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加祺
2008-08-15
很久没有象样的兴奋了,以为修炼得心如止水。很久没有如此激动了,以为没有什么可再引起激动的,再说,兴奋与激动在50岁以前都用完了。但毕竟是俗人啊,又是俗人里的天津人。这不,一不留神,又跟着激动了一把。
一
8月8日晚8时8分才开幕的北京奥运会,8月6日下午5时就提前开打了揭幕战,且是最吸引眼球的项目之一--女足。又在家门口--天津"水滴",便本着看个"鲜儿"的心态,带着瞅瞅家门口的奥运会会是个啥样子的问号,冒着烈日前往。
我家就在"水滴"旁边,同属一个街区,在露台上天天它见我我见它,不下便道可进入其中。听说安检很严,门票上提醒观众不可携带"可投掷物"入场。可投掷物?手机、相机、望远镜都是可投掷物,干脆啥也不带,连钥匙也不带,看你还能检出什么。谁知,三道由志愿者组成的安检线,平静而客气,甚至有些"简单"的就过去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拿着探测器探完全身后,还轻轻的送上一句"给您添麻烦了。"让我竟没有烦起来,可后悔却来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手机、相机、录像机、望远镜一样不少热热闹闹的可投掷物,都一一从安检门放行了--打火机可不行。我太傻了,人性化的安检,不影响观众情绪的安检,是我把你想的复杂了。
二
中瑞之战开始了。赛前,先放两国国歌,观众席上成万成万的观众齐刷刷一个个站得笔管条直,嘿,还真有点参加奥运会的意思。软绵绵的瑞典国歌奏完了,随后是义勇军进行曲。没承想,身前身后身左身右的小姑娘、老大姐、小帅哥、80后竟异口同声的随着激昂的国歌唱起来。要知道这不是随大流的哼唱,而是放声唱,全场三、四万人的齐声合唱,那声势好大哟!在和平年代的体育场上,"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那万众一声的歌声里,还真真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另一种雄壮!无怪《泰晤士报》记者把这一盛况称为:"整个民族出动了!"
三
人浪,一波接着一波;口号,一个接着一个;歌声,一阵接着一阵;带着五星红旗、瑞典国旗、奥运五环旗和其他旗帜的年轻人,绕着看台跑,一队接一队。有中国人、外国人、白人、黑人,所到之处,欢声四起,笑声四起,低俗的"回骂"加上换教练、换队员、换裁判,一律没吱声。现场观众的心态、气氛之热烈,之文明,让我暗自吃惊。当中国队进第一个球时,全场拍掌、跳跃、欢呼;当中队进第二个球,胜局在望时,跳跃、欢呼、拍掌。前面的小青年们兴奋的相互拥抱起来,双臂伸成V型,双手伸成V型,兴奋中有节制,激动里有分寸。这完全不是"组织"出来的,是自发的,内心的。我也随人浪而起伏,随口号而呼喊,随进球而跳跃。若大的运动场4万人之众,如鼎中沸水,扬而不溢,我还真没料想到。当然,当人们料想到的时候,赛场文明才叫成熟,但这一天看来不远了。
四
在我座位的左侧,是一群瑞典人组成的啦啦队方阵,一二百名金发碧眼、身高马大的老外们,人数不多,能量极大。从一开战到2:1之前,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呼喊、拍掌、唱歌、敲击塑料棒---时而声长,时而声短,时而双手高举,时而身体向后仰,作划船状,忙乎得四周的中国观众有时竟压不过他们的声音,双方象场上运动员一样,开始对唱、对喊、对手势。孰料,这群瑞典人也能听懂中国话。于是场面上就变得快乐而滑稽了:当一个中国小伙挺身领喊"中国队"众人跟喊"加油"时,北欧人便有机可乘了,他们齐喊___与领喊的中国小伙同时喊"瑞典",于是口号交叉了,听上去变成了瑞典人喊瑞典,中国人喊加油,连起来就是中瑞观众在喊"瑞典,加油!"嘿,你看人家老外,以少搏多,这也是一种幽默与和谐吧!
五
我和体育无缘,但和体育场有缘,我在常德道的老家也靠近一个著名的体育场--民园体育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那是天津最好的体育场,解放前外国人建的。记得小时候一有球赛,我和小伙伴们就想着法混进去,主要的招法是爬墙,象蜘蛛侠那样。看着雄伟壮观的"水滴",想着曾经雄伟的"民园",真是天壤之别了。今天,我们也有这么漂亮的体育设施了,变化多大啊!但有一样,可千万别在民园体育场打开拆迁改造的主意,那可是天津文物级的运动场了,老而不朽。让两个在不同年代辉煌过的运动场同在,正是城市文明的延展传承。想当初,民园可是"水滴"了不少年的。