二十年赶超英美"的漫画,印象最深的就是英美代表人物男人嘴叼大雪茄手握大酒杯,女人对镜抹口红脚蹬高跟鞋,一付漫不经心悠然自得无所事事的神态。而我国工农兵代表人物则手握镰刀,炼钢铲,冲锋枪,英姿勃勃挥汗如雨地加紧劳动生产保卫和平。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到现在也没有看到共产主义的模样,但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英美也没有停滞不前,同样也在顺应着时代潮流走在世界先进的行列中。
和谐社会的提法到底比共产主义社会要具体形象一些,和老百姓的真实感受要接近一些,政府部门执行操作起来也会切实可行一些。而且实现这个目标总不至于像共产主义那样虚无缥缈的让人有种不知物在何方的感觉吧。
五一节我去河北海兴县(母亲的老家)看望在那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小舅一家。我曾在1967年夏季奉母亲之命,拎着十斤粳米二斤白糖到乡下看望过二姥爷二姥姥(母亲的叔叔婶婶)。那是我第一次只身出远门。后来才知晓母亲的良苦用心:二姥爷在乡下土改运动中被划成了地主成分,文革中不知境遇如何,心中牵挂担忧却又不敢贸然写信,所以才让我回老家看望一下实情。那时候文革烈火还在熊熊燃烧,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紧紧的,好在我还是个没成年的孩子,只在村革委会登记了一下,算是还没有受到太大的难为。但二姥爷和小舅每天早晚都要到队部里报到,还要参加很苦重的劳动。晚上一家人坐在庭院里吃饭时也是很少说话的(尤其不敢大声说话)物质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天天都是贴饼子(杂粮面)熬稀粥,吃咸菜。带去的大米和白糖几乎当成宝贝,只给生病的孩子吃一点儿。政治上的不公平待遇更让人活得很压抑苦闷。那一年虽然只在乡下住了二十来天,但当时的情景我却总也忘不了。
时隔四十年,这次回乡下提起往事小舅仍是感慨万分,他告诉我:二姥爷总算等到摘了地主的"帽子",过了几年舒展的日子才故去。二姥姥更是硬朗地长舒了一口气,看着晚辈们都有了出息才舒坦地驾鹤西去。大表弟当年因成分问题高中毕业也不让参加高考,留在家乡务农也是好把式,勤劳致富在县城盖了一套房,连院子占了足有半亩地,提前进入了小康行列。小表弟发愤读书赶上了好光景好政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石家庄省机关工作,现在虽身居高位却低调做人,不忘故里父老乡亲,孝敬父母关爱兄妹,也算为门第增光耀祖了。现如今,小舅夫妇天天喜上眉梢,劳苦耕耘了一辈子晚年过上了舒心的生活;虽然住的仍然是乡下土坯老房子,但院子里栽满了鲜花,悠然自得与当年的光景不可同日而语。每天和乡里乡亲晒太阳谈古论今,但心中的自豪感满足感溢于言表,压抑在心头的阴霾早已云开雾散。吃的是刻意讲究的粗茶淡饭,大米白面早已不是稀罕的东西------看到这些变化,让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和谐"二字的影子。
我所理解的"和谐"社会;她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让人的心情舒畅起来,没有压抑感没有自卑感地做人过日子。"和谐"社会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具体,大可不必为她披上华丽的外衣;更用不着赋予她沉重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这个社会只要能让每个人都感觉到活着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哪怕还有一些不愉快或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都无大碍。因为只有让心轻松了,人才会自然地放松。而只有放松的心情才会去体味世间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
近日看了一期社会类节目,讲述的是北京市政府为一老一少市民办理了医疗保险,而且还为六十岁以上没有工作过的市民每月发二百元的生活费。这两项惠民措施大约需要市政府每年拿出四亿(医疗保险)和二十多亿(生活费)。这笔钱的来源是靠税收,此举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次尝试。节目里有两个具体受益人,一个是四岁的小姑娘安静(心脏病患儿)一个是没有工作的郭阿姨。安静的父母体弱下岗,生活拮据,治病无望。有了医疗保险金,压在他们心头的大石头总算被搬走了,一家人也才有了笑模样。郭阿姨因没有工作总觉得自己矮人家一头,平日连楼都不愿意下。现在每月能拿到政府发的生活费,心里一下子有了力量,感觉活着都有心气啦。她说:"这让我感到了政府在惦记着我们,关心着我们,让我从心里感到了温暖。儿女每月给我一千元都比不上这二百元的分量重。"现在她每天都喜滋滋地下楼和邻里街坊在一起,感觉好极了。看了这个节目更加让我证实了"和谐"社会其实就这么简单。
我以为对北京这么大的政府来说每年拿出这些钱办这件惠民利国的好事应该不算是件太难的事情吧。但就是这么一点钱却让那么多的市民和家庭直接感受到了政府的惦念和关爱;让这么多本来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让这么多原本觉得生活艰难无趣牢骚满腹的弱势群体一下子变得开朗有心气起来,这不也正是和谐社会最需要的一种氛围吗?带着感恩的心,怀着愉快心情的人还可能做出肆意损毁公物,到处张贴"牛皮癣",无中生有地造谣惑众,捣乱秩序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吗?感受到政府对公民的关爱重视,分享到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也就会油然生出主人翁的意识(胜过空洞说教一百倍),有了这种责任感的人再看到不利于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不利于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事情还可能袖手旁观吗?你让一个天天生活在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的小区居民去歌颂政府公仆为民办实事,这可能吗?不敢奢望我们这里能有吴量福同学在白话政府里讲述的那种政府(瓶管员)和民众的关系。我们只盼着政府能踏踏实实地为公民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紧锁的眉头舒展、让压抑的心胸敞开、让公平公正的生存空间真正建立起来。果然如此,即使碗里少几片肉、汤里少几滴油,也会感到生活是香喷喷的。
我以为:我心中的和谐社会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